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通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讲话稿 >

怎样把领导讲话稿写出彩(完整文档)

发布时间:2022-06-17 09:0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怎样把领导讲话稿写出彩(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怎样把领导讲话稿写出彩(完整文档)

怎样把领导讲话稿写出彩?

 

领导讲话的种类很多,有部署动员型的,有总结汇报型的,有传达贯彻型的,有研讨辅导型的,还有表彰号召和社交礼仪型的,等等。起草领导讲话是机关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是实践性、综合性比较强,也比较难掌握的一门学问。它既要完整准确地领会领导意图,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既要全面、辩证,又要力求讲出新意和深度;
既要有鲜明的思想性、理论性,又要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
既要用事实说话,又要防止就事论事;
既要掌握领导讲话的共性要求,又要体现不同领导的风格或特征;
等等。这些问题把握不好,一篇好的讲话稿就很难产生出来。

一、要全面、准确、创造性地领会领导的意图

起草领导讲话稿的过程,实际上是阐发领导思想、观点和工作意图的过程。领会好领导的意图,是起草好讲话的重要前提。对领导意图把握得越全面、越准确、越深刻,写起来就越容易。领导交代意图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只讲总的意图,给讲话画个大体的框框,具体内容由起草同志去考虑;
另一种是既有总的意图,又有具体的思路。不论哪种情况,对起草讲话的同志来说,都有一个认真领会、反复消化的过程。

(一)注意站在全局和政治的高度领会领导意图。是不是从全局上、政治上思考问题,既是个思想水平问题,也是个站立点问题。这是领会领导意图的关键。领导思考问题也好,发表意见也好,一般是着眼于全局,通过全局性的思考提出来的。越是高层次的领导,越注重政治性和全局性。作为机关的同志,尽管主观上也想站得高一点,但由于受所处位置和本部门业务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有时对事物的认识,诸如对哪些问题需要讲,哪些问题没必要讲,各个问题分别讲到什么程度等,往往与领导存在一定差距。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了解全局、熟悉全局或由局部上升到全局的过程。什么时候我们把全局上的情况真正把握住了,对领导交代的意图和要求,也就比较好接受了。当然,要实现由局部到全局的飞跃,是不容易的。具体到一篇讲话,从接受任务那天起,就应该进入角色,从领导的角度考虑和透视问题。具体到平时的工作,必须时时注意全局情况的积累与掌握,做一些必要的“越级思考”,使自己的思想经常处于较高的站立点上。

(二)注意研究“上情”,吃透“下情”,在二者的结合上下功夫。上情与下情,是各级领导经常关注的两个基本方面,也是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这就要求我们善于从上情与下情的结合上来把握领导思考问题的轨迹,掌握其意图的精神实质。对上边的精神不真正了解,领会领导意图就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对下边的情况心中无数,领会领导意图往往容易原则来原则去,很难贴近实际,加以具体化。在这方面,我们一些同志,往往下功夫研究不够。以研究“上情”为例,上级的重要文件来了,学上一遍两遍,就觉得差不多了,其实并没有钻进去,文件的精神并没有变成自己的思想,没能从中悟出独到的见解。这样在领会领导意图的过程中,就会感到拓展不开,飞跃不起来。机关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研究“上情”与研究“下情”,并从二者的结合上出主意、抓落实。结合得越好,成果越大。当接受一项任务之后,一方面,要了解领导对上级的有关指示精神是怎样理解的,对部队的情况尤其是“热点”、“难点”问题是怎么看的,对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设想;
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多翻阅一些有关文件、材料,吃透上级的精神,了解下面的情况,通过这二者的结合把领导的意图融会贯通起来。

(三)从“连贯性”“一贯性”上来领会领导意图。领导的思想是发展变化的,但在一些基本的、根本性的问题上,又大都是始终如一、一以贯之的。我们领会领导意图,必须坚持“一贯”与“发展”相统一的观点。也就是说要善于从领导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的讲话中把握一些共性的东西,用这些共性的东西开阔我们的思路,丰富和充实领导最近强调的一些思想;
要注意从领导在不同时机、不同条件下的讲话中理出一贯的、基本的思想,以这些基本思想为指导,加深对领导新提出的思想观点的理解。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领会领导意图的过程应是个能动的过程,既要遵循领导意图,又不能拘泥于领导的某句话或对某个具体问题的认识。对一些认准了的问题,该完善的完善,该充实的充实。这既是正确贯彻领导意图的需要,也是真正地对领导负责。

