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通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观看共产党人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2-06-25 14:4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看共产党人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观看共产党人心得体会

观看共产党人的心得体会5篇

【篇1】观看共产党人的心得体会

来源:《光明日报》

永远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

奋斗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98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奋斗史。在中国共产党人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永远保持奋斗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1.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精神的重要向度

接力奋斗。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这个远大理想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一代代共产党人坚持不懈接力奋斗。接力奋斗既指围绕一个共同奋斗目标接续努力的状态,也是一代人接一代人长期奋斗的历史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的伟大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接力奋斗创造的。”

共同奋斗。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同奋斗,即团结奋斗,是指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为伟大事业一起努力奋斗。与人民群众共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具有无与伦比的强大力量的根源所在。

顽强奋斗。中国共产党从事的是为人类求解放的崇高事业,这一过程充满了各种风险,需要发挥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顽强奋斗就要不畏艰难险阻,不屈不挠、英勇奋斗、不怕牺牲,要有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坚韧不拔的钉钉子精神。

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指在任何条件下都不怕困难、不辱使命,反对铺张浪费,勤俭办一切事业。毛泽东同志曾提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艰苦奋斗,指出要把艰苦奋斗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永远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时,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并强调,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只有每一名党员终身奋斗、永远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实现。

2.奋斗精神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广大人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建党伊始,中国共产党人就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冲锋在前,发扬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精神,经过长期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40年风雨同舟,40年披荆斩棘,40年砥砺奋进,我们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3.新时代继续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

经过长期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奋斗是新时代的鲜明特征,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党员为之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必须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

弘扬奋斗精神要高扬理想信念旗帜,树立高远志向。革命理想高于天。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98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新时代弘扬奋斗精神,就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

弘扬奋斗精神必须发扬实干精神,反对形式主义和不作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身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身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发扬实干精神,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对工作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为初心和使命奋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弘扬奋斗精神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是凝聚人心、成就伟业的重要保证。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中,一定要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增强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以及各方面的团结,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稳定,坚决反对任何破坏统一和团结的分裂活动。要凝聚起全体人民智慧和力量,激发出全社会创造活力和发展动力,让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迸发出来的磅礴力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

弘扬奋斗精神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要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

弘扬奋斗精神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要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坚忍不拔的毅力推进改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以只争朝夕、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篇2】观看共产党人的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需要常读的不朽经典

1848年2月,“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正是以《共产党宣言》这一“精神原子弹”的正式发表为界标,马克思主义横空出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世界历史从此跨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时代。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正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18年,新的思想开启新的时代,作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引领中华民族向着伟大复兴的目标奋进,书写人类发展史上新的奇迹。

一、《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政党首个完整系统的党纲

《共产党宣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无产阶级政党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革命使命的理论。”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全面回答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基础、性质、历史使命、斗争策略、斗争纲领以及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为共产党人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提供了科学指南。

《共产党宣言》是对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系统表述,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明确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作出科学论证,奠定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政党学说的理论基础。强调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它同无产阶级的利益是一致的,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特殊利益。“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
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彻底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

《共产党宣言》因其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文风活泼、语言优美而在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70年来被译成200多种语言,出版了数千个版本,成为全世界发行量最大、传播最广的经典著作,堪称革命理论经典、世界文学经典。正如列宁指出的:“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尽管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基本原理仍然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仍然是我们共产党人应当深入学习的科学真理。

二、《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石

真理薪火相传,恰因信仰如磐。《共产党宣言》提供了一个关于人类历史进程总体而全面的分析,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行动上的指南;
用明白无误的语言和铁的逻辑论证了人类走向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毛泽东说,《共产党宣言》“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刘少奇说,“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党”。习近平总书记也告诫全党:“我们要坚定信念,坚信它是具有科学性的。如果觉得心里不踏实,就去钻研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多看几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实际相结合,在为《共产党宣言》提出的目标展开波澜壮阔的奋斗中,书写了辉煌的篇章。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共产党宣言》基本原理进一步发扬光大。

