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通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感想100字

发布时间:2022-07-09 12:3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感想10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感想100字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感想100字5篇

第一篇: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感想100字

两节中特课,使我对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历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老师讲述了关于社会主义是如何由一种思想到成为一种运动再到最后成为一种制度的。以及不同国家、不同阶级在不同时期对建设社会主义所进行的探索。

概括来讲就是关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主要指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党领导的运动,它严格的限定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为意识形态的方向。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则更像一个大熔炉、万花筒,当中既包括共产党、工人党的运动也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左翼政党如:社会党、社会民主党等以民主社会主义为目标的政党组织的运动、理论。

社会主义一词最早由圣西门的学生在1831年的《环球杂志》中提出,根据词源学来看,“社会主义”在拉丁文中的含义是“同伙的、同伴的”,倾向于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这一思想最早见之于莫尔的《乌托邦》,该著作成书于1516年,是关于社会主义的最早著作。该书虚构了一位航海家在乌托邦的见闻:在那里小国寡民,人人平等,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从马克思唯物论的角度出发,物质决定意识,任何意识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物质生活的反映。所以社会主义这一思想的产生,也有其现实条件,随着早起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资本家大发横财。而工人们的生活、工作状况却每况日下,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对工人进行了严酷的剥削。这就造就了一大批无产阶级。他们终日忙碌,却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并且也没什么政治权利。为了改善生活状况,获取更多的权利来保障自己的利益。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应运而生。早期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阐述他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设想,但由于他们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找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因此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但他们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所得到的有益经验,以及他们的伟大探索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

巴黎公社算是最早的社会主义实践,它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它的实践,极大的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公社展示在同强大敌人战斗时所表现出来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将永垂史册。

巴黎公社的失败主要还是由于人们的经验不足以及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在这种情况下,用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无产阶级、指导社会主义运动便十分必要。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到无产阶级工人的运动中去,在他们实践的基础上,以及对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吸收之后,于1848年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其诞生犹如夜空中的一课启明星,指引着广大无产阶级劳动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之后这一思想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传入日本,再经由日本传入了中国,并未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者所接收。该思想对五四运动以及后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重要意义。

列宁于1917年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俄反动统治。在内忧外患中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道路。马克思当时所设想的是,社会主义只能够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先得到实现,而像俄国这样相对落后的国家,是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所以,俄国当时除了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外,还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根据本国情况,并结合马克思基本原理,成功开辟了通往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七一度成为可以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社会主义大国。但由于在其后期,党内高层出现了严重的腐败,并且制度僵化,以及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使得苏联最终付出了解体这一惨重代价。苏联解体的这一教训,值得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反思。

与苏联解体同时发生的另一件重要事件是东欧剧变。欧剧变 ,又称 苏东剧变、西方社会称为1989年革命。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这个事件以苏联解体告终,一般被认为标志着冷冷战的结束。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性质发生改变。在冷战后期,东欧各国在各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内因上:在经济方面,东欧袭用苏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人民生活水平仍然很低;
在政治方面,东欧各国的执政党和政府因为缺乏监督和选举,贪污腐败、践踏法律和人权的行为层出不穷。在外因上:苏联在戈尔巴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纲领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同时戈尔巴乔夫采取“辛纳屈主义”减少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可以说,东欧剧变是东欧各国在冷战期间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一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和民主化。

苏联解体跟东欧剧变,极大削弱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世界上现存的五个社会主义国家分别为——中国、朝鲜、越南、老挝、古巴。尽管目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之中,并且这种低潮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动荡时期保存下来的一部分力量,近期以来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历史总是辩证的前进的,特别是通过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的总结,通过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理论探讨,会使人们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也会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却是光明的。

以上便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所作的简要论述。下文将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展开具体论述。