二、要处理好求全与求新、求深的关系

应该说,求全与求新、求深确实存在矛盾的一面,但客观地分析一下,它们又是统一的。作为一个领导者,在一篇讲话尤其是重要一点的讲话中,不能不兼顾到面;
在强调某一问题时,同时要考虑到其他问题;
在突出某一项工作时,同时要考虑到其他工作;
在肯定某个单位、某个部门、某项工作的成绩和进步时,同时要考虑到其存在的问题,以防止工作指导上的片面性。然而,兼顾到面,又不能面面俱到、搞一线平推,还应该有新意,有深度,使人们听后在脑海中激起波澜。如何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

(一)在整体布局上要防止过分追求系统、完整的倾向。写文章贵在谋篇,有一个好的整体布局,就成功了一大半。在这方面,人们通常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过分追求完整、系统,生怕不全面,生怕分量不够,大一二三里面有小一二三,小一二三里面再分ABC,结果,要么,前后之间尤其是主次之间有些内容相近或重复;
要么,该展开的展不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既是抓工作的艺术也是写好讲话稿的基本要求。一个讲话的容量总是有限的,想把每个问题都讲得很充分、很新颖,难以做到,能在几个问题或几个观点上有所突破,讲出点新意来,给人以较大的启发,就很不错了。所以说,不论是讲话主题的确立,全篇的布了总结讲话以外,一般不要把面铺得太宽,要抓住当前最需要强调、最需要解决和回答的问题来讲。在确立讲话的具体问题、具体层次时,能合的尽量合,能减的尽量减,注意瞄准一些难点、热点和部队建设中急需回答而尚未回答的问题展开。

(二)开掘要深,使讲话有纵深感。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既是一篇讲话成功的关键,也是起草者的功夫所在。我们讲材料平、给人打的烙印不深,原因多出在这里。该放的没放开,该深入的没深入,写得很拘谨,听起来没劲。这样就很难打动人、启发人。写文章如同掘井,到了关节点上,你多挖那么一两锹,泉水可能就喷涌而出,少那一两锹,就可能是一个枯井。然而,这“一两锹”挖下去能否见效,还要看你有没有真功夫,挖得准不准,得不得法。开掘思想的深井,必须站在思想理论的制高点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辩证地分析事物蕴涵的深刻思想和警示哲理。用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站在巨人的肩上论述,就是从大量的思想“矿藏”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精髓,是观察分析事物的望远镜和显微镜。一个思想理论肤浅的人,绝不可能打出思想深井,写出精粹的文章来。另外,挖深井也不是一锹就能挖成的,而需要采取由浅到深、层层剖析的方法,从而使领导的讲言语不多道理深,使人听后越琢磨越有味道,甚至回味无穷。当然,开掘要深,不是不照顾到面,也不是无边无际地拓展开去。要展得开,还要收得拢,使文章富有弹性,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三)要善于“旧题新作”。起草领导讲话,一般都想写一些过去没讲过的话、没涉及过的问题,这种求新精神应该提倡。但在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老和新是相对的,而且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可以说是老中有新,新中有老。不管形势怎么变化,部队建设的基本任务、基本内容都不会有多大变化;
不少问题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会有;
许多话题,过去讲,现在讲,将来还会讲。因此注重和善于“旧题新作”,乃是实现“新”“深”要求的重要方面、重要环节。所谓“旧题新作”,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传统的东西,新形势下仍富有生命力的东西,由于种种原因被一些人忽视了,淡忘了,需要重新加以强调,加以恢复。这些问题尽管老,但一旦与新的形势新的实际结合起来,往往就有了新的内容和特点。另一个是,探讨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有些问题所以长时间解决不了,或者反反复复出现,从领导工作上分析,往往同固守某些旧的做法有关系,非来点改革不行。许多事实说明,新话题能写出好讲话,老话题同样能写出好讲话。不过相比较而言,后者更难一些,需要下更大的功夫。

