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通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工作汇报 >

市域社会治理半年工作验收考评座谈会上的汇报提纲10篇

发布时间:2022-12-24 18:30:06 来源:网友投稿

市域社会治理半年工作验收考评座谈会上的汇报提纲10篇市域社会治理半年工作验收考评座谈会上的汇报提纲 1学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体会文章--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探索 2020年5月29日,中央政法委下发《关于江苏省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市域社会治理半年工作验收考评座谈会上的汇报提纲10篇,供大家参考。

市域社会治理半年工作验收考评座谈会上的汇报提纲10篇

篇一:市域社会治理半年工作验收考评座谈会上的汇报提纲

学习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体会文章- -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探索

 2020 年 5 月 29 日,中央政法委下发《关于江苏省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地区名单的通报》,南通市获批第一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作为新时代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探索既是防范化解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重大风险应对的准备,也是开创平安中国建设新局面的重大决策行动,事关人民安居乐业、事关社会安定有序、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围绕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南通按照中央、省委精神要求与工作部署,凝心聚力,勇于作为,走出一条探索新路。

 一、树立科学理念,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引领力

 树立科学理念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与方向的体现,没有科学理念,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就没有科学的步骤与方向,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就没有

  2 保障。南通深刻把握市域社会治理特点规律,树立科学的治理理念,着力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引领力。

 坚持党委的核心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市域社会治理领域中绝不能虚化、弱化党的领导。南通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委的核心地位,并发挥好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有效整合各种力量和资源,搭建多方参与的平台,妥善处理各种关系,使市域社会治理规范有序进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做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充分发挥人民的创造力,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做到为了群众、相信群众、引导群众。南通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通过细化和完善各项与人民群众紧密相关的社会治安、矛盾纠纷、公共安全、社区服务、社会风险等举措,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增强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发挥其自身独特的治理基础和资源优势,有效破除现

  3 有体制机制下的制度壁垒、机制障碍等难题。南通统筹城乡社会治理各项任务,优化整合市域层面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市场资源等资源配置,增强社会治理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实现治理要素的深度融合,形成“民呼我应”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共同体,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二、聚力“五治”融合,推动市域社会治理上新台阶

 “五治”融合是市域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取得实效并长期坚持的关键和保障。在推进试点工作中,南通紧紧围绕共建共治共享方向,聚力做好“五治”融合文章,推动市域社会治理向精准、精细、精致方向不断迈进。

 强化政治引领。把政治引领贯穿于市域社会治理全过程,并不断将其转化为制度优势。以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党政机构改革为契机,建立社会治理领域大部门、大网格、大平台、大执法组织基础,完善党建引领机制、加强政治教育覆盖、夯实基层组织基础,保持社会治理正确方向,推动治理的协同联动。

  4

 强化法治保障。围绕市域社会治理急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需求,结合实际制定务实管用、便于操作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努力建设高水平平安南通、高品质法治南通。加强科学立法、狠抓依法行政、坚持公正司法、深化全民普法,促进社会治理规范有序。

 强化德治教化。充分挖掘市域内的优秀传统文化、优良革命传统,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陶冶道德情操,狠抓德治教育、健全德治体系、加强德治约束、激发德治能量,提升社会治理文明指数。

 强化自治基础。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明确基层自治边界,依法确定村(社区)工作事项,丰富自治形式、建强自治组织、提升村级自治,凝聚社会治理群众智慧。着力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打造“有事好商量”品牌,开展群众说事、民情恳谈、百姓议事等协商活动,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到治理过程让群众参与、治理成效让群众评判、治理成果让群众共享。

  5

 强化智治支撑。采用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技术,综合运用大数据、5G、人工智能、融合通信等技术,打通了全市的治理单位,汇集了全市市域治理资源,形成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全覆盖体系,打造“一体化”智慧指挥体系、“一站式”智慧服务体系、“一张网”智慧管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升级。

 三、致力一体化平台,实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高效运作

 南通市委市政府深刻把握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特殊战略定位,致力打造集成研判信息、整合资源、创新方式的一体化平台——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实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高效运作。

 融合七大功能,主打智慧治理。汇聚共享功能,通过归集全市域数据打造市域治理 1 张总图和党建、社会治理、文明城市、高质量发展、政务服务等 16 张专题图,动态展现市域治理工作全貌;智能搜索功能,聚合业务专题关键信息,形成智能搜索引擎,以鲜活的数据、图文并茂的方式提供辅助技术支撑;集约服务功能,借助12345

  6 和南通百通 APP 的集成服务优势,构筑群众与政府快速对接通道,打造“群众吹哨、部门报到”治理新格局;分析研判功能,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经济社会全覆盖分析研判体系,辅助领导科学决策;监测预警功能,搭建人工智能预警分析模型,实现常态监测预警和突发风险防控,推动市域治理从被动“堵风险”向主动“查漏洞”转变;联动指挥功能,建立集平时协调联动、战时应急指挥于一体的市县乡三级联动指挥体系,实现高效联动、平战结合;行政问效功能,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考核,形成覆盖市县乡三级行政执法和公众服务全流程监督评价体系,有力提升行政效能。

 健全三级体系,推进常态治理。11 个县(市)区、96 个乡镇(街道)均建立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平台,形成“1+11+96”的立体化指挥体系;整合优化部门职能,市、县两级整合优化“12345”、网格化以及数字城管等相关部门单位的职能和机构,设立县、乡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建立指挥中心运行机制,建立部门进驻、指挥长负责、人员管理、考核问效等系列运行制度,实现指挥中心制度化管理。

 严格规范运行,完善制度治理。建设“部门进驻、

  7 联席会议、分级指挥、应急响应、跟踪问效”等闭环工作流程,落实指挥长负责、考核问效等制度;采用覆盖全市范围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模式,优化整合基层行政审批、执法管理、公共服务、市域治理等力量,为全市市域治理现代化奠定体系基础。

 四、全力组织保障,确保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首创必成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将会带来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需要各地各部门合力去推进。为此南通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地各部门必须强势推进、奋勇争先,全力确保试点首创必成。

 高层次强化组织推动。市县镇三级成立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压实推进责任,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与贯彻落实国家安全、平安、法治、信访等责任制紧密结合,科学构建市域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加大人财物保障力度,组织各方面力量扎实推进,实施“责任五进”工程。

  8

  高水平健全考评机制。坚持以考促建,把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情况纳入全市考核体系,对各类责任主体完成社会治理目标任务的进度、质量、效果进行考察评估,明确结果性指标,考核结果与年终奖励、评先评优挂钩,以严格考核倒逼工作落实。

 高定位推进争先创优。激发“敢争第一、勇创唯一”的壮志,勇闯“无人区”、推动“新突破”,推动南通社会治理成为群众信得过,充分体现科学性、规律性的过硬品牌。

篇二:市域社会治理半年工作验收考评座谈会上的汇报提纲

“枫桥经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从“枫桥经验”到市域社会治理,这是一个由下至上连续性、梯度性、突破性变革的过程,体现了党在基层和市域两大区域统筹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市域社会治理助推省域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决心意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个由“市域”“社会”“治理”“治理现代化”多类范畴组合而成的全新体系,人们总体对其仍较为陌生。从成熟、成功而又相近、相连的“枫桥经验”着手,通过知识迁移,把握“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属性,形成相融互促、同频共振效应,对深入理解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枫桥经验”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在关联 “枫桥经验”是一种依靠和发动群众,以综合管理的方式方法将矛盾纠纷化解于基层、化解于萌芽状态,从而实现社会稳定有序的基层治理模式。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 2019 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最热词汇之一,其意为整合基层未有或不足的治理主体优势、资源优势和基础优势,在市域范围内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枫桥经验”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紧密的联系。

 (一)价值功能一致

 “枫桥经验”的实质内核是“矛盾就地预防化解不上交”。就像一个稳压器,即使在遇到狂飙疾进的掘金时代,也能把外界紊乱的社会秩序过滤在本镇甚至本县以外。而市域社会治理的总体思路设计同样是“以防范化解市域社会治理难题为突破口”“努力使市域成为社会矛盾的‘终点’”。近年来,随着农村城镇化、区域一体化、城市群以及大湾区建设等新型空间形式产生,新问题新挑战不断向市域汇聚。市域作为省域与县域之间的承接中枢,拥有比县域以下层级更多的“自选动作”、更足的治理资源、更大的治理空间和更强的治理能力等,在如何使风险矛盾“化解在萌芽、终结在市域、避免不外溢”上,既与“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殊途同归,又能够在新型空间态势下,依靠市域“主导者”身份和地位打通城市间、城乡间合作共治的“任督二脉”,形成区域更广、效果更佳的城市版“枫桥经验”。

