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心得【精选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心得【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习心得5篇
【篇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习心得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后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融入民族传统,反映时代要求,不仅解答了中国社会发展遇到的各种问题, 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而且还体现出了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这些鲜明的特色,饱含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勇于探索、 不断创新的精神, 也展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但同时,我觉得一个社会所存在的制度方式必须要促进社会的
进步,不然这种制度就会遭到这个社会的消灭。所以,相对于歌颂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们更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使
我国社会更加繁荣。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实事求是、戒骄戒躁,
积极改变现有制度的弊端, 坚持改革创新, 努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使其更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给我国的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
的作用。
首先, “以民为本 ”,就是以人民为本位,既不同于 “以官为本 ",
又不同于 “以人为本 ”。我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
属于人民。
" 江泽民同志最近强调指出,贯彻 “三个代表 "的要求,最
根本的是要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他还
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 “深怀爱民之心, 恪守为民之责, 善谋富民之策,
多办利民之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所以,以人民为本位,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关于 “共同富裕 ”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 “就是要逐步实
1
现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共同富裕,第一有个先富后富的问题,不可能大家同步富裕;
第二即使大家共同富了,还应是有差别的,不是搞平均主义,不然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动力了。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
我们实现共同富裕,要解决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的矛盾。
我们要实行生产社会化和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相结合。
最后,建设 “民主政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什么 ?是广大人民。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源于人民,因此必须受人民的监督。必须转变法治理念,从以法治民、以权治民转向依法治官、以法治权。孟子说过: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也叫共产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最先进、
最科学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它以扬弃资本主义的缺点弊端为基础,
以实现人和生产力的解放, 实现人们的共同富裕为目标方向, 寻求可
以最好地满足人民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道路和社会制度。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中国建立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直以来的追求和理想,是促进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经济繁荣的根本手段、方法和途径,是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屈辱、灾难的历史经验所得,是
2
中国有识、有志的爱国之士经过不懈的努力、 追求和思考的最终结晶。
邓小平曾经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明确和解决社会主义是什么、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中国人民所认识和认可的社会主义,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
社会主义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学说中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
制度,揭露出人民贫穷困苦、社会动荡不安、腐败与犯罪严重、定期
爆发经济危机、人民失去自由等等一切社会弊端的根源均在于以生产
资料私有制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
了社会主义的思想主张, 主张通过扬弃生产资料私有制, 建立生产资
料公有制,以联合劳动和人民民主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消除资
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缺点弊端, 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满足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实现人和生产力的解放, 实践一种
真正的自由、民主、公平和正义,实现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思想主张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同义的,只不过有许多国家和人们(包括列宁)也同时把初级阶段的共产主义称之为社会主义而已。
因此,我们所指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同时可以说成是有中国特色共产主义。
显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心和灵魂就是社会主义。中国
3
的共产党人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就是想在马克思、 恩格斯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学说的指导下,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繁荣富强、自由民主、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新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社会主义理论应用到中国, 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 就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心和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具体体现。
显然,自始至终,自中国人民接触到社会主义理论,到中国的共产党人发动一系列的革命运动, 再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一个共同富裕、科学民主、自由繁荣的社会主义社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一直是中国人民建设自己美好家园所追求、 遵循和钻研的科学理论和指导思想。
只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经过了许多的挫折和磨难,中国人民才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当作了一种理论系统科学来对待,希望能在中国更好的实践科学社会主义, 从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得以呈现出来。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因此,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基础的,
但具体的范畴和内容并不包括这些。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的中国化。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理论,
它更侧重于总体的、 综合的政治经济制度方面的建设;
而哲学和政治
经济学则注重于更细微的理论研究。
因此,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比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的中国化更具有具体而现实的价值和意
义。
当然,科学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基础
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是通过科学社会主义来体现在人类
社会的实践中的。因此,创新、完善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
通过结合中国国情,创新和发展、完善科学社会主义的途径来实现。科学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一种社会科学, 当科学社会主义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的完善和发展, 得到某种重大理论突破后,才能根据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 应用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中。
因此,我们创新、发展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应持有
孤立的态度和眼光, 应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 首先创新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然后才能创新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有效性决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有效性。