社会主义运动不仅仅只发生在社会主义国家,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在应对危机,缓和国内矛盾时,也借鉴了社会主义制度中的有益经验。在对于本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多种社会主义思潮,如: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市场社会主义思潮。在现今北欧的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瑞士、丹麦挪威等国家,它们实行的各种政治、经济、福利制度,已与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制度十分接近。

以色列的基布兹是一个典型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社会主义团体。基布兹是希伯来语“团体”的意思。以色列政府规定:基布兹是一个供人定居的组织,它是在所有物全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将成员组织起来的集体社会,没有私人财产。它的宗旨是在生产、消费和教育等一切领域实行自己动手、平等与合作。基布兹的种种措施都与马克思提出的社会主义所应该采取的措施相一致。

时代变,“基布兹”也在变。“基布兹”从事的农业生产利润越来越少,于是转而发展工业,这是早期“基布兹”运动无法想象的事情。人们愈来愈认识到,未来的经济不能仅靠苹果园、养鸡场、养牛场和粮食作物等,还要发展工业。现在“基布兹”工厂什么都生产,产品从时装、食品、家具到电子设备、农机以及计算机等,种类繁多。这一变化在“基布兹”内部曾引起一场大争论。但经济的压力迫使许多“基布兹”不得不把越来越多的社员安排到工业建设上。一些人担心,为适应环境变化所作的这些调整,将使“基布兹”危险地背离最初的原则。但其他人则认为这种妥协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是“基布兹”生存的关键所在。经济变革是“基布兹”面临的一个问题,但“基布兹”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基布兹”人口的减少,即青年一代的认同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外界交往的频繁,在富庶和繁荣中长大的“基布兹”年轻一代,受社会享乐思想影响,希望自己有小汽车,有更多的钱到国外旅游,对“基布兹”狭小的天地感到不满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兴趣和渴望,有部分年轻人在服兵役或到高等学府深造后,不回到土生土长的“基布兹”,而是到大城市去工作,这一现象无疑将影响到“基布兹”的未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担势必要落在八零、九零后身上。如何使这一群体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好处,心甘情愿的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这是我们国家将要面临的又一问题。除了通过开设诸如马克思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等课程向同学们传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建设道路外,更应该在实际生活中,使他们享受到社会主义带来的切实好处。

社会主义建设的这条道路必将是曲折的,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为之奋斗,梦想终有一日会实现。

第二篇: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感想100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脉络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摘要: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是逐步深入的,对其理论体系的概括是逐步深化的。所以,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经验性道路,也是一条规律性道路,想要坚实地践行这条道路,就必须了解它的发展脉络,以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处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脉络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脉络 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和开辟标志 从根本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当代中国客观的社会矛盾推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 在1982年9月18日曾经说过:“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至1978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 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
因此,我强调提出,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重要转折。”这 样的话,他说过多次,还说过这是客观形势“迫使”我们实行转折的。这些论述十分清楚地告诉了我们两点:第一,是客观社会矛盾,迫使我们党实行历史大转折, 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第二,这个客观社会矛盾,主要就是当代中国内在的社会主要矛盾。邓小平在1979年3月30日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说过:“我们的生 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决定了我国尚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决定了我们必须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主题报告名称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 路前进》,报告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明确指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党的十三大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进行 理论探索所形成的新观点主要概括为十二个方面,并认为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 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这次大会及其对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概括,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始形成。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

1、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提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 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毛泽东的这种探索进行得断断续续而且艰难曲折,但却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思想成果,其 中尤以《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论著中提出的一些重要思想最为突出。

但由于1957年下半年在国际国内出现的一些复杂形势和重大事件的冲击,再加上对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缺乏充分的认识和把握,毛泽东对国内阶级斗 争形势做出了与客观实际日益相悖的错误估计,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对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 “左”的偏离,使他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离开了正确的方向而走到歧路上去,但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

