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通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以史为鉴_探析中国纪录片未来(2022年)

发布时间:2022-10-29 18:5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以史为鉴_探析中国纪录片未来(2022年),供大家参考。

以史为鉴_探析中国纪录片未来(2022年)

 

 732016.06(下)

 中国报业以史为鉴:探析中国纪录片的未来文 |胡 静 买一帆[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简要描述了我国纪录片行业的现状,从概念尝试、题材选择、内容创作、生产营销四个角度就其未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关键词]中国纪录片

  发展历程

 行业现状

 未来发展

  [中图分类号] J952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与社会变迁紧密相连。何苏六教授在《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中将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分为五个不同的阶段。1.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1977)这一时期的纪录片主要体现国家话语权与政治化主导,缺乏主体意识,主要以传达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目的,代表作品如《收租院》。2.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改革开放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此促使纪录片创作的语态发生改变。这时期的纪录片由媒体知识分子主导话语权,展现群体性、互动式话语方式。此外,这一时期纪录片的人文观念得以初步确立。从具体内容而言,该时期纪录片创作以“格里尔逊模式”(画面+解说)为主,代表作品有《话说长江》《望长城》《沙与海》等。

 3.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1998)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呈现出业界精英主导话语权的态势以及个人化、松散式、自述式的话语方式。纪录片开始回归本体,关注普通个体的命运,代表作品有《纪录片编辑室》《远在北京的家》等。4.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2009)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呈现多元因素主导话语权的样态及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的话语方式。纪录片全面回归社会,大型制作的纪录片开始出现,代表作品有《故宫》《大国崛起》《圆明园》等。5.政治化产业纪录片时期(2010年至今)这一时期纪录片的话语权由政治和市场二元主导,体现多元化、互动式、融媒体的话语方式。纪录片的政治因素仍在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纪录片的商业属性被强化,更加注重市场效益,代表作品有《舌尖上的中国》《超级工程》《侣行》等,其中《侣行》为新媒体纪录片。纵观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每一时期呈现的纪录片的特征都有特定的历史原因,政治、技术、市场、创作者的观念演变等都对纪录片的形态产生重要的影响。从中我们可得到一些启示:纪录片人应具备主体意识,不哗众取宠,做有价值、专业化、国际化的表达。

 中国纪录片的现状“30分钟政策”的出台对我国纪录片的格局带来了一些实质性的影响,新增了北京纪实和上海纪实两个上星频道,各上星综合频道开始播出每天不少于30分钟的国产优秀纪录片。2016年1月1日又新增了湖南金鹰纪实频道。现今,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进入到了市场化、产业化的阶段,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相对以往都有所提升。然而,如今的中国纪录片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题材缺乏多样性、内容较为粗糙、不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更合理的产品营销推广等等。中国纪录片的未来笔者认为,中国纪录片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泛纪录片概念的有效尝试长期以来,业界对于什么是纪录片一直争论不休。笔者认为,对纪录片的概念界定在新时期可以更加宽容一些,在内容的创作、剪辑手法、表达方式上,制片人都可以大胆尝DOI:10.13854/j.cnki.cni.2016.12.037

