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通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教育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9篇

发布时间:2022-12-24 18:45:06 来源:网友投稿

教育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9篇教育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解析———以西安曲江文化创意产业为例李雪茹,白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9篇,供大家参考。

教育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9篇

篇一:教育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dquo;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模式解析— — — 以西安曲江文化创意产业为例李雪茹, 白 少 君, 瞿小 璐(西安外国 语大学 商学院, 陕西 西安710128)收稿日 期 :2012- 07- 20基金项目 :

 陕西省 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 (12Q 085)

 ; 陕西省 教改立项 重点 项 目 (11BZ 54)

 ; 陕西省 教改立项 一般项 目 (11BY 42)作者简介:

 李雪茹(1964—)

 , 女, 陕西 周 至人, 西安外国 语大学商学 院院长、教授, 研究 方 向 为 文化创 意 产 业; 白 少 君(1966—)

 , 男 , 陕西 长安人, 西安外国 语大学商学 院博士研究生 、副 教授, 研究 方 向 为 跨国 并购 与 文化整合; 瞿 小 璐(1990—)

 , 女, 陕西 宁 陕人, 西 安外国 语大学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为 跨文化管 理。摘 要:

 在对国 内 外“政产学研用 ” 协同 创 新模式相关文献进行述评的 基础上, 介绍了 西安市曲 江新区 国 家级文化创 意产 业的现状与 成就, 并用 “政产 学研用 ” 协同 创 新框架对曲 江模式进行了 解读, 最后 提出 曲 江模式对我国 其它 地区 在文化创 意产业发展、历 史遗产保护和现代城市发展等方面 的启 示。关键词:

 政产学研用 ; 协同 创 新; 曲 江模式; 文化创 意产 业DO I:10.6049/k j jby d c.201208C 052中 图分类号:F 12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7348(2012)22- 0071- 050 引 言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已经被确定为国 家和各地区“十二五” 规划的重要目 标,而“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则是实现这一目 标的重要途径。

 起始于我国20 世纪90年代的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虽然取得了 一定的成果, 但从整体上看, 我国 的自 主创 新能力 依然较弱, 尤其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与国外的协同发展模式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因 此, 我国 亟需建立符合科技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需求、 提高合作层次和扩大合作维度的 新模式。

 国 外成功的实践经验表明, 在市场机制下, 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 与实践运用 相结合, 有效整合产学研三方优势资源,促进各方协调配合、 互为支撑和共同发展的“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 新模式, 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的必然选择, 也是推进国 家科技、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重要手段。本文以西安曲 江文化产业创 新发展模式为例, 阐 述了“政产学研用” 创新模式在我国的成功运用 , 以期为其它地区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1 “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 新文献述评协同创新的英文为syn e rgy   inn ov a t ion, 因为它不但有合作之意, 还表达了 管理学上1 +1 >2 的协同效应。熊励等[1]根据协同 创 新实 现的 不同 路径, 将协同 创 新分为内 部和外部两种 创 新。

 内 部协同 创 新的 主 体为 企业, 依赖的路径是企业内 部各要素的 流动, 这些要素主要包括技术、市场、 战略、 文化、 制度、 组织和管理等。

 外部协同创新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企业与相关主体之间 的[2], 又可分为纵向 和横向 两种。

 纵向 协同 创 新主要互动是指同一功能链不同 环节上的 产业 主体间 的 协同 , 主要包括协同创新的模式、 模型、 内 涵、 理论基础、 收益分配、影响因素和实施策略等; 横向 协同 创 新主要是指同一类产业中细分产业主体间 的 协同 , 包 括模式 和 风险承担等, 但此模式非彼模式, 它 更多是指产学研合作的模式, 还包括按地域划 分的 北京模式和 按产业 划 分的汽车产业模式等, 但更广泛的 还是“政产学研用 ” 协同[3]认为, 协 同 创 新以 知 识 增 值为 核创新模式。

 陈 劲 等心, 是企业、 政府、 知 识生产机构( 大学、 研究机构)

 、 中介机构和用 户 等为了 实现重大科技创 新而开展的 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

 还有学 者对企业 协同 创 新中[4]和各协同创新主体之间的风险分担等进的知识共享行了 研究。已有研究虽然取得了 很多 成 果, 但也存在一定的[5]将其归纳为:①研究内 容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或传统服务业, 很少关注现代服务业, 且横向 协局限性。熊励等同创新主体不全面, 主要集中在产学研合作方面;②研究方法过于单一, 要么 是理性 思 考, 要 么 是实 证研究,与现实企业创新在推广存在距离。

 2 曲 江模式的现状与成就2.1 核心概念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20 世纪初, 最初出 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6]合著的《 启 蒙辩证法》 一书 中, 它的英文为Cu l tu r e   Indu s t r y, 可译为文化工业, 也可译为文化产业。文化 产业作为 一种 特殊的 文 化 形态和 经 济形态, 影响着人们对文化产业的 本质把握, 不同 国 家从不同角 度对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最早出 现在1998 年出 台 的《 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 中, 它包括书刊 出 版、 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录音制品和电影电视等, 但如 今创 意产业已不仅仅只是一种理念, 它还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文化创 意产业(C u l tu r a l   a n d  C r e a t i v e   I n d u s t r i e s), 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 以创 造力 为核心的 新兴产业,它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或者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和营销知识产权。英国 和韩国 将其称之为创 意产业, 有些欧洲国 家将其称之为文化产业。

 在美国, 人们将相关行业统一称为版权产业。

 本文采用 文化创 意产业这一称谓, 目 的 在于区别于传统的文化产业和体现曲江文化产业的特色。近几年, 文化创 意产业在全球范围内 蓬勃兴起, 且越来越受到世界许多国 家和地区的 青睐。

 特别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一些国 际化大都市都在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有力地拉动了 城市经济的 增长, 成为城市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已 成为 衡量一个国 家或 地区 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本文以 西安 建立国 际 化 大都市 为 背景, 以曲 江新区文化创 意产业发展为 例, 用 “政产学 研用” 协同创新模式对其剖析, 重点介绍其中发展最为迅速、成就尤为瞩目 的影视业、会展业和旅游业。2.2 曲 江文化创 意产业的现状与 成就(1)

 影视产业。2006 年4 月 成立的曲 江影视投资有限公司, 依托古城西安雄厚的 历史 文化 资源和 政府优惠的产业扶持政策, 正在一步步实现企业规模化、 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 并制 作了 大量引 起媒体和 社会广 泛关注的优秀影 视作 品, 包 括纪 录 片 《 大 明 宫》 和 《 法 门寺》, 电视剧《 大唐芙蓉园》 和《 大秦帝国》, 电影《 老港正传》 和《 窃听风云》 等。尤其在2010 年, 曲 江影视业亮点频出 , 全年完成影视剧拍 摄2  000 余集, 其中很多 都获得了 专业人士和 权威组织的 认可, 并荣获了 国 内 外 许多奖项。例如, 电视剧《 大秦帝国》 获得了 中国 电视剧金鹰奖, 电影《 窃听风云》 获得了 第十六届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推荐影片奖, 电影《 纺织姑娘》 获得了 蒙特利 尔 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大奖, 纪录片《 大明 宫》 和《 法门 寺》 入选《2009 -2010 年度国家出 口重点项目 目 录》。除了 传统的影 视创 作 之外, 曲 江 影 视还致力 于 国际文化交流与国 内 文化的 出 口 工 作, 努力 用 影 视的 方式将陕西文化乃至中国文化推向 世界。2009 年, 纪录片《 大明宫》 在纽约联合国 总 部举办盛大的 全球首映礼,曲 江影视在向 全球观众推荐自 己 的 同 时, 也有效推 动了中国历史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2011 年, 与好莱坞合作拍摄的爱情史诗电 影《 欲望大明 宫》, 已 正 式 迈向 国[7]。际一流的影视市场(2)

 会展产业。会展业有“城市面包” 和“触摸世界窗口” 的美誉, 具有很强的关联带动作用 , 是地区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近几年, 我国会展业取得了 长足的发展, 各个地方纷纷结合自 身特点创 新发展模式, 如“义乌模式”、“广交会模式” 和“博鳌模式” 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而西安曲 江模式以 其发 展速度之快和 取得成果之大在国 内 会展行业中 脱颖 而出 , 赢得 了 业 内[8]。的广泛认可和关注2005 年初, 西安 市政府高屋建瓴地提出 了 打造区域性会展中心的规划, 作为主导产业对其进行培育, 并出 台了 扶持会展业发展的12 条优惠政策, 其中最有影响的会展项目 就是中国 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 易 洽谈会(西洽会)

 。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 曲 江会展产业也呈现出 一片繁荣的景象, 大小展会络绎不绝。截至2011年12月 底, 曲 江会展集团共承接中国 西部制造业博览会、 西洽会等展会活动169 个, 全年营业收入累计8  123.23万元, 累计展出 面积118.63 万㎡ , 累计接待参展人流量达294 万人次, 其中国家级展会及外埠展会15 个, 再创历史新高。庞大的 商务人流携带着资金流和 物 资流奔向西安,“城市经济倍增器” 和“城市面包师” 功能得到 空前释放。在完整的产业链支撑下, 曲 江国 际会展产业园以西部最大的 会展产业集群为 依托, 成 为 西 安 国 际 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曲江会展在展会业务稳步增长的同时, 行业影响力和社会评价也与日 俱增, 不断提升着西安在全国会展版图中的地位。曲江会展集团及会展中心已相继荣获第十五届西洽会执委会最佳组织奖等一系列大奖, 使曲 江国际会展中心成为享誉全国的十大会展中心之一。(3)

 曲 江旅游产业。

 对于陕西旅游业, 曲 江开辟了“文化+旅游+城市” 的新模式, 使原有的旅游格局“精神勃发”。2002 -2011 年, 在曲 江品牌的带领下, 从曲 江核心区到辐射区, 六大旅游板块巍然列 阵, 一次次刷新了 我国文化旅游的新高度, 续写了 国 人震撼的“曲 江传奇”。整个曲 江区域核心占地面积约7km的曲 江南北湖水面, 利 用 起伏变化的 地形地貌、 优美的2, 依托70hm2生态环境和丰富 的 历史文化 资源, 营 造了 规模宏 大和配套齐全的旅游休闲 板块。

 主要景区包括大雁塔 — — —大慈恩寺景区、 陕西民俗大观园、 陕西戏曲 大观园、 唐华宾馆、唐歌舞厅、 唐代艺术博物馆、 大唐芙蓉园、 曲 江海洋世界、 西安广电世纪园、 丝路风情园、 大唐爱情谷和大唐文化艺术长廊等富有人文特色的 旅游休闲 观光[8]。六大遗址公园总占地面积为380hm池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 唐大慈恩 寺遗址公园、景点2, 包括曲 江曲 江寒窑遗址公园、秦二世陵遗址公园 和大唐芙蓉园,·27·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年