理论的目的意义在于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科学有效的社会主义理论要能够解决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问题。
社会主义理论本身就是无产阶级人民群众解决自身生存与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的一种理论科学。
5
【篇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习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政治课程】
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理想(小康社会、大同社会)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在社会发展合理性中,儒家追求与天道相一致的社会秩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总要不断地审视自身的生存环境,并对生活在其中的社会作出评判,形成一定的理想社会模式。在他们看来,合理性的社会发展模式有小康社会与大同社会两个层次,这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1、儒家的社会发展理想包涵了与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的内容。
2、儒家的社会发展理想包括建构社会秩序的内容。
3、有秩序的社会是合理性的,尤其是当这种秩序的根源与“天道”相一致的时候,更是如此。
4、合理性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礼是人间秩序的主要形式
“礼”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调节人际关系的主要手段。
5、与对礼乐秩序的认可相联系,儒家普遍倾向采取“以德治国”的策略。
儒家大同社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帝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出于身者,不必为己;
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做,是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儒家小康社会:
大道之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如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儒家大同社会,可欲不可求;
小康社会是个理想的现实社会,可欲可求。
孔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大同思想”是孔子对往昔的追思和对未来的瞻望,而“小康思想”则表达的是孔子对现实的期望。小康社会是大同的初级形式,人们是在对大同社会求而不可得的情况下,才转而求其次,追求小康社会的。
大同社会的公正、共享观念。诚信、和睦观念,平等、博爱观念,选贤与能的观念,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普遍价值,成了千百年来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在不同的时代,激励着人们为之奋斗。但现实社会,尤其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是不可能实现大同社会理想的。
小康社会是对现实中战争、饥饿、贫富不均等社会现象的抗议,是对无序混乱社会的否定,它表达了人们对殷实、宽裕的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之情。
儒家的理想社会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大同小康的具体内容有不同的描述,但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空想色彩。
二、西方近400年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和历史局限性?
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贡献是: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
在社会历史观中包含着一些辩证法和唯物论的因素,为唯物史观的形成迈出了有突破意义的第一步;
对未来新社会的描绘中提出了一些天才的有价值的见解。所有这些积极因素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恩格斯说:“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
恩格斯在肯定空想社会主义历史贡献的同时,还指出了他们的学说的历史局限性:他们不了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持用理性原则改造社会;
不了解无产阶级斗争的作用和意义,主张用说服和示范的方法改变社会;
不了解工人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把他们仅视为同情的对象。恩格斯指出:“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从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中可以看到,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开放的学说体系,它既没有离开世界文明大道,更不是狭隘的宗派学说,而是19世纪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成果——三大空想家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继续。
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主要内容、基本原则、以及东方社会理论(落后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突出贡献,就是把社会主义从乌托邦引入科学的殿堂,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个关于无产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改造旧世界、建设新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空想走向科学,并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在今天,它又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指导,是我们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强大精神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八个两”:在世界观和政治立场上的“两大转变”【即在世界观上完成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在政治立场上完成了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在社会科学领域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得出的“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走向社会主义的“两种方式”【暴力革命与和平方式】;
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对未来新社会进行科学预测的“两种视角”【从社会主义特征和本质两个方面进行预测】;
东方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两种设想”【俄国具有直接走向共产主义的可能性;
俄国在废除农奴制的基础上发展资本主义,再由资本主义经过无产阶级革命转向社会主义】;
恩格斯晚年对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两大贡献”【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新构想;
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策略的新表述】。
基本原则:社会发展需要划分阶段、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要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对社会生产有计划的调节、要实现共同富裕、消灭一切阶级、要以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社会主义社会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人的全面发展是最高价值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思想体系,它不仅是一般的社会历史观,而且是包括西方社会和东方社会各自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理论,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以占世界人13的大多数的广大东方国家为对象,特别是以印度、俄国和中国社会的历史、现实及未来发展趋势为典型,所进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其实质用一句话概括起来就是,东方社会由于自身历史所形成的特点,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发展到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俄国及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结成工农联盟,积极参加并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就可以在取得革命胜利后,跨越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东方国家的社会主义是不发达或不成熟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低级阶段。东方国家的社会主义由于不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不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基础上产生的,而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通过革命产生的,因此东方国家一旦成功地跨越以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较低,必然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初级阶段。东方国家在实现社会主义以后,必须把发展生产力当作自己的主要任务。东方国家实现跨越以后,必须正确对待资本主义。马克思在东方社会理论中原则性地指出:必须吸取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积极成就”,“不能脱离世界而孤立”。其中既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也有资本主义的某些先进的文化。
四、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和贡献?