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艰辛探索,毕竟 为我们党在尔后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创造了前提。邓小平正是在总结 “文化大革命”的基础上,继承、发扬了毛泽东探索中的积极成果,而纠正和克服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邓小平指出, “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 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面对 “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危难局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首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科 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在领导党和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邓小 平理论,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赋予中国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 业以新的强大生机和活力。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之所以能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决定性的原因在于,在观察问题、判断形势的时候,始终不渝地以马克思主 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思想。例如,在面对着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的当时的习惯思维,邓小平坚定不移地强调 “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强调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赋予其以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时,又以在这种结合的进程中提出的创见、开辟的新路,去丰富 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这方面,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等,就是其典范。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国际国内发生严重的政治风波,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严重挫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面临新的巨大困难和压力。受命于这个重 大历史关头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捍卫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

之所以说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成功地把它推向21世纪,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随着时代和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地丰富 和发展着。江泽民指出,贯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 发展的新境界;
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 力量;
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动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4、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取得了举世瞩目巨大成就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既面临着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又面对着由于以高投入、高消耗、 高排放、低效率、低产出为特征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与能源、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以及在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等的严峻挑战的矛盾凸显期。以胡 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 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回顾,清楚地说明推动着这个理论体系得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在社会主义 建设问题上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而进行的坚持不懈和与时俱进的探索;
而这个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关键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社会 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赋予它以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这个理论体系,就 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继续深化对这个理 论体系的研究和探索,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之间的矛盾。迄今为止,我们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建立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邓小平在1979年就提出“我们的目标,第一步是到2000年建立一个小康社会”。在完成这 一任务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又提出要抓住21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战略任务,必须经过长 期艰巨的努力。因为我们已经建立的小康社会,是一个低水平的、不完全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特别是“三农”问题突出,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社会发展 滞后,以及人口众多而资源不足等问题,这一切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了很大困难。正是针对这种情况,中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的科学发展观,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问题是怎样正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怎样正确地处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为本的关系,怎样正确地对待“五个统筹”中的一系列复杂问 题,怎样正确地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二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平目标之间的矛盾。我们已经初步建 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制定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纲领。发展市场经济有两个问题,是各国都碰到的难题:一是市场失灵,在 社会生活中包括一部分经济生活中,市场不能发生作用,必须依靠行政、法律等手段来治理社会;
二是市场经济只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而不保证竞争结果的公平, 容易拉大社会成员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而社会主义又是以公平为自己的价值追求的。这就要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时,努力通过二次分配来缩小收 入分配差距。中外实践证明,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是十分不容易的。至于我国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解决国有经济的发展问题,如何解决 庞大的就业人口的压力问题,更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三是党的长期执政地位与遏制腐败蔓延之间的矛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的历史过程中,我们党都要执政。而我们又知道,权力对于执政党有着很大的侵蚀作用。党在长期执政的过程中,面临着如何拒腐防变、遏制腐败蔓延的重大课题。面对 着执政和改革开放双重考验的中国共产党,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脱离群众是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拒腐防变是执政党要解决的历史性课题。但是,如何以改革的精神加强 执政党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长期探索。