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共产党宣言》这部伟大著作仍散发着时代的思想光芒。续写不朽篇章的中国共产党人,仍然需要经常读、反复读、认真研读,带着问题重点读,既结合过往的经验教训读,又立足当前的实践需求读,运用《共产党宣言》所阐释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来批驳西方资产阶级宣传的所谓历史终结论、普世价值论的反动性、虚伪性,更加确信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始终保持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三、《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矢志执政为民的本源初心

作为共产党的纲领和共产党整个理论的重要源头,《共产党宣言》清晰地论述了共产党和全体无产阶级的关系:共产党是站在整个无产阶级立场上的政党,是维护无产阶级整体利益的政党,是一个纯粹的、不掺杂任何自身利益的政党。正是源于这样一种无私,中国共产党人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说的:“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而这一价值理念中国化的理论产物就是毛泽东用中国化的语言形象地称之“为什么人”的问题。“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是由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决定的,是党向全国人民最为庄严的政治承诺、最为深沉的价值承诺,也是党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秘诀。正是这一信仰,成为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动力。也正是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党和国家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之中,我们党牢固树立为人民利益与幸福而奋斗的价值信念与崇高情怀,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前进。(弘利遴选)

历史已经证明,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华民族的解放,离不开《共产党宣言》所提供的弥足珍贵的理论指导;
历史还将证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共产党宣言》对于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所阐述的基本原理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也是改造自我的根本行动指南。

【篇3】观看共产党人的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最新)

1、文化传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中华儿女永远无法割舍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支撑。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发展进程中,不仅担负着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重任,而且承担了中华文化发展繁荣的文化使命。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庞杂思想体系和文化有机体,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如果将其简单化、抽象化成一个固定不变的单纯个体,势必是片面的和形而上学的。

过去,我们曾经犯了较为严重的错误,比如,因传统文化落后或腐朽的成分而全盘否定其价值,或因其进步或积极的一面而片面提升其地位等,这些都是我们要警惕的。新时代,国内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化虚无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文化“狂热症”等思潮或倾向仍然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形式呈现。如何根据新的时代特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

关于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毛泽东同志曾提出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传统文化的选择性吸收必须通过人们有目的的自由自觉活动方能完成。新时代我们应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遵循文化自身发展逻辑,注重从历史和文化延续性的视角去把握和分析传统文化,不仅要理解其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而且要认清其时代内涵与现实意义,同时还要面向未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伟大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立场,反对“文化霸权”“文化入侵”,努力创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中华文化。

2、文化创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创新是文化发展和进步的灵魂与动力。纵观人类文明史,无论东方或者西方,文化创新对于文化的历久弥新和繁荣昌盛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14到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本质上看并不是回到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复古运动,而是一场彻底的文化再生和文化创新运动,极大地加速了西方文明进程;
在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中,文化创新和思想解放始终是主旋律,大大推进了中华传统文化转型和现代化发展。

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创新是国家和民族永葆生机和活力的不竭动力。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文化创新和文化建设,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实践为基础,以创新为突破,积极培育和催生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前,中国正沿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奋进,中国共产党肩负时代赋予的文化创新使命和任务。“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只有以创新者的姿态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文化,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砥砺前行,实现光荣梦想。

全面推进文化创新,必须处理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中华文化历来注重“变”(创新)与“常”(继承)的辩证关系,孔子曾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正因为变中有常,常中有变,中华文化虽历经千险、几经变局,却依旧延续不绝、生生不息。

新时代推进文化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意识形态决定了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方向与道路。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推进中华文化创新发展,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过程,它们二者之间不是简单的“外来”与“本土”、决定与被决定、包含与被包含或者并列的关系,从本质上看,它们之间是一种文化内容、文化精神的契合与融通。

3、文明互鉴,推动建构世界新型文明秩序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便揭示和预测了世界历史和精神文化生产全球化的趋势,他们指出,“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种不同形态文化间的冲突和融合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异常激烈的国际竞争格局中,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创造新型文明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新型全球文明秩序,受到了世界广大爱好和平国家和人民的认可。

