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通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心得

发布时间:2022-06-25 11:1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心得,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心得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心得5篇

第一篇: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心得

专题一  中国共产党95年的奋斗历程

一、重要会议

(一)党的创建时期(1921年——1923年)

1.中共“一大”(1921、7、23,上海),中国共产党成立。

2.遵义会议(1935)

(1)内容:①解决博古等人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2)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

1.中共“七大”(1945,延安)

(1)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③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四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1949年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

内容:①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③确定了国旗、代国歌、首都、纪年方法。④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The Zi 忔祹 Liang 庨櫓(五新中国成立后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

Rao 犱 joys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选举国家主席,任命国务院总理。

Does the Zhu 涘簲閾 donate Jiang Xi?2.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1)内容:①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最重要的成果)③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4.中共“十二大”(1982):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中共“十三大”(1987):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立三步走战略部署。

6.中共“十四大”(1992):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The 鐗╄祫鍗忎綔7.中共“十五大”(1997):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8.中共“十六大”(2002):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9.1992年 邓小平南方谈话:针对当时影响改革开放的主要思想障碍: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鍒嗚 Chuai二、国共关系和统一战线

国共两党关系变化及启示(国共两党两次合作与两次分裂)

启示:

①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给中华民族带来战争和灾难。(或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或两党合则国兴,两党分则民族和人民不幸)

②国共两党代表的是不同利益的政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两党两次合作,沉重打击了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③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应以民族利益为重,精诚团结,齐心协力,为实现第三次合作,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三、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三农问题)

1、建国初期

1950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政府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运动,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从根本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8年依据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由此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60年中央开始全面调整国民经济,加强农业生产,坚决纠正“共产”风。

4、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2006年实行免除农业税政策)

考试链接注意:①党和国家每次调整都遵循的原则: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根本出发点(着眼点):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为民着想,急人民所急,视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

