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学习心得【优秀范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学习心得【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新民主主义革命学习心得4篇
第1篇: 新民主主义革命学习心得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
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把中国实际情况与马列主义相结合的,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是中国革命走向成功,解决中国革命的发展走向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中国发展奠定了基础,改变了世界面貌。对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近现代化、中国社会进程。
一、近代中国国情决定了中国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近代中国式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即民主主义革命。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下,中国传统的发展方式被打破。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迅速解体,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寻求自己的革命道路,才能找到前进的方向。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1919年的、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在对中国国情的分析,对大革命失败的总结,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等一系列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吧这些实践与马克思列林注意想结合。从此便有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力量的形成与发展以及逐步走向成熟。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
社会的物质生产里发展到一定阶段,便用他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有生产力的发展形成变成生产力的桎梏。在旧中国各种变革失败以后,我们社会革命的时代也到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的经济基础也是日益发展的新的生产方式,革命的目的则是为了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实现中国的现代化。1944年8月,毛泽东指出:民主革命的中心目的就是从侵略者、地主、买办手下解放农民,建立近代工业社会。毛泽东认为,解放中国人民的生产力,使之获得充分发展的可能性,有待于新民主注意的政治条件在全国境内的实现。可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为了最终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从实际情况出发,独创性的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突破了马克思列宁关于世界只有两种革命和两种类型的国家的论断。提出新民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第三类型新学说。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如何进行共产主义运动,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为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创造了条件,成功的确定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战乱不止的局面,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的基本统一,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胜利,有力的推动和鼓舞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增强世界人民争取世界和平的的力量。
第2篇: 新民主主义革命学习心得
1.林毓生在《五四:多元的反思》中认为:“‘五四’个性解放思潮所向往的自由说到底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艺家所标榜的‘人格自由’,而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即‘政治自由’。”该学者认为五四运动
A. 未能彻底地变革中国社会B. 标榜民主却忽略民族危机
C. 激进有余而政治变革不足D. 政治主张理想化而忽略实际
2.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各种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其中有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近代中国保守主义、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近代中国民粹主义、近代中国三民主义、近代中国科学主义、近代中国实用主义、近代中国改良主义。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使中国政局动荡B. 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
C. 社会主义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D. 中国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觉醒
3.中共成立初期,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建议中共领导人同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遭到反对,但1923年党的三大正式确定了实行以“党内合作”为形式的国共合作方针,就是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期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当时的中共中央认为合作
A. 可以弱化国民党在中国国内的影响力 B. 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
C. 将扩大中共在南方的群众、军事基础 D. 有利于改造和纯洁国民党的阶级成分
4.西南军阀中的一部分人曾参加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或护国战争,有的人还曾参加过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充当过革命的角色。但在同北洋军阀的武力对抗和纵横摔阖中,他们自身也变成了军阀。这一状况根源于
A. 传统自然经济的分散性B.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瓦解
C. 同盟会内部的争权夺利D. 近代教育的半殖民地性
5.民国十六年一月出版的《中国农民问题》记载:“凡我军所到,农民必担茶担水,以相慰劳,跋涉险阻,以为向导。常有手持木棍,截击敌兵,夺其枪械,以为我军效力。”材料中所提及的“军”和事件指的是
A. 工农红军和土地革命B. 湖北新军和国民革命
C. 国民革命军和北伐D. 八路军和抗日战争
6.1931年9月25日,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针对学生的救国运动,提出了“七项要点”,要求“学生应努力学业不得罢课”,严令“学生一切行动应遵中央旨意,遵守中央及政府颁定法规”。这说明
A. 国民政府教育政策调整依循既有的统治套路
B. 国民政府注重社会人才培养以应对民族危机
C. 学生的爱国救亡运动致使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D. 中共的统一战线方针没有得到蒋介石的认同
7.1926年至1927年我国南方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农民报刊,其中尤以地方农民协会主办的农运报刊有影响力,如湖北、山东、湖南、四川等都有关于农民运动的定期刊物。这说明
A. 国民革命重视对农民的政治宣传 B. 农民运动是国民革命的主要形式
C. 农民已成为国民革命的领导力量 D.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迅速传播
8.《民国演义》记载:“自民国七年11月28日始,至30日,举行庆贺大会,居然有古时‘大酺三日’的遗意,无非是张皇粉饰。大总统亲至太和殿前,行阅兵礼。”“宾主交错,中外一堂,大家欢饮至晚,兴尽始归。”“商学界各发起提灯会,游行都市。”“唯是胜会不常,盛筵难再。”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大酺三日是因为国民政府参加一战获胜B. 太和殿是清皇帝举行盛宴和殿试的地方
