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通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11.8中国记者日活动个人工作总结五篇(全文完整)

发布时间:2023-06-06 08:00:09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11.8中国记者日活动个人工作总结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2年度11.8中国记者日活动个人工作总结五篇(全文完整)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下面是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11.8中国记者日活动个人工作总结五篇2021。

 

  11.8中国记者日活动个人工作总结1

  11月7日下午,杨璐老师带领宋石猛、刘帆、王凤敏、张鑫淼、李谡和我参加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节论坛暨CMG云创论坛第7期。本次论坛由敬一丹主持,围绕“践行使命,抒写中国精神 ”“记录历史,见证中国力量 ”“命运与共,体现中国担当 ”三个主题进行。本次论坛邀请了在抗疫前线采访报道的记者前来讲述工作经历,分享工作经验。听完此次论坛,我牢牢记住了一个观念:作为一名记者,记录一直在继续,随时随地在进行。

  参会的嘉宾大多都是在疫情期间不顾个人安危,奔赴一线的记者,他们的责任和勇气值得敬佩,但还有一些记者也不应该被我们忽略。他们可能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不得已居家隔离,他们或许因为身体不适被迫放弃奔赴现场,他们也许因海外驻站难以归国,但他们一样拥有勇气和责任,只是客观因素制约了他们的行动,他们从未忘记自己是一名记者。

  在“记录历史,见证中国力量 ”主题,参会分享个人经历与感悟的两位记者都是这场抗疫斗争中亲历者、记录者和见证者。其中一位是湖北广播电视台纪录片部主任朱力军。他是一位地道的湖北人,也是一名资历深厚的老记者。他和许多湖北人一样,在武汉封城期间老老实实地待在家里。他是一名记者,即使不能奔赴一线进行采访报道,他也从未忘记作为记者的使命就是记录。他在居家隔离的76天,关注着国内外的新闻报道,每天都在家里阳台拍摄一张武汉的街景,并在图片上标注当天发生的大事。当他回到一线,他又组织策划了纪录片《见证》。

  这场疫情牵动着的不止是中国人,更是世界各地的民众。它的地位不言而喻,必将载入史册,而对于以记录为使命的记者来说,这是十分重要的时刻。

  徐德智是总台北美总站记者,他长期做着国际传播工作。在疫情期间,他无法归国,却为国内受众传递了许多国家的疫情信息,并为中国对外交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疫情防控的形式下,我们可能暂时无法深入一线,就像徐德智和朱力军那样,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放弃记录,我们应该接受挑战,随时随地坚持记录,并且试着站在不同人的角度去还原历史。因为记录就是我们的天职,好的新闻作品可以帮助我们这一代人,甚至是下一代人对抗遗忘。

  作为一名研究生学子,本科四年新闻学学习让我对记者这个行业有了粗浅的认识。一些选择其他行业的毕业生同学会戏称自己是“新闻的逃兵”,可在疫情期间,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加入到疫情信息传播中,被那些投身记者行业的同学所撰写的新闻牵动着情愫,那份当初选择新闻专业的热忱被再次激发。那份激情从未消失,依旧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他们一直与新闻为伴,从未离开,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新闻人”。

  11.8中国记者日活动个人工作总结2

  每每提到“逆行”一词,我相信大家在脑海中都会闪过许多幅与“记者”这个词有关的画面。因为在每一个危险又需要被记录的时刻,记者总是在逆行。无论是突发自然灾害的时候,还是发生意外事故的时候……当大家都在纷纷远离危险的时候,记者总是带着笔、带着话筒、带着摄像设备,冒着洪水、冒着浓烟、冒着汽油、冒着冰冻,冲在前面,赶赴第一现场。

  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受到关注。当大家都对医院避而远之的时候,445名主流媒体记者,驰援武汉抗疫新闻报道一线,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不惧牺牲的职业担当,逆行而上,用笔头、话筒和镜头记录这场伟大战“疫”。他们,有一次在很多人往后的时候,又一次往前了!