要跨越这个难关,就必须勤于思考,反复比较,注意讲老问题时找出新的角度,分析新的情况,谈出新的认识,拿出新的办法。说到底,就是要提高新形势下分析认识问题的思想理论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要努力增强讲话的鲜明性

毛泽东同志曾提出: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就告诉我们,鲜明性和生动性是起草讲话稿的基本要求和原则。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效果大不一样。领导讲话只有对当前人们普遍感到看不大么看,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意见及态度,才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有些问题的是与非和政策界限越难以把握,有些事物的性质越难以判断,领导在自己的讲话及实际工作中,越要有一个明确坚定的立场和态度。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理直气壮,才能真正成为群众的旗帜。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提出问题要注意针对性。一篇讲话,有没有针对性,关键是看抓问题准不准。如何抓准问题?一要善于“由小见大”,即透过一些具体的事件,发现带普遍性的问题;
二要善于由点及面,即通过对一两个具体单位、一两个具体事件的剖析,发现和找出面上的问题;
三要善于“见微知著”,即通过对某一个别现象和处于萌芽状态的事物的分析,或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向,或敏锐地发现带方向性、倾向性的问题。这里贯穿着一个基本的思想,就是要注意抓大问题,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二是分析问题要力求入情入理。领导讲话也是与大家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的过程。一个思想、一个观点、一个主张,要被大家所接受,…方面取决于它的真理性,另一方面则取决于能否科学地阐述和传达,能不能真正讲到大家的心里去。我们有时不大重视这一点,起草一篇讲话,“骨头”挺硬“肉”不太多,“刚”性有余“柔”性不足,尤其是一说理直气壮,面孔就板起来了,从头到尾,通篇都是“要”。凡是大家印象比较深的领导讲话,都是有感而发、情理有机融为一体的,并坚持以平等的身份,与大家交流思想、交流体会、交流感情,讲出了真情实感。比如有位领导讲话中在讲到党委书记要有良好的风度和修养时说:“大家经常讲,要让组织放心,要让同志放心,放心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心地纯正……你与人家在一起共事,就要让人家感到你亲切可信,有安全感。如果人家对你总有一种戒备心理,时间一长,你就成了孤家寡人。”这段话,确实既朴实,又比较深刻。类似这种入情入理的分析,往往有三个特点:一个是平易近人,站得高,但不居高临下,不以命令的口吻说话;
另一个是有感而发,讲的是自己悟出来的道理,说的是自己想说的话;
再一个是富有感情,处处体现出上级对下级、领导对群众、老同志对新同志的关心、爱护和期望之情。

三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体现层次性和可操作性。按照讲话的一般规律,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之后,还要给予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说,不但要告诉人家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要告诉人家怎么办,拿出具体的对策、办法来。这就要求我们在起草讲话时,不仅要在推敲观点、提炼思想方面下一番功夫,还要以更多的精力研究对策,提出指导性意见。对策的生命力在于可行性,而要体现这一要求,就必须注意层次性和针对性。比如,各级都强调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但对军以上领导机关来讲,主要应强调深入调查研究,从政策指导、理论指导、典型指导上拿出意见和措施;
而对师以下部队来说,主要是积极主动地解决新形势下官兵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总之,对各级领导和机关,要多讲一下大的思路、大的决策、大的主意;
而对一些具体工作,强调一下抓落实的重点环节、重要措施就可以了,使部队在落实中有创造发挥的余地。

四、要有准确生动的语言

讲话也是语言的艺术。深刻的思想,明确的主张,都是通过语言体现出来的。同样的思想,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现在我们有些同志写讲话稿,往往语言枯燥乏味,句子又长又拗口。领导讲起来没有劲,群众听起来没有味。要改变这一状况,应该从以下四个环节入手。