3、 在新时期下实行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合理性的建议有:a、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b、调整产业结构;
c、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d、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e、重视农村教育和医疗,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四、结论(启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第二篇: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心得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中共历次会议(重点放在内容,地位,影响)
◆中共自身建设(思想建设,政权建设等)
◆中共领导经济建设(农村政策,经济结构等)
◆中共对革命道路的探索(革命,改造和建设道路探索)
◆ 中共历次会议(重点放在内容,地位,影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返回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中共"一大"
2,中共"二大"
3,中共"三大"
4,八七会议
5,遵义会议
6,瓦窑堡会议
7,洛川会议
8,中共"七大"
9,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返回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政协)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返回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中共"八大"
4,中共八届八中全会
3,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
2,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5,七千人大会
返回
"文化大革命"时期
(1)1966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2)八届十二中全会将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造成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返回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1,十一届三中全会
2,中共十二大
3,中共十三大
4,中共十四大
5,中共十五大
返回
◆ 中共历次会议(重点放在内容,地位,影响)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中共一大":1921年上海—浙江嘉兴
①内容: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
的政权,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
导工人运动.
②意义和影响: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
然一新.
返回
(2)"中共二大":1922年上海
①内容: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制定了
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决定中共加入共产国际,
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②意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
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中共三大":1923年 广州
①内容: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
共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帮助国民党改组.
②意义: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但没有提出党对民
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
返回
①内容: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
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决定秋收举行起义;毛泽东提出
"政权是有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②意义:为中共指明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贡献 .
八七会议在反对右倾错误的时候,没有注意防止"左"的
思想的出现,使"左"倾情绪在党内滋长起来,给后来的中国
革命造成很大的危害.
(4)八七会议:1927.8.7 汉口
返回
①内容:纠正"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
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和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②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
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5)遵义会议:1935年1月 遵义
返回
①内容: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
②意义: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遵义会议只对当时最
迫切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作出决议,而瓦窑堡会议则解决
了政治路线问题.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
(6)瓦窑堡会议:1935.12
(7)洛川会议:1937年秋 陕北洛川
①内容: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②意义:指出了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纲领和基本政策,为
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 .
返回
①内容:毛泽东做《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党的任务:放
手发送人民打败日本,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确立毛泽东思想
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②意义: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了
准备 .
(8)中共七大:1945.4—6,延安
返回
①内容: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党的工作中心是
恢复和发展生产;规定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
面的基本政策;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
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告戒;两个"务必".
②意义:这次会议解决了革命胜利以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
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为新中国成立做了理
论和路线,方针准备,开创了建设新中国的伟业 .
(9)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 河北省西柏坡
返回
◆ 中共历次会议(重点放在内容,地位,影响)
2,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政协):1949年9月 北平
①内容: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并通过了《共同纲领》,进行了选举,决定了首都,国旗,代国歌,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
②意义:新中国成立;《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返回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秋,北京
①内容: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公民权利和义务,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②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返回
(1)中共八大:1956年秋,北京召开
①内容:正确分析国内形势的变法,指出当前国内主要矛盾;
在此基础上规定了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并提出经济建
设方针.
②意义:八大制定的党的路线是正确的,是对我国自己的建
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探索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依据.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返回
(2)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3)1958年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向高潮.
(4)1959年八届八大会议,之后,在全国开展"反右倾"斗争
(5)七千人大会:1962年初 北京
①内容:初步总结"大跃进"以来的工作经验和教训;为"反右倾"运动中错误批判的大多数人平反.
②意义:1962年起,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返回
3,"文化大革命" 时期
(1)1966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2)八届十二中全会将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造成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返回
4,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1.12.18—22 北京
①内容: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全会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拨乱反正,审查解决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②意义:党的历史上伟大转折;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开端;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返回
(2)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3)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规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4)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5)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江泽民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返回
◆中共自身建设(思想建设,政权建设等)
一,思想建设(党风建设)
1,党的历史上两次整风运动
2,党的指导思想的建设及拨乱反正
3,党的历史上纠正"左"倾和右倾错误
5,认识
4,党风建设,廉政建设
1,党的历史上两次整风运动(背景,内容,影响)
(1)1942年根据地整风运动
①背景:1941—1942年,抗战相持阶段,日军残酷"扫荡"和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封锁,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根据地出现严重的困难局面.
②内容: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
③影响: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2)1957年整风运动
①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制定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1957年毛泽东根据国内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为了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全党开展整风运动.
②内容: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主观主义.
③影响:有利于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由于当时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导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成为后来党犯错误的根源.
返回
(1)逐渐走向成熟的表现:
第一,1922年,中共二大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二,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八七"会议及时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正确道路.
第三,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上,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四,1936年,中共又根据国情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政策,由"反蒋抗日"改为"逼蒋抗日"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基础.
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现和原因
返回
(2)逐渐走向成熟的原因:
第一,中共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第二,中共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经验.
第三,中共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返回
2,党的指导思想的建设及拨乱反正
(1)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3,党的历史上纠正"左"倾和右倾错误
(1)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2)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3)1942年整风运动: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
(4)1960年:党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5)1962年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为"反右倾"运动中错误批判的人平反.
(6)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系统纠正"文革"错误
(7)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返回
4,党风建设,廉正建设
(1)两次整风运动;
(2)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要共产党警惕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
(3)新时期的党风建设就是要发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就是要把反腐倡廉放在突出的位置,这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
返回
5,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党风建设的认识
(1)必须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
(2)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要反"右",又要防"左",当前主要是防止"左"的错误.
(4)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及党的执政能力.
(5)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
返回
◆中共自身建设(思想建设,政权建设等)
二,政权建设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先后建立过哪几类政权 各有何显著特点 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具有上述特点的原因及每一政权所起的作用.
(1)政权及特点:
①苏维埃政权是工农民主专政性质的政权;
②抗日根据地政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
③解放区政权,是人民民主专政性质的政权.
(2)原因及作用:
①苏维埃政权:大革命失败,一方面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另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离开革命阵营,只有工农继续革命.形成国共对峙,推动了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及革命的深人.
②抗日根据地:民族矛盾上升,挽救民族危亡成为共同目标,中共根据"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巩固了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基础.
③解放区政权: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内战;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民主党派与蒋介石决裂,拥护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于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国后恢复经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
◆中共领导经济建设(农村政策,经济结构等)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
(2)特点:革命性和空想性;
(3)意义(或评价):反映农民要求土地的愿望,但
它是空想,根本无法实行.
2,资产阶级革命派:民生主义
(1)内容:
(2)特点:进步性和不彻底性
(3)意义(或评价):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但不是彻底的
土地革命纲领,不彻底.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1,国民革命时期:领导农民组织农会,达到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阶级政权,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
2,土地革命时期:1931年土地革命.
3,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双减双交"政策.
4,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解放区土地改革.
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
1,建国初期:1950年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2,过渡时期:三大改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8年发动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四,认识
A,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的依据是国内主要矛盾.
B,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C,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D,稳定和完善党的农村各项政策,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还要增加对农业投入,推行优化的经营方式.
△ 建国以来,中共制定过哪三条经济建设路线 每一条路线制定的主要背景,核心内容及结果如何 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1)三条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⑵背景,核心内容,结果:
①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背景:1952年国家财政经济根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为把我国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内容:
结果: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实施三大改造,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
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为适应形势,
中共制定该路线;
内容:
结果:总路线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
况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规律,使党和国家一些领导人片面
追求高速度,轻率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
经济造成极大困难.
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1987年)
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
设上来,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
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共十三大提出此路线.
内容:
结果: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
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⑶原则: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使生产关系变革有
利于生产力发展.
返回
8,中国共产党在80年代的奋斗历程中,依据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先后探索出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请回答:
⑴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分别是什么 依据的最基本国情分别是什么
⑵两次探索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各自主要成果是什么 对此你有何认识
⑶两次探索有何异同点
⑴民主革命道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
最后夺取城市,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
持四项基本原则,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依据的最基本国情是: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政
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
发展水平落后;
⑵成果:
第一次探索,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新
中国,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探索,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的局面,取得
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理论.
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无论革命
和建设都要从中国国情出发;中共两次探索都反映了人民
的根本利益和愿望,说明中共是人民利益的代表;两次探
索都遇到重大的挫折和失误,但中共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⑶相同点:
①都曾照搬苏联经验,走了弯路;
②"左"的错误都曾造成过重大损失;
③都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④都跟杰出领导人的重要作用分不开;
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第一次探索是在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处于低潮的
情况下进行的;第二次探索是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
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情况下进行的;
②共产党所处的地位不同:第一次探索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
处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之下,第二次探索共产党已经成熟,处
于执政党的地位;