除了这三大问题之外,还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需要我们加强研究。这就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第三篇: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感想100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指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中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作重点,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中共八大鉴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一论断,已含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但不久就为毛泽东所否定,直至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邓小平在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强调: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1980年1月16日在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指出: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对外开放,吸收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为搞活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广阔的道路。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否则,就会失去正确的思想指导和政治保证,就会走到邪路上去。只有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社会主义大生产的极大发展,才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强大的力量源泉。同时,惟有如此,才能使国家和人民摆脱贫穷落后,逐步强盛和富裕起来,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时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党的思想路线 亦称“党的认识路线”。指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的思想方法和思想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其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党的思想路线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党历史上自觉地提出并第一次使用“思想路线”这一概念的是毛泽东。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出发,第一次阐述了“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抗日战争前期,他先后写了《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为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提供理论武器,并向全党提出解决思想路线、思想方法、学习方法的任务。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在研究党的历史、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整顿党风、学风、文风,以解决全党的思想路线问题,使全党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思想原则和思想方法。中共七大和《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全党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但是,思想路线问题的解决并非一劳永逸。1958年“大跃进”以至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就是违背和破坏了正确的思想路线的结果。“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最早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尤其要掌握实事求是这个精髓。为了冲破禁锢,打开局面,他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恢复和发展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1978年12月13日,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每一步前进,改革和建设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并根据新的实践赋予党的思想路线以新的内涵。中共十六大,江泽民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体现了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品格,是我们党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在新的历史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提出了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和创新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 中共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再认识。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一科学概括具有的显著特征是:其一,在目标的层次上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区别;
其二,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解放生产力”,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桎梏,为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
其三,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其四,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与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结合的民主政体。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指出,到下世纪初要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7年10月,中共十五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1999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1982年宪法进行修改,将法治与法治国家予以宪法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任务和原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一个基本目标。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中共十六大报告强调,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中共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人民政权、发展民主政治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实行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伟大实践奠定了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文明发展的基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非常重视政治体制改革,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要求搞好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根据国内外的形势变化和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关于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理论。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中共十七大报告,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指出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并提出多项新举措和新思想: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它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
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把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环节中去,并使企业实行优胜劣汰;
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灵敏的特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传统观念认为: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邓小平打破了这一观念。1979年11月他在同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副总编吉布尼等人的谈话时指出:“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6页)针对在这一问题上长期存在的姓“资”姓“社”的争论,邓小平又多次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要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共性,主要是:承认个人和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它们自主地作出经济决策,独立地承担经济风险;
建立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体系,由市场形成价格,保证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由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的作用;
建立起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机制,对市场进行导向和监控弥补市场本身的弱点和不足;
建立完备的经济法规,保证经济运行的法制化;
遵守国际经济交往中通行的规则和惯例。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特殊性。主要是:从经济上说,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共同发展,这就还需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从政治上说,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从意识形态上说,它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联系的。这种市场经济的目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强化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地要求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1993年11月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在21世纪末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勾画了基本的框架。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义的体现。主旨是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谐发展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集中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一时期,既是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诸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
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等。如果这些矛盾和问题不解决或者解决得不好,很可能诱发各种社会问题,危及社会稳定。这就要求根据社会和谐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更加积极主动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与和平发展的目标指向,同时又是科学发展与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坚持和谐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之基、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竭诚拥护的伟大创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称之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1938年10月,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解决的问题。”自从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以来,面对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两大历史性课题,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两大历史性飞跃。为解决中华民族面临的第一个历史性课题,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第一次“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为解决中华民族面临的第二个历史性课题,中国共产党又进行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第二次“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共十六大以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向前发展的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亦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

专家答疑

1、科学发展观对于实现党群关系和谐有什么意义?

其意义在于:第一,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大力发展生产力,立足于把“蛋糕”做大,可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利益和其他利益的需要,为营造和谐的党群关系奠定物质基础;
同时要把“蛋糕”切好,以保证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第二,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拓宽沟通渠道,确保人民利益的表达。尤其要保证农民群众、困难群体的话语权。第三,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使党同群众的联系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问题由北京市委党校副教授苗佳瑛作答)

2、如何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一方面,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要把发现、研究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群众工作所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统一起来,使党的政治优势真正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共产党员要不断增强发展经济的能力,成为团结带领群众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生力军、先进文化的传播者、群众利益的维护者、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推动者;
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问题由北京市委党校副教授苗佳瑛作答)

3、为什么说科学执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环节?