 构成了 曲 江文化 景区的 旅游核心; 大唐不 夜城占 地面积64.47hm最长的旅游景观步行街, 构成了 曲 江 文 化 景区 的 商业2, 投资约30 亿元, 是亚洲规模最大和街景核心; 不同主题的 博物 馆群与曲 江 丰 富 的 历 史 文 化 遗址, 构成了 曲 江文化景区的文化核心。曲 江二次扩 区 将在一期 曲 江 文 化 景区 的 基础 上,规划建设出 版 传 媒 产 业 区 等 九 大 文 化 产 业 园 区, 至2015 年全面建成曲 江国 家级文化 产业示范区, 主要包括主干市政配套、欢乐世界项目 、 曲 江国 际康体运动产业园、杜陵国家5A级生态景区和观光轻轨等公共服务设施。曲 江 新区 大 力 实 施 的 “大 文 化 旅 游 项 目 带 动 战略”, 先后投入230 亿元, 现已成为我国 第一个国 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极大地促进了 陕西 文 化 旅游产业的发展。2010 年, 西安曲 江新区实现文化产业综合增加值75.9 亿元有兵马俑、 法门 寺、 华清池、 大雁塔和华山 等传统景点,[9]。过去, 在许多 外地人的 印象中, 陕西只如今在曲 江品牌效应的 带动下, 已涌现一大批新景点,如《 唐乐宫》、《 梦回大唐》、《 长恨歌》 和《 延安保卫战》 等经典文艺演出 异彩纷呈,“白 天看庙, 晚上睡觉” 的情景已一去不复返。3 曲 江模式解读3.1 以 往研究对曲 江模式的解读曲 江模式集中 表现在曲 江 新区, 该区 以 大雁塔和曲 江皇家园林遗址为中 心, 规划 发展面积约40km全国首批国家级文化 产业示范区 之一。

 该区 依托 西安2, 是大文物、 大 文 化 和 大旅游 的 优 势, 精 彩 再 现 了 盛 唐 文化。从1993 年成为省级旅游度假区, 到2003 年被批准设立曲 江新区, 短短十几年间, 曲 江的 面貌已经焕然一新, 一大批文化设施、文化产品 和文化活动在国 内 外产生了 极大的文化影响,“曲 江效应” 已经被迅速拓展。

 曲江新区之所以能够取得如 此大的 成就, 得 益于 曲 江模式的科学性和正 确 性所发挥的 效能。

 对于 曲 江 模式的内 涵, 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3 种:(1)

 城市+文化+项目 模式。

 有学者认为, 曲 江模式主要包括以下3 个特点:①以城市资源为依托。

 古城西安的资源优势、 独特的 人文传统 和 良好的 区 位条件加之充分的调研和 科学 论证, 为 曲 江 规划 建设一批内涵丰富、影响力大、示范性强和市场前景广阔 的 项目 打下了 坚实基础;②以文化项目 为动力。

 曲 江文化产业区在开发运营过程中, 注重对盛唐文化的 挖掘和展示, 使文物转化为文化, 使遗址转化为胜迹, 精心打造了 一大批文化工程;③以文化产业为支撑。

 曲 江文化产业区不失时机地大力 发展文化 产业, 目 前已 初 步 形 成 了 以 文化旅游、会展创意、影视演艺和出 版传媒等产业为主导[10]。的文化产业体系(2)

 文化+旅游+城市模式。曲 江模式依托文化遗产, 整合历史文化资源, 通过创 新包装、 策划 和 实 施一批重大文 化 项 目 , 打 造旅游 景 区, 形 成 了 文 化 旅游 集群, 带动了 区域价值的 提升, 继而开发出 多种类型的 产业。曲 江模式的运作方式即 挖掘土地文化资源, 通过市场化运作和国际化手段, 通过“大项目 带动战略”, 运用整合资源、 项目 捆绑、 委托经营、 土地划 拨和 资本运营等手段, 不断增强投融资能力, 扩大资本总 量, 并以 投融资平台为母体, 相继整合组建影视、 会展、 旅游、 演艺及大明宫投资集团等文化企业集团[11]。(3)

 文化+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以文化为推动力, 以城市经营为手段, 使文化、 商业和旅游相契合, 是我国城市化初期 文化 经 济与城市 发 展的 成 功 范式, 是特质文化内 核、价值传播与新城市主义的完美结合[12]。综上所述, 曲 江...

篇二:教育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申请书

 项目名称:

 农业院校新工科专业“产学研教赛”5 位一 体校企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共建机制研究 负 责 人:

  联系电话:

  工作邮箱:

 学校名称:

  通信地址:

  申请时间:

 二○二一年五月制

 填 表 说 明

  1.申报资格:

 (1)全日制本科高校在职教师或在校学生; (2)原则上不接受之前已获得过同类项目资助的重复申报。

 2.有关项目内容、具体要求和说明请参考项目申报指南。

 3.项目负责人填写的内容由所在单位负责审核,所填内容必须真实、可靠。

 4.申请书由项目负责人填写并手写签名,报送所在高校主管部门审查、签署意见并盖章后,将扫描文件上传到项目平台(http://cxhz.hep.com.cn)。

 项 目 概 况 项目名称 农业院校新工科专业“产学研教赛”5 位一体校企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共建机制研究 项目类型(单选)

 □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 □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 □ 师资培训项目 ■ 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项目 起止年月 2021 年 8 月-2023 年 8 月 项 目 负 责 人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1979.6 职称及所在院系

 最终学位

 职务及所在部门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教师个人简介 (主要教学及科研工作)

  近五年教育教学研究领域及成果 起止时间 项目名称 项目级别 2020.6-2022.6 甘肃省粮食流通基础性问题研究 省厅级 2020 大学计算机基础 省级一流课程 2018 大学计算机基础 全国农业教育优秀教材 2018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程 全国农业教育优秀教材 2017-2019 基于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及协同创新的构建与研究

 校级二等 2016-2018 基于“互联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建设与研究

 国家 2016-2018 农业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 省级 2016-2018 基于新工科视角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及协同创新的构建与研究

 国家 项 目主 要成 员姓名 职称 主要任务 签名

  项目规划、撰写论文

 ( 不含 项目 负责人)

  组织规划学科交叉研讨会

 组织学生参加专业竞赛

 整理撰写研究报告与材料

 项目实施

 项目相关背景和基础介绍 本项目立足与高等教育新的改革视角和理念,强调“产教研赛”中教育中重要性,在打破学科与行业的隔阂过程中,高校教师如何教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在产学联合培养过程中,学生从学到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需要在高校教师的带领下从学到产,以产促学。学生需要在高校教师的带领下从学到产,使产促学,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在学科与产业之间是耦合的,本项目从学科到产业的耦合性出发,加强教师在产学联合培养中的接合作用,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赛学结合、赛教结合的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 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产教学”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2015 年,《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也 提出,加强“产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在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下,将“产教学”教师培养放在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位置。产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直接目的则在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而这正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目标。有学者指出,经济社会发展更需要大批的应用 14 技术型人才其直接目的则在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而这正

 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目标。现有的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教师们受到传统的影响,普遍采用原有的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方式 和教学手段滞后,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相差甚远。因此,无论是理论素养还是实践能力的提高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校“产教学赛”教师比例很低,在应对社 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旺盛的大背景下,“产教学赛”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在师资培养方面,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在过去的 3 年中,多次选派学院骨干教师参加由教育部、工信部、计算机学会等国家权威组织牵头举行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培养方案讨论会、师资培训和线上线下课程培训等活动,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专职教师85%以上接受了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同时,多次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到学校与学院教师进行交流探讨;2017 年 6 月 14 日,应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邀请,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终身教授王雅琳来到甘肃农业大学访问,在逸夫科技馆 4 号会议室为全校师生作了题为“Applying Modern Geometry in Neuroimaging Research”(现代几何研究及其在计算神经影像研究的应用)的学术报告;2018 年 12 月 8 日-9 日,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 POTENZA.MARC 和夫人 GRETCHEN.RUTH 女士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锦涛教授一行专家莅临甘肃农业大学进行了学术交流报告,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魏霖静及学院部分教师及学生参加了报告会。

 专业教学研究方面,学院教师近 3 年发表教学论文 54 篇,其中主要研究方向为专业建设和新工科建设的论文 2 篇,教学研究项目 6 项,其中研究方向为专业建设或新工科建设方面的教学研究项目 6 项。

 校企合作方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近年来持续深化开展“3+1”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教学模式。根据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结合办学定位,凸显农业院校信息化专业特色,学校和企业联合制定了更为深入的合作培养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以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着力点,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本校自身特点鲜明的专业与学科,促进“新工科”人才的培养。

 学科交叉融合方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积极与甘肃农业大学理学院、人文学院、草业学院、农学院、林学院和水利水电工程学院的专家、教师联系,针对大数据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在农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预测、水资源利用,环境气候预测等方面的交叉应用方式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并希望在今后各学院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领域产生更多合作。

 项目的特色与创新 本项目立足与高等教育新的改革视角和理念,强调“产教学赛”在教育中重要性,在打破学科与行业的隔阂过程中,高校教师如何教学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在产学联合培养过程中,学生从学到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需要在高校教师的带领下从学到产,以产促学,以赛促学,教学相长。在学科与产业之间不能是解耦的,本项目从学科到产业的耦合性出发,加强教师在产学联合培养中的接合作用,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学赛相涨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体制机制的改革。

 项目建设目标 1. 积极参加国家、教育部和合作企业的骨干教师培训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高等教育,每年都为普通高校提供很多的骨干教师培训机会,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选派骨干教师到教育部批准的师资培训基地或高校进行专业的理论和技能培训;同时,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一同建设专业的教师队伍,选派优秀教师深入企业内部进行专业实践锻炼,感受企业文化,全程体验企业生产实践过程,通过顶岗实习,提高专业技术素质。

 2. 教师参与参与企业项目 严格落实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不少于两个月的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的规定,制定详实的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年度计划,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确定实习课题,积极参与企业实际生产项目,到企业内部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了解企业现代生态,管理过程,体验企业生产氛围,探讨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完成实践锻炼任务,提高专业技术素质。发挥“产教学赛”新体制中教师的正确引导的重要性。并且将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3. 请企业骨干进校园,“产教学赛”模式的落地 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人才资源,选拔企业优秀员工和技术骨干担任我校兼职教师,通过优势互补,一方面帮助企业导师提高其理论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培养其成为稳定的校外兼职导师;一方面通过承担学生实践实习课程和部分课程设计,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融入实践锻炼中,即使获得社会需求信息,与社会人才需求接轨,实现双赢。

 4. 以学生需求,加强教师培养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安排有实习经验的学生提出产学培养过程中需求,从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的角度出发培养教师的能力,通过跟班一起实习、产业实习指导教师和初级培训等方式,以生带师,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为“产教学赛”耦合性教师人才培养储备后续力量。

 5.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以赛促学 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各类学科竞赛,通过竞赛让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相关专业技术知识,以更快跟产结合;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竞赛,对行业前沿进行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学生加以培养和引导。