第三篇: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心得

专题 中国共产党奋斗的风雨历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建党和大革命时期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1926年至1927年,中共与国民党合作进行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3)北伐战争中,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主的叶挺独立团屡立战功。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
五四精神

开始时间:1919年5月4日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口号:“废除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结果:北洋政府被迫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
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精神: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
追求进步、民主和科学的伟大精神;
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等。

继承: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积极投身爱国运动;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追求科学和民主,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

(2)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时间:1921年7月23日 地点:上海。

主要代表: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何叔衡、李达等13人,他们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

意义:这次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

(3)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及其原因。

创建:1924年5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建议下,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军校设在广州附近的黄埔岛上,又被称为黄埔军校。

机构: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为校长。设立党代表,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廖仲恺任党代表,后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方针:黄埔军校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这是它同一切旧式军校根本不同的地方。军校学习苏联红军建军经验,

作用: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北伐战争时间和主力: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10万人正式出师北伐。

先头部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

结果:直捣南京、上海。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

胜利原因:①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②正确的战略方针;
③人民群众的支持;
④北伐军的英勇奋战等。

2.土地革命时期

(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放弃进攻城市,转而向敌人力量薄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建立了中国革命第一支坚强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4)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5)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

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它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

创建:①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毛泽东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开始创建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②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队辗转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胜利会师。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6)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经过:①1934年10月,红军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②1935年1月,红军占领遵义。中央在这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共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③遵义会议以后,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④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⑤1936年10月,红军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精神: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的精神;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为正义事业献身的精神;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顾全大局,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精神等。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3.抗日战争时期