C. 商学界的游行标志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D.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导致盛筵难再
9.《第--次世界大战与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固然是甲午战后中国社会变革的一大特色,……但此民族主义决非排他性的、狭隘的,而是建立在中国人希望加入国际社会作为平等一员的强烈愿望的基石之上,是中国重新定位自己及世界之思考的结晶。”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 力图树立全新与平等的国家形象B. 已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C. 能与各战胜国平等分享胜利果实D. 能客观理性地认识国际形势
10.五四爱国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运动的新特点有
①先进知识分子起领导作用②无产阶级成为运动主力
③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④工商业者相继罢市
A. ①②④ B. ①②C. ②④ D. ②③④
1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直到阶级斗争结束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中共“一大”纲领对民主革命的认识尚不准确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①革命前途②革命力量③斗争方式④革命对象
A. ①②③B. 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
12.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培育了一系列体现时代要求、彰显政党性质的伟大中国精神,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其中“红船精神”源于
A. 五四运动B. 中共成立C. 国共合作D. 北伐战争
13.2017年10月31日下午,嘉兴南湖迎来了新一届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一行七人。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湖边,颇为感慨地说:“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五四运动 B. 中共一大 C. 土地革命 D. 遵义会议
14.中共“二大”上,中国共产党将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最主要的是由于中国共产党
A. 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B. 正确分析和认识了中国的国情
C. 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指示D. 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愿望
15.关于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毛泽东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以下说法最能够揭示两大历史事件关联的是
A. 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政体B.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C. 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D. 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16.孙中山在《北上宣言》中指出:“辛亥之役,吾人虽能推倒满洲政府,曾不须臾,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十三年来,军阀本身有新陈代谢,而其性质作用,则白袁世凯以至于曹锟、吴佩孚,如出一辙。故北伐之目的,尤在曹吴覆灭之后,永无同样继起之人。”该宣言的发表
A. 说明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进展B. 表明孙中山认清民主革命的任务
C.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D. 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17.“1926年的时候,国民党突然变得强大起来,它不仅办起了军校,还打败陈炯明,基本上统一了两广地区。”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A. 国民党凝聚了主要革命力量B. 北伐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
C. 国民党得到了英美国家支持D. 军阀混战提供了发展契机
18.“……(一)联络北方国民军,使其退守西北,保留其固有实力;
(二)联络苏俄以增进革命之势力;
(三)派员联络川、黔以牵制滇、鄂两军:(四)联合湘赣,作固守同盟之势,约其共出兵之期限,以牵制吴军之南下……。”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南昌起义B. 秋收起义C. 红军长征D. 北伐战争
19.中国近代某革命政府下达部队动员令,宣布其军事战略为:“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依据该战略展开的军事行动
A. 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B. 收回了列强在中国的一些权益
C. 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D. 揭开了解放战争解放南京的序幕
20.1926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认为:“广东国民政府的北伐,便成了第一等重要的问题……不仅是广东作军事的准备,更要在广东以外北伐路线必经之湖南、湖北、河南、直隶等省预备民众奋起的接应,特别是农民的组织……中国的潮流已渐由宣传群众组织群众而近于开始准备武装群众的时期。”根据上述材料,对北伐战争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广东国民政府的军事行动 B.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 开始了工农武装割据D. 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
21.右面为近代某一战争的形势图(局部),这一战争
A. 动摇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B. 表明中共找到了正确革命道路
C. 成为了敌后抗战中的光辉典范
D. 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专制统治
22.1927年3月7日,蒋介石在公开演讲中说,“无论哪国以平等待我的时候,那末,我们随便哪一国都可以联合的”。同时又说,“若苏俄—旦不以平等待我,一样压迫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是一样反对他们”。这表明将介石
A. 坚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B. 主张平等的对外政策
C. 明确反帝反封建目标D. 意图破坏革命统一战线
23.下图是1927~1928年中共党员成份构成变化示意图。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B. 湖南农民运动高涨
C. 新的革命道路开辟 D. 工人运动转入低潮
24.日前上映的电影《建军大业》是继《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后,又一部阵容华丽、气势恢宏的史诗之作。电影以南昌起义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为主线,展现了人民军队伟大的建军篇章。90年前的南昌起义
①已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②成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起点
③是中共独立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④揭开了走农村包阿城市道路的序幕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25.1930年2月,中国发生大规模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
A. 对中国革命的任务认识模糊B. 能从时局出发做出正确决策
C. 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D. 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26.八七会议通过的《最近职工运动议决案》指出:“工人阶级应该时刻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推翻反革命政权,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材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