在人类数千年文明发展史上,世界文明平等交流与互鉴互惠,便能促进文化的发展,反之则不然。张骞出使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繁荣兴盛;
但是十字军东征,却成了一部“被颠倒的欧亚血泪史”。文明或文化是具有民族性、多样性和平等性的,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因平等而交流,因交流而有价值,因有价值而互鉴,因互鉴而得以提升。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闭关锁国和盲目排外便是逆流而动,违背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当然妄自菲薄、崇洋媚外也会迷失自我和失去方向。正确的态度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坚持文化平等的原则,以开放的精神,兼收并蓄、交流互鉴,吸纳各民族之优长,采百家之智慧,一方面“引进来”,吸收借鉴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另一方面“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同时,我们要坚决反对和驳斥西方“文明冲突论”“文化霸权主义”等思潮,坚持各民族文化平等,以对话取代对抗、以交流取代排斥,消解冲突和促进融合,共同创造“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的新型文明观和新型文明秩序。

【篇4】观看共产党人的心得体会

共产党人的学风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作《整顿党的作风》的演说时指出:“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既然是这样,学风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学风问题是党风问题的一种表现形式。全党的学风其实质是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即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
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政治方向,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性质。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问题。目前党内存在的学风问题主要是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力度不够,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修养不足,不向人民学习而又脱离人民群众的严重倾向,理论联系实际和指导实际的能力不熟练,坚持真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和勇气不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到位、不彻底。所有这些学风不正的表现,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主观主义的不良作风在党内的再次反映。它对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危害极大,对巩固党性危害极大,对党的事业危害极大,必须大力纠正,在全党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学风。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反对非马克思主义学风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为指导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同时也是不断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彻底实现全党的马克思主义化的过程,也是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不断加强和巩固党性的过程。所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理论体系,即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之基本要素。所谓党性建设,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充实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提高和巩固政治觉悟和理想信念,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和掌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才能确保党的政治性质,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方向,才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使命。相反,一切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及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必然或只能造成党性不纯,作风不纯,党性减退,党风不正,作风不正,学风不正,必然或只能导致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科学性的非歪曲、诋毁、削弱、污蔑,必然或只能导致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性质,必然或只能误导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方向。  坚持党性,巩固党性,确保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性质,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为党员干部的首选必读。其中,尤其是那些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的紧要关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辉的代表性经典名著,更是党的领导干部不可弃之一边或浅尝辄止的精神佳酿。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首先要读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张闻天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选集、文集、文稿等。他们的思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集体智慧的结晶,不仅包括如何解决中国革命的主题,而且包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思想理论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蕴含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的哲理。邓小平是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新时期,邓小平、陈云、江泽民、胡锦涛的文选、文集、重要讲话等,都是必读内容,其中包含着的如何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决策、重要思想理论等。党员干部还要经常性地学习阅读中央文件,领会中央精神,了解全党的工作。学习中央文件的范围,不仅包括过去,而且包括现在。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以及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六大、十六大、十七大以来党的重要文献选编。党在历史上一次次的重大决策、重要会议、重要指示等都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认识、分析、总结,凝结着全党的智慧,代表了全党的思想认识,是党性的实践和体现。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是思想上、理论上、实践上相统一的科学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学习不够,不精通,不熟练,不系统,不深刻,或者理论上坚持,实践上不坚持;
或者口头上坚持,行动上不坚持;
或者时而坚持,时而又不坚持;
或者时而坚持得好,时而又不能坚持的好。这都是党性不纯,作风不纯,党性减退,党风不正,作风不正,学风不正的表现。即使目前的一些有关批评非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文章仍然摆脱不了官僚主义的习气,只是以官僚作风针对形式主义的学风进行批评。  总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党性,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就必须学习和掌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理论体系,否则就不知道坚持什么;
不学习,不掌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理论体系,就做不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党性,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学风;