(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3)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中国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4)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进行百团大战。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

(5)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启示:国共合作则民族振兴;
国共分裂则民族衰败;
我们要谋求两党合作,促进国家统一。

4.解放战争时期

(1)重庆谈判:蒋介石阴谋发动内战;
中共努力争取和平;
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2)1947年3月,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4)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通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

(5)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作战,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垮台。

列表识记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目标与作用

目 标

作 用

挺进大别山

夺取中原地区,转入战略反攻

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反攻的序幕,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三大战役

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

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渡江战役

消灭一切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

解放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覆灭。

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1.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1)1949年9月召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的准备

(2)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3)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4)1950年10月-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取得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5)1950年-1952年底,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时间: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宣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54门礼炮齐响28响:54门象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28响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个春秋)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2)知道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的目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西藏和平解放意义:祖国统一大业大陆基本完成;
西藏和平解放,使西藏人民免受战争之苦,有利于人民生活的稳定和经济发展。

(3)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英雄人物: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他用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邱少云(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直至壮烈牺牲)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

(4)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结果: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作用(意义):

①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

③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两千多年指从战国时期开始)。

2.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1953年-1956年,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改变我国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1953年-1956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一五计划:时间:1953---1957年,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成就:一田(克拉玛依油田)、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三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六路(三公路[川藏、青藏、新藏]、三铁路[集二、宝成、鹰厦])。

(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1)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1958年,由于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党中央错误的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经济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

(3)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

(4)1966-1976年,由于毛泽东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的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到巨大损失。

(4)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评价总路线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失误的表现

1958年大跃进:
标志:盲目求快,片面追求高速度;

掀起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大办公共食堂

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产生的严重失误。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的结果(1)违背客观经济规律(2)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左倾错误泛滥(3)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4)国家和人民遇到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的原因: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急于求成。

经验教训: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
立足国情,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5)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铁人”王进喜 奋不顾身投身中国石油事业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 带领兰考人民与自然灾害进行了顽强斗争。

好战士雷锋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了解“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为“叛徒、内奸、工贼”,开除出党并被迫害至死,这是“文革”中最大的一起冤案。

影响: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被严重摧残。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社会思想与社会风气遭到严重破坏。

教训: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必须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阶级矛盾作科学的分析;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必须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伟大的转折,从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2)对内改革:从1978年开始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从1985年开始,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3)对外开放: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逐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4)中共“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中共“十三大”,正确分析国情,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级的基本路线。

(6)1992邓小平发表南方视察讲话,强调党的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社不姓资。发展才是硬道理。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7)中共“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党的指导地位,还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1978年12月,北京。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从此我国走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民创造了“包产到户” 这一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意义:①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②空前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③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崛起,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对外开放:以深圳等经济特区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1980年,我国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创办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①可以增强同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与合作,②引进人才、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③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④也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

改革开放格局: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省 (1988年,最大的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集中于福建、广东、海南三省)

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上海浦东新区。

14个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福州、广州、杭州、宁波、 温州、湛江、北海)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补充:1、中共所开辟的两条正确道路

(1)毛泽东,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起点标志: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2)邓小平,建设道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两条道路的共同点(启示):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道路。

2、新中国农业政策的四次调整。

(1)1950年到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发展开辟了道路。

(2)1955年的农业合作化,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1978年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了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补充:(5)其它涉及农村、农业或土地问题的知识点。

战国商鞅变法,关于土地问题规定(课本七上)。

明末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近代西方科学知识)。

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自足”。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课本九上),日本明治维新关于土地问题规定(课本九上)。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在农业上的弊端(课本九下P10弊端③):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6)农村政策、制度的调整应遵循原则(启示):

①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④调动农民积极性。

专题感悟:

1、中国共产党担负了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新中国。

2、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调整自己的指导思想,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正确的党。我们要好好学习,拥护党的领导,立志做一名共产党员。

第四篇: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心得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历程

