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通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电信诈骗手段下大学生受骗心理分析及应对(2022年)

发布时间:2022-11-20 19:45: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信诈骗手段下大学生受骗心理分析及应对(2022年),供大家参考。

电信诈骗手段下大学生受骗心理分析及应对(2022年)

 

  — 79 —

 电信诈骗手段下大学生受骗心理分析及应对

 赵 炎

 [摘

 要] 电信诈骗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愈来愈猖狂,心智不成熟和社会经验不丰富的大学生群体成为电信诈骗分子的重要目标群体。不同手段的电信诈骗能精准抓住大学生心理并加以利用,为有效遏制电信诈骗并防止更多大学生受骗应加强大学生思想重视,构筑防诈骗意识防线,增强大学生对法律和金融等知识的学习,重视大学生家长及同辈群体的提醒警告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信息保护与身心关注。

 [关键词] 大学生;电信诈骗;大学生心理

  大数据技术快速发展为大众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隐藏着个人信息被泄露与利用的危机,其中不乏有电信诈骗分子通过社交平台、短信、电话等方式以发送受害者隐私信息为诱饵发布虚假信息骗取受害者的信任,对其实行欺骗以获取非法钱财。近期,中国青年报联合支付宝、网商银行发起一项扫雷行动并在调研后发现,“7 成大学生曾遭遇骗子,40%发生在入学前后一个月,其中,奖/助学金、兼职刷单等八类骗局最为常见”。[1] 2019年 10 月 20 日晚新浪微博热搜排名第二话题为“大学生网购花露水被诈骗五万”,综上可见作为新时代生力军的大学生正深受电信诈骗的危害,为避免更多大学生掉进电信诈骗深渊应从认识当下电信诈骗骗局背后的阴谋出发,从筑牢大学生心理防线着手并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完成。

 一、电信诈骗手段下的大学生心理 心理是人自身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在心理作用过程中主体对客观现象的判断尤为重要。电信诈骗阴谋下的现实是美好且极具诱惑性的,电信诈骗分子能精准抓住大学生受骗当时的心理活动过程与心理需求,诱导大学生产生错误判断以对其进行利用与诈骗。

 (一)虚拟中奖诈骗中的法治意识薄弱心理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期“通过对遭遇网络诈骗网民的进一步调查发现:虚拟中奖信息诈骗仍是网民最常遭遇的网络诈骗类型,比例为 58.1%,”[2] 大学生网民群体并不例外。大学生虚拟中奖诈骗是指通过发短信、打电话、弹窗等渠道被告知自己中奖的方式引诱大学生泄露个人信息非法骗取其财产的诈骗手段。如近日澎湃新闻报道某高校大学生王同学因腾讯公司庆典自己 QQ 号码中奖,随后要想领取奖品要交 2800 个人所得税,王同学转账后通过正规渠道查询发现自己未中奖才醒悟过来自己上当受骗了。[3] 诚然,大学生多数情况都不会轻信“天上掉馅儿饼”的事情,但由于当前诈骗方式不断升级,客服普通话比专业客服更“标准”更具“亲和力”,心地善良的大学生不忍挂断其电话最终落入骗子圈套。有的大学生初进骗子套路便意识到自己已上当,但当其想悬崖勒马时诈骗分子便以起诉他或者处罚巨款的方式对其进行威胁,大学生因缺乏自我保护的法律常识便不顾家人及周围朋友劝告执意为其转款。

 (二)假冒学生亲友骗局中的重感情轻怀疑心理 根据第 4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结果显示在诈骗方式中“冒充好友诈骗的比例为41 .9%”,[4] 所占比例仅次于虚拟中奖诈骗。同时在一项问卷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电信受骗的原因中“轻万方数据

  — 80 —

 信诈骗者冒充的身份 (36.0%) 、被金钱和利益诱导 (30.2%) 和基于同情心被骗 (19.6%) 三者比例最高。”[5] 深受防诈教育的大学生群体仍屡屡受骗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大学生重感情的心理。“在一项对 500 名青年进行‘什么时候结交朋友最多’的问卷调查,发现中学交友最多占 54.4%,小学占36.7%,中学以后只占 8.9%,”[6] 大学生对集体的渴望没有少年时期那么强烈,交友比例也骤减,当挚友通过社交软件寻求帮助时便倾尽全力帮助对方。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少轻怀疑心理,大学生接受负面教育少并缺乏一定防诈骗意识与防范危险意识,当诈骗分子找上门时便轻易上当受骗。