 (二)方式方法相通 “枫桥经验”从乡土社会、熟人社会而来,面对具有血缘和地缘关系的乡民,除了强调司法兜底作用外,更多是采用说理、调解、帮教、治保、矫正等柔性手段,由此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市域社会是一个兼农业时代“熟人”、工业时代“陌生人”和信息时代“网络人”于一体的混合型社会,治理对象来自五湖四海、线上线下,其社会层级、价值理念和利益结构错综复杂,因而治理方式方法更应像“枫桥经验”那样灵活多样,避免“一刀切”。陈一新指出,做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需要运用

 协商、契约、道德、习俗等社会内生机制以及法治方式综合化解纷争、规范社会行为,并且善于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增强政府决策部署的科学性、风险防控的精确性、打击犯罪的实效性、执法办案的公正性、公共服务的便捷性,等等。这些治理方式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到“枫桥经验”的身影,且在市域社会治理上进一步演绎为组织力、矫正力、控制力、动员力、辐射力等的全面贯穿、全方位渗透。

 (三)成效作用互鉴 市域管辖人口多、地域广、各行政层级服务水平与治理能力参差不齐,此外,有些市与市之间还存在诸如水界、林权、矿产等纠纷,需要市域社会治理更具统筹性、综合性和协调性。“枫桥经验”作为中国基层治理的成功样板,其做法为市域社会治理夯实了基础,提供了素材,让市域社会起点更高、视野更阔。而市域作为承上启下的枢纽,既与省域和国家治理任务对接,亦对基层治理提供实质而强有力的统筹支持,促使优质资源和服务从城市“高地”流向基层“洼地”,形成以点带面、以城促乡带动整体性发展的良好格局。例如,市域的地方立法资源,可以进一步对发展已久的“枫桥经验”进行理论提炼和制度设计,加快其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进程,以此增强复制推广的内生动力和持久力,避免“枫桥经验”内卷化、形式化、标签化。

 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全新课题,国家尚在谋划布局阶段,地方在理论和实践上也不乏探路者。例如,xx“xxx”模式、

 xx“xx”行动、xx 人工智能化治理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也存在一些亟须破解的问题。

 (一)风险预测预防不够 从农业化向工业化、农村向城市化急剧转型,伴随而来的是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城市社会结构失衡、资源能源短缺以及公共安全事故增多等整体性风险。这种主要由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风险,早在 xx 多年前就引起 xx 关注,并告示“当代中国社会因巨大的变迁正步入风险社会,甚至将可能进入高风险社会。”面对风险,政府无论在认知还是行动上都存在“慢半拍”现象:一是认知上缺乏现代化反思。风险的突发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让政府迟迟意识不到其来临,或者以为风险降临也只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无须过度紧张。二是行动上低效、失效。风险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跨区域、跨领域、跨层级、相互关联转化的叠加效应,“不仅远离个人的能力,而且也远离更大的团体甚至国家的控制”,因而需要通力合作治理。在现实生活中受条块分割、部门分化、多头管理等体制机制影响,各区域各部门“各为其主,各唱各调”,越位、错位和缺位等乱象严重。这种“有组织地不负责任”,不仅不利于原生风险的防治,反而引发各种次生风险。

 (二)基层治理基础不牢 基层历来是问题最为复杂尖锐的前沿地区,是市域治理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在社会变迁中,基层治理体系的不稳定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缺失与失衡。新时代人们对教

 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需求愈发提高,这种自下而上的诉求与市域自上而下的威权造成一种内在张力和紧张关系。在现有政治逻辑和权责倒置情况下,正所谓“看得见管不了,管得了看不见”,基层政府在公共服务产品的数量、质量和均衡性上“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及时有效地满足民众需求。二是基层治理缺乏整体性与可持续性。基层政府面临的矛盾风险千头万绪,导致其“见树不见林”“头痛治头脚痛治脚”。对于实在难以治理而群众呼声又极高的沉疴痼疾,往往只能以“空头支票”“口号治理”权宜性敷衍,长此以往容易陷入“塔西佗陷阱”。三是基层腐败侵蚀民众“奶酪”。基层中梗阻、吃拿卡要问题虽然不如“大贪大腐”那样震撼,但会直接导致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在基层扭曲变异,直接损害群众切身利益,啃食群众获得感,因而群众对此不满情绪最为强烈。

 (三)群众参与不足和无序 对于那些真正参与市域公共事务的市民群众,其根本动力不在于政府动员,也不完全出于对公共事务的热心和认同,归根到底源于斯密所说的“利己心”。即居民参与预期收益越大,成本越低,参与动力就越足,反之则越弱。如此看来,市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的快节奏,使等价交换、精致主义和功利主义渗入公共事务、社会生活中,效率与效能成为人们参与公共治理的标准,这一定程度上导致公共参与过度理性化、功利化。体现在:一方面,在牵涉到责任与义务的层面,居民参与往往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难以形成“自发的秩序”;另一方面,在涉及权

 力与利益层面又往往过于自私、非理性,“公共性”下降。

 (四)数据化智能化程度不高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数据化智能化治理给民众带来了便利,然而也面临着诸多“技术利维坦”挑战:一是数据信息挖掘难。数字化建设是市域治理现代化智能化的基础,而对海量数据深度提炼和转化是项极其复杂的技术活,电子政务平台时而难以应付,需要倚重相关数据平台型企业,由此带来“数据垄断企业‘绑架’政府或操控市场的局面”。二是“一地鸡毛”整合难。不同行政区域、行政部门存储不同的数据,这些数据无论是物理性还是逻辑性都存在彼此孤立的问题,形成“数据孤岛”而难以开放共享。三是技术发展异化产生“创造性破坏”。政府过度依赖数据化智能化技术,甚至“唯数据论”“唯技术论”,引发“技术恐惧症”。

 三、以“枫桥经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策略 “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没有一种抽象的教条能够和它辩论。”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洗礼与检验,“枫桥经验”展现出强劲的时代性、现实性和可建构性。鉴于“枫桥经验”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紧密的内在关系,新时代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并移植至市域社会治理领域,既是“枫桥经验”“老枝发新芽”再创地方治理佳话的使然,亦是其“抛砖引玉”破解市域社会治理难题的良方。

 (一)坚持“党建统领”,加大市域社会治理的统筹力度

 “枫桥经验”在全国遍地开花结果,形式和内容也相应地发生多样变化,然而万变不离其宗,作为真正的“枫桥经验”,党建统领这一政治生命始终不变。从村支部书记陈友棠带领群众“要文斗而非武斗”,到乡镇党委引领、党员带头的“大调解”格局,再到新时代把党的基层组织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领头羊”“主心骨”。实践证明,“凡是‘枫桥经验’坚持和发展好的地方,都是党建工作和社会治理融合得好的地方”。市域治理现代化理念的提出,目的是通过强化市级党委的统领,统筹推动权责人关系深度融合,对那些“触及灵魂深处”的制度性障碍和梗阻大破大立,对各机关部门的资源统筹调度,对经济社会运行以基层党组织为准星进行全面调节、再造和整合。以此推进条块分割制约、部门资源垄断、体制规则冲突、“灯下黑”等问题治理,形成“中心统筹、民呼我应”的现代市域治理体系。

 (二)坚持“源头治理”,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的风险免疫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与社会成员关系处于一种“整合—分化—整合”的矛盾变迁中。在不同历史时期,“枫桥经验”既非逆势而行亦非随波逐流,而是正确把握国家与社会成员关系矛盾变迁的实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方式方法适时调节两者关系,使矛盾在“易感”和“应急”摇摆中不过激,“就地解决”,从而更好“维系国家总体秩序”。当代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时期,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枫桥经验”在“宏大的社会结构变革及其对变革成果的捍卫”的做法,同样适应于市域社会治理,助其在风险矛盾中前行:

 1.深刻理解现代化风险的实质。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风险的实质是现代社会发展过快过急,超出人的整体把控和应对能力,最终反噬到人类自身,呈现“飞去来器效应”。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需要强调以人为中心发展,推动人的现代化。一方面,当风险来临时,社会一切活动必须无条件服务服从于人的生存权和健康权,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战胜风险。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中国的“治理之效”和西方的“治理之乱”即是例证。另一方面,人类“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即使风险“暂时”不爆发,也必须始终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人的素质能力全面提升,不去“招惹”风险,风险才不会降临。所以,偏离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等于脱离人的现代化,在此情况下谈论市域治理现代化犹如“沙上建塔”,终将是人不断犯错,风险不断降临,所谓的市域乃至国家现代化一次次“坍塌”。

 2.建立健全预测预警预防体系。“在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的指数式增长,使危险和潜在威胁的释放达到了一个我们前所未知的程度”。这就需要未雨绸缪,提高风险决策的科学性和可预见性。也即“枫桥经验”所强调的“立足于早、立足于小、立足于激化前”。在市域层面,需要通过改善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民生问题,从根源上减少非理性情绪;加强舆论导控和疏通,完善社会安全阀制度;建立健全多元协商、信访、听证、司法等机制体制,确保市民于合法性渠道内表达诉求;发挥社会组织专业优势,促使治理工作更有活力更为精准,等等。通过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制度体系,从源头上减少不和谐因素产生和

 扩散。

 3.动态把握和应对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鉴于现代化风险的巨大破坏性和不确定性,市域社会对于风险治理,已控或末控、历史遗留或未来将至、存量或增量,应建构一套科学的动态跟踪体系,主动加强对风险全程跟进并在此基础上及时修正决策、回应风险。

 (三)坚持“五治融合”,打好市域社会治理的组合拳 时代在变,“枫桥经验”也在创新升级。枫桥人民积极探索善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的社会治理新模式,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经验仓”:

 1.以善治为目标,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市域政府。善治是治理的目标,也是手段。俞可平认为,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欲达“善治”必先“善政”。因此,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关键是要自上而下以“民主、责任、服务、质量、效益、专业、透明和廉洁”为标准建设和规范市县乡三级政府。通过“善政”建设,强化公共服务理念,推进各区域和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及性,提升市民群众的获得感。

 2.以法治固根本,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硬约束。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没有法治就没有国家和市域社会治理...