温习目标: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是高中历史学习的重点,每年的高考题总有涉及,而且比例较大。从近年的高考试题看,对党的发展史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共历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地位及重大影响和意义。如:二大的纲领、三大的决议、遵义会议的意义、七大的主要贡献、八大的主要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十四大内容、十五大内容等。

2、中共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进行的政权建设、组织建设,实施的思想路线及经验教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持久战》的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内容、《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内容、毛泽东的基本思想及实践活动、邓小平有关全面整顿的思想及活动、邓小平对“文革”后两年“徘徊”的看法、邓小平关于改革的论断。根据地建设:方志敏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大生产运动。

3、中共进行的军队建设、发动的重大战争和实施的军事路线及方针策略。如:八一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百团大战及平型关大捷的影响、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和战略反攻的意义。

4、统一战线的建立、目的、作用,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如: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及实现的条件、国民大革命失败含义、中共在九一八事变后所发表的宣言和通电、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事件、针对顽固派军事进攻中共提出的三大口号、皖南事变所反映的问题。

5、民主革命的土改路线和方针及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如:土地革命中对富农的政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政策的共伺点、《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内容、建国后土改的意义、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6、中国革命道路和现代化正确道路的探索和曲折发展过程及经验教训。如: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及纠正。

7、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科技文化、外交工作、民族团结方面的辉煌成就。如:外交活动:万隆会议、中日建交、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中美建交的时序、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

8、民主革命中和建国以来工作重心转移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9、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江泽民等革命家的主要活动、历史地位及三代领导核心。

10、国民党的发展历程及国共两党的关系。

一、中国共产党由诞生到走向成熟

1、史实

⑴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它制定了党的最高革命纲领,但没有提出民主革命纲领。

⑵1922年,中共- 大”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但工人阶级还是单枪匹马地进行斗争。

⑶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但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⑷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及时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但滋长了“左”倾情绪。

⑸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道路,但由于王明的 “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

⑹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上,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这是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⑺1936年,中共又根据国情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政策,由“反蒋抗日”改为“逼蒋抗日”,促成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基础。

2、中共逐渐走向成熟的原因

第一,中共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第二,中共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经验。第三,中共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二、中共历次会议(重点放在内容、地位、影响)

1、“一大”:1921.7 上海—浙江嘉兴

主要内容:大会的中心议题是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
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主要内容有: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
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
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实现共产主义);
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选举的党的领导机构为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李达和张国焘,分管组织和宣传工作。

意义:“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的革命从此焕然一新。共产党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2、“二大”:1922.7 上海

内容:大会的中心任务是指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主要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大会还决定中共加入共产国际,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意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它说明,只有用马列主义理论武装的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3、杭州特别会议:1922年、讨论国共两党合作问题。

4、“三大”:1923.6 广州

内容:大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问题;
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形式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帮助国民党改组成为工、农、小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革命联盟的政党。

意义:党的“三大”所确定的建立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使共产党活动的政治舞台迅速扩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为波澜壮阔的第一次大革命作了准备。但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5、八七会议:1927.8.7 汉口

内容: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坚决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撤销了他的总书记职务;
会议确定以土地革命和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为党在新时期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党在当时的最主要任务;
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意义:八七会议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但是,八七会议在反对右倾错误的时候,没有注意防止“左”的思想的出现,使“左”倾情绪在党内滋长起来,给后来的中国革命造成很大的危害。

6、遵义会议:1935.1

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
主要内容: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去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党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使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7、瓦窑堡会议:1935.12

内容: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意义: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遵义会议只对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作出决议,而瓦窑堡会议则解决了政治路线问题。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8、洛川会议:1939.8.22-25 陕北洛川

内容: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意义:指出了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纲领和基本政策,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

9、中共七大:1945.4—6,延安

内容:大会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保障全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是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
党的任务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意义:这次大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重要、最成功的一次代表大会,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次大会,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空前团结和统一,它在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

10、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5日─13日,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

内容:确定了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任务;
规定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全会提出了加强共产党的思想建设,警惕资产阶级用糖衣炮弹的攻击,全党同志务必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意义:这次会议解决了革命胜利以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为新中国成立做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开创了建设新中国的伟业。