1.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的第一章中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它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并阐明资产阶级国家必须通过暴力革命来消灭,而无产阶级国家只能自行消亡。
2、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两个发展阶段的理论
认为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
3、对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发展:“一国首先胜利论”
被概括为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学说做出重大发展的“一国首先胜利论”,是20世纪20年代由联共(布)和斯大林提出并论证的。
4、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从“直接”到“迂回”
以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停止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改行新经济政策为标志,列宁关于俄国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践,实现了从“直接过渡”到“迂回过渡”的重大转变,形成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理论成果。
5、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进行全盘的改革
在列宁看来,社会主义建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国际环境、实践基础?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任何一国社会革命的发展和新的理论的创立,都离不开该国所走过的历史,而总是在总结过去实践经验基础上并结合当今实际发展起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这样,毛泽东思想是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这样。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从斯大林模式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毛泽东对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后来的经验教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提出的,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面临严峻挑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发生的大变动大调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于整个20世纪90年代和发展于本世纪。这前后30年的时间,是整个世界发生大变动大调整的时期,这种变动调整的剧烈和深刻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的趋势加速发展,引起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以增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新科技革命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和深化,推动着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与时代主题和时代变革相联系,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以增强综合国力为中心目标的改革浪潮,其遍布国家之广泛、涉及领域之全面、改革程度之深刻、持续时间之长久都具有标志性的时代意义。在这一改革浪潮中,西方资本主义出现了种种新情况新变化,社会主义则发生了严重挫折。
当前的国际环境大致可以分成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生态等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说,较为重要的是经济、政治和安全环境以及这几方面综合而成的战略环境。就目前来看,我们面临的经济环境较好,政治环境较差,安全环境总体上好但存在隐忧。综合起来看,中国的国际战略环境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面实践基础和现实动力。改革开放革除了阻碍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发挥的体制障碍,开创了中华民族与世界互动交流的国际环境,是科学理论产生、形成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实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把握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
六、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教训?
针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失误,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曲折道路,可做以下分析:
1、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忽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使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也曾犯过类似的“左”的错误。全国上下“大跃进”,大办人民公社,大炼钢铁,急于求进,忽视了当时我国的生产力实际水平,违背了客观规律,幻想着迅速建成社会主义,使人民生活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
2、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还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极大地伤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反映在我国“大跃进”年代,大搞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全面泛滥,最终导致了我国国民经济在60年代初的严重困难,加之自然灾害,使得国家和人民生活遭到重大损失。
3、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过分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忽视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建设。
在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就是最突出的事例。“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怀疑一切,打倒一切”、“踢开党委闹革命”等等,使无数的老革命家蒙冤受屈,广大的知识分子也遭受打击、迫害。高喊着“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修正主义的苗”的极“左”思潮,拉大了我国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4、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过程,还存在着思想僵化、不思改革,把社会主义模式固定化、绝对化,片面地强调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的一面,割断了社会主义国家同世界各国的联系,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
我国“文革”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那段时期,闭关自守、盲目自大,过分地强调独立自主,使我们与世界隔绝,自认为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等着我们中国人民去解救呢。封闭的观念,使我们的科学技术、经济建设与世界的差距越拉越大。
5、苏联共产党的思想混乱、官僚主义,领导干部的腐败现象,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走向崩溃,苏共也失去了应有的战斗力,最终瓦解。
在我国,党内的腐败现象正是目前我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历史教训,如同在我们面前摆了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过去走的路的偏差与错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这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背离、放弃和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值得庆幸的是,透过这面镜子,我们的党能及时修正我们前进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牢牢把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坚持以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大胆地、一往无前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坚信,我们伟大的民族一定会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主题和主要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主题: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之一;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的基本范式:反思现实一一提出问题一一解答问题一一形成理论: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三个理论成果对这四个基本问题先后都做了回答,并且不断深化。第一个问题是共同的,其他三个问题各有侧重。
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框架和方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政治保证和领导力量;
科学发展观: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和穷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基础。
八、邓小平理论关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科学回答?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框架和方向。
邓小兵将社会主义的本质阐述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这才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的各个方面是一个相互依缺一不可的整体,失去或否定任何一个方面,都将失去或否定社会主义的存在和发展。
①发展生产力;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改革——解放生产力;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十、云南的“两强一堡”发展战略?