A. 确定了土地革命的方针 B.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 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 D.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27.1925年1月,中共中央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这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A. 认识到革命倾导权的重要性 B. 预见到国民觉背叛革命
C. 试图纠正左顷冒险主义错误 D. 坚持社会主义革命路线
28.1928年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提出:“故今后本党在民众中,其目的为建设的组织、建设的宣传、建设的训练,不特共产党之方法应彻底湔除,即本党青年党员之幼稚行为,亦须根本纠正。”这反映了国民党
A. 力图维护一党独裁 B. 全力围剿工农红军C. 推进国民经济建设D. 与共产党争夺民众
29.1934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黎平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政治局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决定放弃在湘西地区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创立根据地的原定计划,而认为应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川黔边区挺进,这反映出
A. 红军取得长征中的战略主动地位B. 红军已找到完全正确的行军路线
C. 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受到多数拥护D. 红军长征战略方针出现重大转折
30.193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还曾使用过苏维埃工农共和国的称号。1935年改称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6年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这反映了
A.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B. 中共根据地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C. 共和国观念已深入人心 D. 日本侵华改变了共和国的观念
参考答案
1.C
【解析】材料并未涉及五四运动是否彻底地变革中国社会,故A错误;
材料也没有反映五四运动标榜民主,故B错误;
“人格自由,而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即‘政治自由’”说明作者认为五四运动激进有余而政治变革不足,故C正确;
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五四运动政治主张理想化,故D错误。故选C。
2.D
【解析】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各种社会思潮涌现,这与当时中国民族危亡的背景相适应,说明中国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觉醒,故D正确;
材料并未反映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使中国政局动荡,故A错误;
各种社会思潮涌现也不能说明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故B错误;
社会主义只是当时各种思潮之一,并未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故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的大背景、总特征,再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各种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国家意识的角度分析选项,注意排除与材料无关的说法,即可进行正确判断。
3.B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时间上,1923年党的三大召开,这个时间是国民党势力快速增长的阶段,只有与国民党联合才有可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削弱他的势力不是目的,目的是与其合作实现革命;
C、D选项不是主要目的。
4.A
【解析】近代军阀割据的产生主要原因是经济的独立性,这与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分散性有关,故A项正确;
当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并没有瓦解,故B项错误;
同盟会内部的争权夺利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教育不是根源,根源主要是经济因素,故D项错误。
5.C
【解析】1911+16=1927,民国十六年即1927年,材料反映的是国民革命军在北伐期间深受农民欢迎的情形,故C正确;
A、B、D时间不符合题意。
【名师点睛】
民国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方法:1911+民国年=公元纪年。
6.A
【解析】从国民政府对学生的“救国运动”提出的要求可以看出,国民政府对学生的要求明显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体现出教育政策调整以维护自身的统治,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没有理解材料真实内涵;
C选项错误,国民政府并不是反对“救国运动”,并不代表学生的爱国救亡运动致使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D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7.A
【解析】首先根据材料所给出的时间:1926年至1927年,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这一时期处于国民革命时期,所以排除D选项。再从材料内容看,农民受到革命的重视,尤其是对农民进行政治上的宣传,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国民革命主要形式不是农民运动。C选项无法从材料得出。
8.D
【解析】“民国七年11月28日始,至30日,举行庆贺大会”指的是1918年举行庆祝北洋军阀政府参加一战取胜的活动,故A说法错误;
太和殿是清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故B说法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
商学界的游行就是庆祝北洋军阀政府参加一战取胜,所以C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
中国参加一战取胜意味着中国由此可以收回一战期间被帝国主义抢夺的中国主权,尤其是山东的主权,但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使得这一正义要求遭拒,故D的说法符合题意,所以选D。
9.A
【解析】从材料“民族主义决非排他性的、狭隘的”“希望加入国际社会作为平等一员的强烈愿望的基石之上,是中国重新定位自己及世界之思考的结晶”表明一战使中国人也彻底走出“天朝大国”天下唯我独尊的封闭心态,中国力图寻找一个新的国家认同及形象,故A项正确;
B项说法错误,错在“已获得”“高度认可”;
C项错误,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一系列的外交活动失败;
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对世界的认识,故D项排除。
点睛:关键是材料“民族主义决非排他性的、狭隘的”“希望加入国际社会作为平等一员的强烈愿望的基石之上,是中国重新定位自己及世界之思考的结晶”。
10.C
【解析】五四爱国运动的中心在北京时先进知识分子起领导作用,排除①,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排除③,五四爱国运动的中心转到上海后,无产阶级成为运动主力,工商业者相继罢市,②④是五四爱国运动的中心转到上海后的新特点,故选C。
点睛:注意把握题目要求“新特点”,应该是前面不具备,五四爱国运动的中心转到上海后才拥有的特点,联系所学,五四爱国运动的中心转到上海后发展为“三罢”斗争分析解答。
11.B
【解析】材料“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反映出中共一大纲领对民主革命的力量和对象的认识的不准确,故②④符合题意;
①③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12.B
【解析】“红船”是指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中共一大曾与此召开会议,标志中共成立,B正确;
A是1919年;
C是1924-1927年;
D是1926年。