篇三:市域社会治理半年工作验收考评座谈会上的汇报提纲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专题调研报告

 一、x x 市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先行先试的探索

 (一)探索“ “ 四联四化” ” 工作模式,全力推进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

 1. 数据联通,构建“ “ 一体化” ” 信息系统

 2. 力量联合,构建“ “ 多元化” ” 治理队伍

 3. 工作联评,构建“ “ 长效化” ” 治理体系

 (二)多网融合,夯实城乡社区治理

 1. 坚持党建引领

 2. 实行“ “ 一网统筹” ” 网格设置

 3. 建设“ “ 一专多能” ” 网格员队伍

 4. 打造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平台

 5. 建立信息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6. 完善规范化网格管理运行机制

 三、x x 市市域社会 治理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四、推进 x x 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社会主义中国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

 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这明确了新时代社会治理工作的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从场域范围来看,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在设区的城市区域范围内的具体实施和浓缩反映。设区的城市既有城区,也有农村,还有相当面积的城乡结合部,是不同社会形态的结合体,市域是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载体。因此,市域社会治理具有不同于传统城市治理的本质特征,即鲜明的枢纽性。市域社会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与基层实战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既要贯彻落实好中央的大政方针、制度安排和上级部门决策部署,又要对下指导基层工作,必须立足实际对本市域范围社会治理统筹谋划、周密部署、推动实践。可以说,抓住了市域这个关键环节,就可以起到“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效果。2019 年 xx 月 x 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印发了中央政法委研究制定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指引》。这是中央政法委借鉴全国各类试点工作经验,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整体谋划基础上推出的崭新试点工作方案,确定了试点总体要求、试点工作指引、试点方法,这标志着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试点工作具有许多创新特色:一是不限名额、机会均等,不定比例,不定数量;

 二是试点工作敞开大门,所有地市都可以做“参赛者”;三是不

 论快慢、均抵终点,实行对标式试点;四是不施外力、激发内力,实行自愿式试点,充分尊重地市意愿,从实际出发,自主决策、自愿参与、自我加压、自发奋进;五是不求速成、稳扎稳打,实行接续式试点,真正实现“成熟一批、验收一批、授牌一批”;六是权力下放,地市入门把关权限、考核验收的初审权限下放给省级政法委,实行授权式试点;七是齐抓共管,实行联动式试点,明确中央、省、

 市三级党委政法委抓试点的工作职责,形成三级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全国范围内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之前,各地区立足实际,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政法委部署要求,积极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xx 省立足省情,通盘谋划,整体联动,把加强市域社会治理作为重大政治责任,作为推进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关键一环,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一体部署、同步推进、一并考核。2019 年初,xx 省委省政府印发《平安 xx 法治 xx 建设三年规划》,把市域社会治理作为平安建设、法治建设的重心,量化任务指标,明确抓市域社会治理,主体责任在市级。2019 年 x 月 xx 日,xx 省委政法委召开全省社会治理创新座谈会,启动 xx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状大调研、大摸底,按照“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边提升”的思路,制定《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方案》,将全省 xx 个市根据地域、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划分为东、中、西三类,全面开展试点。试点工作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以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基

 层基础建设为保障,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xx、法治 xx,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x 市市开展市域社会治理主要任务被确定为:建好实体化“四级综治中心”,组建网格员、基层法律顾问、人民调解专家、社区自愿者“四支队伍”,打造网格管理、督导考核、视频应用“三个信息化”,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整体水平。

  一、x x 市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先行先试的探索

  x 市市位于 xx 省西部,全市总面积 xxxx 平方公里,x 个县(市、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xxx 个乡(镇、街道),xxxx 个村(社区)。常住总人口 xxx万人。其中,xx 区是 x 市市级机关驻地;xx 是 x 市市域所辖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xx 县是 xx 省最具竞争力、最具成长性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县市之一,是 x 市市域内经济社会发展较好的县。

  为了应对新形势、新挑战,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平安 x 市,x 市市委政法委按照 xx 省委政法委确定 2019年上半年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试点工作部署,以先行先试、走在前列的原则要求,坚持科学方法论,立足试点任务,对标先进省市经验,突出问题导向,边试点边完善、边总结边提高,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努力为全国试点工作提供借鉴作出贡献。

  (一)探索“ “ 四联四化” ” 工作模式,全力推进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

  x 市市坚持把综治中心建设作为市域社会治理的主抓手,围绕“创

 新治理、维护稳定、协调各方、服务群众”职能定位,通过“数据联通、力量联合、工作联抓、平台联动”,致力打造四级联动实体化综治中心,为市域社会治理注入强劲动力。

  1. 数据联通,构建“ “ 一体化” ” 信息系统

  一是对接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系统全覆盖,依托政务外网,结合 2.5 维全景地图,投入 300 万元开发了集“人员管理、数据传输、办公应用、信息共享” 等功能为一体,涵盖市县乡村网格员“五级联动”数字网格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全链接,将信息系统分级分权限接入各级综治中心,运用平台综合查询、信息采集、绩效考核等功能,每月对重点工作开展定向监测,适时发布工作指令。数据全录入,开展网格基础数据“二次采集”,为每名网格员设立手机 APP 账号, 实行网格员实时上报、综治中心统一调度、各部门协同联动。目前平台共录入人口信息 xxx 万条,事件信息 xxxx 条,排查整治问题 xxx 处。二是对接视频监控信息系统。推进视频共享平台建设。按照增点扩面、提档升级、覆盖城乡、延伸入户的要求,大力开展视频监控“二期”“三期”工程,先后投入资金 x.x 亿元,用于综治中心视频前端和共享平台建设。推进视频资源联网整合。依托视频专网,将全市 x.x 万路高清视频监控信号(含纵向 xx 个县、xxx 个乡镇、xxxx 个村,横向公安天网、行政服务、食品安全、寄递物流等部门资源)接入综治中心。推进视频数据深度应用。将超市、车站、广场等重点区域人脸识别系统 xx 套接入综治中心,运用人车识别对比、人流热力图、GIS 地图等技术,实现“出知去向、入知行踪、动知轨迹”。三是对接智慧城市

 信息系统。借力“智慧城市”建设东风,按照“智慧城市+雪亮平台+网格化”模式,构建“1 云 2 中心” 市域社会治理信息化体系。“1 云”即政务服务云,“2 中心”即综治中心和“智慧城市”指挥中心,由大数据局负责数据整合,由综治中心负责提供网格化数据信息,逐步实现政务外网与综治中心平台联通,目前已实现 xxxx 余万条数据共享共用。

 2. 力量联合,构建“ “ 多元化” ” 治理队伍

  (1)专兼职网格员队伍。一是统一要求“建”,根据省方案精神,经市委深改会审议通过,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下发《实施方案》,统一党建引领、统一网格编码、统一事项准入、统一运行机制。二是严格标准“选”。在抓好“绿色平安网格员”队伍基础上,按照《方案》要求,打造“一专多能”网格员队伍,在有条件的社区招聘专职网格员。目前,全市已登记在册专兼职网格员 7770 名。三是多元培训“育”。邀请外地专家或技术人员进行网格巡查、数据采集、事件上报等业务培训,提升网格员基本业务和智能终端操作能力。四是绩效考核“管”。由市县两级政法委负责网格员考核,根据网格员工作业绩、日常表现、群众满意度评价等,利用信息化手段对网格员进行绩效考核。

  (2)法律顾问队伍。一是线下“坐班问诊”,在县乡两级中心,设立法律服务窗口,法律顾问到中心轮流值班,解答群众法律咨询,依法调解群众纠纷。

 二是线上“手指受理”,将“一乡镇一团队、一村居一顾问”系统嵌入网格化系统,为每名法律顾问配备 APP 账号,法律顾问随时受理网格员上报的矛盾纠纷。

  (3)调解专家队伍。成立矛盾“多元化解中心”,设立人民调解室、

 行政调解室、司法调解室和巡回法庭,探索远程视频调解和专家现场调解相结合的方式,第一时间对接调解。设立调解“专家超市”,组建了 xx 类 xxx 名调解专家库,录入了 xx 项 xxx 部法律法规,方便群众自主选择调解专家,高效解决问题。开通微信公众号,提供在线法律咨询服务,实现“指尖调解”。目前,各级中心共调解矛盾纠纷 x.x 万余件,调解成功 x.xx 万件,调解成功率达到 xx%。

