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通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国内研学旅行课程研究%3a回顾、反思与展望(精选文档)

发布时间:2022-11-28 16:50: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内研学旅行课程研究%3a回顾、反思与展望(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国内研学旅行课程研究%3a回顾、反思与展望(精选文档)

 

 [收稿日期]2018-11[作者简介]李倩(1995—),女,汉族,甘肃庆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2019 年 1 月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January.2019

  第 1

 期 Journal of the College of Northwest Adult Education

 No.1

 国内研学旅行课程研究:回顾、反思与展望李 倩(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 ] 国内研学旅行课程的实践与研究是随着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支持而不断深入的,其主要内容涉及含义、理论、课程实施与评价等诸方面。近年来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定义不清、理论薄弱、评价方式过于传统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策略,明确研学旅行的内涵、加强研学旅行课程的理论研究、规范研学旅行的课程内容、加强研学旅行课程的场域建设、完善研学旅行课程的评价机制以及构建研学旅行课程的社会支持系统。[ 关键词 ] 研学旅行课程;价值定位;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 ] G632.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8-8539-(2019)01-0079-06“研学旅行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意愿确定研学主题、制定课程目标,以集体旅行的方式,有计划、有组织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我国关于研学旅行课程的研究始于2013年,最初有学者将其视为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后来研学旅行被提到课程的高度,并成为学术界的共识,截止目前已积累了相当的学术沉淀, 但同时也存在制约其发展的问题。2016 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研学旅行作为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落实核心价值体系中立德树人基本要求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对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将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生活,以集体旅行的方式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对学生知行合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① 基于此,研学旅行课程成为学术界乃至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对该问题的回顾与反思,则成为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一、当前我国研学旅行课程研究的现状(一)研学旅行的含义及课程价值研究1.研学旅行的含义关于研学旅行含义的研究,学者从求知的角度考虑,认为广义的研学旅行就是指以研究性、探究性学习为目的的专项旅行,旅行主体不仅限于学生。

 ②③但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从狭义即以学生为旅行主体对研学旅行的含义进行研究,重点关注了研学旅行的主体、能力培养、课程内容等方面。有学者将学生特点、学科内容与区域特色进行综合考虑,认为研学旅行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科内容,并结合学生所在的区域特点,通过集体旅行的方式走出校园,学习知识、开拓视野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④⑤ 有学者将其视为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学校组织、计划实施,学生集体参与,通过旅行的方式进行研究学习的教育教学活动,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目标与教育价值。

 ⑥①教育部等11部门.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ob/s3325/201612/t20161219_292354.html.②杨艳利.研学旅行:撬动素质教育的杠杆—— — 访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系系主任朱立新教授[J].中国德育,2014,(17).③徐褒琳.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J].中国集体经济,2017,(1).④闫润晖.刍议研学旅行对学生创造心智的培养[J].好家长,2017,(42).⑤白宏太,田征,朱文潇.到广阔的世界中去学习—— — 教育部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工作调查[J].人民教育,2014,(2).⑤丁运超.研学旅行: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中国德育,2014,(9).79

 ①丁运超,丁勇成.地理教学视角下的研学旅行[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7).②宋娟,秦升阳,董峰. “中国高句丽史”课程开展研学旅行的探索与实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12).③吴支奎,杨洁.研学旅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8,(4).④丁运超.研学旅行: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中国德育,2014,(9).⑤朱洪秋.研学旅行课程的政策基础、理论依据与操作模型[J].中小学德育,2017,(9).⑥陆庆祥,程迟.研学旅行的理论基础与实施策略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7,(3)⑦朱洪秋. “三阶段四环节”研学旅行课程模型[J].中国德育,2017,(12).⑧杨艳利.研学旅行:撬动素质教育的杠杆—— — 访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系系主任朱立新教授[J].中国德育,2014,(17).⑨李兴防.研学旅行的特点及实施准备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7).⑩邱涛.地方性地理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7).⑪