 74中国报业

  2016.06(下)试,要把握“客观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平衡,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适当的导演很有必要。此外,也可更多地尝试现代技术手段,如动画、特效、水下摄影、微距摄影、VR技术等。如纪录片《大明宫》开始有人物参演,这种虚构化的叙事模式对传统的纪录片“真实记录”的概念是一种挑战,然而这种表现形式仍然尊重历史的内在逻辑,运用这种表现手法只是为了更逼真地还原历史现场。后现代史学家海登·怀特认为,“真实”与“虚构”并没有绝对的分野,一切历史文本都是叙事与建构,区别仅在于建构的动机、方法与形式。这样的尝试可以赋予纪录片多样化的表达,笔者认为是可取的。此外,近几年出现了一些真人秀纪录片,如《我就是我》《客从何处来》等,都是对泛纪录片概念很好的尝试。2.多样化的题材选择纪录片的题材大致可分为五类:理论文献类纪录片、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社会现实类纪录片、人物专题类纪录片和自然科学类纪录片。纪录片需要观照现实,接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如《舌尖上的中国》将美食文化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对家乡的相思眷恋之情的表达引起了几乎所有中国人的共鸣。然而,像这样现象级的纪录片还非常少,未来的纪录片创作可以多践行这样的方式。我们需要《舌尖》这样接近生活本身、带有强烈人文关怀的纪录片,也需要科学探索类纪录片,如对宇宙的探索、对未解历史的探索、对大自然的探索等,以满足受众的知识性需求;也需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纪录片,从中找寻到民族认同感。而这些恰恰是如今我国较缺少的纪录片类型。总之,在纪录片题材的选择上,需要各类题材兼备,不能顾此失彼。既要有普遍化、平凡化、生活化的题材,也要有边缘性、科学性、知识性的题材。

 3.内容创作:“陌生化”的故事表达和明快化的作品剪辑(1)“陌生化”的故事表达“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该概念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他认为,艺术创作不一能够照搬所描写的对象,而是要对这一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陌生化”则是艺术加工和处理必不可少的方法,这一方法就是要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受众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影视艺术创作的根本目的不是要达到一种审美认识,而是要达到审美感受,这种审美感受要靠陌生化手段在审美过程中来实现。“陌生化”理论广泛地被运用在纪录片领域。陌生化主要是针对受众的逆反心理做出的一种表达策略,通过变换表现方式,打破受众的接受定式。纪录片创作中的“悬念”的运用,就是适应受众“陌生化”的心理、符合受众观影需求的叙事方法。从《生活空间》首次提出“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至今,讲好一个故事成为纪录片创作的关键。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主席艾莉·德尔克斯曾经说过,“故事原则是纪录片的第一生命”。所以,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运用“陌生化”理论设置“悬念”、抓住矛盾冲突是讲好故事的重要手段。

 (2)明快化的作品剪辑 对于纪录片而言,后期剪辑决定了它能否成为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后期剪辑要灵活,要剪出一部片子的内在张力,准确把握剪辑节奏,缓急有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快节奏的生活逐渐让人们适应了快速、碎片化的观感体验,所以纪录片也应“以用户为中心”,注重明快化的剪辑。如《舌尖上的中国》就采用了碎片化拼贴剪辑的方式,展现了明快化的剪辑节奏,还多次运用交叉剪辑的方法来控制叙事节奏。未来纪录片的后期剪辑要特别重视这一点。4.新媒体时代的生产营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电视、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快速发展。如今,手机几乎成为了内容到达率最高的新媒体,未来的纪录片要极为重视在手机媒体上的传播,抓住手机用户这一基数庞大的群体。笔者注意到,像《侣行》这样的新媒体纪录片也很受欢迎,可以预见到未来新媒体纪录片的数量会大幅增加。在新媒体时代,纪录片的营销尤为重要,应大力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营销。近年来,微信作为强势崛起的社交媒体,成为纪录片营销推广的重要阵地。用户可在微信上获取各种关于纪录片业界动态的消息,也可在后台给予及时的反馈。营销团队可利用微信上的数据建立用户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用户的个性需求以及一些普遍性的规律,在此基础上,以用户为中心,反哺于纪录片的策划创作,可谓一举两得。(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参考文献[1]何苏六.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2]贾惠超.《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分析及对中国纪录片的启示[D].沈阳:辽宁大学,2013.[3]于丹.纪实栏目的发展趋势[R].2007中国电视纪实节目发展报告.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责编/孙李业 界研讨Ye Jie Yan Tao

推荐访问:以史为鉴谈发展 以史为鉴_探析中国纪录片未来 探析 纪录片 中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