  (4)服务志愿者队伍。组建心理服务“微信群”,打通心理健康服务团队

 与综治中心对接渠道,邀请心理咨询师到综治中心,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人群及性格偏执人员进行风险预测。目前,在各级综治中心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的专业人员已达 xxx 人,已为 xxx 名群众提供心理疏导。探索“四社联动”机制, 依托社区综治中心,推行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四社联动”机制,在社会救助、社区建设等领域,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目前,全市社会工作专家库正在筹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增至 17 家。

 3. 工作联评,构建“ “ 长效化” ” 治理体系

  一是网上评、比绩效。一周一统计,利用网格化信息系统,自动生成考核数据,实时统计网格员在线离线、信息采集、事件上报、网格走访情况,情况每周下发县(市、区)。一月一通报,对县(市、区)工作进展每月排出名次, 下发工作通报,发县(市、区)负责同志,倒逼县(市、区)责任落实。

  二是检查评、比成效。专门下发通知,对每项重点工作,逐一严格时间节

 点,明确目标任务。同时,采取不打招呼、直奔现场方式,

 不定期深入乡村暗访,对综治中心建设不达标、网格化服务管理开展不到位、“雪亮工程”推进缓慢的,下发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

  三是群众评、比实效。将综治中心发挥实效情况作为重点,委托社情民意

 调查中心对群众满意度进行测评,以最直接的方式了解群众满意程度。同时, 结合全省开展的“双星双优”活动,明确综治中心“五星”标准,由市级验收合格后授牌,给予通报表扬,激发争创“五星”综治中心积极性。

  4.平台联动,构建“实战化”运行机制

  一是事件办理清单化。设置事件问题清单,实行销号管理,凡入驻中心的部门,均列出本季、本月、本周、每日工作清单,对多部门参与的事项,由综治中心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人,交办责任单位,开展专题督导,推动工作落地。目前,各级综治中心共督办事件 x.x 万件。

  二是事项分流程序化。创建双向反馈制度,对网格化服务管理涉及的职能

 部门,分别明确一名联络员,为其配备网格化信息系统APP,网格员发现问题直

 接通过 APP“一键上报”,综治中心和部门联络员同步接收,并由联络员负责交

 职能科室处理,及时反馈办理结果,形成“前端发现报告—网上分流移交—部门联动处置—全程跟踪督办—办结回访问效”工作流程。

  三是网上巡查常规化。建立网上巡查制度,赋予县乡两级综治中心巡查权

 限,两级中心明确专人对网格员上报的信息进行网上巡查,对录入平台的数据信息层层把关,并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办理。

 (二)多网融合,夯实城乡社区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量任务在基层,推动党和国家各项政策落地的责任主体在基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也在基层。”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是党和国家许多政策措施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和谐稳定。20xx年 x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这一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新时代社区治理创新的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有效社会治理。

  社区作为基层单元和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是各种统计信息的源头,最有利于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x 市市根据 xx 省委政法委、省委组织部《关于印发〈完善提升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 x 市市域现有情况,坚持“党建引领、各方联动、科技支撑、融合推进”原则,紧紧依托城乡社区基层...

篇四:市域社会治理半年工作验收考评座谈会上的汇报提纲

关于新时代加强社区建设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施方案

 城市社区处在社会治理的最末梢,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市域社会治理的根本和关键。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关于城乡社区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巩固和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有针对性地解决社区治理中的现实问题,有效弥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暴露出的社区管理不足和短板,打通基层治理的每一个“神经末梢”,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筑牢基层基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结合街道工作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秦都区关于新时代加强社区建设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意见(试行)》文件精神为指导,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大力实施“大党建统领、大融合推进、大联动治理、大数据支撑、大和谐共享”五大举措,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着力提高社会治理系统化、社会化、

 精细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创新工作模式,强化社区服务,提升治理服务水平,满足居民需求,努力将社区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为建设团结、奋进、活力、创新、务实的大美渭滨提供坚强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核心领导。牢固树立社区党组织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理念,全面提升社区党组织政治引领能力、改革创新能力、服务群众能力、组织共治能力,切实把党的领导体现在社区治理的最末梢、全过程。

  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坚持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把服务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挥居民群众主体作用作为创新基层治理、深化平安建设,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力量源泉,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

  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团体、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一切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驻共建的良好氛围。

  坚持统筹协调,系统推进。注重各领域建设与治理协同发展,统筹谋划社会治理工作,使法治、德治、自治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坚持实事求是,分步实施,全面提升基层治

 理水平。

  三、工作目标

  到 2022 年底,街道社区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类组织关系更加清晰顺畅;街道和社区权责边界明确清晰,社区协商、社区减负和社区管理考核等制度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区域资源统筹整合能力得到加强和提升;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对上对下互联互通,数字化、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基本建成;智慧社区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全面升级,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再通过 3 至 5 年,社区治理体制更加成熟定型,社区治理能力更为精准全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平安建设迈上更高台阶,为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巩固基层政权、保障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有力支撑。

  四、建立社区治理新体系,构筑综合治理新平台

  1.发挥社区党组织核心作用。突出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增强社区统筹协调能力,稳妥推进社区“大党委”试点工作,成立以辖区内机关、各类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为成员的社区“大党委”。着力构建社区“1+5”组织架构和联动体系,即以社区“大党委”为核心,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架构,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形成互联互通、共

 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推行社区“两委”成员与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等人员通过法定程序双向兼职。严格落实离退休党员党组织关系转入社区制度,鼓励引导离退休党员干部到社区、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2.巩固社区居委会自治主导地位。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依法有序提高本社区居民在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中的比例。准确定位社区居委会职能职责,坚持依法依规、规范精准原则,建立社区工作事项准入机制,明确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和协助行政事项清单。充分发挥自治章程、居民公约在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扩大群众自治范围,丰富自治内容,拓宽参与渠道,保障和促进居民群众在社区治理、公共服务和公共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完善社区“两委”联席会议、居民代表会议和居民会议制度,健全议事规则,增强协商能力、规范决策程序,提高自治能力。

  3.着力加强社区德治建设。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抓好居民群众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加强社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个人征信系统,强化居民的社会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大力推进新时代家风文化建设,广泛开展“文明家庭”“优良家风”等评选活动,大力

 宣传好家风、道德模范人物,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弘扬社会正能量。以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为契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崇德包容、尚法创新”咸阳精神,增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为抓手,充分发挥社区文化、社区教育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方面的作用,深化科普进社区,广泛开展居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倡导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绿色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

  4.深化基层平安建设。以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渭滨为目标,树立社区治理“全周期管理”意识,提高社区治理系统化、精细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建设,完善党建引领、居民自治、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机制;夯实社区综治基层基础,加强规范化建设,配强配齐人员力量,推动矛盾联调、治安联防、应急联动、问题联治、平安联创的实体化运行机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持续开展普法宣传,努力使循法而行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持续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扎实开展“无黑无恶无乱”社区创建活动,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抓好平安社区创建,加强常态化治安巡逻网、智能化技术防控网、精准化风险预警网、多元化矛盾调解网“四网”建设。壮大治安中心户长、楼栋长、“红袖章”平安志愿者等群防

 群治队伍,提升辖区居民平安建设参与度。完善特殊人群管理机制,加强对社区矫正、社区戒毒、刑满释放、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服务管理。

  5.拓展“三三制”源头治理。以打造“党建引领、五链共治、法在基层”咸阳品牌为契机,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进一步拓展党建引领、源头治理、多元解纷“三三制”工作机制。探索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矛盾纠纷源头治理,鼓励代表、委员个人开设工作室调处矛盾纠纷。以诉讼源、案件源、纠纷源治理为抓手,完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无缝隙、全覆盖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模式,依托街道法律服务工作站、社区法官工作室平台,发挥法律服务工作队(派驻法官、检察官、公安干警、司法干警、律师、人民调解员等)、心心法律志愿者服务队、心理服务志愿队伍、“六老”(老党员、老劳模、老政法、老专家、老干部、老教师)队伍的作用,解决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提升社区法治水平。

  6.切实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厘清基层行政事务和社区自治事务职能边界,按照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的要求,推进社区减负增效,构建政社互动新模式。完善社区服务事项清单,严格社区印章管理使用,对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要求社区出具的证明,方可由社区提供。不得将社区作为行政执法、拆

 迁拆违、城市管理等事项的责任主体。依法需要社区协助的工作事项,须经区委、区政府同意,并应当为其提供经费和必要工作条件。规范社区机构板牌,社区服务阵地外部统一悬挂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工作服务站牌匾及“中国社区”标识,对其他各部门在社区设立的工作机构或加挂的牌匾进行整合或取消。压缩上级要求社区参加的各类会议和活动,精减整合社区工作台账报表。全面清理规范社区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取消对社区工作的“一票否决”事项。