1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

背景: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为建立新中国,中共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内容: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并通过了《共同纲领》,进行了选举,决定了首都、国旗、代国歌,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

意义:由于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由于新政协有全国所有民主的、爱国的各方面的代表广泛参加,得到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施政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初步形成。

12、一届人大:1954秋,在北京召开

背景:
随着三大改造的进行、一五计划的实施,经济建设迅速发展,需要加紧民主政治建设;

内容:制定了社会主义宪法(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的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了人民的意志;
宪法性质: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一届人大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

13、中共八大:1956年秋,北京召开。

内容:大会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意义:八大制定的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设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开创了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依据。

14、七千人大会:1962.1.11—2.7 北京

内容:对建国以来十二年的工作特别是对“大跃进”以来的工作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

意义: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对于清理实际工作中的“左”的错误,进一步贯彻“八字方针”,促进国民经济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15、十一届三中全会:1971.12.18—22 北京

内容: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全会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
实事求是地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开始形成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思想;
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16、中共十二大:1982年北京召开

内容:大会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和新取得的经验,提出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意义: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开始把中国带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政治轨道,并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永远载入史册。

17、中共十三大:1987年

内容:大会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并制定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改);
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18、中共十四大:1992年

内容: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提出了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意义:这次大会为我国规划了20世纪前进的航程,确立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
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19、中共十五大:1997年

内容: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主要内容: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纲领;
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领域改革和发展作出跨世纪的战略部署。

意义: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总结了我国改革和建设的新经验,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定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党和十五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三、党的建设

1、思想建设

⑴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⑵1942年,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通过整风,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⑶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⑷1949年,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严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他还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⑸“三反”运动。

⑹1957年,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党重新进行一次普遍的、深入的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通过整风,要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当时整风、反“右”都是必要的。然而,党中央对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反“右”斗争扩大化了。这就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根源。

⑺1978年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⑻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为党的指导方针,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会议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⑼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⑽新时期的党风建设就是要发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就是要把反腐倡廉放在突出的位置,这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

2、政权建设

⑴1927年的广州起义中,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

⑵1927年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领导建立了工农革命政权。其他革命根据地也仿效建立了工农革命政权。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⑷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根据“三三制”原则,在各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⑸解放战争中,在各解放区建立了各级人民政权。

⑹1949年9月,政协召开会议,讨论建国问题,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⑺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了宪法,规定了国家宪法和根本政治制度。

⑻“文革”中的夺权,各级政权受到冲击,政权建设遭到破坏。

⑼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政权建设恢复了正常。

思考题:

建国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先后建立过哪几类政权?各有何显著特点?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具有上述特点的原因及每一政权所起的作用。

政权及特点:①苏维埃政权是工农民主专政性质的政权;
②抗日根据地政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
③解放区政权,是人民民主专政性质的政权。

原因及作用:①苏维埃政权:大革命失败,一方面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另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离开革命阵营,只有工农继续革命。形成国共对峙,推动了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及革命的深人。②抗日根据地:民族矛盾上升,挽救民族危亡成为共同目标,中共根据“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巩固了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基础。

③解放区政权: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内战;
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民主党派与蒋介石决裂,拥护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于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国后恢复经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

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政权组织形式、土地政策方面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相比有何不同?产生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以工人和农民的联合专政为基础,敌后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实行“三三制”原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消灭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政策,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产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敌后抗日根据地一切政策的出发点是调动于切积极因素,打败日本帝国主义。

成立初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政权性质、政权体制上有何关系?新中国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二者采取的土地改革政策的主要不同点是什么?这种不同反映出二者在政权职能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具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政权性质上都属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更广泛的基础;
在政权体制上都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的是限制富农的土地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的是保护富农的土地政策。前者的主要职能是组织武装斗争;
后者的职能主要体现在社会管理和经济建设上。

综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敌后抗日民主政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组织形式和土地政策,指出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所遵循的基础原则。