13.B【解析】浙江嘉兴南湖上的游船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地,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就是中共一大,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五四运动主要地点在上海和北京;
C选项土地革命不在船上进行;
D选项遵义会议的召开地点在遵义。
点睛:解答本题可以采取排除法。D选项直接就可以排除,遵义会议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是在遵义召开的。C选项也可以排除,土地革命不会在船上进行,之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答案。
14.B【解析】根据题干“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可以知道,这是立足与当时中国的国情而制定的,因此中共“二大”上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的奋斗目标的修改说明中共正确分析和认识了中国国情,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需要掌握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的背景、意义.解题的关键是对“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的分析,结合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背景、意义即可得出答案。
15.D【解析】据材料“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使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故D项正确;
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与中国共产党诞生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
辛亥革命没有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故B项错误;
辛亥革命也没有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故C项错误。故选D。
16.B【解析】从材料“孙中山在《北上宣言》”“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北伐之目的,尤在曹吴覆灭之后,永无同样继起之人”中可以分析出,1924年孙中山认为反封建、反帝和反军阀是民主革命的任务,故B项正确;
北伐战争是从1926年7月开始,北伐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基础,故AD项错误;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故C项错误。
点睛:对材料“孙中山在《北上宣言》”“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北伐之目的,尤在曹吴覆灭之后,永无同样继起之人”的理解是关键。
17.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民党变得强大是因为国民党与苏联和中共的合作,得到苏联的财力和其他方面的支持,兴办黄埔军校,故国民党凝聚了主要革命力量,排除C,A项正确。北伐战争发生在打败陈炯明,基本上统一两广地区之后,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军阀混战,而是强调国民党的强大主要是凝聚了主要革命力量,排除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1926年的时候,国民党突然变得强大起来,它不仅办起了军校”,结合国共合作的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正确答案。
18.D【解析】根据材料“北方国民军”可知是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根据“联络苏俄以增进革命之势力”可知是和苏俄合作,根据材料“以牵制吴军之南下”中的“吴军”是指北洋军阀吴佩孚的军队,故可知是北伐的方针和应付的策略,D项正确。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是反对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起义,与材料不符,排除AB。材料没有涉及红军长征的信息,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19.B【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军事行动是指1926~1927年的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等军阀部队,重创了张作霖,沉重地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收回了列强在中国的一些权益,B项正确。辛亥革命基本上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与题干北伐战争无关,排除A。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与题干北伐战争无关,排除C。渡江战役揭开了解放战争解放南京的序幕,与题干北伐战争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的关键意思“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可知是国民大革命中北伐战争,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20.B【解析】据材料“更要在广东以外北伐路线……预备民众奋起的接应,特别是农民的组织……近于开始准备武装群众的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时期工农运动高涨,北伐战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B选项正确;
材料主旨是说明广泛的群众基础的问题,不是广东国民政府的军事行动,故A选项错误;
工农武装割据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不是国民革命时期,故C选项错误;
国共两党合作是国民革命、北伐战争的基础和前提,故D选项错误。故选B。
21.A【解析】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国民革命时期北伐战争的过程,即从广东出发打到长江流域,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动摇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故A选项正确;
中共找到正确革命道路指工农武装割据,是在井冈山时期,不是北伐战争时期,故B选项错误;
敌后抗战属于抗日战争时期,故C选项错误;
推翻国民党政权的专制统治,是解放战争的结果,故D选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属于地图类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地图所反映的信息,从图中可以发现,战争的起点是广东,区域扩展到湖南、湖北、江西,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联系北伐战争的过程路线,再据北伐战争的影响即可正确判断。
22.D【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蒋介石客观标准就是对自己的态度,拥蒋者即为“平等待我”,反蒋者即为“不以平等待我”,这破坏了革命统一战线,故D项正确;
ABC项都不符合“1927年3月7日”。
23.C【解析】1927年时中共产党员的主要成分是工人阶级,1928年时中共产党员的主要成分是农民,联系已学知识分析可知大革命失败以后,1928年,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广大农民踊跃参军,因此农民党员的数量激增,致使前后共产党员的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C项正确;
A项是1927年时的原因;
B项是国民革命时期;
D项材料中无法体现。
点睛:依据材料图表中1927年工人所占比例到1928年农民所占比例的变化说明共产党关注农民运动,应该是井冈山时期的中“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24.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南昌起义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的开始,也是斗争反动派,建立军队的开始,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工农革命军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后才出现的;