 (三)网购诈骗中的自恃过高轻警惕心理 “冒充天猫客服取消铂金会员为由实施诈骗”是近期新浪微博“电信诈骗”超话讨论最为火热的话题之一,其中涉及的品牌有“ONLY”、“乐町”、“六神花露水”等,这些“客服”通过向大学生透露姓名、旺旺名称和订单编号等信息获取大学生信任,以“取消每月 500 元会员费用”为诱饵诱导大学生实行相关手机软件借贷款操作。[7] 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很多活动都在线上开展进行,大学生心理正处心理叛逆期和断乳期阶段,其人格表现不稳定且自我中心倾向明显,在其本身对网络消费与其他线上活动处理程序的了解比长辈多的情况下不免产生自恃过高心理进而忽视了网络世界虚拟性与虚假性的潜在危险。大学生面对所谓“天猫官方客服”的繁琐要求能够熟练操作并处理相关问题,能够按照其线上要求下载相关 APP 进行借贷款操作,他们认为自己有独立处理线上相关事情的能力忽略身边家长和朋友的善意提醒,缺乏警惕辨别心理最终落入骗子圈套。

 (四)兼职诈骗中的求职心切心理 大学生空闲时间较多,兼职成为大部分大学生业余生活的不二选择。随着网红经济越来越繁荣,“网络兼职刷单员”、“短视频点赞员”、“网络游戏推广员”等职业应运而生,这些兼职方式因无需固定工作时间地点且操作简单收入可观在大学生群体中受到广泛欢迎。“线上刷单”推广员刚开始会应允其返利承诺,但这只是其诈骗圈套的第一步,多数大学生获取少量利润后便放松警惕,满足对方“先付本金再连佣金一起退还”的承诺,等诈骗分子拿到大学生支付的本金之后便在网络大海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此外也有一部分学生通过“58同城”等网站寻找线下兼职的工作,其中不乏有一些诈骗分子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心理通过收取不合理中介费来进行诈骗和伤害。

 (五)借贷款诈骗中的虚荣消费心理

  “大学生用自杀方式逼亲生父亲买最新款苹果手机”、“‘妈妈’,我要买限量款 AJ”等类型的新闻层出不穷,这些事件发生的背后反映了部分大学生消费水平与家庭收入之间存在严重失衡。大部分大学生同辈群体之间无形中会有消费水平上的比较,有的大学生的生活费用无法支撑其消费费用时便选择“学生贷”、“百度贷款”、“美团贷款”等方式进行提前消费。贷款消费成为大学生”生活帮手”的同时也成为不可预料的“定时炸弹”,诈骗分子巧妙利用大学生急需用钱虚荣消费心理以提升额度为诱饵,通过伪造合同与公章等方式获取大学生信任,让大学生向其转移额度进行诈骗。更有甚者,高校大学生利用朋友之间的信任让身边朋友通过所谓“提升额度给提成”、“帮忙刷高额度”的方式进行诈骗。

 二、大学生心理被电信诈骗利用成因

  主体心理过程的发展在内容上是客观的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大学生心理被电信诈骗分子诱骗到错误方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学生主观心理的不完善,以致其不能形成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应。

 (一)大学生多以电信诈骗“看客”自居 美国社会学家艾洛特·阿伦森曾说过旁观者效应实质是责任弥散带来的责任逃避。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面对身边鲜活的电信诈骗事例并不会过多关注而是以“看客”身份自居,这一方面缘于大学生自身思想的忽视另一方面也由于高校对其人性教育的不深刻。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待身边电信诈骗的态度是麻木的围观,他们认为诈骗分子离现实学习与生活很遥远,就算遇到也会轻而易举识别其阴谋并顺利脱身。如今电信诈骗手段越来越隐蔽,技术越来越高级,它会精准掌握大学生信息并巧妙利用万方数据

  — 81 —

 大学生当下心理,顺利引诱大学生打开心门并自愿掉入电信诈骗的深渊,所以通过恰当方式让大学生真切感受到电信诈骗的“威力”刻不容缓。

 (二)大学生社会阅历较浅成为“书呆子” 教材来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经验的总结和科学研究的精华所在,但教材讲授的教学方法于大学生而言更多程度上是灌输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并不能保证大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有效运用到日常实践和工作生活中去。知行脱节的大学生深知社会有骗子但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足够的戒备心理与辨别能力,深知电信诈骗的巧妙手段但当其真正遇到时却缺乏理性判断与分析,在现实境遇中缺乏将学校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社会实践中的能力,不知不觉成为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

 (三)大学生至诚至真被诈骗分子挑中“软肋” 在一项对大学生电信诈骗被骗情况的调查中显示,“在受骗的原因中,轻信诈骗者冒充的身份(36.0%)、被金钱和利益诱导(30.2%)和基于同情心被骗(19.6%)三者比例最高。”[8] 在大学生受到电信诈骗的方式中最让人防不胜防的一种便是对方冒充亲人或好友向其需求帮助。大学生常年在校园这座象牙塔中社会负面经历较少,虽在日常受教育过程中虽对防诈骗知识有一定了解但当至亲至爱至信之人在社交平台上寻求急救时,不免有一部分大学生因着急而失去基本的理性和判断力。除此之外,有些诈骗者利用大学生亲友出国的契机,通过社交平台向其寻求购买机票等帮助,以“出国信号限制”、“旅行手机遗失”等理由彻底掐断大学生电话验证的想法以使大学生一心“帮助”对方解决困难。