 项目建设内容和实施路径 1. 梳理跨学院、跨学科、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养与运转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研究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加强与各学院专家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合作,通过相互听课,共同申报课题,定期进行学术交流等方式开展交叉学科研究讨论活动。

 2. 调整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课程结构,在课程体系中加入交叉融合专业特色课程,创新思维课程,特色农业选修课程,工程伦理课程,医学发展相关课程等,如:工程伦理、当代的中国农业、农村与农民,现代农业,兽医科学发展与人类健康,中国水问题与科学应对等。

 3. 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为技术基础,制定更加具备农业院校优势与特色的“新工科”交叉专业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更倾向于培养具备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交叉融合专业应用人才,通过课程体系架构调整、学分设置调整、课程设置调整,实践实习课程内容

 调整等措施,制定出一套更加符合国家对“新工科”专业人才在交叉学科领域中实际工作能力胜任要求的实用型课程体系。

 4. 引领学生尝试探索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复杂工程问题”不只是纯技术、理论的问题,其同时还融合了大量非技术性的问题,往往是系统性的难题,甚至是跨学科融合的难题,让学生在探索和实践中明白,实际工作中的难题大多都无法用单独的一门技术课、专业课来加以解决,新工科人才必须具备多学科交叉专业知识才能够胜任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难题。

 5. 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深入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从“产-学-研-创”各个层面深度合作,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实习环节的实施中,鼓励专业教师和学生“走出去”,欢迎企业精英“引进来”,加强高校与企业信息互通和优势互补,合作开发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让教师和学生深入企业磨练实践技能,让企业的精英深入高校掌握教育技能,用实践印证理论,优势互补,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出更多名副其实的“产教学赛”教学名师和达标工程认证要求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项目预期成果 1.利用建设好的实践基地,每年完成 1-3 名专业教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有不少于两个月时间的实践。

 2. 每年落实大三学生到实践基地完成教学实习,提供给有长期到企业实训愿望学生的实训基地和条件,制定优良的实训方案,达到长训学生就业率达 95%以上。

 3. 发表 1-3 篇论文。

 4. 形成一个“产学研教赛”5 位一体校企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共建机制。

 项目实施计划 2021 年 8 月-2022 年 1 月:开展性工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相关外政策及文献的整理,并对相关文献和法规进行研究探索,深入理解国家对新工科专业人才需求的具体标准和方向,并以此为基础对国内知名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现状进行调研,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通过学术交流等方式与领头高校专业负责人和领域专家进行沟通探讨,找到新工科专业与优质企业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型模式,新标准。

 2022 年 2 月-2020 年 7 月:

 对现有“新工科”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明确校企合作下的“新工科”专业办学定位,调整课程体系架构、学分设置、课程设置,实践实习课程内容,制定出一套更加符合国家对“新工科”专业人才在交叉学科领域中实际工作能力胜任要求的实用型课程体系。

 2022 年 8 月-2023 年 1 月:与企业协商签订“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并将双师型教学引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在学生专业学习、政治理论学习、思想建设和实践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3 年 2 月-20201 年 4 月: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下的实践创新教学体系,一方面,利用学校和企业资源,帮助学生理论结合实践完成实习实践

 学习计划;另一方面,同时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科研活动、大学生专业学科竞赛、大学生创业知培训和大赛、实验教学手段更新与改革和实验室开放等活动。

 2021 年 5 月-20201 年 7 月:整理材料,在学院现有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校企合作育人专业特色,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形成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可推广的标志性成果;完善并形成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校企合作、有效协同、社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机制和模式,发表相关教学论文 1-2 篇。

 经费使用规划 经费用途 预算金额(单位:万元)

 举办研讨会议 1.0

 参加竞赛及培训 1.0 发表论文 1.0 差旅费 1.0

 资料及复印等消耗 1.0

 知识产权申明

  若立项审批通过,本人郑重承诺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不发生任何形式的抄袭行为,凡涉及到他人观点和材料,均依据著作规范作了注解或已获得著作人认可。

  项目负责人:

  申请日期:

 申请人所在单位意见:

  (加盖高校校级主管部门公章)

  签

 字:

  日

 期:

篇三:教育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ldquo;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实践育人模式研究

  【项目来源】

 德州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

  【文章摘要】

  在金融危机全球趋势的影响下, 世界各国都纷纷选择协同创新来复苏经济。“创新性应用型” 人才成为一种紧缺资源。

 关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的培养成为目前各高校关注的焦点。

 在分析了 信息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六个方面后, 探索了“政、 产、 学、 研、 用” 各方协同创新、 实践育人的可行性。

 力图寻找一条联合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途径。

  【关键词】

  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 实践育人

 0 引言

 近年, 教育部等七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文中明确指出, 要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 要加强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整合, 加大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指导力度, 努力开创社会各界共同支持的工作局面。

  目前, 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 是高校发展中的短板效应所在。

 众所周知, 实践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技能和创新品格的建立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如何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改善实践教

  学效果, 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 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离不开政府、 企业和社会的支持, 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 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才能真正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本文在分析了 信息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基础上, 从“政产学研用” 五个角度出发, 探讨五位一体协同创新、 实践育人新途径。

  1 信息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 1 实验课程相对滞后

 交叉融合已经成为现代学科发展的主要趋势。

 为了 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各高等学校内部都在进行着专业结构调整和课程体系建设。

 实验实践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 其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相比, 相对比较滞后, 这和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不成正比。

 因此, 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科学性、 严谨性和适用性都有待进一步改进。

  1. 2 实验课程设置与行业脱节

 传统的信息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忽视具体的行业背景, 缺乏一套紧跟行业需求、 经典与现代结合、 科学的、 严谨的、 适用性和针对性强的实验课程体系。

 导致该专业的学生往往感觉学习的内容杂而乱, 什么都懂, 但什么也不精。

 毕业生无法将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工作后的业务知识相结合, 头脑中没有形成所从事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整体轮廓模型, 其竞争力和专业优势不明显。

  1. 3 缺乏有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

 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 高等学校的青年教师多数没有参与

  过实际中的工程开发和项目管理, 因此他们只能从理论层次上进行授课。而这种理论知识一旦脱离实际, 就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其应用的重要性和技术的关键性。

 而老教师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相对滞后, 知识结构陈旧,无法让学生紧跟现代企业的步伐。

 因此, 新教师的实践技能训练和老教师的知识更新是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严峻问题。

  1. 4 利益驱动, 部分企业接收实习生的积极性较差

 目前, 市场经济环境使得许多企业只重视经济效益, 而忽略了自身的社会责任。

 有些企业担心短期的学生实习会干扰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行, 拒绝接收在校实习生, 就算学生进入到企业进行实习, 由于受到安全、 保密、生产进度和企业的规章制度等诸多因素影响, 企业也不会给学生安排指导老师或实质性的工作, 只是把他们当成免费的勤杂工使用, 致使学生不能系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 深入了 解企业的发展状况。

 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实习, 使得学生无法得到真正的实践训练, 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1. 5 实习分散, 监管监督环节薄弱

 由于学生众多, 不容易联系到足够数量的实习单位供学生实习, 很多学校存在允许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问题, 这就直接导致了 实习单位地点更加分散, 学校无法及时掌握实习生在企业实习的具体情况, 加上有些学生不重视实习, 不主动与老师交流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甚至实习期间游山玩水, 实习结束时随便找个单位盖章了 事, 致使学生在实习期间完全处于失控状态, 实习效果难以保障。

  1. 6 实习实训经费紧张

  实习实训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 在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增强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 重要的作用,已经逐渐成为高等学校各专业教育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具有一定实习规模并相对稳定的实践活动场所, 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平台, 其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质量。

 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教学的展开都离不开经费的投入。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交通费、 住宿费、 材料费等也大幅上涨, 学生学习成本不断提高。

 虽然部分学校的教学经费投入每年都有所增长, 但实际实习教学经费还是相对紧张, 致使学生的实习内容和时间均被压缩。

 这已经成为各高校的许多工科和管理科专业在学生的实习实训方面普遍存在的困扰。

  3 “政产学研用” 联合培养实践人才的可行性

 针对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 本文试从“政产学研用” 多个维度, 结合信息管理类专业, 在实践教学方面探讨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可行性。

 以政策为指导, 产业应用为主导, 学校为主体, 结合科研院所的协作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作用, 按照“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 优势互补、 共赢互利” 的原则, 协同共建实践教学平台, 以达到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目的。

  维度“政”:

 自 20 世纪 50 年代的“硅谷模式” 席卷世界以来, 其产学研合作模式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

 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中明确规定了 产学研合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政府牵头, 学术界和产业界紧密合作, 这已经是我国创新体系中的重要模式。

 通过对多个企业的调查研究, 凡是有政府资助的

  项目, 其产学研合作的效果受市场失灵问题的影响较小, 合作均比较牢固。而对于高校来说, 通过与政企合作, 可以筹措科研经费, 获取市场最新动态, 发现现实中存在的科研问题, 改变以往的“空中楼阁式” 研究, 增加学生的实践和就业机会。

 因此政府资助的项目 比较受企业界和学术界欢迎。

 同时, 政府牵头的合作基地、 研究中心等平台也吸引了众多企业和高校参与。

 因此, 政府的支持可以很大程度上改观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的困境。

 维度“产”:

 通过分析企校合作的动机, 我们会发现, 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可以获得更多的技术、 研发能力、 生产技能、 组织能力和市场知识等无形知识资本, 这些可以帮助企业降低运行成本、 风险和诸多其它的不确定因素。

 其次, 企业通过企校合作可以解决在人力资源、 技术资源、 教育资源等方面存在的短缺问题, 其中, 人力资源包括专家、 学者和训练有素的高校毕业生; 技术资源包括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 技术咨询与服务; 教育资源包括员工培训, 中层进修等。

 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 当地企业和地方高校深入合作, 必将会帮助实践教学摆脱目前的困境。

  维度“学”:

 实习实训的对象不只是学生, 还应包括高校教师。“一次充电, 终身放电” 的时代已经过去。

 教师应定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 了解企业真实的管理组织方式, 了 解企业真实的岗位需求, 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知识, 积极参与企业技术研发、 技术改造、 技术服务等实践工作。

 只有先培养出合格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教师进入企业, 不但可以从生产实践中发现新的研究课题, 充实“生利之学识”, 增加“生利之经验”, 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一起研发新技术、 新工艺, 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进而实现互利双赢的局面, 改善目前实践教学所面临的困难。

  维度“研”:

 传统观念认为, 大学的职能是教学和科研, 随着创新体系的发展, 社会又赋予了大学第三项职能即推动经济发展。

 企校合作是大学实现第三项社会职能的重要途径。

 与企业相比, 大学的研究人员拥有更多的科研资源和成果, 能够满足企业的技术需求。

 且通过与企业合作, 可以寻找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科研问题, 并将该类问题带进学校, 带进课堂,使之成为培养学生的一种方式。

 而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 且培养的学生进入企业后也比较受欢迎。

  维度“用”:

 “用” 指的是实践应用, 是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政产学研用” 合作的最终目的所在。

 2009 年 5 月, 温家宝总理在主持部署加快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工作中指出“要加大改革力度, 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由此“用” 字被提高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

 从高校教育角度来说, “用” 指的是用人单位, 是检验学校培养学生质量的平台。

 学校应当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 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

  4 “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育人的意义

 在目前金融危机全球化的背景下, 世界各国都选择科技创新来促进经济复苏和产业升级, 协同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胡锦涛在 2011 年 4 月庆祝清华建校 100 周年时说, 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 鼓励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促进产学研紧密融合,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

 温家宝在 2009 年 5 月主持部署加快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工作中指出“要加大改革力度, 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高校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 20%, 实现产业化的不足 5%, 专利

  技术的交易率也只有 5%,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这不仅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外部知识产权的制约, 还严重阻碍了高校的发展。

 产学研各方在价值取向上不协调, 政府的组织协调工作又缺乏针对性和力度, 政产学研用合作在法律法规上的不健全, 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产学研的深入合作, 致使“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育人” 还只是一个响亮的口号。

 本文在深入研究了当前信息管理类专业在实践教学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探讨“政产学研用”联合培养人才的可行性, 力图寻找一条协同创新、 实践育人的新途径, 为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提供可参考的建议和意见。

 在该方面的研究, 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都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成协设, 江珩, 郑学刚. 校地协同共建“政产学研用” 实践育人途径[J]. 中国大学教育,

 2012(2):

 69-70.