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人民的利益;
以生产力的发展为主要出发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3、经济建设

⑴国民大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

⑵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经济建设和土地革命。

⑶抗日战争时期:“双交双减”政策和大生产运动。

⑷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和过渡时期总路线。

⑸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

⑹“文化大革命”时期:周恩来的调整和邓小平的整顿。

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四、中共在探索革命与建设道路中的重大挫折失误及其纠正

掌握: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出现的“左”倾、右倾错误的表现、产生错误的原因及得出的教训。

1、史实:

在中国革命建设的进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党的工作曾出现多次挫折和失误,但是我们党总是能实事求是地不断纠正失误,使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始终保持前进的总趋势。

⑴建党初期

1923年初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说明在革命力量小的情况下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改变工人阶级孤军奋战的局面。同年召开中共三大,制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⑵在大革命中所犯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表现:面对蒋介石制造的“中山舰事件”,中共和苏联顾问主张退让,共产党员退出了国民革命军第一军;
面对蒋介石制造的“整理党务案”,共产党表示接受,使蒋保石把共产党人排挤出了国民党中央领导机关;
陈独秀与汪精卫发表“联合宣言”,麻痹了群众,使他们放松了对国民党右派的警惕;
在汪精卫反动面目日益暴露之时,陈独秀等还要求工人纠察队交出武器,助长了汪的嚣张气焰。

犯错误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共还处于幼年时期,还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尚未成熟;
中共三大未提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为以后陈独秀犯右倾错误埋下了祸根。

纠正:1927年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⑶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所犯的“左”倾错误:

表现:在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时,以博古、李德等人为代表的“左”倾错误领导人错误在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守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致命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出错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当时的国情认识不清,“左”倾错误领导人认为,革命高潮已到来,应该主动向敌人发动进攻;
共产国际的错误认识。

纠正:从军事和组织上——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
从思想上——1942年的延安整风;

⑷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失误:

表现: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的反右倾斗争;
1966—1976年的文革。

出错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当时的国情(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主要矛盾)认识不清,出现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认为阶级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坚持“阶级斗争为纲”,导致了一系列失误的出现。

纠正:1962年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初步纠正“反右倾”运动的错误。

1976年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纠正了左倾错误。

⑸新时期

1989年,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贯彻不力,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愈演愈烈,终于导致了一场政治风波。党中央及时采取措施,平息了这场风波。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清算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拨正了社会主义发展航向,大会选举江泽民同志为党的总书记,形成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的领导集体。

2、认识:

⑴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经验教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而不能急于求成;
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建设道路要有本国特色;
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要坚持改革开放,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经济建设服务。

⑵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误,走过了曲折的历程,但成绩是主要的。历史上的重大挫折、失误及其纠正,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能够纠正错误和总结经验教训,并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克服失误。表明党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党,是经得起胜利与挫折的,是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是经得起胜利和挫折、任何敌人和困难都压不倒、摧不垮的党。

五、统一战线

旧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要战胜这样强大的敌人,如果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一个广泛的统一战线,只靠工人阶级来取得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新中国成立后,在经济建设、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方面,统一战线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统一战线是中共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法宝。农民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因此,所谓统一战线问题,主要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

结合史实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倡议或领导了哪几次统一战线?思考各次统一战线的任务及主要特点。

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革命统一战线:

背景:中共从“二七”惨案中吸取教训: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革命对象: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

革命任务: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中国。

参加者:革命的四大阶级(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中共的方针政策:中共三大决议

特点:合作形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人国民党,国民党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
合作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破裂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作用:推动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背景: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中共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这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革命对象:日本帝国主义。

革命任务: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

参加者:工人、小资产阶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中的亲英美派、其他爱国人士。

中共的方针政策:瓦窑堡会议决定

特点:合作者具有空前广泛性,包括抗日各阶层;
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式:采用党外合作形式,双方有自己的政权、军队和纲领。

作用: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六、中共对中国革命道路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中共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1921-1949)

