百事通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振兴乡镇 >

2022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建设XXXX而不懈奋斗

发布时间:2022-08-21 12:50:07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建设XXXX而不懈奋斗,供大家参考。

2022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建设XXXX而不懈奋斗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建设XXXX而不懈奋斗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建设XXXX而不懈奋斗

根据县委要求及开办“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相关制度规定,下面,我结合我镇工作实际,就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大家讲一堂党课,党课的题目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建设XXX而不懈奋斗”。

一、首先了解几个关键点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产生背景

当前,我国的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随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已经开启,农村发展滞后问题的解决就显得更为紧迫,这是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背景,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2017年底,中央针对2018年“三农”工作连续作出重要部署。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部署201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
12月29至30日,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2017年及过去五年工作,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措施,部署2018年重点工作。专家表示,2018年我国将出台多个相关配套规划,包括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等,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了重大战略机遇。2017年10月18日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2月4日,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二)十九大报告乡村振兴战略的论述

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时间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2.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3.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5.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6.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7.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做好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五)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目的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

二、从五个层面深刻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和要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集中论述。文字不多,但内涵丰富,分量非常重。怎么理解这段话,怎么把握它深刻的内涵,怎么弄清它提出的新要求,怎么读懂它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认为,不能简单就文字来理解文字,必须站在时代的新高度,联系起来认识和领会。至少应当从以下五个角度来把握:

(一)从新时代现代化强国战略布局来把握。报告在第四部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集中部署了七个重大战略,强调“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其中,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提出来的,且排在第四位。报告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还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就表明,乡村振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二)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结合起来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特别重视,先后作出来一系列重要指示。他反复教导我们: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要美;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乡村振兴战略,正是习近平关于三农的一系列重

(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比起来把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基于当时我国社会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阶段的科学判断,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党的十九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特征出发,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也提出二十字总要求,但内涵更丰富,目标更高远。如果说,前二十字为的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话;
那么,后二十字要的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说明,乡村振兴是新农村建设实践的升华。

(四)从重要文字表述的新变化中来把握。报告里面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这段话,有多处新的提法。比如,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五句话就有四句不同,“生产发展”升级为“产业兴旺”、“村容整洁”升级为“生态宜居”、“管理民主”升级为“治理有效”、“生活宽裕”升级为“生活富裕”,而且顺序也作了调整。又比如,“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升级为“城乡融合发展”。还比如,农业现代化拓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些新的表述、新的概念,反映出乡村振兴的新理念、新目标、新举措、新要求。

(五)紧密联系我镇三农工作实践来把握。我镇XXX村曾是XXX办公厅联系的贫困村,2018年,XXX村实现了整体稳定脱贫;
今年4月,XXX村被省文明办等五部门联合授予“XXX”荣誉称号。8月,又被国家住建部评为“全国保障基本示范村”。XXX的喜人变化是XXX农村发展变化的缩影。这主要是依靠近几年我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部署要求,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按照“XXX”目标不断奋斗取得的,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总要求是一致的。这说明,乡村振兴需要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体现特色,各美其美。

总起来看,乡村振兴,布局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目标是“强、美、富”,方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途径是城乡融合发展,载体是美丽乡村建设。应当在兴产业、兴环境、兴文化上下功夫,实现农村产业的大升级、生态环境的大保护、农耕文明的大发扬、农村社会的大进步,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让乡村留住绿水青山、记住乡愁。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传承辉煌农耕文明的迫切需要,是亿万农民的美好期待,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

三、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些解读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乡村领域的具体落实,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将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与新农村建设相比较,内涵与外延都有很大的提升:“产业兴旺”代替了“生产发展”,突出了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生活富裕”代替了“生活宽裕”,标志着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有更大的提高;
“生态宜居”替代了“村容整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乡村建设极其重要的位置;
“治理有效”替代了“管理民主”,强调治理体制与结构的改革与完善,强调治理效率和基层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

(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农村产业兴旺的基础

第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接下来要根据十九大报告精神,出台具体政策方案,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以下简称《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相关法律,尽早将党中央的方针政策转化为国家的法律法规。《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农村土地。”这就涉及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成员资格等重大问题。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以下简称《民法总则》)第三章第四节有关“特别法人”的条款,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立法进程。这几项工作落实了,就能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真正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农村的产业兴旺也就有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第二,深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2015年2月,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授权国务院对北京市大兴区等33个试点县(市、区)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11月,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将北京市大兴区等33个试点县(市、区)的试点期限延长至2018年12月31日。

农地转为非农用地的关键问题是集体建设用地能否入市。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63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这说明,法律的修订还没有跟上改革的步伐。

过去几年,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政策措施进展缓慢,其涉及到全局性、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大幅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也就意味着大幅度减少地方政府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份额。这就必然涉及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财力与事权的划分、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等关键性问题,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有可能推进。