科学发展观、科学执政,二者都要求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反对主观主义,基本精神是完全一致的。科学执政的基本要求是科学决策,目前妨碍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恰恰是决策不科学。例如,缺乏周密的调查研究和可行性论证,盲目拍板、轻率上马,造成巨大浪费;
涉及群众利益的重要决策不征求群众意见,主观臆断,损害群众利益;
不讲成本和效益,搞短期行为,结果投入大、产出小,以至劳民伤财。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大敌。只有抓住科学执政这个关键环节,特别是完善决策机制、实现科学决策,才能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问题由北京党建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姚桓作答)

4、科学发展观是讲发展的,同党的建设有什么关系?

科学发展观对党的建设的指导作用是,一方面,党的建设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服务,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成效检验党的建设的得失;
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蕴涵的理论思想内容也为加强改进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具体说,党的思想建设要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为重要任务,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员要把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重要义务之一;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突出科学发展这个中心,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
党内民主建设要落实以人为本,坚持党员的主体地位,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
党的干部队伍建设要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党的作风建设要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弄虚作假和奢侈浪费,倡导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更好地为促进科学发展服务;
党的基层组织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活动方式,更好地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问题由北京党建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姚桓作答)

5、如何在贯彻科学发展观上继续解放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呼唤新的思想解放。现在,科学发展面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如: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如何统筹兼顾?既要扭转收入差距拉大趋势,又不能回到绝对平均主义老路上去,怎样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又不能重新由政府把一切都包下来,如何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破解这些发展难题,都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例如,有的地区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提出新的发展思路,从单纯增加投资到重视开发人力资源,变“招商引资”为“招才引智”,新思路产生了新效益。有的党组织提出,以人为本不仅是满足群众的物质利益,更要体现人文关怀,把尊重人的权利、满足人的需求同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了党群和谐。(问题由北京党建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姚桓作答)

第四篇: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感想100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这对于全党和全国人民高举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推进开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要求入党的同志,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就是要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党的十七大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郑重而鲜明完整地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将其载入党章,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人民就一直在为寻找救国图强道路而不懈探索和奋斗,结果都失败了证明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直到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才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但是,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缺乏深刻认识,导致一个时期内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曲折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既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理论主题,也是实践主题。新时期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主题都是紧紧围绕和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在世界近代以来一切复兴大国崛起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的科学理论和选择的正确道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

(二)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党的十七大把新时期近30年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相结合的全部伟大成果集中起来,把党经历的新考验、获得的新经验、引发的新觉醒集中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深刻揭示了其科学内涵。一是首次对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正确道路进行了科学界定,明确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并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二是首次对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行了科学整合,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三是首次明确提出了高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强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这“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以及由二者共同构成的“一面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党在新时期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我们的发展道路、奋斗目标、共同理想及当代中国的社会制度问题,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成熟,体现了我们党政治路线的坚定性和一贯性,表明了我们党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党的十七大明确宣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我们事业的根本标志、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和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这是新时期30年来客观的历史结论,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最根本的是因为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社会主义的振兴与中华民族的振兴能够紧紧的联结在一起,中国民族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再造辉煌,社会主义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再造辉煌,而这一切,又将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最根本的是因为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是当代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共创伟业的共同理想和政治基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能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热情和创造活力,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科学论断,是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两个根本原因之一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

在新时期伊始的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我们党要在中国的建设问题上,完成当年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毛泽东同志领导我们党完成的开创自己道路的任务。他说:“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980年1月,他提出,在发展经济方面,要“寻求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能够快一点、省一点的道路”。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他又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才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一样,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是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崭新实践中,才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这是因为,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同当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进行革命一样,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指望照搬书本、照搬外国,是根本行不通的,必须从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党的十三大报告就宣告我们党已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但这条道路的科学内涵和完整表述,则是在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相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基础上,由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来的。这就表明,时至今日,在更多地认识和把握规律基础上,我们党对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同一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相比,是大大地深化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族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段表述,文字不长,却有着丰富的内容,它科学的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我们要从以下5个方面予以把握:

第一,党的领导是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奋力开拓的道路。党的领导是坚持走这条道路的根本政治保证和客观的内在要求。