  [2] 戴玉蓉, 熊宏齐, 张远明,

 吴俊.

 贯彻通识教育理念构建新生引导性实验实践课程[J].

 中国大学教学,

 2012(2):

 71-73.

  [3] 刁丽琳, 朱桂龙, 许治. 国外产学研合作研究述评、 展望与启示[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1(2):

 48-57.

  [4] 岳云霞. 浅谈高校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22):

 134.

  [5] 黄明东. 我国“政产学研用合作促进法” 的法源初探[J]. 武汉大学学报,

 2011(11):

 150-155.

  [6] 刘群志. 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观念与优化机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11):

 13-15.

  [7] 涂亚庆, 毛育文, 杨辉跃. “政产学研用” 合作教育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 中国电力教育,

 2011(26):

 56-58.

  [8] 朱方来. 产学研用立体推进政校行企协同创新[J] , 教育研究,

 2012(7):

 156-159.

  【作者简介】

  秦丽, 硕士, 系德州学院计算机系讲师。

篇四:教育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9 卷第22期20 12年11月科技进步与对策S c ie n c e & T e c h n o lo g yP r o g r e ssa n dP o lic yV b l_ 2 9N O . 22N O V . 2 0 12‘‘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模式解析——以西安曲江文化创意产业为例李雪茹, 白少君, 瞿小璐( 西安外国语大学商学院, 陕西西安7 10 128 )摘要:

 在对国内外“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模式相关文献进行述评的基础上, 介绍了西安市曲江新区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与成就, 并用“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框架对曲江模式进行了解读, 最后提出曲江模式对我国其它地区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历史遗产保护和现代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启示。关键词:

 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 曲江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D O I:

 t0 . 60 4 9 /k jib y d c. 20 120 8 C 0 52中图分类号:

 F 127 . 4 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 0 1—7 34 8 ( 20 12)22—0 0 7 1- 0 50引言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已经被确定为国家和各地区“十二五” 规划的重要目标, 而“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起始于我国20 世纪9 0年代的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从整体上看, 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较弱, 尤其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 与国外的协同发展模式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因此, 我国亟需建立符合科技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需求、 提高合作层次和扩大合作维度的新模式。

 国外成功的实践经验表明, 在市场机制下, 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 与实践运用相结合, 有效整合产学研三方优势资源, 促进各方协调配合、 互为支撑和共同发展的“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模式, 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也是推进国家科技、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以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模式为例, 阐述了“政产学研用” 创新模式在我国的成功运用, 以期为其它地区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1“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文献述评协同创新的英文为sy n e r g yin n o v a tio n , 因为它不但有合作之意, 还表达了管理学上1+ 1> 2的协同效应。熊励等口3根据协同创新实现的不同路径, 将协同创新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创新。

 内部协同创新的主体为企业, 依赖的路径是企业内部各要素的流动, 这些要素主要包括技术、 市场、 战略、 文化、 制度、 组织和管理等。

 外部协同创新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企业与相关主体之间的互动口], 又可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

 纵向协同创新主要是指同一功能链不同环节上的产业主体间的协同, 主要包括协同创新的模式、 模型、 内涵、 理论基础、 收益分配、 影响因素和实施策略等; 横向协同创新主要是指同一类产业中细分产业主体间的协同, 包括模式和风险承担等, 但此模式非彼模式, 它更多是指产学研合作的模式, 还包括按地域划分的北京模式和按产业划分的汽车产业模式等, 但更广泛的还是“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模式。

 陈劲等口3认为, 协同创新以知识增值为核心, 是企业、 政府、 知识生产机构( 大学、 研究机构)、 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

 还有学者对企业协同创新中的知识共享[ 43和各协同创新主体之间的风险分担等进行了研究。已有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果, 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熊励等口3将其归纳为:

 ①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或传统服务业, 很少关注现代服务业, 且横向协同创新主体不全面, 主要集中在产学研合作方面; ②研究方法过于单一, 要么是理性思考, 要么是实证研究,与现实企业创新在推广存在距离。收稿日期:

 20 12- 0 7 —20基金项目:

 陕西省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12Q 0 8 5); 陕西省教改立项重点项目( 11B Z 54 ); 陕西省教改立项一般项目( 11B Y 4 2)作者简介:

 李雪茹( 19 6 4), 女, 陕西周至人, 西安外国语大学商学院院长、 教授, 研究方向为文化创意产业; 白少君( 19 66~), 男, 陕西长安人, 西安外国语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跨国并购与文化整合; 瞿小璐( 19 9 0 一), 女, 陕西宁陕人, 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跨文化管理。万方数据

 科技进步与对策20 12年2曲江模式的现状与成就2. 1核心概念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20 世纪初, 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口3合著的《启蒙辩证法》 一书中, 它的英文为C u ltu r e In d u str y , 可译为文化工业, 也可译为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经济形态, 影响着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 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对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 9 8 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 中, 它包括书刊出版、 视觉艺术、表演艺术、 录音制品和电影电视等, 但如今创意产业已不仅仅只是一种理念, 它还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文化创意产业( C u ltu r a l a n d C r e a tiv e In d u stries), 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 它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或者团队通过技术、 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和营销知识产权。

 英国和韩国将其称之为创意产业, 有些欧洲国家将其称之为文化产业。

 在美国, 人们将相关行业统一称为版权产业。

 本文采用文化创意产业这一称谓, 目的在于区别于传统的文化产业和体现曲江文化产业的特色。近几年, 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 且越来越受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青睐。

 特别是20 世纪9 0 年代以来, 一些国际化大都市都在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有力地拉动了城市经济的增长, 成为城市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本文以西安建立国际化大都市为背景, 以曲江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例, 用“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模式对其剖析, 重点介绍其中发展最为迅速、 成就尤为瞩目的影视业、 会展业和旅游业。2. 2曲江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与成就( 1)影视产业。

 20 0 6 年4 月 成立的曲江影视投资有限公司, 依托古城西安雄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政府优惠的产业扶持政策, 正在一步步实现企业规模化、 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 并制作了大量引起媒体和社会广泛关注的优秀影视作品, 包括纪录片《大明宫》 和《法门寺》 , 电视剧《大唐芙蓉园》 和《大秦帝国》 , 电影《老港正传》 和《窃听风云》 等。

 尤其在20 10 年, 曲江影视业亮点频出, 全年完成影视剧拍摄2 0 0 0 余集, 其中很多都获得了专业人士和权威组织的认可, 并荣获了国内外许多奖项。

 例如, 电视剧《大秦帝国》 获得了中国电视剧金鹰奖, 电影《窃听风云》 获得了第十六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推荐影片奖, 电影《纺织姑娘》 获得了蒙特利尔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大奖. 纪录片《大明宫》 和《法门寺》 人选《20 0 9 —20 10 年度国家出口重点项目目录》 。除了传统的影视创作之外, 曲江影视还致力于国际文化交流与国内文化的出口工作, 努力用影视的方式将陕西文化乃至中国文化推向世界。

 20 0 9 年, 纪录片《大明宫》 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盛大的全球首映礼,曲江影视在向全球观众推荐自己的同时, 也有效推动了中国历史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

 20 11年, 与好莱坞合作拍摄的爱情史诗电影《欲望大明宫》 , 已正式迈向国际一流的影视市场Ⅲ。( 2)会展产业。

 会展业有“城市面包” 和“触摸世界窗口” 的美誉, 具有很强的关联带动作用, 是地区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

 近几年, 我国会展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各个地方纷纷结合自身特点创新发展模式, 如“义乌模式” 、 “广交会模式” 和“博鳌模式” 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而西安曲江模式以其发展速度之快和取得成果之大在国内会展行业中脱颖而出, 赢得了业内的广泛认可和关注邙。

 。20 0 5年初, 西安市政府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打造区域性会展中心的规划, 作为主导产业对其进行培育, 并出台了扶持会展业发展的12条优惠政策, 其中最有影响的会展项目就是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 西洽会)。

 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 曲江会展产业也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大小展会络绎不绝。

 截至20 11年12月 底, 曲江会展集团共承接中国西部制造业博览会、 西洽会等展会活动16 9 个, 全年营业收入累计8 123. 23万元, 累计展出面积118 . 63万前, 累计接待参展人流量达29 4 万人次, 其中国家级展会及外埠展会15个, 再创历史新高。

 庞大的商务人流携带着资金流和物资流奔向西安, “城市经济倍增器” 和“城市面包师” 功能得到空前释放。

 在完整的产业链支撑下, 曲江国际会展产业园以西部最大的会展产业集群为依托, 成为西安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曲江会展在展会业务稳步增长的同时, 行业影响力和社会评价也与日俱增, 不断提升着西安在全国会展版图中的地位。

 曲江会展集团及会展中心已相继荣获第十五届西洽会执委会最佳组织奖等一系列大奖, 使曲江国际会展中心成为享誉全国的十大会展中心之一。( 3)曲江旅游产业。

 对于陕西旅游业, 曲江开辟了“文化+ 旅游+ 城市” 的新模式, 使原有的旅游格局“精神勃发” 。

 20 0 2—20 11年, 在曲江品牌的带领下, 从曲江核心区到辐射区, 六大旅游板块巍然列阵, 一次次刷新了我国文化旅游的新高度, 续写了国人震撼的“曲江传奇” 。

 整个曲江区域核心占地面积约7 k m 2, 依托7 0 h m 2的曲江南北湖水面, 利用起伏变化的地形地貌、 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营造了规模宏大和配套齐全的旅游休闲板块。