不研究,不钻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理论体系,就做不到科学坚持,更不能做到科学发展;
不熟练,不精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理论体系,就必然造成党内思想不纯,党性不纯,作风不纯,学风不纯等不良习气,就不可能成长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或政治学家。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理论体系,其内在的逻辑的必然要求是:必须反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及去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的袭扰。一切非马克思主义之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都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学风。一切否定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否定无产阶级专政等,都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学风,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挑战。那种舍近求远,舍本求末,见异思迁,“言必称希腊”、“言必称欧美”,盲目迷信崇拜西方资本主义,而不深刻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更不懂得如何运用它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就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学风。那种将不可分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看得支离破碎,肆意肢解,而不懂得其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其实质是缺乏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基本常识或基本修养的表现,完全不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学风。  二、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真正推动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人类历史奇迹的真正主宰。自从有阶级的社会以来,无论是有奴隶社会转变到封建社会,还是由封建社会转变到资本主义社会,每一社会形态的更替递进无不体现了广大人民的伟大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无不体现了广大人民勤奋劳动,战天斗地崇高品质以及反抗压迫剥削,推进社会变革的创造精神。在如何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上,崇尚个人英雄史观还是人民史观,这是共产党人与一切资产阶级政党的区别所在,是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脱离人民,远离人民,回避人民,躲避人民,不积极主动地去了解人民,就必然会走向官僚主义、特权思想、“老爷”衙门作风。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忽视或否认人民群众的作用,而大搞个人主义、特殊化,放大个人的作用,必然走向个人英雄主义的极端。相反,否定英雄史观,不承认历史英雄的历史作用,就会走向否定领袖,否定领导,失去党的凝聚力,失去科学正确的领导。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宗旨。脱离人民,不了解人民的工作和生活,不了解人民的思想文化状况,就找不到服务人民的切入点和起点,就不能很好地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国共产党坚决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宗旨,从其诞生伊始,即以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肩负起领导革命的历史重任,了解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状况,寻求与广大人民相结合并解决人民生存生活的重大社会政治问题。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认真考察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生活状况,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朋友和敌人,并将此作为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奠定了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思想框架。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他进一步深入调查了农民革命运动的实践,深刻认识到了根深蒂固的农村封建的宗法生产方式是中国革命的最顽固势力,并进一步认识到农民是肩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坚力量。正是出于对中国广大人民生存生活状况及中国革命的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首先建立了国共统一战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战争。大革命失败后,又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方针。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护地主及民族资本家的抗日积极性,转而又制定实行了“三三制”、减租减息与交租交息相结合以及保护工人利益与保护民族工商业相结合的政策。在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统一战线更加发展壮大,工人、农民、工商业者、学生,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社会贤达等都加入了反对帝、官、封的革命统一战线,推翻了国民党的专制统治。革命胜利的意义不仅在于推翻了反对势力的腐朽统治,更重要的是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丧失而未求得的独立自主的发展权,获得了中国人民自强求富的新道路,获得了国家主人翁的地位,开辟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美好前景。  中国共产党遵守和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原则的过程,就是不断向人民学习和加深了解的过程。其切入点首先是承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其次是认识到了中国处于革命时代的社会主题。再次是找了革命的主力军和同盟军。第四是比较成功地处理了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以及革命主力军与同盟军之间的关系。最后,做好这一切工作的关键都离不开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这是为数十年党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所证明的科学真理。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尽的,最广大的智慧藏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坚持到的群众路线,深入人民群众,接近人民,了解人民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不仅是调查研究,为人民服务,而且是发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向人民学习的过程。所谓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就必须体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所谓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即实现党的领导的必要途径。因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党的政治原则,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党的群众路线,使党的利益与广大人民的利益紧紧结合在一起,使党的领导得到了人民的认可,使党的领导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就是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的宝贵意义。  为很好地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必须避免两种倾向:一是脱离人民,不深入实际,不顾人民利益,不讲民主的官僚作风;