农村包围城市的序幕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25.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坚持革命城市中心论,这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即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对中国革命的任务认识是清楚的,但革命道路是模糊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城市中心论表明还未能从时局出发做出正确决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城市中心论表明还未能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在做此类的试题时一定要对被选项要“三思”:一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排除不符合材料反映的史实的选项;
二思考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
三思考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紧要的。
26.B【解析】根据“工人阶级应该时刻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反映中共中央仍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故B正确;
C不符合史实;
D不符合材料“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排除D。
27.A【解析】据材料中“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可以得出无产阶级要掌握领导地位,故A项正确;
据材料中“中共中央指出”可得出与国民党无关,故B项排除;
左倾在1925年还没有出现,故C项排除;
材料与社会主义革命路线无关,故D项排除。
28.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国民党通过加强思想控制来维护一党独裁,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928年2月尚未开始全力围剿工农红军,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不涉及经济建设,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是加强对民众思想的控制而非与共产党争夺民众,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A。
29.D【解析】“认为应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川黔边区挺进“说明红军不在实行根据地建设,而是实行战略转移的策略,D正确;
此时红军还没有掌握主动权,A错误;
B和C是遵义会议之后。
30.A
【解析】我们从名称的演变上可以看出,我们逐步摆脱苏维埃这一称号,体现出马克思主义逐步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故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
C选项不是材料主要叙述的内容;
D选项错误,一直以来共和国观念都是以反帝反封建为任务的,没有发生改变。
第3篇: 新民主主义革命学习心得
学习主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
单元概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指的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它包括四个时期,第一时期,国民革命时期,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到1927年北伐战争结束,第二时期,土地革命时期,从1927年南昌起义开始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到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两党的十年内战基本结束。第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从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 开始全面侵华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第四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从1946年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开始到1949年国民党垮台为止。一、二时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时期。
学习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4课开辟新纪元
背景:巴黎和会的召开,
导火线(原因):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上的失败。
时间:1919年5月4日;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惩办的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與、张宗祥。
发展:6月3日以后, 主力:工人阶级
中心:上海
特点: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显示了巨。大的力量。
结果:取得初步胜利。
“五四精神”核心:爱国主义
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干部和组织条件)
2、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阶级基础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思想基础
时间:1921年7月23日 地点:上海
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参会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
内容:1、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
2、大会确定了党的当前任务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3、大会选举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
4.党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意义:宣告了中共的成立
1、开天辟地的大事。
2、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第15课北伐战争
时间:1924年1月
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时间:1924.6,地点:广州黄埔,(国共合作创办)
负责人:校长蒋介石;
党代表:廖仲恺;
组织部主任:周恩来。
意义: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为北伐战争和国民大革命奠定了军事基础。
目的:铲除军阀势力,把国民革命运动推向全国。
时间:1926.7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经过:
主战场:湖南、湖北(两湖地区),
重要的战役:汀泗桥
部队:国民革命军
结果: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北洋军阀基本被打垮 。
胜利进军的原因:1、国共携手合作,2、北伐官兵的英勇善战,3、工人和农民的支持
背景: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关系彻底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
时间:1927.4.18 地点:南京 建立者:蒋介石
性质:代表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
“宁汉合流”:指南京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的和并。
第16课星火燎原
时间:1927.8.1 地点:南昌
领导人:周恩来(书记)、贺龙、叶挺、朱德、刘佰承。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军队进行武装斗争的开始,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8月1日成为人民军队诞生的纪念日。
秋收起义 时间 :1927.9 地点:湘赣边界
文家市决策: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正确道路。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28年,毛泽东建立起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会师 时间:1928年4月,队伍:毛泽东和朱德的队伍
概况:1928年5月4日,两军举行会师大会,宣布两军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意义:形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工农红军第四军。
第17课 红军长征