 主要景区包括大雁塔——大慈恩寺景区、 陕话民俗大观园、 陕西戏曲大观园、 唐华宾馆、 唐歌舞厅、 唐代艺术博物馆、 大唐芙蓉园、 曲江海洋世界、 西安广电世纪园、 丝路风情园、 大唐爱情谷和大唐文化艺术长廊等富有人文特色的旅游休闲观光景点∞J。

 六大遗址公园总占地面积为38 0 h m 2, 包括曲江池遗址公园、 唐城墙遗址公园、 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曲江寒窑遗址公园、 秦二世陵遗址公园和大唐芙蓉园,万方数据

 第22期李雪茹, 白少君, 瞿小璐:

 “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模式解析构成了曲江文化景区的旅游核心; 大唐不夜城占地面积6 4 . 4 7 h m 2, 投资约30 亿元, 是亚洲规模最大和街景最长的旅游景观步行街, 构成了曲江文化景区的商业核心; 不同主题的博物馆群与曲江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址, 构成了曲江文化景区的文化核心。曲江二次扩区将在一期曲江文化景区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出版传媒产业区等九大文化产业园区, 至20 15年全面建成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 主要包括主干市政配套、 欢乐世界项目、 曲江国际康体运动产业园、 杜陵国家5A 级生态景区和观光轻轨等公共服务设施。

 曲江新区大力实施的“大文化旅游项目带动战略” , 先后投人230 亿元, 现已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极大地促进了陕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20 10 年, 西安曲江新区实现文化产业综合增加值7 5. 9 亿元[ 9 ]。

 过去, 在许多外地人的印象中, 陕西只有兵马俑、 法门寺、 华清池、 大雁塔和华山等传统景点,如今在曲江品牌效应的带动下, 已涌现一大批新景点,如《唐乐宫》 、 《梦回大唐》 、 《长恨歌》 和《延安保卫战》 等经典文艺演出异彩纷呈, “白天看庙, 晚上睡觉” 的情景已一去不复返。3曲江模式解读3. 1以往研究对曲江模式的解读曲江模式集中表现在曲江新区, 该区以大雁塔和曲江皇家园林遗址为中心, 规划发展面积约4 0 k in 2, 是全国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之一。

 该区依托西安大文物、 大文化和大旅游的优势, 精彩再现了盛唐文化。

 从19 9 3年成为省级旅游度假区, 到20 0 3年被批准设立曲江新区, 短短十几年间, 曲江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 一大批文化设施、 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文化影响, “曲江效应” 已经被迅速拓展。

 曲江新区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得益于曲江模式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所发挥的效能。

 对于曲江模式的内涵, 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3种:( 1)城市+ 文化+ 项目模式。

 有学者认为, 曲江模式主要包括以下3个特点:

 ①以城市资源为依托。

 古城西安的资源优势、 独特的人文传统和良好的区位条件加之充分的调研和科学论证, 为曲江规划建设一批内涵丰富、 影响力大、 示范性强和市场前景广阔的项目打下了坚实基础; ②以文化项目为动力。

 曲江文化产业区在开发运营过程中, 注重对盛唐文化的挖掘和展示, 使文物转化为文化, 使遗址转化为胜迹, 精心打造了一大批文化工程; ③以文化产业为支撑。

 曲江文化产业区不失时机地火力发展文化产业,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旅游、 会展创意、 影视演艺和出版传媒等产业为主导的文化产业体系u …。( 2)文化+ 旅游+ 城市模式。

 曲江模式依托文化遗产, 整合历史文化资源, 通过创新包装、 策划和实施一批重大文化项目, 打造旅游景区, 形成了文化旅游集群, 带动了区域价值的提升, 继而开发出多种类型的产业。

 曲江模式的运作方式即挖掘土地文化资源, 通过市场化运作和国际化手段, 通过“大项目带动战略” , 运用整合资源、 项目捆绑、 委托经营、 土地划拨和资本运营等手段, 不断增强投融资能力, 扩大资本总量, 并以投融资平台为母体, 相继整合组建影视、 会展、 旅游、 演艺及大明宫投资集团等文化企业集团一“j。( 3)文化+ 经济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以文化为推动力, 以城市经营为手段, 使文化、 商业和旅游相契合, 是我国城市化初期文化经济与城市发展的成功范式, 是特质文化内核、 价值传播与新城市主义的完美结合一” 。

 。综上所述, 曲江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质:

 ①曲江特质文化内核。

 曲江文化产业集群的文化内核是古老纯正和发育完善的根派文化和盛世文化, 旨在实现非物质文化社会价值最大化和商业价值最大化。

 大气、 开放、 包容、 和谐是其文化基因, 重大文化工程、 产业集群链条和重大城市文化景观是其文化外向表征; ②曲江价值传播。

 曲江文化产业集群以复合方式传播盛世之美、 民族之美以及和谐之美; 曲江价值传播以艺术包装、 文化营销和巧妙嫁接等手段整合资源, 放大...

篇五:教育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3969/j.i

 ssn.1671—489X.2015.15.169 政校行企深度融合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王 昆 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实践与思考 摘 要 通过对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的理论认识、实践认识、 对策建议 的阐述 ,以天津职业学院校企合作作为案例,论述政 府、行业 、企业和院校 四方联动深度融合,产学研用协 同创新 形成增力,为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建立长效机制提供实践依据。

 关键词 政校行企;产学研用;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489X(2015)15-0169—02 1对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的理论认识 产 学研 合作 的内涵界定 从系统论 的角度 ,产 学研合 作是教育、产业、科研不同社会分工部门在功能与资源优 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 耦合。随着技术发展和创新形态演变,政府在创新平台搭 建中的作用、用户在创新进程中的特殊地位进一步凸显。

 产学研合作的教育属性与经济属性 早期的产学研合 作是 以教育 、科 研技 术人 员在合 作 中孵 化科研成 果 ,创造 经济效益的合作模式,呈现 出其经济功能;后来,随着产 学研合作中社会分工部门的产生,形成利益增力,吸引了 更多人才加入,提高了参与人员的专业、科研和动手操作 能力。这种效应逐渐被高校应用到人才培养中,形成以培 养具有一定生产和管理经验 的技术型人才为主要 目标,以 教学育人为核心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呈现出产学研合作的 教育功能。

 从博弈论角度解决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冲突 从系统论 角度看产学研合作主体存在必然联系,然而从社会分工角 度看产学研合作又是三种不同的社会活动,实现不同的目 标和利 益:产业 追求 利益最 大化 ;教 育追求 最大 限度提 高 教育教学质量;科研追求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效。可 以看出,主体之间任务和目标不同,在合作中必然存在冲突,

 形成博弈。如合作中常常存在教学任务与生产任务、教学 过程与生产流程、课程组织与工艺组织、人才知识与岗位 技能等方面的矛盾,在处理这些博弈现象中,合理规避纳 什 均衡 状态 ,按 照互 惠互利 策略 ,达 到合作 性均 衡状 态, 冰 是透过产学研主体博弈所获得的最大理论收获,也是解决 现实冲突问题的理论基础。

 2对职 业教 育产 学研 合作的实践认识 这里以天津职业大学产学研合作实践为例。

 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做好顶层设计 1)在制度层面:学校制定了 《关于推进校企合作工作 的若干意 见》, 明确 了校 企合 作校、 院两级管 理网 络、任 务分工、工作职责、工作 目标和奖励资金,先后在人才培养、 教 学改革 、素质 教育 、实训基 地、科 研、人事 分配 、后 勤 管理 等七方面进行修 订或增补 总计 为 46项工学 结合 人才培 养模式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2)在机构 建设层面 :与 滨海新 区、保税 区、北 辰区、 静海县等行政区建立区校企理事会,制定 《区校企理事会 章程》,明确工作任务、El标和责任分工,设立办公机构 和办事人员,负责理事会建设工作。

 3)在运 行载体层 面:通过建设科技 园、成果转化 中心、 创新创业基地 、专业群对接行业分组工作站 、技术服务 中心 、 素质教育拓展基地、就业信息平台等方式,打通产学研合 作通道 。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产学研合作根本任务 1)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与专业建设:学校依据天津经济 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瞄准行业企业对技术技 能人才需求,修订、论证 53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瞄准职 业 岗位 要求 ,开 展 “教学 做 一体 ”课程 建设 ,完成 近 500 门课 程的单 元设计和 整体 设计 与验收 ;瞄 准职业技 能提 升 要求,开发职业技能培训包建设。

 2)实训基地建 设:学校开发 建设具有不 同工学 结合人 才培养模式特色的实训基地,以 “课证融合,准技师”为 特色的眼视光技术专业群实训基地,以 “基于教学工厂理 念”为特色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实训基地,以“旺入淡出,

 工学 交替 ”为特色 的酒店 管理 专业群 实训基 地, 以 “训赛 结合、生产性”为特色的机械加工中心,以“服务企业培训” 为特色的汽车培训中心等,这些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培养学 基金项 目:本文为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 “十二五 ”规划课题 “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激励机制研究” (GZYLX2011136) 的阶段成果。

 作者:王昆,天津市职业大学合作教育办公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校企合作 (300410)。

 2015年8月上 第l5期 (总第369期)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1‘ n

 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强化动手 能力提供 了保 障和支撑 。

 3)“双教”能力、“双师”型师资建设:学校采取请进来、 送 出去的方式开展师资建设,通过到国外培训和邀请国际 知名专家到校开 展教育教学法培训等 方式 ,完成 1000余人 次教师学习任务;定期与市技能鉴定中心开展教师技能培 训、鉴 定等工作 ,提升教 师 的 “双教 ”能力 ,连续 四年 完 成 2000余人次教师技能鉴定任务;定期开展教师到企业进 行实习锻炼的活动,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强化 “双师型” 师 资建 设。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 1)依托 政府 搭建平台 ,拓 宽服务 区域经济建设领域 :

 分 别依托 政府各职 能部 门搭建合 作平 台,发挥统 筹协调作 用,集聚行业企业资源与学校进行优势互补、校企合作,

 建立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素 质 教育基地 等合 作模式 ,在 人才 培养、 员工培训 、技 术服 务等方面开展合作项 目。

 2)为政府职能部门献计献策,户籍政策建议得到采纳:

 为政府职能部门起草了 《搭建新区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平台》 《政校企合作项目实施方案》《科技服务中心实施办法》《专 业群对接行业分组工作站实施办法》 《借助北辰区位和产 业优势 ,搭建政校企合作平 台,助推天津北部经济中心建设》 《关于解决天津市缺工企业初、中级技术技能工人供给问 题 的建议》等相应操作层面的实施内容,均被采纳,尤其 是外省 籍高 职毕业生 落户天 津和积 分换户建 议得 到市政府 采 纳 ,出 台实施办法 ; 向市 人大递 交 《关于 制定 天津 市职 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议案得到立项。