  或许在记者眼中,“逆行”早就成为工作中习以为常的一部分。他们,为何如此英勇?他们,难道真的不怕吗?在记者节来临前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主办了“CMG云创论坛”,致敬第21个记者节。通过亲耳聆听抗疫一线记者的故事,我才明白,他们的英勇来自于记者的职责与担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只是他们出发的一部分。在他们眼中,只有出发,才能走进新闻现场,只有在“还有现场”的时候“抵达现场”,才能有报道。

  新华社湖北分社副总编辑梁建强这样分享了他的故事,他讲述的这一段让我印象十分深刻,“方舱医院是我去了很多次的地方,也是给我留下特别多触动和感动的地方。最初医疗物资比较紧张,但进入医院内部有严格的抗疫要求,大家特别珍惜防护服,进去了就喊不出来,想在里面多拍一会,多留下一些镜头。为了拍摄,我们有时候身体活动比较多,但是防护服很紧,有时一不注意就会把衣服弄破。出来的时候,报道团队成员们看到防护服上的破洞,都会有点后怕,但拍摄的时候一心投入、完全忘我,根本顾不上可能感染的风险。”

  在他讲述完后,我在想,他们真的不怕吗?听了他们的回答,我知道,他们不是不怕,而是当疫情发生的时候,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去想怕还是不怕,使命和责任在告诉他们,此刻,必须一往无前。所有的经历都是能让生命变得更有厚度的,正是有了一开始的无畏到后来真的感到过害怕的心理反差,他们才更能感同身受医护人员的很多情绪的细节,也才能有后来更多的故事。

  当初他们为什么能够义无返顾的出发?我想,是因为他们选择当了记者,就早已经习惯了出发。他们选择随时随地出发,选择无时无刻逆行,他们的心中,有着一股“铁肩担道义”的新闻血性,有着在需要事实真相的时刻敢说“我来”的魄力。

  记者到底是什么? 我想用《面对面》主持人、抗疫先进个人董倩的话来形容最贴切不过,“好的记者不仅仅是一个报道者,也是一个参与者。同时,记者不仅仅是一个记录者,也是一个组织者。记者不应当用消极的眼光去看问题,应该用积极的、解决问题的眼光去看问题。”

  愿我们心中永远铭记“铁肩担道义”的新闻使命,永远都有为了真相随时出发、随时逆行的勇气。

  11.8中国记者日活动个人工作总结3

  或许,对于记者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11月7日下午,我随杨璐老师来到了他的母校,也是传媒行业的黄埔军校—中国传媒大学,来参加第7期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节论坛暨CMG云创论坛。还没到会场,我就被那阵势惊住了。一进门首先就看到了两辆央视8k直播车,进入4k专业演播室时完全被它们专业氛围所感染了。当敬一丹出场时,作为一个新闻学子,我更是止不住的激动。

  会议开始了,本次会议围绕“践行使命,抒写中国精神 ”“记录历史,见证中国力量 ”“命运与共,体现中国担当 ”三个主题进行。本次论坛邀请了在抗疫前线采访报道的记者前来讲述工作经历,分享工作经验。全是大牛、全是干货。作为尚未入门的新闻小白来说,这次论坛真的是满满的干货。

  首先是“践行使命,抒写中国精神 ”主题,本次主题邀请到的是两位深入在新冠疫情期间,不顾个人安危深入一线的两位记者。我印象很清楚的是其中一位记者是95年出生,是拍摄团队中最年轻的一位记者。在武汉期间,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与生命健康危险,顶着每天只睡5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压力,每天坚持进入医院去拍摄记录。一层层的防护服掩蔽下,常常就是满满的一身汗,但在这样的工作条件下,他们仍然能够用手中的笔与镜头去记录、去描述。作为一名青年新传学子,他们两位身上的精神值得我去学习。

  在“记录历史,见证中国力量 ”主题,湖北广播电视台纪录片部主任朱力军作为抗疫斗争中亲历者、记录者和见证者去分享抗击疫情的典型案例、真情故事与珍贵画面。郭静是中国之声的记者,她详细介绍了“零点行动”、特别策划节目《天使日记》创作过程等内容。她认为,我们应该站在不同人的角度去还原历史,好的新闻作品可以对抗遗忘。朱力军分享了抗击疫情纪录片拍摄经历并展示了武汉封城居家隔离76天拍摄的照片。这一张张照片就传递了一种作为新闻人的担当和责任。

