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得,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得4篇
【篇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得
试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摘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和历史新时期,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一条振兴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和道路。实践表明,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也不可能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同时也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导中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正确道路,必须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同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也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新的更大辉煌。
关键词: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共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根据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今世界的巨大变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前提。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涵盖很多内容,党的十五大把这一理论体系称之为邓小平理论,并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不仅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而且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并具体的表述。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至少包含下列内容: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是多重的,比如: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和基本目标,但中心任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因为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整个现代化建设才能有物质基础上的保证。另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关键。历史和现实都业已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关键是它的经济实力。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本质特征。在现阶段,虽然允许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存在和发展,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可以鼓励并支持多种所有制形式,也就是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3.坚持解放思想和推进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法宝。解放思想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必须立足总结党治国理政取得的丰富经验和理论成果,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今天发展的大好局面。坚持解放思想和推进改革开放,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思想上更加清醒、政治上更加坚定、作风上更加务实,才能不断推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进程。
4.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坚持的根本指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顺应世界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及科学内涵,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各方面的工作中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坚持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指针。
5.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社会,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体现为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作为目标,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同人类孜孜以求的远大理想相一致的;
但作为过程,构建和谐社会是分阶段的、有层次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清醒地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和逐步实现的持续过程,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相信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必定走向新的更大辉煌。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是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这次大会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就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样一个重大的科学理论命题。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我们党长期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带领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精神,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在新时期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民主法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科学发展、党的建设等方面坚持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集中表现了在理论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它第一次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么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根本保证。在这一理论体系指引下,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践表明,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也不可能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统一思想,使其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转化为指导我们改造世界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行为准则,把这一成果贯彻落实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总结前人和别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是具有旺盛活力和广阔前景的,是确保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决定了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才能指导中国健康平稳的向前发展。
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1840年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民族危机、社会危机空前沉重。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都一次次失败了。之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试图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却没有走通。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只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才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是因为,在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望照搬书本、照搬外国,是根本行不通的,必须从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开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道路。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和历史新时期,通过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一条振兴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和道路。这是一条逐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的幸福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了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通过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所以这些,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都是在脚踏实地地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同时,也要看到,由于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的基本国情又决定了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必然会具有更多的中国特色。
实践证明,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才能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万众一心地创造自己美好生活;
才能保证国家独立、民族富强、社会和谐,使社会主义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才能保证公民的合法权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比以前深刻得多了,有助于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地和坚定地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和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的完善,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基础上的,决定和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 王秀云著:《社会主义三次历史性飞跃新论》,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
[2] 冯秀珍著:《社会主义发展史纲》,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3] 王鑫著:《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经验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 叶笃初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篇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得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性及其变迁
国贸11(2),2111104026,钱静
摘 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直接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建国以来到现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迁,每个阶段都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经历过几次较大的变迁之后,逐渐的形成了现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本文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变迁、确立的基本依据及其重要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基本经济制度 变迁 基本依据 重要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同时也直接决定了社会的基本性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迁,原来单一公有制的结构已经为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所代替。
一、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变迁
1、第一阶段(1978年-1987年)。形成基本经济制度雏形。新中国在成立以后,适应生产力的社会性质,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以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奠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1982 年,党的十一大报告在论述了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重要性的基础上,指出“在农村和城市,都要鼓励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1]。