 3)开展员工技能培训、鉴定和技能比赛:开展技能鉴 定、员工技能比赛,以及员工素质和技能提升培训、学历 教育,年培训 1.5万人次,如东风 日产、长安福特、艺宏 印刷、应 大集 团等员 工培训 ,承 办 保税 区酒 店管理 和航 空 机 电技能 比赛 。

 4)为企业定制开 发建设技术创 新项 目,收效显著 :近 三年时间完成科技成果鉴定 4l项、科技成果转化 78项, 申报专利 674项,专利授权 79项,软件著作权九项,专利 2015年8月上 第15期 (总第369期)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1 一 n 获奖三项。例如:

 “全玻璃化工仿真装置”获得项 目转化 资金达到800余万元;为天津元达工贸有限公司研制的 “焊 条 半 自动 包装生 产线 ”项 目通过 了中国包装 总公司科 学技 术成果 鉴定 ,技 术和性能 指标达到 国 内先进 水平 ,在焊 条 包 装领域 填补 了国 内空 白;适应天津 公交 智能化要求 开发 的 “天津 公交集 团交通导视 信息屏 ”改造 升级项 目已投入 使用 。

 3对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的思考 加强政府统筹,将职业教育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整 体 战略 政府统 筹区域经济社会 布局规划 与职业教育协调 发 展 ,以技术技 能人 才支撑 行业转 型升级 ,推动产 业结构 调整;以社会培训、技术服务带动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和 提 升创新 创业 能力; 以素质提 升和 文化交流 提升人 力资源 优势 水平 。

 加强 法律法规建 设,构建 产学研 合作 健康发展 的制度 环境 目前,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的法律制度体系在宁波 等城市已经建立和实施,但天津等很多地方还没有形成这 样 的体 系。依靠 政策法 规 引导、调整 、规 范、约 束职业 教 育相关 合作利益 方的 责任 和权 利是产 学研合作 深入发展 的 重要 依据 和发展趋 势。

 加强顶 层设计,构建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激励机制 通 过顶 层设计 ,改革和创 新教 育体制机 制 ,发挥 职业教 育 利益相关方的主体作用,让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战略 规划和制度设计、人才需求预测、行业人才标准制定、专 业建 设、课程开 发、基地 建设 、师资培 训等项 目建设 和开 发过程 ,让行业 企业在职 业教 育办学过 程 中实现利益诉 求 和目标最大化,发挥实质性作用。

 设立产学研合作基金,营造产学研合作良性发展局面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 出要多渠道筹 集职业教育发展基金。政府职能部门可以通过财政投入、 社会捐赠、企业培训基金归集等方式多渠道筹集校企合作 基金 ,可 以补贴校企合作各方成本 ,弥补校企合作经费不足 ,

 提升 企业参 与职业教 育的社 会责任 意识 ,推动职业 教 育校 企合作社会环境 的形成与发展 。■

篇六:教育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概述(一)

 “政产学研用”的概念。“政产学研用”分指五个层面的内容,其中“政产学研用”里面的“政”是指政府机构, “产”是指企业, “学”是指学校, “研”是指科研中心, “用”则是指广大用户。从本质上来讲,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是对“产学研”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它是在充分结合社会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而衍生出的一种新型育人模式。从当前其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不难发现它在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背景和内涵。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当今时代,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更加严峻的挑战。而客观形势则要求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有效应对挑战,从而切实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此时,创新应用型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所以,我国必须积极采取措施,以更好地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而“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则是基于这一过程的产物。创新应用型性人才的培养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要想真正达到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就要积极整合方方面面的影响因素,即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需要政府机构、企业、学校、科研单位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具体来说,首先“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也就是说政府、企业、学校、科研单位等必须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为人才创新塑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有周密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以保证培养过程的顺利进行和人才培养方向的准确性。二、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一)政产学研用之间脱节现象严重,结构性问题明显。从我国目前“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各个环节之间脱节的现象十分明显,结构性问题十分突出。这主要表现在大部分高校里,教师教学依旧墨守成规,即他们大都采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授课重点还是停留在基础理论知识层面,这必然严重阻碍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教学的展开,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不具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实践的能力,所以当这些学生毕业时,他们一般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下降。同时,应用型人才的缺乏,必然也会对企业生产造成诸多的不良影响,突出表现在企业人才培养成本增加和应用型人才急缺阻碍企业发展等方面。所以,当下高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讲,高校教学改革的进行在某种程度上应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学生自身有着必然的联系,然而现实却不尽如此,政产学研用各个环节之间联系不紧密,甚至是几乎没有联系,这使得高校教学改革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所以,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积极“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文 / 陈 萌(盐城师范学院 江苏·盐城)[提要] 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国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在此背景下,我国逐渐衍生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以期通过这项育人模式的实施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本文主要就“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进行相关论述,分析“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并就“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如何有效培养应用型人才给出建议。关键词: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项目编号:PPZY2015B113)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7 年 6 月 28 日劳动 / 就业《合作经济与科技》 No.9s 2017154 - -万方数据

 促进政产学研用等方面的结合,以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实践创新。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增加,高校开始划地增建,同时增加专业数量,扩大自己的规模,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而招录更多的学生。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增建的目的是过于盲目的,他们只看到了社会的表面需求,却对需求背后的实质性问题缺乏深刻的理解,主要表现在学校虽然在规模和专业种类方面进行了扩建,并且在外景环境的敦促下对如何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进行了很多的实践和探索,但是从整体来看大部分高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过去相比,本质上仍然没有太大的区别,也就是说大部分高校所采取的人才培养模式流于形式。在大部分高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他们依旧采用单一的培养模式,即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动手实践;只重视提高学生成绩,而忽视综合能力培养;只重视学生验证性实验,而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开发。高校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并没有意识到学生对实践场地需求方面的增加,所以综合来说,目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并且缺乏对学生实践创新方面的培养。三、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策略(一)加强政产学研用等多环节之间的联系。当今时代,应用型人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到底什么人才才称得上是应用型人才呢?简单来说,应用型人才就是指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将其准确应用于生产实践,进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不同的发展阶段,应用型人才的具体内涵稍有差别。随着国际间竞争的日益激烈,毫无疑问,在现阶段,创新已然成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且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是单纯地只是高校或是企业的责任,相反,它涉及政产学研用等诸多方面。所以,新时期,要想真正促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必须要加强政产学研用等多环节之间的联系,以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及作用,形成系统的人才培养流程。比如,近年来,实践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与学校建立良好的关系,做到及时互动交流,从而为学生进行实地演练提供充足且精准的服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以及实践操作能力。(二)积极促使人才培养模式向着多元化方向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的社会环境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从当今社会发展来看,其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具有一定的特性,并且能够做到因人而异,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挖掘他们的潜力,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也就是说,高校必须要积极促使人才培养模式向着多元化的方向转变。具体而言,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可以积极与校外教育专家进行商讨,在借鉴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多元的人才培养方案。(三)健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法律法规制度。制度是对行为的约束和权利的保障。“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这一系统合作工程涵盖着诸多领域,他们之间关系往来复杂多变,而仅仅靠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是远远不能确保其正常运转的。所以,当下为了促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关部门就必须综合各方利益,然后健全有关“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法律法规,从而切实加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监督、管理和保障。具体而言,政府可以制定有关“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法律条文,以法的形式确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位,建立起必要的保障。企业可以积极健全企业有关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监督管理制度,以确保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作用的正常发挥。学校可以积极建立起相应地教学评价体系、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等等。四、结语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创新应用型人才在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目前“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却存在着政产学研用等各个环节脱节、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实践创新等诸多不良现象。所以,现阶段有关部门必须积极采取措施,以真正促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而切实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以及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共同作用下,我国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也将迎来一个美好的明天。主要参考文献:[1]张静,闫冬,宋冰蕾.政产学研用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 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为例[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2]肖贵平,郑宝东,庞杰.基于产学研用结合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4.12.[3]于再君. “产学研用”模式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 以龙岩学院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龙岩学院学报,2013.5.155 - -万方数据

篇七:教育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13 年第 2 期 (总第 148 期)2013 年第 2 期 (总第 148 期)金融教学与研究金融教学与研究收稿日期:2012-12-1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7214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09YJC630022)作者简介:甄红线 (1974-)

 ,女,沈阳人,管理学博士,东北财经大学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公司治理、财务管理; 贾俊艳 (1989-)

 ,女,山东临沂人,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一、引言21 世纪是一个科技创新空前活跃的时代,这种活跃不仅体现在相互独立的学科上,更体现在多学科的融合上;不仅体现在科技界内部,更体现在科技界、教育界、经济产业界的互动上。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研带来的知识和技术创新只能停留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实验室里,足够成熟、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并不多, 未能成为经济快速强劲发展的有力支撑。据相关统计, 近年来, 我国每年的科研成果数量规模庞大, 达到省部级以上的就有 3万多项, 但是成果转化率却只有 25%左右, 而真正能实现产业化的还不足 5%,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 40%,完全没有达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目标。而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却高达 60%以上, 如日 本、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到80%, 英、 法、 德等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了50%以上。针对上述情况,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这一重要论述第一次从国家战略高度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出新的要求, 对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协同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整合学校和社会的优势资源,转变高校科技生产方式,打破高校和社会传统封闭、孤立的创新模式,通过资源整合达到 1+1>2的效果。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引导科学研究符合产业发展与应用的创新需求, 从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创新机制,真正让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最终实现科技发展与产业发展的共同进步。

 作为一个迈向创新型国家的发展中大国,要深入理解协同创新的理念、科学内涵与运行机理, 积极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之间的深度合作与协同发展, 进一步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国在世界科技舞台、经济舞台上的摘要: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将企业、政府、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主体聚集到一起,充分发挥各自 优势,齐心协力完成有利于各方的重大科技创新工作。它的实现路径有技术转让、委托研究、联合攻关、内部一体化、共建基地、共建实体等模式。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积极引 导,资金及时、充足的供应,高等院校以及企业管理体制的积极调整和完善。关键词:

 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G5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 (2013)

 02-0035-07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甄红线,贾俊艳(东北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经 济 论 坛35

 金融教学与研究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 年第 2 期 (总第 148 期)2013 年第 2 期 (总第 148 期)地位。二、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学内涵与运行机理我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起步较晚, 无论从协同创新实现路径,还是从协同创新规模或稳定性来说,都还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 有关协同创新的理论研究也有待深入。1992 年国家经贸委、 教育部和中科院联合组织并实施了 “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 由此引发了大量有关产学研协同的动因、影响因素、组织模式与治理机制、组织间关系及演变、交易成本和制度安排以及合作效果评价的研究 (何郁冰,2012)