(一)既要言之有物,又要准确贴切。过去讲,“事实胜于雄辩”,就事实本身来讲,它不能代替“雄辩”,但“雄辩”总是以事实为基础的。在一个讲话中,主题、观点是灵魂,而事实材料是血肉,离开鲜明、生动的事实,讲话就会成为空洞、苍白的说教。起草讲话重视用事实说话是对的,需要提请注意的是:其一,事实一定要准确。作为领导,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去调查了解,从对领导工作负责出发,我们对需要在领导讲话中运用的事例,每个细节都必须搞得十分准确,不允许似是而非的东西出现。其二,要善于从“总和”中把握好事实。列宁说过:在具体历史条件下,一切事情都有它个别的情况。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物的联系中去把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把握事实,而是片面的或随便挑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也不如。所以我们在运用事实时,不能搞事例的堆砌,更不能用个别代替一般,要在占有大量真实材料的基础上,作一点点的概括和量化分析,从概括分析中认识事物的基本性质和现状。典型事例的运用,不在多,而在精,关键是要有代表性,能够集中反映事物的本质。还要通过由此及彼的分析,在事实与观点之间架起一道“桥梁”。那种“观点加例子"的简单写法是要不得的。

(二)要借助其他语体和手法,丰富讲话语言的表现力。讲话语言属于公文语体,在交叉、横断学科不断出现,人们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大家对领导同志的讲话要求也随之提高,那种干巴巴的说教越来越没有市场。因此,讲话的语言也要突破公文语体的局限,更多地向政治语体、文艺语体和新闻语体汲取营养。有的可以借鉴,有的可以直接“拿来”。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领导讲话虽然不是文学作品,但同样可以写得有文采,有感染力,毛泽东同志的不少讲话,对一些史料和先贤的名言信手拈来,给讲话增色不少。从这里看,要有生动的语言,首先要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有几套笔墨,这样你在面对不同的场合和对象时,才会游刃有余,举重若轻。

(三)要用寻常的语言说,把深刻埋在浅显中。讲话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契合,越自然、越顺畅,效果就越好。有经验、有水平的领导者,在讲话时都是雍容大度、从容不迫的,用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的语言来阐述深刻的道理,在不知不觉中征服听众,抓住大家的心。但我们有些同志写讲话,总喜欢卖弄,有些装腔作势,结果既不上口,又叫人麻沙沙的。有的领导上台讲话时,念到一些地方,实在说不出口,只好皱皱眉头跳过去,这是很杀风景的。真正的高手是不屑于卖弄的,有时甚至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话说得极其简朴,甚至带着“土气”,但好念,中听,越咂摸越有味道。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有位写领导讲话造诣比较深的一位同志,在谈到省委几位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时说道:这些讲话,都是用的短句子,许多地方都是一个短句一个句号。这种语言表达技巧,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要掌握打烙印的语言技巧。一个好的讲话,听了以后可以使人记住重要的观点和精彩的语言。像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演讲中的“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讲到的“民族的脊梁”,都给人留下了难以泯灭的印象。如果语言平平淡淡,像一碗白开水,便难以给人留下值得回味的东西,讲话就难免逊色。根据一些成功的经验,讲话语言要打烙印,就要揭示本质,一语中的;
就要有特点、要个性化;
就要适当使用一些修辞手法。近几年一些领导讲话中所提出的“以务实为荣,以落实为贵”“正正派派当家,清清白白理财”“摆脱功名利禄的驱使,经受住"酒绿灯红"的考验”等语句,都给人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五、要努力寻求最适宜的结构

如果说文字是思想的载体,那么,结构就是思想的骨架。结构虽然古已有之,但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是系统理论在写作中的具体应用和体现。好的结构可以使讲话思想鲜明、文字精练,有利于拓展语言和思维的空间,收到总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写文艺和新闻作品,在结构上创新是比较难的,作为以朴素、鲜明、深刻和针对性为主要风格的讲话,结构创新就更难,但是,我们不能因为难,就忽视讲话的结构,而应该认真研究。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使我们写的讲话有一个最恰当、最适宜的结构,更好地阐发思想,表达主张。

常见的讲话结构样式并不是很多,有的一贯到底,按照所要表达的意思及其层次,分成若干个自然段,这种结构常见于一些中短篇幅的讲话;
有的有一个总括全篇的“帽子”,然后平行地列出几个题目,分开论述,最后再收拢起来;
有的则围绕一个思想,分成几个题目和层次,层层递进,深入开掘;
有的前面分几个问题展开论述,最后一两个部分从体例上又作些变化,总结概括经验,提出任务要求;
等等。但这些样式,就其实质来讲,不外乎就是两种:一种是横向展开,一种是纵向掘进。我们把这两种结构比作“开塘”与“掘井”。这两种结构方法孰优孰劣,要看具体情况而定,不要硬做文章。一般来说,“开塘”式的写法篇幅大,思想容量也大,写作的难度也相对大一些;
而“掘井”式的结构,容易写得集中和精练一些,但在逻辑性上要求比前者要高一些。