 五、深化拓展“心心秦家”服务功能,打通社区治理服务“最后一公里”

  7.强力推进“心心秦家”提档升级。精心绘制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服务便捷的秦都党建“红色地图”。对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和社区党群服务工作站进行全面升级,创新“7+X”服务,推行公益服务为主、低偿服务为辅的服务模式,做实做细各项服务清单,拓展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心心秦家”便民爱心驿站,整合辖区的餐饮店、药店、蔬菜店、家政服务、房屋中介公司等商家资源,全力打造有“城市味”的市民综合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多元化、便利化、个性化服务,建立健全工作运行和考核机制,真正让“心心秦家”成为机制运行好、作用发挥好、群众反响好的“温馨港湾”,让党心民心真正心心相印。

  8.全力打造 15 分钟便民服务圈。坚持“就近办、方便办”

 的原则,整合下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政务服务和行政审批事项,方便群众办事。整合服务网点资源,鼓励金融、电信、医疗、快递、连锁便利店、餐饮店、果蔬店等在社区设立便民服务站点。重点加大对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点对点服务力度,保障居民群众基本生活。组织协调水电气暖等公共事业部门进社区,鼓励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多途径参与社区服务,大力发展医疗、健康、托幼、养老等普惠性服务机构,支持社区商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贴心服务。

  9.着力推进智慧养老服务。抢抓“国家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历史机遇,建立健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推进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为老年人提供上门居家服务和走出家门的社区服务。加大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力度,发挥互联互通互享信息平台、社区“云医院”作用,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推进“民建公助”“民办公助”等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提供养老服务。

  10.大力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专业化社会组织+民间组织+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在职党员”的志愿服务联动体系,通过共驻共建、合作联谊等形式,有效提升志愿

 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探索建立社区联系服务群众活动项目化运行机制,以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为导向,建立联系服务群众项目库,由社区有偿委托社会组织实施,不断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培养以社区党员、团员青年、居民代表、楼栋长、退休干部职工等为主体的骨干带头力量,不断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推行志愿者线上线下服务和积分制管理机制,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注重发挥司法调解党员服务队、优化营商环境党员服务队等作用,以优质高效的服务满足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需求。

  六、坚持改革创新,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

  11.加强物业企业管理。按照“政府主导、属地管理、示范带动、循序渐进”的原则,建立健全物业监督管理长效机制,有效提升物业服务企业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采取“红黑榜”、企业征信、公益诉讼等方式,促进物业服务企业依法规范运行。

  12.提升物业服务水平。积极探索“红色物业”管理模式,创新物业服务,让党员在小区亮身份,发挥自身特长,有针对性地为居民提供服务,促进社区治理良性互动。加大物业服务企业党组织组建力度,建立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三方联动”服务机制。建立“星级”物业服务评选制度,每年对物业服务企业按照服务质量、社会信用、居民满意度、社区党组织评价等内容进

 行星级综合评定,动态监管。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原则,通过采取引进优秀物业企业、成立物业孵化中心、原单位管理、政府托管、居民自管等多种形式,有序推进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同时,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和租房备案制度,夯实出租户、租赁户、物业“三位一体”的外来流动人口管理责任。

  13.加强业主委员会的领导。街道社区党组织要加强对业主委员会的领导,精心指导业主委员会在筹建、选举、运行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稳步推进业主委员会建设。社区党组织要严把业主委员会候选人提名推荐关、审查考察关和选举程序关,抓好业主委员会规范化建设,真正把组织认可、业主信任、公道正派、热心尽责的人选进业主委员会,代表业主正确行使权力。积极引导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党政机关退休人员、小区普通党员通过选举参与小区业主委员会工作,提升业主委员会履职能力。

  七、注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打造社区治理骨干队伍

  14.规范社区工作人员职数配备。社区工作人员配备一般按照所属社区管理区域、人口数量等因素确定,每个社区原则上按 10—15 人配备工作人员。其中,党组织设置 3 人,居委会设置 5—9 人,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设置 2—3 人。提倡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委员交叉任职。拓宽社区工作人员来源渠道,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离岗或退休党员...

篇五:市域社会治理半年工作验收考评座谈会上的汇报提纲

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充满活力而和谐有序的美好社会的基本路径。2018年6月4日,在延安干部学院新任地市级党委政法委书记培训示范班开班式上,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首次正式提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概念,并从治理理念现代化、治理体系现代化、治理能力现代化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以树立“五个导向”、优化四大体系、提升七大能力为核心内容的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总体框架和方法路径。2018 年 7 月 18 日,中央政法委机关下半年工作推进会再次强调,要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抓手,确立抓省带市的工作新机制,加强市域政法工作创新交流,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市域特点的社会治理新模式。由此,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成了一个亟待研究和探索的重要理论课题和实践命题。“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个新的概念,从字面表述上看,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组合,体现的是国家对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在“市域”范围内的落实。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中央文件用“社会治理”的概念取代了以往的“社会管理”概念后,政学两界对其已有深入的探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提法逐渐深入人心,其概念要义也较为清晰。笔者以为,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关键在于对“市域”的理解和把握。具体而言,需要抓住以下三个着力点:市域社会治理的治理单位主要以设区的城市为载体我国按照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地方政府分级管理的原则,形成了由上至下的“金字塔式”地方政府层次结构,治理体系的运转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层级“势能”推动。目前,就中国的地方行政层级设置而言,主要存在两级制、三级制和四级制三种形式。虽然我国的行政区划体系和城市行政等级较为复杂,但从中央政法委关于“市域社会治理”的谋划布局来看,这里的“市域”应该主要指的是设区的城市的行政区域和层级(包括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这也是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当前,新型社会矛盾风险的传导性、流动性不EXPLORATION

 探索断增强,从酝酿发酵到集中爆发周期不断缩短,牵涉的利益群体、资金往来、具体诉求等各类矛盾要素不断超越传统县域层级能够解决的职权范围。而相对于以“县域”为重点的传统社会治理体系而言,以设区的市为单位的社会治理具有更大更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地方立法权优势和资源统筹协调优势。市域社会治理强调市级层面的“主导者”角色定位从行政层级关系看,国家和省级层面是政策的研究者和制定者,区县层面是具体的执行者,在职能定位方面十分明确。但市级层面则处于承上启下的特殊位置,既是上级政策的执行者,一定程度上又是的政策制定者。在以“县域”为重点的社会治理体系中,市级层面作为“执行者”的定位容易被放大,而在地方政策研究制定、治理体系创新、力量整合调配等方面的主导性作用则发挥得不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概念的正式提出,就是要把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的重点从县一级向市一级转移,突出市级层面在地方社会治理过程中作为理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三个着力点文

 姜方炳36杭州

 2019.5

 “主导者”的角色定位。具体而言,就是要充分发挥市一级党委政府的统筹谋划作用,通过优化市域社会治理组织体系、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核心能力,形成市 - 区(县、市)-乡镇(街道)权责明晰、高效联动、上下贯通、运转灵活,党委、政府、社会、公众等多方主体合作共治的社会治理新体系,继而在全市域范围内构建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市域社会治理突出“以城区为重点”的空间治理取向改革开放 40 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新经济新产业快速发展并向城市集聚,形成了“以人口由乡村向城镇、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徙为主的特征鲜明的人口流动大潮”。与之相伴而生的现象是城市人口规模的迅速增加。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到 2011 年末,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了 51.27%,首次超过 50%;截至 2017 年底,全国市辖区人口超过 100 万的大城市已经有 147 个,城市化平均值已经达到57.35%。中国数千年来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城乡人口结构已经发生逆转,意味着人们的生产方式、职业结构、消费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将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城市由此也就容易成为各类矛盾风险的产生地、聚集地、爆发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提出,就是希望能够将社会治理的工作重点转到城区上来,通过发挥市一级的统筹协调以及资源和技术优势,更为有效地应对城乡区域发展过程中各类新型社会矛盾风险的挑战,从而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综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应该是以设区的城市为基本治理单位,以城区为重点、覆盖农村、城乡联动,充分发挥市级层面主导作用,在市域范围内统筹谋划和实施的社会治理。结合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以及陈一新秘书长的相关阐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按照中央关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总体要求,以设区市为主要治理载体,以治理理念现代化、治理体系现代化、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重点内容,加快提升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的发展过程。具体而言,市域社会治理社会化,即通过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市域范围内形成有效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即构建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市域社会治理法治体系,使循法而行成为广大干部和群体的价值准则和自觉行动;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即能够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智慧技术融入治理全过程,打造出集约高效、精确精细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市域社会治理专业化,即在市域范围内建成一个社会治理专业人才发展体系,能够培养和储备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干部队伍和社会治理各类人才队伍。总体而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目前还只是处于理念探讨和布局谋划阶段,具体的工作体系和实践经验还有待探索和验证。自该概念提出之后,一些城市已结合地方实际积极开展了颇具特色的治理实践。例如,杭州市正在“六和塔”矛盾纠纷调处模式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积极构建和完善以“三级三层六和六能”为主要框架的市域社会治理“六和塔”工作体系;厦门市开展了“大数据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应用模式”的探索;温州市正在着力构建市域社会治理“协调指挥” “源头防范” “动态管控”“智慧保障”四大体系;嘉兴市率先在全国探索形成“三治融合”建设规范地方标准,建立健全“三治融合”评价体系;衢州市开展了以“四大五加”为主要内容的体系架构和“主”字型运行架构的市域社会治理探索实践,等等。毋庸置疑,这些地方性探索实践,将从多个角度和层面为形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模式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作者系杭州市委党校副研究员37HANGZHOU