 。近年来,我国的理论工作者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性,一致认为国家自 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产业经济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依赖,并非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各个创新主体能力要素的简单叠加能够满足的,而是需要各类互补性要素之间的协同及整合。(一)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学内涵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共同一致地实现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具体来说,协同是指元素与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能力,表现了元素在整体发展运行过程中协调与合作的性质。协同理论认为,在一个系统内,如果各子系统不能很好地协同,甚至互相拆台、互相牵制, 这样的系统必然呈现无序状态,因发挥不了整体性功能而最终瓦解。相反,如果系统中各子系统能很好地配合、协同,多种力量就能集聚成一个总力量,形成大大超越原各自功能总和的新功能 (薛传会,2012)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 1912 年出版的 《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将创新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其后创新理论得到不断发展。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结合, 通过突破参与创新主体间的壁垒, 充分释放各自 所拥有的 “人力、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为协同创新团队共同使用而实现的深度合作形式。具体来说,协同创新是将企业、政府、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主体聚集到一起,在发挥各自 优势的同时又能弥补各自的不足,齐心协力完成有利于各方的重大科技创新工作。协同创新需要把不同的参与主体汇聚到一起,通过不同创新要素的摩擦与碰撞实现知识增值,对我国产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产学研协同创新整合跨度比较大,协调、管理和沟通上难免存在一定困难, 所以要想使产学研协同创新持续发挥作用, 就需要有体制机制的保障,国家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引导和促进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 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发展。(二)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运行机理1.协同创新的科学性我国拥有高等院校、 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数量庞大的科研创新队伍和丰富的科研创新资源, 但是长期以来各自 成体系, 研究工作分散重复,效率不高。具体来说,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丰富的科研人力资源, 但资金缺乏且科研项目往往与产业发展相脱节; 行业企业有明确的科研需求和充沛的资金供应, 但缺乏质量高、 规模大的研究团队。这种分散、封闭、低效的科技创新模式已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障碍。目 前, 我国拥有专利成果 80 余万项, 但实际转化率不足 20%,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一大部分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这意味着,绝大部分科技创新成果要么不符合社会需求, 无法投向市场,形成生产力,要么不被社会知晓, 没有发挥作用的渠道, 不能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然而协同创新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高等院校的功能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然而要选择什么样的项目进行研究非常关键,不能盲目地、脱离实际地毫无目的地研究,科研要和市场需求相结合,而这个结合点的最佳选择就是行业企业。

 企业一方面可以为高校和研究机构提供市场需求信息, 帮助研究机构选定研究项目, 又可以为研究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把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发挥科技成果的生产能力。

 由此可见,产学研协同不仅重视知识的生产,更强调科学研究与市场需求的结合, 更关注知识的灵活运用和价值转换。

 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可以使高等院校主动满足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 将高等院校教学科研人员的学术兴趣和科研关注点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直接联系起来, 以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为创新目标, 从创新的源头上解决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中存在的与产业经济发展与应用脱节的问题。2.协同创新的合理性及可行性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科学研究的初衷就是要通过科技创新来支持国家经济的发展, 如果科研成果不能应用,这样的研究意义也就不大。行业企业36

 2013 年第 2 期 (总第 148 期)2013 年第 2 期 (总第 148 期)金融教学与研究金融教学与研究需要源源不断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创新来增加其核心竞争力, 研究机构有知识扩散的供给,行业企业有知识吸收的需求,由此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市场应运而生。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具有基础研究能力强、 专业人才集中、 科研仪器设备充足、知识及技术信息完备、研究方法和经验丰富等优势,但缺乏资金和实践信息等资源;企业的优势是技术的快速商业化、相对充足的创新资金、生产试验设备和场所、市场信息及营销经验丰富,但缺乏基础性原理知识和科技人力资源。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不足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得以弥补, 企业的欠缺也可以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来解决,这成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三方合作的驱动力。产学研协同创新不仅有市场需求,即存在的必要性,而且会给协同各方带来利益,实现其都想达到的目的,有利于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期激励机制。具体来说,高等院校属于教育机构,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研究或技术人才,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 的研究和建设过程中,高等院校可以通过有经验、科研能力较强的研究人员带领相对来说经验较缺乏、科研能力较弱的研究人员参加项目的研究来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也能使他们更多地了解企业情况和市场需求,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研究方面都能有所积累和成长。另外,可以让能力相对较强的研究生参与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多为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为其以后的研究和工作奠定基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项目常常受到资金不足的限制,使得某些很有前景的研究项目不得不因资金短缺而被搁置, 而通过产学研协同,很多研究项目 就可以进入到产业中应用,知识就可以转化为资金来补充科研经费,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为新项目 的研究和完成提供资金保障, 如此就实现了知识创造—知识收入—知识投入的良性循环。对企业来讲,需要大量的最新科研成果来改善其生产流程或技术装备, 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而自身的资源有限,很难满足自身对科技成果的需求,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企业不仅具有了获取最新科技创新成果的途径, 而且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取所需的技术成果和创新资源,从而实现由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的转变。产学研协同创新优势如表 1 所示。牛津大学是通过成立一个具有科技成果转化功—ISIS 创新公司, 将学者们的学术研究活动与风险投资者的商业运作有机地结合起能的中介机构——来,使科学研究不再独立于产业运作与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将产学研结合起来。

 牛津大学是英国最具研究能力和转化成果最多的大学。

 牛津大学 2004~2005 年的科研基金来源与支出情况如表 2 所示。表 1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优势优势表现1.研究活动的规模经济性研究活动所需的资金、设备、人力等要素越集中,成本越能得到节约。2.研究活动的范围经济性大学研究机构可针对不同企业要求的多个方向进行基础成果的应用开发。3.集中财力进行高成本的项目开发企业和大学可以联合投资来完成某些花费巨大而又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4.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研究相对分散的创新资源能够得到集中利用, 可避免重复性的研究开发。5.降低创新风险一方面,资源集中有利于增加创新成功的可能性、减少创新失败的风险; 另一方面, 当资源集中时, 双方或多方的承担能力要大于单方,且可降低合作各方的相对风险、减少损失。6.建立获取技术诀窍的通道参与合作创新的双方都可在合作中获取对方的技术诀窍, 合作网络构成了技术转移和扩散的通道。7.打开关联技术的窗口参与合作创新的各方通过共享技术、知识、信息,可获取本组织的关联技术、积累原有的技术储备, 此时合作创新成为各方进行技术储备增量投资的方式。8.增加合作创新双方的辅助性资产进行合作创新的双方不仅可以使专有性资产(如独特能力、技术诀窍等)

 的作用得以发挥,还可以充分利用其他辅助性资产 (如厂房、设备、信息等)

 的优势。9.发挥技术溢出效应利用技术溢出 效应可以实现外部知识内 部化, 也就是说, 在合作创新的过程中, 合作方可通过发挥组织的吸收能力将其他组织的技能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表 2牛津大学 2004~2005 年的科研基金来源与支出(单位:万英镑)资金来源金额总额资金投向金额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800026400医药学10700慈善机构6700数学与物理学4000研究基金委员会6400生命与环境科学2300政府资助1600社会科学900欧盟资助700人文科学300企业资助2000其他200海外公共机构等其他团体资助1000结余800037

 金融教学与研究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 年第 2 期 (总第 148 期)2013 年第 2 期 (总第 148 期)通过产学研的结合, 使得资金和人力资源比较集中,提高其利用率,不但可以达到协同的效果,还可以增强研发的力度,避免科研技术 “夹生”的现象,有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 (Tim.cook, 杨世忠,2006)

 。另外,经常被作为创新典范的美国硅谷,其之所以能成功,原因之一是它拥有像斯坦福、加州伯克利大学等这样的一流高校和一流技术,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有一流的技术与资本、技术与市场对接的机制。

 “硅谷模式”的成功要点可以概括为:

 产学研相结合,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速度,最大限度提升科研创新价值。硅谷的成功,关键在于形成了以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为核心的协同区域创新模式。芬兰由于很好地利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在电子通信产业领域建立了包括诺基亚等200 多家信息通讯企业、29 所高等院校以及一批科技中介和金融服务机构在内的“信息通讯技术联盟”, 长期称雄全球最具创新精神国家的排行榜。协同创新是一个各种创新要素发生碰撞、激活和...

篇八:教育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察与 思考

 2013年 第1 o期珂

 ; 5 al歪

 “县校合作”协同创新研究综述 从产学研结合研究出发 ——熊 惠平 摘县域的延伸——“县校合作” , 国外冠以这一名称的研究尚没有, 国内的研究虽有部分成果, 但实质性的研究还未 能开展; 特别是, 在“2011 计划” 的引领和协同创新的时代背景下, 将“县校合作”与协同创新对接而进行“ 县校合 作”协同创新研究, 目前还非常薄弱。梳理相关研究成果, 对于高职教育下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 值 和应用价值 。

 关键词:县校合作; 协同创新;高职教育 作者简介 :

 熊惠平, 男,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 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3)10—0015~ 04 要:

 产学研结合研究、 协同创新研究, 国内外成果丰硕, 实践成效显著, 但产学研结合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在 一、 研究的背景和视角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 信息化、 城镇化、 农 业现代化“ 四化” 同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 走 到如何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 城镇化良I 生 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的重要历史节点。这对兼具职业性和高等性的高 等职业教育( 下称“高职教育” ) 可持续发展提 出了 新命题 :高职教育如何 以扩展的广度和提升 的深 度 , 通过 “ 以生存空间换取发展空 间” 、 “ 以创新质 量换取发展空间” , 来积极主动担当这个新时代所 赋予的历史使命——“县校合作” 协同创新研究 ,将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建设以至可持续发展的生动 实践。在此 , “县校合作”是基本路径, “协同创新” 是时代要求 , 以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 以创新 为灵魂的内涵建设是根本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 的基础 ; 而“ ‘ 县校合作 ’ 式协 同创新”是 基于这些 路径和要求的核心内容,也是践行其蕴含的科学 质量观和教育发展观。

 因此 , 梳理“ 县校合作”协 同创新研究相关 成 果 ,对于高职教育下一步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 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这里特别指出:

 第一, 本论 题的落脚点是高职教育及其可持续发展 ,但是我 们 的研究不 是局 限于高 职教育 或职业 教育 的 内 部 ,而是扩展开来—— 从高等教育发展 中的产学

 研一般性问题 的分析人手 , 再 回到对 于“落脚点 ” 问题的分析, 这使得我们对“落脚点”问题的研判 ,有了更宽阔的视野。第二, 本研究置于这个“重要 战略机遇期 ” 和“重要历史 节点” 以及 “职教强 国” 建设的特定语境和时代背景下 , 试图通过实现“县 校合作” 与协 同创新 的对接 , 引发对于校 ( 不限于 高职院校)地(不限于县域)合作以至产学研结合 的更宽厚 的思考 , 更生动的实践 。

 由于涉及“县校合作”和“协同创新”两大关键 词 , 以下的综述就沿着这两大关键词展开。

 二、 研究现状和趋势 :

 从产学研结合到“ 县校

 合作” “县校合作”是“校地合作”的具体表现, 本质 上是一种产学研结合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它是产 学研结合在县域的延伸。

 因而对于“县校合作”或 “校地合作” 或产学研结合的评述 ,要追溯其源 头——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 亦称辛辛那提模式,