在行文的结构上,还有两种常见的方法。一种是在一个题目和段落里,把要表达的意思,平行地、分条列段地写下来,通常用“一、二、三”或“一是、二是、三是”来界定和区分。这样写,好处是比较条理,眉目清楚,但不足的是,给人以零碎和呆板的感觉。中国人写东西有“无三不成文”的习惯,有时候,你其实只有一两点新一点的思想,为了敷衍成篇,硬拼凑出三四层意思来,就免不了生拉硬扯。把一些可说可不说的话也写进来,不但文字冗长,而且容易把新鲜和重要的思想,湮没在一般化的东西里面。另一种是需要表达什么意思,就集中地用一段和几段文字把它写完。为了与上面那种条分缕析式的写法相区别,我们把这种写法叫做“板块式”。这种写法的好处是文字精练,表述集中,比较大气,作者可以大刀阔斧地写,写得酣畅淋漓,并且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把最深刻、最重要的思想,集中而鲜明地突出出来。现在中央和军委领导同志的讲话,一般都采用这种写法。为了形成板块,就要学会“滚雪球”,把零碎的变成规整的,把杂乱的变成有序的。这种写法也有一定的难度,看似自由,实则有其内在的脉络,如果想不通、理不清,容易写得繁杂和零乱。具体用什么写法,一是要看领导的表述习惯,二是要看内容和场合。如果是在气氛隆重热烈的场合,需要讲出点激情和气势来,最好用“板块式”写法。如果是拟发言提纲,或者给领导起草的讲话稿是在比较宽松自由的场合讲,则不妨分条列段地写,这样别人听起来清楚一些,同时也给讲话者留下了发挥的空间和余地。两种写法各有千秋,在具体运用中,也不好截然分开。常有这样的情况,整个讲话基本上是用“板块式”写法,但在某一段落为了达到特殊的效果,又专门分条列段地写,如概括几个特点、提出几条原则、总结几条经验、反思几条教训等。

总之,讲话的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有一定之规,怎么有利于表达就怎么写,怎么出效果就怎么写。极炼如不炼,精思归自然。看似漫不经心,娓娓道来,却越发显得老道、成熟。

六、要体现领导的特点和风格

写领导讲话,很重要的是“把领导写进去”,体现出领导的特点和风格来。我们常说的“文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学习和掌握起草领导讲话的基本常识和一般性技巧,还要努力把握、理解、熟悉领导的个性特点和风格,防止把不同领导的讲话写成一个面孔、一个模式。构成领导讲话特点和风格的因素有很多方面,像年龄、经历、性格、气质、文化修养,等等,这些方面的差异,都是形成和影响领导讲话不同风格的具体因素。其中最需要考虑的是这样三个东西:

一个是身份特点。身份不同,讲话的内容、口气、表达方式也应有所区别。

一个是阅历和年龄的特点。一般说来,那些资历比较老、阅历比较丰富的领导,讲话时往往喜欢穿插一些过去印象比较深的事情和语重心长、传统色彩比较浓的内容;
而阅历较浅的领导同志,有些东西就不大好讲。

再就是语言特点。这一特点最能反映领导讲话的风格,也可以说是落实讲话风格的集中表现。讲话是要给人听的,语言朴实、简洁、明快,有时还需要点幽默、风趣,通过个性化语言把不同领导的不同特点鲜明地表现出来。毛泽东的语言就非常有特色。如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毛泽东把当时美国驻中国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大使司徒雷登称为“滚蛋大使”。文中说,当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国民党政府如鸟兽散时,“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夹起皮包走路。”通过对司徒雷登的形象描述和心理剖析,嘲讽了司徒雷登那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可怜相,同时也鞭笞了美国的侵华政策。

推荐访问:出彩 领导 讲话稿 怎样把领导讲话稿写出彩 怎样把领导讲话稿写出彩 领导讲话稿写作技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