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两强一堡”战略,是引领云南未来发展的“总纲”。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走绿色发展之路
发展绿色经济是云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题中之义。云南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打造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有优势竞争力的绿色战略品牌,增强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坚持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和“农民增收”两大目标,打响“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四张名片,突出“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六大特色农业,为大力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确立了全新的航标,注入了丰富的内涵。云南省加大力度,推出了一系列务实举措,集中力量打造云烟、云糖、云茶、云胶、云菜、云花、云薯、云果、云药、云畜、云渔、云林等优势品牌,加快形成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影响深远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
重点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提升、农产品品牌创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城乡流通服务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等八大行动。
在桥头堡建设的强劲推动下,与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西部地区重要的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的定位相呼应,云南特色农产品的外销呈走高趋势,“云系”、“滇牌”绿色战略品牌纷纷闪亮登场。
多措并举修炼民族文化强省的独特魅力
云南全力推动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创新的文化视角创造了文化繁荣的“云南现象”和基层文化建设的“云南经验”,云南提出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到20XX年上升至8%,到2020年达到10%。
云南文化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多措并举、多管齐下。要构筑云南人文精神、建设“人文云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同时从不断涌现的英雄人物和多民族文化的人格力量中,升华、内化为云南独特的人文精神。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繁荣文学艺术创作,发展全方位的终身教育体系,昆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建设经验值得重视和借鉴。要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在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掘、抢救力度的同时;
也要鼓励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使传统文化更具生命力。推动云南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推进文化创新,构建以旅游、创意、影视、民族歌舞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鼓励民间文化投资,使云南成为文化产业集聚地。支持和鼓励文化、科研、教育“走出去”,使文化成为密切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的重要纽带,同时,建立中国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的基地和平台。
打造桥头堡,让云南未来发展动力十足
桥头堡建设作为一项立足云南、面向西南、服务全国的全局性工程,既是云南的发展战略,又是国家的发展战略;
既需要全省上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又需要社会各界鼎力相助、关心支持。云南省坚持把对内加快发展、对外实现互联互通作为推进桥头堡建设两个最核心、最基本的战略任务,着力实现大开放、促进大发展、构筑大通道、打造大基地、培育大平台、建设大窗口、维护大团结、保护大生态。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渊源和理论基础
(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思想
1、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特点:主导多元、返本开新、会同儒学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学脉渊承
中国文化对近代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理学、自然观)
中国文化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辩证法、人本主义)
中国文化对马克思本人的影响
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逻辑契合
价值观:无神论信仰、群体性价值取向、民本政治理论
哲学观:唯物论和辩证法、整体综合思维、实践哲学
社会观:社会理想、经世重教、社会关系
4、中国社会的变迁及其理论需要
历史前提:现代化诉求
现实需要:救亡图存
契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模式)取得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的第三次历史性转变:世界格局的重大重组和巨变。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模式)的基本特点:和平性、渐进性、平稳性、人本性等。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模式)的世界影响和国际评价:各种毁誉及其评价和反思。(重点是中国威胁论、中国机遇论、中国责任论、中国榜样论等)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继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革命之后,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又一场伟大革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中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世界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新路,为人类文明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是一条新路,是因为它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在国际上它表现为中国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发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表现为坚持与其他国家和民族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倡导国与国之间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帮助、协力推进。这种和平发展战略,在国内则表现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把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作为追求目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发展经济、摆脱贫困上,给第三世界指出了奋斗方向,给予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的启示。