原因: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执行了王明的“左”傾冒险主义的方针和政策,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时间:1934年10月,
路线: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过彝族地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回师甘肃会宁→长征胜利和结束。
时间:1935年1月;
地点:遵义
主要内容:1、批判了党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2、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
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长征胜利的意义: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长征精神: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为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的献身精神,团结协作不怕困难的牺牲精神,和群众血肉相连。
学习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内容概述: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对中国的局部侵华,由于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使得日本步步紧逼,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在国难当头的生死关头,国共两党在一次携手合作,建立了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共赴国难。中华民族的各阶层以不同的方式打击日本侵略者,在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支持下,在中华民族的共同努力下,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反侵略的完全胜利,这一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第18课难忘九一八
时间:1931.9.18, 地点:沈阳北郊柳条湖
国民政府的态度:实行不抵抗政策。
结果:导致东北的沦陷。
影响;
这是日本局部侵华的开始。
背景(原因):1、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步步进逼,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最重要的原因);
2、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国民党内部不断分化;
3、“一、二九运动的感召;
4、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目的:逼蒋抗日时间:1936.12.12(又称双十二事变) 地点:西安
人物:张学良、杨虎城;
中共参加谈判的代表:周恩来等
结果:和平解决
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也标志着抗日统一局面的初步形成。
第19课 全面抗战的开始
时间:1937.7.7地点:北平西南卢沟桥;
影响:揭开了中华全民族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序幕。
时间:1937.12.13地点:南京
概况:对南京进行了疯狂的大屠杀,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的罪行,在持续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屠杀我国同胞达30多万人。
认识:充分体现了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但日本政府的主要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华历史和南京大屠杀,充分说明日本政府部分领导人不能正视历史,检讨错误,妄想给日本军国主义招魂,使日本再次回到军国主义的老路上来。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7月8日,中共发表抗日通电;
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
工农红军改变为八路军、新四军;
正式形成: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影响: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第20课 血肉筑长城
台儿庄战役:时间:1938年 指挥者:李宗仁
地位:国民政府自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的一个胜利,
意义:它沉重的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的必胜信心。
时间:1940.8,
目的:为粉碎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囚笼”政策。指挥员:彭德怀;
地点:华北地区 特点:破袭战;
意义:沉重的打击了日寇,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热情,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背景: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前夕;
目的:为了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解决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前途问题
时间:1945年4月地点:延安
主要内容:1、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2、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那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3、大会通过的新党章规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4、大会选举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新的中央委员会。
意义: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2、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国递交了投降书,也标志着中国的抗日战争最终结束。
3、1945年10月被日本统治50年之久的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895年《马关条约》割占)
4、抗战胜利的原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建立了一个抗日民族的统一战线(根本原因)
5.意义: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抗外国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彻底胜利;
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
3、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主题:解放战争的胜利
单元概述:本主题讲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从1945年8月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开始,讲至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为止。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胜利。
第1课全面内战的爆发
背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疯狂抢夺抗战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但内战的发动还需要时间准备。
时间:1945.8
蒋介石邀请毛泽东的目的:为内战赢得时间 ,也为了欺骗民众。
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结果:签订 《双十协定》
影响:中共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时间:1946年6月;
标志: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第2课转入战略进攻
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内战爆发后,共产党用机动灵活的运动战只用了八个月的时间就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粉碎重点进攻:国民党在全面进攻遭到失败以后,于1947年集中兵力对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发动了重点进攻。