 朱洪秋. “三阶段四环节”研学旅行课程模型[J].中国德育,2017,(12).⑪

  黄传骅. “课程化研学”的开发与思考[N].中国旅游报,2014-06-23.⑪ ⑬

 张成.立足学生实际,精心开展研学旅行[J].地理教育,2015,(3).⑪ ⑭

 陈德融.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研学旅行活动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考,2017,(19).2.研学旅行课程的价值对于研学旅行课程的价值,学术界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论述了学生经过研学旅行对于学生自身、人际关系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益处。就学生个人而言,有学者认为,研学旅行促进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理解与实践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与学习兴趣的培养,达到塑造学生人格的目的。

 ①② 有学者则强调将其视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项重要途径, 有利于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推动学生社会参与。

 ③ 也有学者在这三方面均有所涉及,如朱立新教授表示研学旅行通过让学生协作探究学习鲜活的知识,有助于其养成更宽阔的文化胸襟从而形成集体观念与责任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更健康地利用闲暇时间,该学习过程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学生亲近自然、更好地融入社会。

 ④ 此相关论述对《意见》中研学旅行的价值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使研学旅行课程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二)研学旅行课程的理论基础目前关于研学旅行理论基础的研究主要从教育内容、原则、方法以及活动课程设计等角度展开。有学者从研学旅行教育内容的角度出发,指出应将生活教育理论作为研学旅行最根本、最核心的理论依据,研学旅行课程要依据生活教育理论的原则,以生活为教育内容,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体验化的方向,克服研学旅行课程学科化、知识化的倾向。

 ⑤ 也有学者从研学旅行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的角度提出将自然主义理论与休闲教育理论作为研学旅行的理论基础,强调在研学旅行活动中能让学生有效利用闲暇时间,走进大自然,以大自然为教育场所,在自然中实践,学习经验,让教育自然发生。

 ⑥ 还有学者从活动课程设计的角度出发,指出将泰勒的现代课程理论与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作为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三阶段四环节”研学旅行课程模型。

 ⑦(三)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学界关于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研究,主要从课程内容设计、研学场域、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三方面进行。1.内容设计。该方面涉及研学旅行的主题、具体科目及课程化的问题。第一,研学旅行的主题研究方面,有学者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指出研学旅行的主题要多元化。

 ⑧ 也有学者基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考虑,认为应根据学科特点,对学科内容进行有效融合,使得研学旅行主题综合化。

 ⑨ 第二,研学旅行与具体科目的结合方面,如地理学科因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以及独特的学科视角,成为研学旅行的“主战场”。

 ⑩ 历史也因其学科特点,广受学者们的青睐。第三,在研学旅行的课程化设计方面,有论者将课程实施分为课前确定目标、架构组织、编制手册的准备阶段,课中乘车与食宿安排、活动管理的实施阶段,课后完成作业、展示成果、认定成绩的评价总结阶段,关注到整个活动的实施安排。

 ⑪

 也有学者将研学旅行课程分为三种类型,提出了体验研学—感悟自然与文化、专题研学—组织主题活动、互动研学—对口交流实践尝试。

 ⑪

 也有论者将知识储备作为其中一个环节,具体设计为明确主题,制定方案;储备知识,激发兴趣;实地体验,情境提升;理性总结,反思提高。

 ⑪⑬

 还有论者基于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突出活动地点选择的重要性,提出明晰目标、选取地点、拓展延伸、探究科学化的设计方案。

 ⑪⑭

 80

 2.研学场域。该方面的研究目前较多关注目的地类型的划分和基地建设。学者们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提出了不同的目的地类型,但均关注了文化遗产、自然景区两方面,认为这类目的地提供的文化氛围、现实情境有利于学生所思所感,陶冶学生情感,有利于教育的自然发生。

 ① 学者杨永双、邵瑞劲也将研学旅行基地大致分为阅历扩展类、心智成长类、技能提升类,且要求建立基地评估考核制度,提出要建设有地方特色的研学旅行基地。3.影响因素。从研学旅行活动内部的角度出发,有学者认为,研学旅行的持续时间长、安全要求高、组织难度大影响了研学旅行课程的专业化、个性化服务。