第二,基本国情是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立在中国现实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搞社会主义面对的基本国情,我们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一点都不能离开这个国情,过去的失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真正地认识中国的国情,离开了搞社会主义的这个现实的基础,而相反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就在于它符合中国的国情,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始终坚持从这个实际出发。

第三,经济建设是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久治安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

第四,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是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我们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支撑我们人民共和国大厦的四根支柱。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就会动摇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性质和政治基础,中国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国家。四项基本原则,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正确政治方向和必须具备的根本政治保障。如果动摇了四项基本原则,或者四项基本原则得不好,我们就会在政治上迷失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无从谈起。这就是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根本政治意义。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开放作为我们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这些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在国际风云中站稳脚跟,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国内政治风波、经济风险以及严重自然灾害等方面的严峻考验,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行,就是因为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五,总的目的要求,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内容丰富,目标明确,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党的十七大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出了部署,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础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火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沿着中国特色主义道路继续奋勇前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华大地发生巨变,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大幅度攀升,国际地位和影响空前提高和扩大。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怎样沿着这条道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向前推进,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四个坚定不移”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第一,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回顾党的奋斗历程,我们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离不开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在当前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下,我们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正确指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方针政策,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保障,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思上 ,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坚持社会注意基本制度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的环节,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

第三,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推动科学发展,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内聚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争议、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担心、最直接、最显示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必须贯穿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

第四,必须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然经理的发展阶段,也是改革开放来我们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小康社会、小康之家小康状态等重要。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报告都对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提出过要求。经过全党全国人民30年来的艰苦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 ,一个能够有十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指挥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化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不断深化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认识,并始终围绕探索和回答“三大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展开,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我们党从新时期启动拨乱反正进而全面改革开始,从困境中重新奋起,勇敢地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新局面。在这个过程中创立的邓小平理论,以及所包含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本质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正确界定了我国显示社会的历史方位和主要矛盾。在这个过程中,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注意初级阶段的兴国之要、立国之本、强国之路这一系列的根本性问题。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注意理论体系是在不断探索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过程中形成的。新时期一开始,我们党就启动了这一方面的探索和回答,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以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标志,实际之交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变化了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同时,又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从而正确界定了我们党的历史方位,并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的高度,提出了坚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时代课题。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不断探索和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国式现代化,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区域发展战略的“两个大局”,让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新世纪新阶段的全面小康,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等,直到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标志,连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明确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又进到新的历史起点的发展方位,把发展的问题提到体现以人为本,体现社会公平争议,体现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在这个过程中,明确提出了发展之本、发展方式、发展规律这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具进、求真务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这一精髓,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活的运用。它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根本,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我们党在实践中的每一个重大发展,在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在工作中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结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对建设、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新认识,都是以坚持这一精髓为基础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时间,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带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国内外政治风波、经济奉贤等严峻考验面前,紧紧依靠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重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注意时常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个重要论断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注意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其不断发展的根本严禁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得出的科学结论,而我国的实际情况在不断变化,时代在不断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形成的理论成果和创新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范畴。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探求发展规律,形成新的观点,得出新的结论,创造出新的理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持续不断地想前推进。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对如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经验,也必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地想前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理论体系。当今世界竟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联系极其密切,我们不可能封闭起来孤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必须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外部世界,在与世界各国的紧密联系和频繁交往中发展自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同时又广泛吸收和借鉴全人类文明成果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今后,随着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们和世界各国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密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具有更加开放的性质,建立在这种实践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必将具有更加开放的特点。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棉队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坚持和发展这个理论体系,才能引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来高举,作为正确道路来坚持,作为共同理想来追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第五篇: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感想100字

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者:未尘
来源:军队党的生活ISSN:1674-1528年:2008卷:000期:006页码:P.28-28页数:1中图分类:E正文语种:CHI
摘要:党的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此后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都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表述。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直接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号召"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事业"。2007年10月,党的

推荐访问: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