时间:1947年6月
意义: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挺进中原),从而揭开了全国战略反攻的序幕。
第3课战略决战
名称
指挥员
参战部队
时间
战略方针
战果
意义
三大战役的意义
辽沈战役
林彪、
罗荣桓
东北野战军
1948年9月-11月
关门打狗
共歼敌47万余人
解放了东北全境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要军事力量。
淮海战役
刘伯承、陈毅、
邓小平、粟裕、
谭震林
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中间突破
分割歼灭
共歼敌55万余人
为解放长江以南奠定了基础
平津战役
林彪、
罗荣桓、聂荣臻
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又叫瓮中捉鳖)
共歼灭和改编敌52万余人
使华北基本解放
第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目的: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 时间:1949年4月21日——23日
结果: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
意义: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胜利的原因:1、战争的主义性和进步性2.战略方针的正确
3.国民党政治腐败违背民意,经济崩溃
第4篇: 新民主主义革命学习心得
1921.7.23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召开。--->最后一天的会议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中国共产党“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1922.中共二大。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1923中共三大。孙中山同意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1924-1927
1924.1.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1925.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建立以革命武力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的代言人—北洋军阀。1926.7.北伐,目标是打击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奉系军阀张作霖。北伐战争的目的:打倒帝国主义。
1927.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汪精卫发动“七一五”,“七一五”标志着国共合作破裂。1927-1937: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8.1.周恩来、贺龙等人。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1927.8.汉口。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1927.9.9.湘赣。秋收起义—>1927.10.井冈山地区。创建了井冈山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毛泽东开辟的井冈山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1931.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
1934.10由于王明的“左”倾错误的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主力被迫撤离南方革命根据地,北上长征。
1935.遵义会议,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确立毛泽东的地位。1935.8.1.发表《八一宣言》,即《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1935.10.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936.10.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征结束。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建立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1936.12.12.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呼吁蒋介石一致抗日。为国共合作奠定基础。1936.12.25.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1937—1945:抗日战争时期。
1937.7.7.日本发起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1937.9.22.国民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正面战役: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台儿庄大捷)1939.蒋介石在内部制定了反共方针。
1940.彭德怀。百团大战。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1941.皖南事变。(国民党酝酿已久的全国性反共突然事变的开端)1941.12.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和英国与日本开战。)
1945.8.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持续八年的抗日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结束。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根本原因:中华民族团结。2.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历史意义: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由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2.提升了国际地位;
3.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1945-1949:解放战争时期。
1945.8.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进行谈判。-1945.8.28.毛泽东、周恩来从延安飞抵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
1945.10.10.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
1946.1.10.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各党代表和无党派认识参加),会议结束后,国民党坚持一党专制独裁的方针,暗杀闻一多等人,破坏政协决议。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公然推翻了政协通过的和平民主建国的路线。
1946.6.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全国规模的内战爆发。
1948.解放军的力量已超过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1948.9-1949.1.解放军相继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辽沈战役:林彪、罗荣恒解放了全东北;
淮海战役:1948.11-1949.1,刘伯承、邓小平和陈毅等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
平津战役:1948.11-1949.1,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基本上解放了包括北平和天津在内的华北地区。)
1949.1.21.蒋介石被迫宣告下野,李宗仁代理南京国民政府的总统,国共双方恢复和谈。1949.4.20.李宗仁拒绝的和平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1949.4.21.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大西北。1949.4.23.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1949.春。共产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转移到恢复和发展生产上来。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人界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1.国民党内部召开六大,一党专政;
2.共产党内部召开七大,联合政府。
共产党的努力:1.签订“双十协定”;