一是避免“群众让怎么办就怎么办”的尾巴主义,或转向庸俗的民粹主义思想,而忽视党的领导作用。  三、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向人民群众的实践学习  人们的社会实践离不开科学真理的指导。但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是不是真理,只能依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实践观。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规律性认识,是对社会实践科学的反映。一切真理都来自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源泉,是检验真理标准。所谓社会实践,即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既是领袖思想科学的领导实践,也是社会实践主体--人民群众集合智慧的活动。既是客观的能动的历史的,也是科学的先导的发展的。真理对实践的要求需要具备客观性、逻辑性、深刻性、完整性、准确性、科学性。具体如下:(1)客观性。真实性的材料必然是具体的,没有分散的具体,就不能体现出客观性。没有对众多具体的分析认识,就没有把握事物客观实在性的可能。只有在把握事物客观实在性的基础上,才体现出真实性、真实感,才能立足于坚实的基础之上。(2)内在逻辑性或条理性。逻辑性是指产生于实践的理论体系或理论结构的内在的紧密联系性。这正如同客观事实内部情节的紧密联系性一样。因为理性认识必然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它不能脱离客观事实的原有逻辑。科学理论内含严密的逻辑,或者说,科学的理论是由严密的逻辑来联接的。没有严密的逻辑,就不是科学的理论。那样,就既不能反映历史事实本身,也不能突出主题,就必然得出模棱两可的结论。(3)深刻性。对客观事实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肤浅的表层上,而必须洞穿表层,一针见血地指出客观事实的内在本质,使认识到位,充分体现理论反应客观历史事实的威力。(4)完整性。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立体多维的时空把握。(5)准确性。这是对客观历史事实如何定性的问题。究竟如何定性,首先也要取决于客观历史事实本身。在对客观历史事实客观量化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分析,做出科学的定性结论。量化必须以完整的材料为基础,否则也不科学。真理必然要求科学,科学是真理的杠杆,不科学就不是真理。  在如何对待社会实践的问题上,要力戒两种错误:一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实践观。即不要社会发展主体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实践。这种片面的实践必然导致脱离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支持,形成官僚主义的、军阀的、特权的、贵族的腐败作风。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蒋介石不给人民以抗战的民主自由,实行不要人民群众参加的抗战,而坚持片面的军事抗战路线,实行单纯的由政府出钱出枪的抗战,结果节节败退,失地千里。这就是资产阶级个人英雄主义实践观指导下的错误所致;
二是避免陷入经验主义、实用主义。所谓经验主义,即凡是必须亲身经历,局限于自己有限的经验,此为“狭隘的经验论”。所谓实用主义,即凡被实践证明对自己有利的就是真理,此为极端自私的实用主义思想。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必要内容,倡行人民群众的实践还是个人英雄主义实践,是区别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关键点。  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始者马克思不但参加了革命的实际运动,而且进行了革命的理论创造。他“不但参加了革命的实际运动,而且进行了革命的理论创造。他研究了自然,研究了历史,研究了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了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进行了长期的探索,进行了精辟的阐述。1937年7月,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就提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他还进一步指明了实践的发展观:“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的讲演中指出:“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作《整顿党的作风》的演说时再次以社会实践强观点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客观性。他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从客观实际产生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获得证明的最正确最科学最革命的真理……。”同年5月2日,他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指出:“社会实践及其效果是检验主观愿望和动机的标准。”新中国成立后1963年11月18日,毛泽东在《对五评苏共中央公开信稿的批语和修改》中再次指出:“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改革开放初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会上再次高度评价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精辟的阐述,而且还对进行了长期的切身实践。“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标志。它标志着以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产共和国为目标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向以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以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制度为目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五·四”运动是孕育着这一革命思想转变的实践,标志着中国政治革命的发展方向。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的新文化运动前期,中国一些先进的民主主义者主要是在宣传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的旧民主主义思想,受人权平等、进化论的影响,与政治斗争的实践联系不够。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工人群众广泛参与,显示出了在以往中国革命斗争中所不曾有过的彻底的不妥协的革命精神,显示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姿态。“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与中国无产阶级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即树立了明确的革命目标--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这一政治革命目标不仅代表了中国社会最先进最革命的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且标志着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它宣布了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即将灭亡。它宣布了中国人民即将获得主权独立和民主自由。它预示着中国革命的发展前途必将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制度而非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中国共产党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共28年的革命奋斗,于1949年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以往一切反动势力施加给中国人民的枷锁都被彻底粉碎了,中国人民又重新获得了生存发展的权利和资格,得以运用自己的主权和尊严参与现代社会和国际事务。共和国使中国人民能够广泛地追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权利,为中国进入现代社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本条件。  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却仍然停留在自然半自然的落后状况中,其生产条件还只相当于近代社会的水平。这为中国政府和人民在现代社会中提出了加速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紧迫任务。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即已提出,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1953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由于建国初期经济、技术水平落后,经济建设的第一目标是实现工业化,这是因为旧中国的工业几乎是空白。  