(二)发展现代农业是产业兴旺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这是对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深入阐述,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创新确保粮食安全和种粮农民收入的思路和政策。近年来,由于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农产品加工企业倾向于购买进口农产品,造成了“进口入市,收购入库”的现象。政府制定的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价传递的价格信号逐渐扭曲了资源配置,背离了市场规律,造成供求结构性失衡。以最低收购价或临时收储价收购的农产品无法顺价销售,大量粮食压在库里,仓储费用和贷款贴息成为财政的沉重负担。新形势下,我们正处在粮食安全政策重大调整的节点上,在确保粮食安全和种粮农民收入方面的思路和政策要有所创新。原有的以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及玉米临时收储价为基石的粮食流通体系和收储制度必须调整和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保障粮食安全和种粮农民利益不受损,将继续成为中国未来“三农”政策的基石。但今后粮食安全的基点将放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上,着力于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确保粮食生产潜能,确保急用时粮食能够产得出、供得上。同时要改革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一方面要坚持推进市场导向的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粮食收储制度的改革;
另一方面要创新政策扶持措施来缩短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经受的改革阵痛期,分担他们承受的改革成本。

第二,培育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国农村现有2.8亿多劳动力已转移到非农领域,从事非农产业。在数以亿计的以老人、妇女为主体的小规模兼业农户之外,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兴起。他们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商品性农产品的主要提供者。由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和城镇化进程所决定,中国的农业经营主体将长期呈现多元并存的格局。

家庭经营不等于只经营自己承包的土地,不等同于小农经济,不是传统农业的代名词,也不等同于小规模经济。家庭经营完全可以成为现代农业的载体,成为适度规模经营的主体。当前,在依法、自愿和有偿的前提下,一部分种田能手将那些离土离农的农村人口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过来,扩大经营规模,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成为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是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升级版,已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

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2017年1月,农业部出台《“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总量超过2000万人,务农农民职业化程度明显提高”。通过教育培训和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使这部分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在农业中创业、致富和发展,不仅能解决“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次问题,将夯实发展现代农业的人才基础,实现农民从身份到职业的转化。

(三)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乡村振兴战略用“生态宜居”替代“村容整洁”,是乡村建设理念的升华,是一种质的提升。“生态宜居”四个字蕴含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乡村建设中的具体体现。

第一,生态宜居的乡村就是美丽乡村。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鲜活样本。2013年到2016年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98亿元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建成了一批基础设施便利、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乡村,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美丽乡村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强调“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当然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但首先要更新观念,注重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把农耕文明的精华和现代文明的精华有机结合起来,使传统村落、自然风貌、文化保护和生态宜居诸多因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其次要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创新。

第二,生态宜居的乡村需要城乡资源和要素的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绝不仅仅是农村的要素流向城市,城市的要素(资本、技术、管理)和资源(经济、社会、文化等资源)也要流向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一部分村庄的消亡不可避免,但一部分村庄仍然要长期存在,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意味着农村不能再延续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的状况。改造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不能仅靠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儿童,必须引进先进生产要素。

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进城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现代农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鼓励高校毕业生、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将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入农村。”2017年4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近期住房及用地供应管理和调控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在租赁住房供需矛盾突出的超大和特大城市,开展集体建设用地上建设租赁住房试点”。通过这些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农民不仅可能分享到土地资本化后产生的净收益,城乡的良性互动也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有力保障。

(四)乡村治理机制的改革与完善

中国的乡镇和村落中生活着6亿多农民群众,农民群众繁衍生息在什么样的治理体系中,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繁荣和稳定,也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治理机制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为乡村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指明了方向。

第一,在法治的框架内创新自治制度。村民自治要有规章制度作为保障,制定村规民约是对传统农耕社会制度遗产的扬弃和继承,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乡村基层制度安排。村民自治也要有组织作为保障。要大力发育多元化的农村基层社会自治组织,提升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资本和组织资本。没有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村民自治就无从谈起。无论是村规民约的制定,还是村委会及各类村民自治组织开展的活动,都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民法总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具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资格,可以从事为履行职能所需要的民事活动。”这为村委会今后开展活动提供了法律保障。

行政村下面的自然村或村民小组,几十户人家往往具有相近的血缘地缘关系,他们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关系比较密切,管理半径较小,群众对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监督较易操作。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有可能成为未来农村基层富有生命力的一种自治组织形式。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方案》,目前试点工作正在稳步进行。

第二,夯实乡村治理的道德基础。任何制度都可能存在缺陷和漏洞,要防止乡村基层一些人或群体在制度变迁中利用制度的漏洞谋一己私利或寻求部门利益,就必须夯实乡村治理的道德基础。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有的农村基层组织在实践探索中提出:“德治是基础,法治是保障,自治是目标。”抓德治这个基础,要把党建摆在首位。抓住了基层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就抓住了问题的根本。