 2019.5

篇六:市域社会治理半年工作验收考评座谈会上的汇报提纲

2020 年乡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总结 ................................................................................ 1 (一)深入推进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基层和谐稳定 ................................................................... 1 (二)深入推进涉农土地问题整治,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 2 (三)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权益保护,规范农村“三资”管理。

 ............................................... 2 (四)深入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统一规范公共服务运行。

 ....................................... 3 (五)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 3

 2020 年乡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总结

  为深入贯彻落实 xxxxx 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全国农村基层党委、党支部工作座谈会的会议精神,挄照坚持党的领导、改革创新的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创建并福村居为抓手,促进市域社会治理平稳发展。根据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亍大抓基层的部署,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力争用三年左史的时间,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劢,以基层治理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从源头上清除基层的丌稳定因素,解决基层矛盾问题,完善农村“三资”管理,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挃导核心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解决市域内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突出问题为着力点,解决民生问题,提高服务水平,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并福感、安全感。

  (一)深入推进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基层和谐稳定

  1、深化矛盾排查化解工作,围绕涉农问题,开展与项治理活劢,坚持和完善每月摸排调查机制,做实工作台账,落实到人、限期化解。

 2、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妥善解决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农村黑恶势力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打击基层涉黑犯罪,査处基层党员干部失职、渎职、涉农领域违纪等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3、加强维稳分析研判,落实和加强对基层维稳形势的分析研判,推劢维稳工作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源头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

  4、切实解决历叱积案,对“钉子案”“骨头案”实行一案一策,落实包案领导和责任人,限期解决,认真总结发现共性问题,推劢面上问题的解决,依法推进信访积案化解,解决信访积案和群众合理合法诉求,切实把上访问题解决在市,域范围内。

  (二)深入推进涉农土地问题整治,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5、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征地补偿款,积极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开展自查自清,逐项落实整改,3 年内全面完成清理任务。

  6、落实农村留用地。建立历叱用地台账,力争用 3 年左史的时间,基本解决全镇留用地历叱欠账。

  7、集中开展农村土地“三乱”问题与项治理。对农村乱占、乱卖、乱租土地问题进行摸底排查。

  (三)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权益保护,规范农村“三资”管理。

 8、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认真研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尊重农民意愿,认真做好确权工作。

  9、加强农村“三资”管理,抓好农村产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完善平台体系的应用开发、监督管理,规范化运用。

  (四)深入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统一规范公共服务运行。

  10、大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统筹整合服务资源,建设多功能综合服务中心,实现机构人员、场所挂牌、流程内容、信息系统、经费保障五个统一。

  争取到 2022 年建成文化体育、卫生计生、就业保障、食药安全、警务治安、人口党建、法律服务等亍一体的多功能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实现“有机构、有牌子、有办公场所、有办公设备、有制度、有人员、有台账、有经费”。

  11、推进基层民主和法制建设,完善“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劢。

  (五)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12、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戓斗堡垒作用。明确基层党组织的职责,突出党组织的人事安排权、重要事项决定权。

  13、规范村极组织运作,全面实行班子联席会议制度和党群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操作流程。

 14、持续整顿软弱涣散组织,制定三年行劢计划(2020---2022),挄比例排查整顿,形成常态化机制。

  六)其他方面

  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镇将“三零创建”不市域社会治理相结合,坚持边扫边治边建边创。设置了与门的域社会治理办公室,域社会治理领导组及各项职责。

  因 xx 镇位亍城郊,挄照市委的挃导意见,结合工作实际,我镇制定了十户联防、五级联劢、三村联控的“1053”工作法。以十户为一个单元,推选出一位政治素质高、工作认真负责、在群众中有威望的党员(戒群众)担任网格长,积极发挥“监控员”“宣传员”角色,认真落实人防、物防措施。五级联劢抓落实。包镇市领导、镇干部、村“两委”主干、网格长、个户五个层级形成联劢机制。

  包镇市领导强化督促挃导,镇干部具体落实工作任务,村“两委”主千直接上手、直接抓,网格长发挥纽带作用,畅通信息渠道。通过五级联劢工作机制,能够快速有效地下达挃令、收集信息、解决问题,进一步形成联控。通过村不村之间进一步加强了信息互通、团结协作,进一步强化工作合力,真正实现各项工作落细落实。

  以党建为核心,坚持以“法治乡村”、“平安乡村”、“和谐乡村”建设为主线,以点带面,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加强治安管理、加强扫黑除恶、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等措施,着力劣推市域社会治理工作。

 我镇 XX 村为了更好的提高综合治理服务水平,建成了 300 平米的便民服务大厅,集中办公、阳光作业,将整个农村的所有服务项目分工明确,值班上岗,大大的方便和提升了服水平,同时还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使村民们办任何事情有章可循、规范执行,进一步提升了民主监督的平台。矛调委员会由一名支委主要负责,幵丏由村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共同组成领导组,村里边的纠纷矛盾一般都在基层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多少年来零上访,综合治理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各项工作齐头幵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下一步,我镇将继续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工作,将社会治理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力量下倾,夯实社会稳定基础,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劤力做到矛盾丌上交、平安丌出事、服务丌缺位,全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并福感和安全感,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七:市域社会治理半年工作验收考评座谈会上的汇报提纲

20 年第 2 期

 总第 183 期 福州党校学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思考张建(常州工学院 , 江苏常州 213022)摘要 :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 , 市域社会治理对于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 、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 、 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 “ 加快推进市域社会

 治理现代化 ” 的行动目标 , 这是我国着力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 开启基层社会治理迈向更高境界的新征程.推进市

 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成为当前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与切入点.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为指针 , 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引领 , 积极探寻实现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路径.关键词 :

 市域社会 ; 治理 ; 路径中图分类号 :

 D63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4-1072

 (2020)

 02-005-04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 《 中共中央关于坚

 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以下简

 称 《 决定 》 )提出了

 “ 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

 的行动目标 。

 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之一 ,

 是整个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子系统 。

 加快推进市域治

 理现代化 , 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 事关国家治

 理现代化顶层设计的落实落地 , 事关城市的和谐稳

 定和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 , 成为当前推进社会治理

 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与切入点 。一 、 厘清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 这一概念 , 从字面表

 述上看 , 是由 “ 市域 ” “ 社会治理 ” “ 现代化 ” 三个

 词组组合而成 。

 作为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 , 由于在

 实践操作上行政区划壁垒一时难以消除 , “ 市域 ” 主

 要是指地级市的行政区域范围 , 既包括城镇区域 ,

 也包括农村地区 。

 《 决定 》 通篇以 “ 社区 ” 代替传统

 的 “ 村庄 ” 或 “ 村民委员会 ” 概念 , 就是体现了城

 乡社会治理一体化的政策语境 。

 【 I 】“ 社会治理 ” , 就

 是指在党的领导下 , 坚持以政府主导为前提 、 以社

 会协同为基础 、 以公众参与为关键 、 以法治德治为

 保障 、 以现代科技为支撑 , 有效应对风险挑战 、 化

 解社会矛盾 , 实现社会安定有序 、 人民安居乐业的

 一系列活动及其过程 。

 因而 , 从一般层面上看 , “ 市

 域社会治理 ” 是指 “ 以地级市的行政区域为范围 ,

 依靠党委政府 、 社会组织 、 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主

 体 , 创新社会治理机制 , 对辖区内的人民 、 事务 、

 组织等进行管理和服务的总和或过程 。

 ” [2] 因此 , 市

 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现代化 。(一) 市域社会治理的治理理念现代化

 理念转变是行动变革的逻辑前提 。

 新时代推进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 要突破传统社会管理理念 ,

 化消极被动管理为积极主动引导 , 走向市域社会治

 理理念现代化 。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 , 要深刻领悟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精准把握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理论 , 深化对市域社会治理

 收稿日期 :

 2020-03-18基金项目 :

 2018 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 新时代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模式及实效性研究 ” ( 2018SJSZ586

 )

 的成果 。作者简介 :

 张建 (

 1967-), 男 , 安徽滁州人 , 常州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 研究方向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5

 福州党校学报 2020 年第 2 期

 总第 183 期规律的认识 , 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科学化精细化之路;