1954年,周恩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要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要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时提出的“四化”还没有把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纳入其中。1958年中共中央通过的毛泽东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指出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现代化的基础之上。不过,此时仍未提出现代化的明确标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制定了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国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就社会整体结构而言,四个现代化都是社会的硬件部份。但是,现代化的社会并不只是对硬件部分的要求,并不只是对物质生活部分的要求,还要“软件’’部分的现代化,即社会精神的现代文明。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要发扬民主,并使民主生活制度化、法制化。这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要求,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七大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和失误,进一步提出了坚持发展为第一要义,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四、学习科学,追求真理,反对迷信,修正谬误  科学真理是卓越智慧的海洋,闪耀着伟大思想的光辉,是指引人们的社会实践通向科学殿堂的神灯。相对于社会实践的科学真理是文化中的精华,是文化中的精粹,是文化中的精魂。而科学的理论或真理,不仅来源于实践,而且指导实践。科学理论的量的积累与社会实践存在着直接的关系。科学理论量的积累愈充分,愈是能够为积极有效地指导实践提供可能;
反之,愈是增加实践的盲目性。掌握足够的科学理论,掌握充分的科学真理这一实践的指南,就能实现高瞻远瞩的效果。党的领导干部善于从理论的层面认识和解决中国问题,是政治成熟的标志,才能成为政治家。所以,实现党的干部革命化的首要环节,必须以理论来武装干部的头脑,否则不能完成党的使命。  中国共产党的广大干部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来武装。党的领导干部,如果不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武装和指导,就会精神匮乏,营养枯竭,就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就会失去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前进方向,就会脱离社会主义道路。理论是思想的表达,是战斗的武器。殊不知,没有理论,就是没有战斗的武器。列宁指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导的党,才能实现先锋战士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若不学理论就是甘当俘虏,就是自愿放弃意识形态阵地。结果必然是停滞于马克思主义的现有水平,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成不变真理,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作茧自缚,不懂得如何创新理论,不懂得如何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由此,共产党的一切干部和党员必须信奉科学,追求真理,要把科学真理当作指导实践的思想武器,要善于科学调研,科学分析,科学判断,科学决策。要善于发现真理,更要坚持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学习科学,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内在,必然要求反对迷信,纠正错误,修正谬误,反对伪科学,反对谬理邪说,反对愚昧迷信,反对一切封建的资产阶级腐的朽堕落的价值观念。这正是科学真理战斗的任务,正是科学真理的革命对象。党的一切干部和党员的学习因为“依靠的是科学,依靠的是真理。这种战斗就是科学与反科学的战斗,是真理与谎言的战斗。”领导干部的工作,若不坚持科学真理,就必然陷入谬误。二者必居其一,舍此无它。所以,党的一切领导工作都是科学与反科学的战斗,是真理与谬误的战斗。  最好的结论必然是:中国共产党的学风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是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的学风,是在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体的社会实践中学习,是学习科学,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追求进步,反对迷信和谬误的学风。

【篇5】观看共产党人的心得体会

《为了共产党人的使命》心得体会

《为了共产党人的使命》心得体会: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中国共产党锻造了一颗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幸福而无私奉献的“初心”。炮火硝烟的年代,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就是为了结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让人民站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共产党人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就是为了增强社会发展活力,让人民富起来。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共产党人只有勇于担当、锐意进取,才能不辜负时代和人民的重托。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目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追求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繁荣富强为根本目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谋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为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幸福。

二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从其成立起,它就是为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奋斗的党。

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终极目标,既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又体现了实践的必然性。四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立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立场,无论是中国的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的社会历史活动,这些历史活动的最终落脚点,都是为了解决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面临的困难和矛盾,都是为了让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时代在变,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未变。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不忘初心和使命;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担当。从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第一份决议,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党带领人民一步接一步,从蓝图到现实,前所未有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逐梦的脚步不能停歇,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一定要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富有使命感、胸怀责任心,富于创造性、把握规律性,一句话,必须不忘初心。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只有不忘初心,时刻不忘自己的性质、宗旨,时刻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责任,时刻不失自己的完善、发展,以“孺子牛”的精神做“大丈夫”的事业,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群众基础,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才能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推荐访问: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