  作为新传学子,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是我一直关心的一个问题。葛云飞是总台CGTN记者,他的作品《武汉抗疫记》纪录片在各大外国网站播放后,收到大量的好评与积极响应。在他的讲述过程中我也了解了讲好中国故事首先我们应该有一定的文化自信,并且要积极坦荡的面对外界的观点和看法,积极将我们好的一面与实际情况展示给对方。在葛云飞老师讲述过程中,我作为学生代表进行了提问。问题就是“如何让国外的观众更喜欢我们的节目”葛老师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从选题、制作、编辑等几个方面分别给我们分享了经验和技巧,也让我获益匪浅。

  在本次论坛同时也采用了专家点评的形式,胡智锋、俞虹等专家教授的点评,从理论方面为我们讲解了作为新传人,责任担当是我们的第一位。回望我自己学习新闻传播专业1年多的时间,我发现对于理论和业务的能力我仍然处于小白阶段,但是经过了本次论坛,我更加树立了未来成为一名负责仁的传媒人的志向,也励志做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11.8中国记者日活动个人工作总结4

  第22届的记者节,我来到记者节论坛的现场,第一次听到了国内专家的现场点评,第一次近距离的看到这么多可爱的充满理想的记者们,如果说感受,那就是我看到了许多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可能性。

  突如其来的疫情是给所有人的挑战,奔赴一线的不只有医护人员,还有扛着摄像机拿着话筒出发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在新年倒计时的钟声里敲打键盘,在危险而物资短缺的一线记录历史,在万众瞩目的时刻及时地发出信号——我们在一线,我们在现场。

  如果说记者的奉献和牺牲打动了人们,那么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可能更需要思考的是,这次疫情中这些优秀记者的行动和报道代表了什么,换句话说,在这样的时刻作为未来传媒人的我们,应该关心什么,选择什么,传递什么。

  这次论坛的主题叫:“很多人往后的时候,我们得往前。”在这句话里,前进后退这两个举动看似是相反的,其实做出选择的出发点是相同的,即基于对于更高价值的追求。很多人向后退,是因为后面更安全,而记者们往前走,则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追求更高的新闻价值。在论坛中,代表记者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是“新闻阵地”——我们要坚守我们的新闻阵地。这是一个偏向军人风格的表达。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老师对此解释说:“如果说战争是军人的战场,疫情是医生的战场,火灾是消防队员的战场,那么对于我们记者而言,实际上责任驱使你们把任何一个新闻事件现场都当作自己的战场。”所以那些一线的坚守和付出就都有了解释,因为是战场,所以一步都不退。

  记者的责任感同时意味着记者肩负着传递观念和导向的作用。其实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比较疑惑的一个问题——面对有限的报道资源,记者应该选择向社会去传递什么样的内容,也就是说在积极和消极报道之间,媒体人应该如何抉择。我想《面对面》的主持人董倩的话也许能给这个问题一个答案。她说在抗疫一线的时候她经常会遇到病人家属的求助,询问能不能帮忙找床位,其实在一线像这样问题还有很多,但在当时全国人民都处于一个很慌张的状态时候,记者是选择把更多的冲突和问题突出出来,还是给与民众们抗击疫情的信心,从责任感的角度来讲,后者也许是更正确的选择。时代的瞭望者的角色意味着媒体人要学会发现和曝光问题,也要能够找到和传播希望,而这个平衡点的选择是每一个媒体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最后我想说,那些有新闻理想的记者真的是很可爱的人。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今天,很多人都在寻找专业记者的立足点在哪里。而这些记者用疫情报道中的出色表现告诉我们,专业的媒体人永远拥有最鲜活的战斗力和生命力,好的新闻作品可以对抗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可以对抗浮躁的标题党和假新闻,可以对抗这个健忘世界的遗忘。

  你看他们,心里有火,眼底有光。

  11.8中国记者日活动个人工作总结5

  我院新闻中心开展了此次系列活动的第一部分——“传帮带”心得体会座谈会。

  本次座谈会由新老主席团以及新老部长团共同参加。

  会议中,不仅看到了新主席团和部长团们对于部门工作的热情,也看到了他们在刚刚工作后遇到的疑惑。上一届主席团和部长团也针对问题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建议。

  在新老成员的交流下,新一届主席团、部长团成员更好地明确了工作重心,确立了工作目标,有效地解决了部分工作中的疑难点。与此同时,上一届主席团、部长团希望他们未能最终实施的想法通过新一届的主席团和部长团成员们继续完善并加以实施。

 


推荐访问:中国 个人工作总结 记者 记者节工作总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