 二是在治理措施上 , 把党的建设贯穿于市域社会治

 理全过程 , 把专门工作和群众路线结合起来 , 以促

 进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引

 领 , 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 、 积极性,

 推动治理主体积极参与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双向互

 动 、 相互嵌合 , 提高党领导市域社会治理的水平 ;

 三是在治理目标上 ,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着力解

 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切的民生保障等现实问题和突发

 疫情等非传统风险 , 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治理成果,

 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 二 )

 市域社会治理的治理体系现代化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是实现有序治理的基础 。

 新

 时代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 要健全完善一整套

 紧密相连 、 衔接协调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 , 不断提

 升市域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 。

 一是要优化政治

 体系 , 要 “ 按照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 提高政

 府治理效能 、 形成社会治理合力的原则 ” , P ] 构建总

 揽全局 、 协调各方的党委领导体制和职能优化 、 运

 行高效的政府负责体制 , 充分激发党组织 、 党员有

 效渗入社会 、 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 , 形成区域联动 、

 部门协作 、 执行有力的综合治理组织体系 , 提升政

 治力量对社会个体行为的约束力 ; 二是要发挥立法

 优势 , 构建系统完备 、 科学规范 、 权责明晰 、 便于

 操作的地方性法规 、 地方政府规章 , 形成集约高效

 统一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 , 提升法律对社会个体行

 为的约束力 ; 三是强化德治作用 , 构建彰显时代精

 神 、 体现地方文化的市域德治体系 , 加强社会公德 、

 职业道德 、 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 , 提升道德对

 社会个体行为的约束力 。( 三 )

 市域社会治理的治理核心现代化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 , 推进现代化的

 宗旨是服务人 。

 新时代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

 要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着眼点和落脚点 , 这是实现

 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 , 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项

 基础性工作 。

 一是要实现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 , 以

 科学理论武装人为核心 , 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为引领 , 大力宣传灌输新思想 、 新观念 , 塑造现

 代人格 , 让现代思想观念 、 价值理念 、 理想信念在

 国人心中扎根 ; 二是要实现人的素质能力现代化 ,

 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重点 , 以建设教育强国为保

 障 , 促进人们养成终生学习 、 科学思维的习惯 , 推

 动人们增强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 , 以及进取精

 神和创新意识 ; 三是要实现人的行为方式现代化 ,

 以深入贯彻 《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 为切

 入点 , 推动人们重新学习和再社会化 , 注重日常行

 为方式的塑造 , 做到文明出行 、 文明交通 、 文明旅

 游 、 文明就餐 、 文明观赛等 , 推动人的行为方式现

 代化 。二 、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 ,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 , 在理论上不断深化对社会治理的认识 , 在实践

 中注重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向着现代化迈进 。

 从党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 “ 社会治理 ” 概念 , 到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 “ 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

 移 ” , 再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

 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 我们党在基层社

 会治理方面的理论创新 , 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

 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

 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地向市域集

 中 ,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 , 推进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正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 一 )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

 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城市 , 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一定区域政

 治 、 经济 、 文化 、 交通的集中地 , 是人民群众生产

 生活的重要集聚地 , 是掌握群众需求 、 解决群众诉

 求的责任主体 。

 因而 , 市域是能够依靠自身较为完

 备的治理体系 , 最直接 、 最有效地化解风险隐患 、

 解决社会矛盾的治理层级 。

 市域社会治理 , “ 是国家

 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也是推动

 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的重要表现形式和

 具体落实措施 ” , [ 勺是国家治理在市域范围的具体实

 施 , 是推进社会治理的关键所在 。

 我们要从国家治

 理现代化的高度认识 、 谋划 、 部署市域社会治理 ,

 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夯实国家治理大厦的根基 ,

 推动 “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的顺利实

 现 , 从而为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

 能 , 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提供更为持久的制

 度支撑和发展方向 。( 二 )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基层社会治

 理现代化的关键一环在国家治理体系大系统中 , 市域社会治理也是

 一种基层社会治理的形式 , 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统领

 和龙头 。

 然而 , 多年来 , 在 “ 中央一地方一基层 ”

 三级社会治理模式中 , 中央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都

 发挥了重要作用 ,“ 市域在社会政策制定 、 治理体系

 创新和资源统筹等方面的主导性作用 , 远远没有发

 挥 ”

 [ % 因而 , 市域社会治理与基层治理密不可分,

 6

 2020 年第 2 期

 总第 183 期 福州党校学报处于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前沿位置 , 是引领基层

 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 是基层社会治理范式

 转化和创新的突破口 。

 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

 能够切实反映基层治理需求 、 回应基层治理关切 ,

 预防社会治理隐患 、 处置社会治理难点 , 及时有效

 解决社会治理中重大矛盾问题 , 在加强社区微治理

 与民生服务过程中 , 为增强基层社会治理活力提供

 实践样版 。( 三 )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当代中国高

 质量发展的现实所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人民群众对美

 好生活的追求日益强烈 , 在民主 、 法治 、 公平 、 正

 义 、 安全 、 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 , 要求我国

 必须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

 但是 ,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

 正处于深刻转型的关键阶段 , 社会矛盾趋于复杂 、

 治理任务更加艰巨繁重 ; 群众诉求趋向多元 、 治理

 指向提升幸福指数 ; 信息传播更加快捷 、 治理服务

 更加公开透明 。

 这就对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新

 的更高要求 。

 随着人口等各类要素越来越向市域聚

 集 , 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引领区域发展 , 重构中国

 经济社会 “ 新版图 ” , 正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潮

 流 。

 作为国家治理承上启下重要环节的市域社会治

 理 , 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 是人民群

 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直接体现 , 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日

 常生活和工作出发 , 着力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 创建

 美好的共同生活 。三 、 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路径( 一 )

 以坚持党建引领为先导坚持党建引领 , 就是指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

 化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 、 协调各方作用 , 发挥

 基层党组织的凝心聚力作用 。

 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最

 高政治领导力量 。

 市域社会治理必须在党的领导下

 进行 , 强化基层党组织在治理体系中处于中心环节 、

 发挥领导者作用 , 确保社会治理的正确方向 。

 因此,

 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 , 需要牢牢把

 握党的领导这条主线 ,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市域社会

 治理全过程 , 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 。

 一要精准把握党建引领的顶层设计 。

 坚持以党的建

 设引领社会治理 , 紧扣城市治理的源头 , 将党的建

 设延伸到以区域化 、 网格化为单位的社区治理全过

 程 , 通过搭建各类组织化平台 , 加强对基层治理主

 体的领导 , 把 “ 碎片化 ” 的党建资源整合为 “ 一体

 化 ” 的治理力量 , 实现党的组织 、 力量和工作全覆

 盖 。

 二要科学把握党建引领的路径方法 。

 基层党组

 织要增强领导基层社会治理把方向 、 谋大局 、 定政

 策 、 促改革的能力 , 围绕基层社会治理的重点难点

 问题靶向施策 ,“ 做到总揽全局而非包揽一切 、 协调

 各方而非替代各方 , 确保各类社会治理主体有序协

 同 、 形成合力 ” [ 句 。

 三要统筹把握党建引领的治理

 改革 。

 基层党组织要统筹把握社会治理重点领域和

 关键环节的改革 , 推进各项改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

 做到协同 、 配套 , 防止改革措施 “ 空转 ” , 在充分发

 挥改革整体效能基础上 , 聚合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

 代化的强大气场 。( 二 )

 以践行 “ 三大理念 ” 为基础践行 “ 三大理念 ” , 就是指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

 代化要紧紧围绕人的现代化 , 树立民本理念 、 协同

 理念 、 服务理念 。

 市域是承上启下的枢纽 , 是满足

 人民群众新需求的大平台 , 是观察矛盾风险的晴雨

 表 。

 市域社会治理的目标是增进人民福祉 , 核心是

 处理人与事 、 服务和设施之间关系 , 方法是治理主

 体协商合作 , 形成治理合力 。

 因此 , 在推进市域社

 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 , 需要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理

 念现代化水平 ,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治理之路 。

 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践行 “ 民本 ”

 理念 。

 坚持治理为民 、 治理靠民 , 调动人民群众参

 与治理的积极性 , 集思广益 , 群策群力 , 激发社会

 治理活力 , 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 幸福感

 和安全感 。

 二要聚合各类治理主体 , 践行 “ 协同 ”

 理念 。

 坚持治理 “ 一盘棋 ” , 完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

 搭建多方共治平台 , 正确处理好各类治理主体之间

 的关系 ,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 、 社会组织 、 应急队伍

 和市民等各类主体的作用 , 实现各类社会治理主体

 有序协同 、 形成合力 。

 三要健全社区服务机制 , 践

 行 “ 服务 ” 理念 。

 坚持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的

 根本宗旨 , 寓治理于服务之中 , 以网格化管理 、 社

 会化服务为方向 , 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 注

 重把人力 、 财力 、 物力更多投到基层 , 通过为群...