 三、当前预防大学生电信诈骗的有效措施

  大学生群体是特殊的,诈骗分子对其采取的诈骗手段和诈骗内容也是针对性的,所以预防大学生电信诈骗应从大学生群体出发,从大学生日常出现的实际问题和特殊发展需求来开展。

 (一)加强思想重视,构筑防诈骗意识防线 提升大学生防诈骗意识一是要使高校防诈骗课堂“有趣有料”。大学生防诈骗教育要避免成为纯灌输的呆板性教育,要结合大学生日常所想生活所需来安排防诈骗课堂内容,比如临近开学时指导大学生如何识破网上缴纳贷款手续费等骗局,在求职兼职中如何选择正当兼职方式、如何识破“交保证金”、“垫付”等骗局,可通过“模拟诈骗”的方式让大学生亲身体验电信诈骗的“威力”。课堂诈骗案例的涉及要尽量做到“最贴近”、“最新鲜”、“最前沿”,案例围绕大学生群体且发生在大学生周边,诈骗方式的举例是近期频繁出现的,在课堂讲述中要有理有节,不仅要引起大学生的关注还要引起共鸣和警觉。二是邀请民警进学校开展“防诈骗”专题讲座。民警要针对大学生群体并结合自身工作经历给大学生讲鲜活生动的诈骗案例,并对政府与反诈骗中心对诈骗作出的努力向学生讲述,引起其对诈骗手段和后果的重视与警觉。

 (二)增强对法律和金融等知识的学习 大学生一要认真学习必修法律知识,积极选修法律科目,利用学校图书馆自主学习民法、刑法的基本法律知识,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国家关于诈骗打击和防治的最新法律法规。二是要提升法律运用能力,提升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大学生对日常接触到的诈骗手机号码要勇于并积极向诈骗中心举报,学会应用所学法律知识识别诈骗套路。三是要增强对贷款、利息等基本金融知识的学习。大学生要熟悉对贷款利率的计算方法、对银行存款或其他投资方式的利息数目的把握。大学生只有深谙贷款套路、熟悉贷款来龙去脉、掌握贷款时间、利息等的相关规定才能使贷款成为助其发展的“加油站”,而不是成为被黑心违法商家利用诈骗的“导火索”。

 (三)重视家长及同辈群体的提醒警告作用 大学生家长和同辈群体提醒警告作用发挥首先其本身要有一定的防诈骗知识和诈骗戒备心理。反诈骗中心应通过致电或短信方式提醒广大市民提高警惕,但在这过程中不免存在“三不”现象即“说了不听,印了不看,不相信自己被骗”,这种旁观现象使得没被骗过的学生家长和朋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所以在防诈骗宣传教育中广大市民的防骗意识的觉醒才是最重要的。日常生活教育是最能深入人们内心直击人们心灵的,市民日常文化生活中应对诈骗事例有所涉及,公安民警要积极下基万方数据

  — 82 —

 层向群众讲述诈骗案例宣传有效防骗技巧。此外要鼓励大学生向陌生人汇款时要寻求周围亲人朋友意见,大学生不应排斥与家长朋友沟通交流生活中遇到的疑惑与困难,在遇到自己难以决定的事情应主动寻求父母和朋友的意见再采取行动。

 (四)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信息保护与身心关注 加强对大学生信息隐私的保护一是国家要完善加强公民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大对泄露买卖个人隐私信息犯罪分子的惩罚力度。二是大学生自身要重视隐私保护。诈骗是唯一需要受害者主动配合才能完成的犯罪方式,大学生自身重视对隐私的保护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被骗事实发生。大学生对于不明所以的链接不要点,不明来电不要接,贷款 APP 不要随便下载注册。在求职过程中不要轻易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身份证号、住址等信息。三是加强对大学生的身心关注,高校辅导员、思政教师和心理老师不仅要关注未受骗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倾向,更要关注受害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以防其二次受骗,及时有效做好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

 四、结语 电信诈骗不仅对于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毒瘤”,于社会每一个人而言都是无法逃避的“瘟疫”。大学生有智商不等于识骗防骗能力高。电信诈骗理念、手段和技术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不断更新,防骗反诈也是时做时新的工作,预防电信诈骗理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 注 意 !

 4 成 校 园 诈 骗 发 生 在 入 学季 .[EB/OL]. ( 2019-08-01 )

 [2019-10-08]. https://www.360kuai.com/pc/9e69b0ff4af230d6d?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44 次《中国互联 网 络 发 展 状 况 统 计 报 告 》 发 布 [EB/OL].(2019-08-30)[2019-10-08].http://www.cnnic. 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8/t...

推荐访问:电信诈骗案件分析总结大学生 电信诈骗手段下大学生受骗心理分析及应对 受骗 诈骗 应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