2、第二阶段(1987年-1997年)。形成基本经济制度。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为国企的改革确立了新的方向,使我国的国有企业由计划经济时代向着市场经济逐步的开始转化,并且相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原本的规模比较大的国企逐渐转换为现代化的股份制的形式或者是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而一些规模较小的国企开始逐渐的转化为私人经营或者是集体经营。私营经济开始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展现出自己的生机和活力,到党的十三大,已经正式被确定为社会主义的一种经济模式,一直到党的十四大召开,逐步开始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共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3、第三阶段(1997-至今)。随着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我国对于国有资产的结构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的发展。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项基本经济制度。”[2]在政策上,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即: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我国的经济布局由此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公有制经济在很多领域逐渐的退出,或者是转化为其它所有制经济,只有一些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一些关键的领域仍然由国有经济把持[3]。
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基本依据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4]。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与生产力的社会性质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把所有制看作生产关系的基础,而生产关系则构成各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建立公有制、用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社会制度区分的重要标志就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之间在生产劳动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的关系就是所谓的生产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谁掌握生产资料;
第二,在生产活动中人们之间的地位;
第三,最后获得劳动产品应该如何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直接关系到生产资料的归属,谁具有生产资料,谁就能在日常的生产活动中占据主导的地位。那么产生的劳动产品也就他的意愿进行分配,最终社会生产的目的就决定了。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4]。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将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虽然目前我国经济水平发展迅速,已跻身世界前列,但是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起发达国家而言仍然处于弱势地位,第一,贫富差距依然存在,贫困人口仍然占有很大比重,人均GDP不高;
第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呈现多层次性,一部分现代化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平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同时存在;
一部分经济水平比较发达的地区,同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存在;
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普遍的科学技术水平不高、为数众多的文盲半文盲同时存在。第三,某些生产部门的特殊性,消费结构的复杂性,特别是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劳动就业的压力大等因素,也使得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难以包揽一切,从而决定了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5]。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4]。
1992年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提出:“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此,三个“有利于”成为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以公有制为基础,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不平衡性和多层次性决定的;
也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决定的;
多种所有制的发展,有利于积累建设基金,扩大劳动就业,促进科技进步,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社会生产迅速发展,提供大量的物质产品和劳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了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促进了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这种所有制结构,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6]。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性
1、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是人类长期探索、比较之后筛选出的效率最高的资源配置制度。在某种意义上,经济学的全部问题可以简化为两大基本问题,即生产与分配。生产解决如何最大限度增加物质财富总量,分配则解决如何公平分配有限的物质财富。
迄今为止,人类曾经发明使用过四种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掠夺经济、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7]。掠夺经济显然是非理性、非生产性的,它是对既有财富的重新分配,不增加财富总量,自然不能为人类理性接受;
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低效率、不经济的,所以人类目前所能选择的基础资源配置方式只有市场经济,这是规律的内在要求,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马克思已经在《资本论》明确阐明,市场经济(商品经济)需要两个条件: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私有制使社会创造的产品的所有权归属不同的人,社会分工又导致一个人不可能生产自己所需的一切,于是人们不得不借助市场交换来互通有无。所以,只要采纳市场经济体制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就必须承认多种所有制或者产权的多元化。
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需要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需要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市场经济的竞争格局,促进了经济效率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总之,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坚持中国特色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应对经济危机的制度保障
当前世界经济危机是 20 世纪 30 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世界经济危机,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它表现为各个企业内部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生产无限制的扩大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从而引发周期性生产过剩的危机[8]。中国虽然卷入了这次世界经济危机,受到严重的损失,但相对说来,还是比较轻的。这与中国实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有关。因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中既有社会主义经济因素,也容许资本主义因素存在。中国容许市场化、私有化的发展,不是很彻底,还有一些保留;
在关键重要领域保持了相当强大的国有实力;
近年的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大大增强了国家控制的财政金融资金实力,包括保持大量外汇存底等;
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特别是保持了国家计划调控的余地,如继续编制执行年度计划,五年、十年中长期规划,保留发改委这样庞大的计划机构等。
【参考文献】
[1] 周叔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三个有利于”标准[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5):1-12.
[2] 雷国俊. 简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变迁及发展方向[J]. 现代商业,2011,(3):169
[3] 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5.
[4] 刘世军, 权衡.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几个理论和实践问题[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3):10-15.
[5] 周新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系——兼论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若干认识问题[J].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4(2):5-11.
[6] 曾庆泽.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首先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丰体— 兼评“私有化”[J]. 南方经济,1990,(1):1-2.
[7] 付敬东. 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与公有制、私有制的关系重构[J]. 商业文化,2011,(3):278-279.
[8] 史瑞君. 坚持中国特色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应对经济危机的制度保障[J]. 传承,2011,(3):52-53.
【篇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得
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者:朱鸿亮;唐华
作者机构:西安理工大学,陕西,西安,710000;西安理工大学,陕西,西安,710000
来源: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ISSN:1008-3154
年:2003
卷:000
期:002
页码:96-97
页数:2
中图分类:D033.4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十六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
摘要: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将近二十年改革开放过程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表述改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改变引人注目."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中"不断探索"这一特征慎重而恰当的表述,而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和道路已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继往开来、全面推进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最新表述无疑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历程的高屋建瓴的全新概括.
【篇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得
第四章主要内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主要包括: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关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是现阶段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等规范社会文化生活,调整以社会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各种文化生活的基本原则和规则的总和。
意识形态建设决定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需要做的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决定文化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表达,是我国社会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持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传承和延续中华民族思想精髓、精神基因、文化血脉,才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知、领悟、培育、弘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强盛,不但需要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还需要繁荣兴盛的精神文化作为支撑。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以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为引领,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
- 前台收银员年度工作总结11篇(范例推荐)2024-02-01
- 项目质检员个人工作总结4篇2024-02-01
- 2024年度审计年度工作总结参考6篇2024-02-01
- 2024年面试简短自我介绍模板4篇2024-02-01
- 妇女节演讲稿最新3篇(完整)2024-02-01
- 在小学实习报告9篇【完整版】2024-02-01
- 2024年有关护理实习报告模板3篇(全文完整)2024-02-01
- 2024年司机辞职报告10篇(完整)2024-02-01
- 模具专业求职信模板6篇【完整版】2024-02-01
- 关于作业的检讨书12篇(范例推荐)2024-02-0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