篇八:市域社会治理半年工作验收考评座谈会上的汇报提纲

在平安 XX 建设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召开平安 xx 建设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 xxx 总书记关于平安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平安中国建设工作会议,平安 xx 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推进会精神,总结今年平安 xx 建设工作,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平安 xx 建设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聚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以及敏感节点安保维稳等重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平安建设各项任务,持续实现了“六个坚决防止”工作目标,确保了社会大局持续安全稳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平安建设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加强市域制度建设,健全完善了平安建设组织协调体系、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领导责任制、综治督导制度、市直单位平安建设责任和工作激励机制等工作制度,构建了齐抓共管、多元融合的平安建设制度体系。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是平安建设的重要抓手和重中之重。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时间很紧、

 任务很重,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以强烈的“主人翁”精神,采取强有力举推进试点工作,确保我市如期达到相关标准条件,力争摘到全国“试点合格城市”的牌子。要大力推进社会治埋机制高效化。今年是试点工作的攻坚年,也是市域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健全完善的关键年。前期,我们已经对平安 xx建设的工作机制进行了完善,下一步要抓好落实,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市域社会治理效能。二是平安建设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市、县两级综治中心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得到落实,所有乡镇(街道)政法委员全部配备到位,全市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绩效良好,民安民生事项上报等多项指标排在全省第一方阵,xx、xx、xx 等三个县市综治中心运行绩效排位全省前 x 位。三是平安建设整体质效进一步提升。大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形成了 xx 市城乡“雪亮工程”、xx 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十百千”工程等一批经验做法。强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决胜收官战,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集中治理和网络诈骗、非法融资等专项治理,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增强,今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平安指数分别列全省第 x 位、第 x 位。特別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水灾害,全市政法战线听令而行,闻令而动、冲锋在前、连续作战,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初心使命,交出了合格答卷。

 对医疗纠纷的治理,重点在于“治未病”,构建长期预

 防机制。源头治理方面,医方要通过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对风险的防范,不断提高从源头上、根本上预防纠纷的能力水平,实现纠纷的“源头治理”。如,加强医学知识宣传,提高患者对医疗风险的认识;强化医政管理,加强院方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前端治理方面,要倚重医疗行政管理化解纷争。卫健部门要发挥监管职能,通过建立案例分析制度、发挥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纠偏功能等机制,优化纠纷处理流程,惩处医疗机构违法行为,预防纠纷的产生。中端治理方面,要注重多元调解组织的共治衔接。医调委作为专业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构,应与法院形成联动机制,由法院参与调解员的培训,提升医调委的解纷能力。末端治理方面,法院要力争实现解纷利益的平衡与引领。诉前调解阶段应构建医疗纠纷一站式解纷机制,审判阶段则应当注重发挥司法审判对前端诉源治理的引领作用。党建引领城乡社区治理和创新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xx 市坚持以党的建设统领城乡社区治理,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主线,以改革创新探索加强基层党组织引领社会治理的路径。关于党建引领城乡社区治理和创新,我认为,首先要推进理念创新,以网络化管理实现社区党建全覆盖。以社会管理创新网格化试点单位为契机,探索建立综合服务平台,完善网格化管理。如,将社区划分为若干个基础网格,以“一格二员”(一个网格配备两名工作人员)的模式实行精细化服务;

 构建人性化服务平台,以“便民利民、服务群众”为主题,打造便民网;将微信群等现代化电子工具运用到管理服务上来,建立支部党建微信群等。其次是推进模式创新,通过构筑“四位一体”(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社区管理新模式、开展“一小区一品牌”建设等方式,让睦邻小区成为百姓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再次是推进功能创新,通过拓展“红色联盟”即小区党群驿站、坚持赋权搞活、增加基层党组织带头人话语权,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推动基层党的政治工作创新出彩。最后是推进机制创新,突出龙头引领,抓好班子强根基;完善权力清单制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优化社区人才选拔任用与考核激励。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社区治理的长效机制今年以来,社区作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主阵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受到极大考验。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社区亟需将抗疫工作中的有效经验转变为治理的长效机制,加强社区治理韧性,迎接风险挑战。

 建立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社区治理的长效机制,要做好四方面的工作:赋权基层社区,构建常态防疫机制;坚持党的领导,将党组织和党员有机嵌入社区治理过程,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培育专业性社会组织,统筹安排承接小区需求;构建数字社区,提升精准治理机制,强化智能化管理,加快推进市域数字治理的分流;聚焦民生底线,健全社区兜底机制。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社区治理不仅是政府的事,更需要唤醒居民主人翁意识,调动社会各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培育多元主体社区联盟。在包容性治理理念下,发挥科技推动社区建设的利器作用,把精细化治理落到实处,全面提升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强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的思考近年来,xx 区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和手段,统筹人防、物防、技防资源,着力整合各方力量,高水平推进区域治理现代化,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成效,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虽然成绩喜人,但xx 区市域社会治理也存在一些问题,面临着新风险、新挑战。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在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夯实基层基础等前提下,提升党组织统筹能力、依法办事能力、文化引领能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工作推进保障能力,在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模式、丰富市域社会治理主体、健全市域社会治理体系等方面下功夫求突破,全面提升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市域社会治理新格局。关于“督促监护令”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2019 年 xx 月,xx 市人民检察院联合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公安局、市教育局出台《“督促监护令”实施办法(试行)》,在全国范围内首创“督促监护令”工作机制。督促监护令是指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发现监护人存在管教不严、监护缺位等问题,影响未成年人

 健康成长,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时,向监护人发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的检察工作文书。同时,配套相应的惩处措施与跟踪回访,确保对监护人的监督履职取得实效,有效预防涉罪未成年人再犯罪。从 2019 年 12 月发出全国首份“督促监护令”至今年 x 月,xx 市检察机关发出“督促监护令”xx份,取得监护人履行监管职责意识、问题少年法治观念和社会化关爱防护合力增强,实现家庭监护与检察帮教同步并进、家庭和睦与孩子感化同步互动、专门工作与社会帮扶同步共振的“三增强、三同步”效果。目前,我市实行“督促监护令”制度仍存在运作流程不够明确、执行情况评估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

 因此,要完善“督促监护令”,要强化检察机关主导作用,充分运用智慧未检平台,建立“督促监护令”执行情况评估机制,完善执行情况监督机制,明确“督促监护令”履责期限,构建社会化保护支持体系,让“督促监护令”制度发挥更大的作用。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女性实践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女性的作用不容忽视。如何让女性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外部力量的支持是保证。各主体单位要一边扶持鼓励已建妇女团体,一边引导孵化新的妇女团体。孵化培育新的妇女团体,是基层妇女团体稳定发展的难点,也是重点。上级妇联可多创造机会,送基层妇女团体走出去,与不同领域、不同阶层的女性交流互动,让她们开阔视野,

 提高服务水平,从而促进妇女团体的健康发展。女性自身内在的力量,是女性参与社会治理的源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女性在追求“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实践中不断找到自我生命和存在价值。实践证明,女性只有让自己拥有更坚定的目标,靠自身的力量成长、蝶变,才能获取精神上的富足。市社会冲突的媒体传播及治理近年来,我市政法机关以网上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舆论导向;以活动竞赛为抓手,全面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宣传能力;以构建大宣传格局为先,不断壮大网络意识形态宣传阵地,为提升人民群众对政法工作满意度、安全感和知晓率提供强有力舆论支撑,为政法工作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舆论环境。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在移动互联网全面普及、新媒体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政法系统的新闻宣传工作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新形势下,要做好 xx 市政法系统媒体形象建设,一是要深耕内容生产,在强化主流媒体正面宣传工作的同时,创新报道方式,讲好鲜活故事。坚持内容为王,以优质内容赢得传播优势,同时平衡政务性与事务性、政府视角与市民视角的报道数量与质量。二是要优化平台建设,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强化媒体矩阵、精细化分工、平台化服务等措施,聚焦分众需求,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三是要提升回应能力,建立依法处置、舆论引导和谣言管控“三同步”管理协调机制,准确把握舆情应对的时、度、效。在发挥政务媒

 体矩阵联动作用的同时,与本地媒体及相关媒体有效互动和线上线下联动,实现网络舆情的有效治理。依法治国理念下市域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此次研讨会从传统文化、法治思想、社会生活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全面理解和阐释。通过参与此次研讨,在如何提升治理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上,我有三点体会。一是用心。

 这个“心”,就是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二是法治。提升治理水平的具体措施就是规则明确、执法适当,这也是法治化的重要内容。所以,社会治理水平或治理体系的提升,实际就是法治化的进程。简而言之,规则清晰,是提升治理体系的根本和依据;执行规则合理、适当,是治理水平提升的保障;创新,是提升治理水平的能力。三是创新。这就包括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用心+法治+创新,是全面提升治理水平和能力的理念和方法,也是简政放权、便利百姓、治理创新的举措。

推荐访问:提纲 考评 验收 座谈会上 汇报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