2.1946.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国民党:1.破坏政协,杀闻一多;
2.撕毁:“双十协定”。
三次大转移:1.1927.城市农村。2.1949.农村城市。3.1978.阶级斗争经济建设。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人物;
3.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的伟大阶段;
4.极大地鼓舞了世界上殖民半殖民地的国家。1949—1956:建国初期。
1949.9.21.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代行宪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形成。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49.10.1.下午15:00,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1954.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又称“五四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的颁布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了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195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宣布了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
1954.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根本的政治制度、政体),由《五四宪法》确立的制度,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作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1954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更明确的规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1955年及以后的10年中,新疆、广西、宁夏、西藏先后成立民族自治区,加上此前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形成了五大省级自治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的政治制度,由共同纲领规定的。1956—1966: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时期。(曲折的原因:左倾错误,民主法治不健全。)1956.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起来。
1956.4.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作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容)
性质: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形式:政治协商会议。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合作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由《五四宪法》确立。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1959.二届人大。1964.三届人大。1966-1976:文革时期。(也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时期)
随着造反派“全面夺权”的展开,全国各地纷纷成立集党、政、军、司法诸权于一身的一元化权力机关—革命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都遭到了破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彻底瘫痪。国家的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1968.10.13—31.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决定撤销刘少奇党内外一切职务。制造了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桩冤案。
“文化大革命”是对民主与法制的野蛮践踏,是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随着“文革”的结束,祖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978—至今: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全面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是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在平反冤假错案的同时,党和政府还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1979.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同日,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30年来真正停火。1981.9.30.叶剑英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1982.颁布《1982年宪法》,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1984.“一国两制”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1984.12.中英两国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7.4.中葡双方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87.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宽。
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城市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直接选举产生。(基层民主选举制)1992.汪辜会谈,(大陆:海协会,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1995.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就台湾问题提出八项主张,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1997.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7.7.1.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军法》生效。香港的回归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翻开了香港历史新的一页。
1998.11.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基层民主选举制)1999.“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1999.4.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行政复议法》,连同以前通过的《行政诉讼法》,用法律来规范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这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
1999.12.20.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回归。
2002.中共十六大再次强调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案。2005.3.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反对和掲制“台独”势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
- 前台收银员年度工作总结11篇(范例推荐)2024-02-01
- 项目质检员个人工作总结4篇2024-02-01
- 2024年度审计年度工作总结参考6篇2024-02-01
- 2024年面试简短自我介绍模板4篇2024-02-01
- 妇女节演讲稿最新3篇(完整)2024-02-01
- 在小学实习报告9篇【完整版】2024-02-01
- 2024年有关护理实习报告模板3篇(全文完整)2024-02-01
- 2024年司机辞职报告10篇(完整)2024-02-01
- 模具专业求职信模板6篇【完整版】2024-02-01
- 关于作业的检讨书12篇(范例推荐)2024-02-0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