如何使广大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落后,走上富裕的道路,是当今人类社会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否具有世界意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这一道路在摆脱贫困上能否为广大第三世界的贫穷国家提供借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创造“世界历史”的过程,是否对世界上发展中国家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无论在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贫困人口数量的减少等方面都得以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消除贫困方面的成就,特别受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推崇,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中国经验来谋求发展。
三、扛起社会主义大旗,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破解了国际共产主义所要解决的一个时代难题,即如何有效地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发展的新起点上。
四、改变世界力量格局。
20世纪中叶,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的建立,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力地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中国现在虽然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成就,已从发展的趋势和速度上为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提供了有利的证明。
自然环境保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国际环境保证:建设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特作用:当代中国一切进步的根本原因,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动力。
【篇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习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起源
作者:陈术
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4期
摘要: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起源着手,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从萌芽到确立的过程以及原始意义与衍生意义的差异性,追溯产生差异性的历史根源和社会背景。
关键词: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起源
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概念内涵的认知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历程。到1950年代中期,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形势,在总结“一五”计划经验和吸取“以苏为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共八大前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及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索。
(1)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的理论,要求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者的关系。毛泽东在提到“商品生产”时第一次提到“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虽然毛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被限定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中,但其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论,为邓小平日后突破计划经济传统观念的束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观念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积极作用。
(2)在政治建设方面,建立和实行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重大政治制度。这些政治制度经历几度修订并沿用至今,现已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本框架。这个政治制度的建构,反映出毛泽东具有远见的政治意识和超强的政治导向把控能力。
(3)在文化建设方面,中共八大前后中共中央提出发展与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方针和任务,1956年1月,毛泽东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提出要进行技术革命、文化革命。这时候的毛泽东,重视知识和技术的力量,看重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及其发挥的社会作用。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原则,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中国文化的恢弘气度,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篇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习心得
第四章主要内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主要包括: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关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是现阶段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等规范社会文化生活,调整以社会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各种文化生活的基本原则和规则的总和。
意识形态建设决定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需要做的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决定文化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表达,是我国社会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持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传承和延续中华民族思想精髓、精神基因、文化血脉,才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知、领悟、培育、弘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强盛,不但需要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还需要繁荣兴盛的精神文化作为支撑。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以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为引领,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篇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习心得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心得
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心得中能够体现出大家对于十九大精神的学习情况,能够体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领会情况,下面这几篇心得体会就从一定高度上诠释了作者对新时代思想的理解,请参考。
理想信念坚定,方能把稳思想之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深刻诠释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动力。组织部门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就要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自觉担当起补钙铸魂的政治责任,更加坚决有力把坚定理想信念这一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抓实抓好。