四、关于我镇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意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为今后农村的发展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结合我镇乡村发展实际,要从以下几方面积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一是要强化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以科学的规划引领乡村振兴发展。镇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谋划,从思路上、规划上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好方向。统筹考虑各村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地域文化和村民实际等要素,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土地规划、生态规划、公共服务规划等,建立起特色鲜明、相互衔接、操作性强的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体系。在制定规划时,各村各单位都应主动参与进去,深入分析乡村发展潜力、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衔接配套其他规划,既要分清层次、形成体系,也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更要有操作性能够执行,并且得到群众的认可。

二是要突出特色产业支撑,以优势产业促进农民持续致富增收。产业兴村,乡村发展才有支撑和后劲;
特色兴村,乡村发展才有活力。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中药材资源优势,进一步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提高中药材总产量,提高群众收入。积极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加强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按照“合作社+农户+企业”的方式,推广订单种植,实现订单化、集约化生产,延长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要加快特色养殖方式转变。发力发展养殖专业户、建设养殖小区,扩大规模存量,形成品牌优势,提升竞争力。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改良畜禽品种,不断实现畜禽品种良种化。要加大优质牧草种植面积,配套发展草产业,提升产业发展支撑能力,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要加快农村劳务经济提速,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力度,开展技能培训认证,努力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不断加大劳务输转力度,增加群众劳务收入。鼓励有思想、有特长、懂经营、挣到钱的人群回乡创业发展,带动更多群众发展致富。要加快农村电商培育,积极改造各村通讯条件,实现网络全覆盖。利用特色优势资源,加快农村电商培育,加大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创业支持力度,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在本地创业,实现个人价值。要加快红色生态旅游产业打造,着力发展红色生态旅游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要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过硬的基础设施铺平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要以“两线”综合开发为突破口,高起点规划,快速度建设,硬措施管理,努力提升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认真对接争取各领域建设资金,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推进通村道路及村内巷道硬化,方便群众出行;
深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确保群众安全饮水覆盖率达100%;
进一步完善镇区道路管网、供水排水、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基层政权、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镇综合服务能力。要谋划建立XXX建设项目库,储备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夯实发展后劲。

四是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提高群众生活幸福指数。要强化生态绿化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的生态绿化规划,坚持工程化造林、社会化造林、群众参与造林同步推进,从“退耕还林”工程和“植树造林大绿化”行动做起,不断推进生态绿化纵深扩延。要持续抓好环境卫生治理工作,坚持开展“五清一平一绿化”活动,长效落实环境卫生治理“十项机制”,加快创建全域无垃圾示范乡镇。要严格落实“河长制”、“警长制”,加大河道采砂、采石管理力度,强化对已建堤防工程的管护及河(沟)道的日常巡查和环境卫生整治力度,确保河(沟)道行洪畅通和河流、山区生态环境安全。要进一步加大面山绿化、通道绿化、四旁绿化、庭院美化建设力度,着力改善乡村居住生活环境。要持续加大森林草原、荒山荒坡植被管护力度和执法巡查整治力度,安排专门队伍定不定期开展巡山踏查工作,确保禁垦禁牧,并对水源保护地、退耕还林地、重点草地林地设立铁丝围栏安排专人严加管护,着力修复山区生态植被,更加突出农村生态文明和生活环境建设,建设生态宜居农村,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生态资源和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尽量保持乡村优美独特的田园风光和自然和谐的乡村意境。

五是要着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良好的乡风民风提升文明程度。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农民群众乐于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继承好、发扬好孝亲敬老、重诺守信、邻里互助的乡村伦理,保护好、传承好XXX、XXX、等民间传统文化,不断丰富全镇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发挥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自治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五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好孝子”等模范评选活动,树立典型、宣传典型,推动形成向善向好的镇风民风,形成崇尚文明、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六是要培养“三农”工作队伍,以强有力的人才队伍带动乡村振兴。要加强现有人才队伍的培养,特别要强化先进理念和新技术的培育。要完善乡土人才的培养体系。充分调动乡土人才的积极性,鼓励发展特色农产品产品种养植,放大乡土人才的发展空间。要打造高水平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指导农户不断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要引进有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队伍,让其依托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有效组织农户与大市场对接,成功进行农产品市场营销。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力军、农村创新创业的主力军、乡村振兴发展的领头人。

七是要构建乡村治理体系,以健全高效的乡村治理体系引领推动乡村振兴。要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基础,村民自治为根本的原则,着力构建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要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要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本要求鼓励村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在法治框架下依法办理自己的事务。要进一步强化法治监督,完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增强村民法律意识,真正形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型乡村秩序。要进一步加强乡村德治建设,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村建立村规民约,通过倡文明新风、文明创建、道德评议、树立典型等行动,形成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明德惟馨的良好风尚。

八是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雄厚基础。要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扎实推进脱贫攻坚行动,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政策措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胜战。要突出基础扶贫、科技扶贫、专项扶贫、造血扶贫、兜底扶贫,确保所有贫困群众到2020年都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以实现“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推荐访问:不懈 振兴 乡村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建设XXXX而不懈奋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