 由辛辛那提大学赫尔曼 ·施奈德于 1906 年创建【 1 J,

 而更早可溯及欧美实用主义哲学影响所形成的实 用主义 的“教劳结合论” 和“做 中学”方法。由于 由

 产学研结合延伸出的“县校合作”或“校地合作” 已

 经涉及另一个重要的主体——政府,这里重点观 察政府的角色表现及其变化。

 政府较早深入介入具有产学研合作的案例,

 15

 舅

 iIa l歪

 2013年 第1 0期

 观察 与思考

 当数美国国会 1862 年颁布的《 莫雷尔法案》 (Mor—

 rill Land— Grant Act)。

 这部美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早、

 最重要的法案之一 ,结出了农工学院或赠地学院 的“果实 ” , 为美 国职业技术尤其是农 工业职业技 术发展培养了不少人才,也被视为联邦政府对高 等教育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干预。美学者杰斯顿· 费尔德和科尔顿将 大学与工业间的关系分为三个 阶段 ,即从 开始建立联系到构建服务于地方经济 的产业 群再 到由此建构学科群与学科体系 ; G ·卡 斯帕尔的《 斯坦福大学的成功之道》 对此也有详细 阐述 。在这些发展阶段 中,政府的作用越来越重 要。随着产学研合作的深入, 研究者发现产学研合 作必须有政府 的实质性参与,于是产生了由政府 组建的园区合作模式 , 如美 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三 角研究园” , 就是关于政校企合作的实践反映。[

 “友好合作” (partnership), 这是国际高等职业 教育及其产学研结合( 虽然合作主体 已经不止产 、

 学、 研, 还有政府、 社会组织等, 但人们还是习惯于 统称为“产学研” )的发展趋势。

 各国高等职业教育 都经历 了从就业导向到产教结合再 到 目前的为 区 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演化路径 ,其背后则是 区 域经济的成长,从外延式扩张到更加注重内涵式 建设 ,再到进入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时代 后,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地位、功能和作用的更多 元、 更高要求。不过, 国外产学研结合研究虽然早 而且成熟 , 但冠以“ 县校合作” 的产学研结合研究 并没有。

 我国产学研结合研究 , 其早期研究大体包括:必要性研究 ,学者从 系统论 ( 周 国红 、陆立军 ,

 2005) 、利益分配机制 (嵇忆虹 、吴伟 、朱庆华 ,

 1999; 祖廷勋、 罗光宏、 陈天仁等, 2005) 、 合作主体 的竞争力(连燕华、 马晓光, 2001; 马俊如、 刘志坚 、

 卢金鹏 、 杨超, 2005)、 合作的过程(刘伦钊, 2005) 等角度, 进行了论证; 动力研究, 学者从利益驱动、

 合作优势、 科学技术综合发展和环境诱导(丁垫,2000), 合作组织内部的和谐关系和自身的发展追 求( 左健 民 , 2002) , 市场需求与竞争 、 政策激励 、 科 技发展与技术进步以及高校 自身的人才培养、 师 资知识的结构调整( 吕海萍、 龚建立, 2004; 刘伦 钊 , 2005) 等方 面 , 并运用制度经济学工具 ( 刘力 ,

 16 2005), 分析了动力影响因素 ; 现状研究 ; 问题研 究 , 学者从思想认识和观念( 贾 书堂 , 1995) 、 利益 分配机制 (胡恩华 、 郭秀丽 , 2002) 、 技术供需( 胡恩 华 、 郭秀丽 , 2002; 吕海萍、 龚建立 , 2004)、 投融资 机 制( 贾 书堂 , 1995; 游文 明 、 周胜 , 2004) 、 管理机 制 (贾 书堂 , 1995; 吕海萍 、 龚建立 , 2004)等方 面进 行 了研究 ; 对策研究( 杨东 占, 1995、 1998; 胡恩华 、

 郭 秀丽 , 2002; 吕海萍 、 龚建立 , 2004) ; 模式研究 ,

 学者基于交易费用经济学原理, 分为内部化、 外部 化和半内部化理论模式(苏敬勤, 1999) , 基于网络 组织概念 , 分为技术协作模式 、 契约型合作模式 和 体化模式(朱桂龙, 2003) , 基于知识共享角度 ,分为“官产学研”虚拟研发组织模式——有政府主 导型、 产业牵引型和学研拉动型三类型(王英俊,

 2004) ; 内在机制研究 , 学者运用交易费用经 济学 原理( 苏敬勤 , 1999)、 对策论和博弈论(罗利和鲁 若愚 , 2000) 以及线性规划法(秦旭 、 韩文秀 , 2003)、

 粘滞知识 转移模 型( 王毅 、 吴贵生 , 2001) , 进行 了 论证 。

 关于政府在产学研结合中的作用研究, 《 高等 教育发展的新阶段——论大学与工业的关系》 (徐 辉, 1990)最有代表性, 但早期的文献, 如《 政府对高 等教育宏观管理的职能——调控与服务》 (俞岳 青 , 1995)( 高校与政府关系的几点思考》 (周川 ,1995)、 《 政府职能的含义及重要地位》 ( 石希 ,

 2006)等 , 都是偏于宏观层面进行论述。

 国内外关于产学研研究的成果,为 “县校合 作”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借鉴。关 于 “县校合作” 本身的研究 ,较早的有徐浩鸣 (2002)的研究成果, 徐认为, 县校合作是基于国家 创新理论与协 同论基础上来研究各种不同的系统 从混沌无序状态向稳定有序结构转化的机理和规 律。随着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 与产业的结合更加 紧密 , 我国产学研结合研究也不断深入。其主要表 现为 :

 一是产学研结合 的内涵不断清晰 ; 二是产学 研结合的制度建设和法律、 政策保障初步形成; 三 是产学研结合的主体更加多元 , 特别是根据《 教育 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 求——瞄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 题 , 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合作, 政府在产学 一

 观察 与 思考

 201 3年 第1 o期珂 - 翔. 歪 艰 研结合中的作用得到研究的重视。这种研究的转 向, 与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有很大关系。随着国家 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战略的推进, 后期研究开始关 注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产学研结合问题 ;

 而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战略联系更为紧密的高 职教育的县域发展问题尤受关注,从而高职教育 “县校合作” 问题受到重视。其中以《 教育研究》 一 文《 我国高职院校“县校合作” 发展模式研究》 (史 秋衡, 2012)为典型代表 , 文章从政府与高职院校、

 企业合作过程中, 政府 、 学校、 企业各 自的层次、 定 位、 角色等方面, 较清晰地阐述了“县校合作”的意 义 、 内涵和建设模式。

 三 、 研 究 现 状 和 趋 势 :

 从 协 同创 新 一 般 到 “201

 1 计划”下的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研究, 是人们在对“创新” 和“协同” 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将协同思想引入创新过程 的一种结果 。“协 同创新”(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概 念 , 由美 国麻 省理工学院斯隆 中心 (MIT Sloan’s Center for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的研究员彼得·葛 洛 (Peter Gloor)最早给出定义[3 1 :

 由自我激励的人员 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 路、 信息及工作状况, 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国外 研究主要在宏观方面,研究趋势中隐含了创新过 程中企业内部各职能、 创新对象、 企业与环境协同 的思想。国内研究尚未对概念达成共识, 偏于企业 技术创新研究 ,以许 庆瑞 的浙大团队为代 表 ( 1997); 后续研究者认为, 协同创新是全员参与、

 全时空域框架的协 同匹配 ,并提出了创新模 型和 诊断工具 , 从而转入全要素协同创新研究 , 但其实 现路径 、 主要类型、 需求程度、 概念模型等还需研 究完善。

 当前 ,国际科技创新已从单一主体的线性模 式逐渐转向非线性的开放式模式[4 1 , 网络式创新、

 底层创新、 众包式创新等, 成就了重在协同的 4 种 新模式——供应链互补型整合模式、资源共享型 整合模式、优势互补型整合模式和蛛网辐射型整 合模式 , 从而形成两类协同机制 :利益驱动机制 (前两种模式是本机制发挥作用)和生态平衡机制 (后两种模式是本机制发挥作用)。重大创新过程 越来越依赖跨区域、 跨国界、 跨学科、 高度互动、 网

 络化的创新体系,单纯依靠利益驱动而形成的协 同创新机制 ,已逐渐被更能激发创新潜力的生态 平衡机制所影响和改造。目前, 我国也已初步形成 协 同创新的 4 种形式 :

 政府直接组织 、 建立工业技 术研究 院、 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 通过技术扩散 形成协同创新体系。其中前三种是利益驱动机制 发挥作用, 后一种是生态平衡机制发挥作用。

 国内外协同创新实践 的发展 变化 ,正对研究 提出了严肃而重大的课题。创新生态已逐渐成为 创建实现产学研结合、 “校企政所社用”联动, 激发 创新成果 的创新环境的重要理论依据 ,而其 中有 关共生和协 同方式的研究 ,必会为营造科技创新 的有效环境体系, 形成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的借鉴。

 正是 在这种 协 同创 新实践 的推动下 ,当前基 于 “2011计划”协同创新研究正热。由于“2011计划” 不设高校资格门槛, 对高职教育而言 , 它是迄今为 止第一个将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放在同一个 “起 跑线”上的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国家战略【院校理应着力进行以协同创新为灵魂的内涵建 设。但又由于高职教育的社会影响力还有待提升,

 也由于高职院校本身的科研力量、 创新能力有限,

 其协同创新研究还非常薄弱。至于将“县校合作” 与协同创新对接起来 , 进行基于“县校合作”式协 同创新研究 , 目 前尚没有实质性的开展, 从而留下 了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和后续研究取得成果的空 间。

 四、 研究展望 可以预见的是, “县校合作”研究、 协同创新研 究以及两者的对接研究,将成为高职教育研究的

 后续热点。本文借此提出下一步研究的思路、 主要 内容和技术关键点, 以期引发更多的思考与实践。

 下一步主要研究开发内容是建立在明确研究 思路基础上的。要遵循这样的思路:

 基于高职教育 内涵建设从而可持续发展战略 , 在相关文献梳理 、

 数据收集与分析基础上, 制定行动方案, 通过典型 案例研究 , 建立相应 的指标体系 , 着力研究校( 这 里指高职院校, 后同)企、 校政(这里是地方政府,

 主要指县 、 镇政府 ) 、 校所( 这里是科研院校 ) 、 校校 ( 这里是本科学校 、 其他高职院校以及中职 、 中技 、

 职高“ 三类学校”和职教中心等办学组织)、 校社 5 J, 高职 17

 珂

 ; 5 a通艰 2o 13年 第1o期

 观 察与思考

 (这 里是市场 、 政府以外 的第 三方力量 ) 、 校用 ( 这 里是用户 )协 同创新体制机制 , 形成 “校企政所社 用”协同创新长效机制, 为高职教育通过“县校合 作 ”式协 同创新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 提供理论 支持和技术支撑。

 由此, 在“县校合作”格局下, 要着力研究这样 几个方面的问题。( 1)“校企政所社用”协同创新长 效机制研究 , 包括“校...

推荐访问:教育部 产学研 协同 创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