与时俱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空洞说教,必须紧跟新时代步伐变革,适应新时代要求创新。组织部门要与时俱进地引导党员干部,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通过开展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的轮训培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鲜活生动接地气,才能入脑入心、深入人心。要与时俱进创新组织部门宣传教育方式,整合内刊、网站、微信等渠道,打造集信息发布、交流研讨、远程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融媒体”党建平台,传播“好声音”,凝聚正能量。
精准聚焦解决理想信念问题。理想信念问题不会不治而愈,必须精准聚焦、对症下药。组织部门要用好组织生活这个经常性手段,坚持把发现、剖析、整改理想信念问题,作为“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民
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的重要内容。要用好党内集中教育这个法宝,以即将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着力解决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淡化、弱化、功利化以及“八个主义”方面问题,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
旗帜鲜明选拔信念坚定的好干部。干部政治“不达标”,政治领导力就无从谈起。突出政治标准选拔干部,前提和基础是把干部的政治表现考准考实。这就要求组织部门多渠道、多层次考察识别干部,建立科学合理的理想信念评价体系,注重深层次考察干部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干部考察,政治表现要敢问深挖,不能含糊其辞;
考察材料,政治素养要写深写透,不能千篇一律;
德才研判,党性分析要鞭辟入里,不能蜻蜓点水。练就“火眼金睛”,真正把政治过硬、信念坚定的干部选出用好,绝不能把那些没信仰或是具有伪信仰的人选进来。
坚定理想信念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是党员干部补钙壮骨、固本培元的基础工程。作为县级组织部门,要搭建平台履行好党委重要职能部门作用,坚持“宣传教育+实践锻炼”,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补足党员干部精神之“钙”,推动党员干部真正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
当前,要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精心谋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以关键少数带领党员干部全面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强化干部轮训,把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新时代、新指南、新战略、新作为”等科学论断列入必修课程,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为完成好现阶段最重要的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历史任务奠定坚实政治基础。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要为干部成长搭建平台,牢固树立“干部下基层、基层出干部”用人导向,注重在脱贫攻坚一线选育管用干部,不断为党的事业补充力量。引导他们踊跃到改革、建设、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砥砺品质,发挥作用,把对党的忠诚之心转化成干事创业动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划时代、里程碑的重大意义。扎实抓好这一思想的学习宣传贯彻,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真正用这一光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当前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
深学求悟透。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带头讲党课、谈体会、作报告,推动党员干部真正学有所获。充分利用理论中心组、地方党校、讲习所等平台载体,制定学习计划、邀请专家授课、分批集中轮训,让广大党员自觉接受教育。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积极开展专题学习、研讨交流、主题党课等,做到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发挥基层理论骨干、草根宣讲员等作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十九大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增强学习教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深知求活用。在全面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坚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真正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始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谋划发展、破解难题,推动区域振兴发展,为加快东北振兴发展助力。围绕十九大提出的新战略新思想,认真对标对表,进一步明确区域发展方向、自身定位和规划布局,确保区域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各级党员干部要紧盯十九大确定的重点任务,注重埋头苦干抓落实,坚定目标方向、抓住问题不放、迎着困难而上,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推动中央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广大党员干部提升理论素养、增长工作本领的思想宝库,是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锐利武器。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对凝聚党员意志、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组织工作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对基层组织部门来说,就要立足自身实际,着眼于真学真用,着力建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普及的大课堂。要建立集中培训制度,组织班子成员先学一步、学深一步;
建立党员学习考评制度,评选表彰“创新理论学习之星”,实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在醒目位置设立宣传栏,开辟学习教育园地;
利用广播、电视、微信等媒体开设经常性学习教育专栏,让党员时时处处接受熏陶;
广泛开展“小辅导、小辩论、小交流、小演讲、小征文、小评比”活动,定期组织故事会、典型现身说法和心得体会交流等活动,激发持久的学习热情,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
党的十九大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大政方针。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严格保护耕地”、“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新目标、新要求、新任务,为新时代下国土资源工作指明了方向。在今后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我县将紧紧依靠十九大精神这一“指南针”,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
- 前台收银员年度工作总结11篇(范例推荐)2024-02-01
- 项目质检员个人工作总结4篇2024-02-01
- 2024年度审计年度工作总结参考6篇2024-02-01
- 2024年面试简短自我介绍模板4篇2024-02-01
- 妇女节演讲稿最新3篇(完整)2024-02-01
- 在小学实习报告9篇【完整版】2024-02-01
- 2024年有关护理实习报告模板3篇(全文完整)2024-02-01
- 2024年司机辞职报告10篇(完整)2024-02-01
- 模具专业求职信模板6篇【完整版】2024-02-01
- 关于作业的检讨书12篇(范例推荐)2024-02-0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