 ② 也有论者认为,研学旅行的主题与目标的确定、地点选择以及活动的性质影响学习效果。从外部因素分析,有论者强调,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复合型师资人才的匮乏影响人们对研学旅行的态度、方式、组织机制的选择。

 ③ 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课程教学目标也是一项影响因素。

 ④ 也有论者强调政策支持和社会支持影响我国研学旅行的全面实施,安全和服务支持保障研学旅行的稳步推进 ⑤ 。(四)研学旅行课程的评价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评价方式的影响,研学旅行的评价只关注到学生的成果评价与量化的评价指标两个方面。有论者认为,研学旅行的评估过程需要省市县提供助力,运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察。

 ⑥ 也有论者认为,评价方案要在研学旅行方案的基础上提前制定,以量化指标了解学生研学旅行的效果。还有论者认为,各地教育部门可以尝试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评价,制定具体可行的操作量表,将研学旅行纳入文化综合素质评价体体。

 ⑦(五)研学旅行课程的社会支持系统研学旅行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有学者从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层面,关注到政策、经费,协调、保障,规划、路线,答疑、解惑,协作、做事,参与、陪同等方面。

 ⑧ 也有学者根据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对研学旅行的社会支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将其划分为正式支持系统、非正式支持系统和辅助支持系统, 论述了各支持系统的承担主体以及其对应的支持内容。

 ⑨ 也有学者从公私合作的视角,以合作供给淡化产品属性界限,以吸收专业社会资本加强安全问题管控,以灵活的机制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从而推动研学旅行的健康发展。

 ⑩ 还有学者从学校应如何规划与管理、师生如何执行、社会与家长如何配合三个方面,探讨了研学旅行的运行体系,并结合目前研学旅行中的问题,从研学旅行的安全保障、经费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四个方面构建了研学旅行的保障体系。

 ⑪

 二、研学旅行课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通过文献分析发现,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课程中的一种形式,因其以集体旅行的方式呈现出新的值得关注的要素,学者们对此进行了研究,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角度并结合研学旅行活动本身的特殊性对目前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分析。(一)研学旅行课程定义中对学生的关照不够施良方通过对课程目标的依据综述分析指出大部分学者普遍认同的课程目标的依据有三个:对学生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⑪

 P1 课程内容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也应关注到学生的层面,而且研学旅行课程本身强调注重学生的探究意识,主张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通过访学、旅行的方式为学生求知的目的服务。然而在目前关于研学旅行含义的研究中关注到了旅行主体、学生特点与学①李兴防.研学旅行的特点及实施准备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7).②黄传骅. “课程化研学”的开发与思考[N].中国旅游报.2014.(11).③于书娟,王媛,毋慧君.我国研学旅行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7, (19).④李臣之,纪海吉.研学旅行的实施困境与出路选择[J].教育科学研究,2018,(9).⑤陈慧婷.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研学旅行社会支持系统构建[J].商业经济,2017,(11).⑥陈慧婷.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研学旅行社会支持系统构建[J].商业经济,2017,(11).⑦陈光春.论研学旅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⑧李兴防.研学旅行的特点及实施准备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7).⑨ 陈慧婷.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研学旅行社会支持系统构建[J].商业经济,2017,(11).⑩田晓伟,张凌洋.研学旅行服务发展中的公私合作治理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8,(5).⑪

 钟林凤,谭诤.研学旅行的价值与体系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7,(31).⑪

  施良方.课程理论—— — 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1

 科内容方面,虽对教育部关于研学旅行的定义有所阐释,但有关课程内容的来源中学生的作用这一重要问题鲜有描述,导致定义中对学生的关照不够。由此也导致了研学旅行在实施过程中,自上而下结合学科内容组织的成分较重,偏离了研学旅行活动本身的价值追求。因此,在关于研学旅行含义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关照,突出学生在内容组织中的作用,以防出现价值...

推荐访问:研学旅行的总结和反思 国内研学旅行课程研究%3a回顾、反思与展望 展望 反思 回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