⑴背景:(1)大革命失败和武装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失败,毛泽东首先从实践中认识到这一经验教训;
(2)大革命失败后,革命进人低潮,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革命阵线缩短了,如国民党变成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成为屠杀人民和镇压革命的工具,民族资产阶级附和了反革命,上层小资产阶级也发生了很大的动摇,工农则有很强的革命性;
(3)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里敌人的统治力量较弱,农民占多数且受剥削重,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⑵内容: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

⑶革命道路的形成过程:

形成阶段(1927~1931年):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以及武装反抗困民党反动统治的方针;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问题;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共建立了与国民党政权对峙的红色政权。

曲折发展(1931~1936年):在南京建立了一系列农村革命根据地,通过武装斗争(四次反“围剿”、长征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抗日反蒋等活动,使根据地巩固和扩大。但由于“左”倾错误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共暂停“工农武装割据”,即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中国革命中心由南方逐渐移到北方。

再度高涨(1937~1945年):中共在北方开辟一系列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共及其武装不断壮大,并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胜利阶段(1945~1949年):中共开辟了大别山、豫陕鄂等根据地,并在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中共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就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⑷评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中共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对马列革命学说的发展,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宝贵经验。

2、中共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探索(1949――1956)

⑴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借鉴苏联经验。

⑵内容: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
农业和手工业走合作化的道路;
把消灭剥削阶级和改造剥削分子结合起来,成功地把原来的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⑶特征:和平改造和经济建设并举。

⑷过程:

①建立、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以及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1949――1952)②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3――1956):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
三大改造的完成;
以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为代表的经济建设成就;
一届人大和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过渡时期的外交战线和民族问题。

⑸成就:

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3、中共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

⑴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
一五计划顺利实施,经济建设取得可喜成就;
中国国情(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落后);
苏共二十大后,破除对苏联的迷信。

⑵内容:A.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指导思想问题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
B.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问题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C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问题;
D.知识分子问题等。E.“一国两制”,实现统一。F.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

⑶过程:

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的探索(1956――1976):①1956,《论十大关系》;
②1956,中共八大;
③1957,《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整风运动;
④1957,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⑤1958,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⑥1959, “反右倾” 斗争;
⑦1960,八字方针;
⑧1962年,七千人大会;
⑨1966――1976,十年“文革”;
⑩外交战线和民族问题

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人的探索(1978――1989):①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②拨乱反正工作和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
③改革开放;
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八十年代);
⑤中共十二大(1982);
⑥中共十三大(1987);
⑦外交战线、民族问题和祖国统一问题

这一时期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时期,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

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的探索(1989――2002):①中共十四大(1992)(第三代领导集体形成);
②中共十五大(1997);
③中共十六大(2002);
④外交战线、民族问题和祖国统一问题.

⑷成就: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在实践上实现了五个转折:①思想路线从两个凡是转到实事求是;
②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经济上:经济体制能够计划经济体制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有制结构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
④对外关系从封闭保守转到对外开放;
⑤文化:从轻视、践踏人才转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进一步提出科教兴国。

5.评价: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但总趋势是向前发展。

问题1:
建国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是怎样领导人民实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在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又形成了哪些正确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又进行了哪些探索?二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有哪些教训值得我们今天记取?

⑴过渡:
1949~1952年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巩固了政权,恢复了经济;
1953年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开始三大改造;
1954年召开一届人大,制定社会主义宪法;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⑵正确指导思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对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提出了总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
毛泽东《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思想;
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等;

⑶邓小平探索:
主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按一国两制解决港澳问题。

⑷关系:是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关系;

⑸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注意经济各部门的综合平衡;
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
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民主集中制,防止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现象滋长;

问题2:中国共产党在80年代的奋斗历程中,依据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先后探索出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请回答:⑴.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分别是什么?依据的最基本国情分别是什么?

⑵两次探索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各自主要成果是什么?对此你有何认识?

⑶两次探索有何异同点?

⑴民主革命道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依据的最基本国情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落后。

⑵成果:第一次探索,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探索,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的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经济建设战略部署的第二步,形成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无论革命和建设都要从中国国情出发;
中共两次探索都反映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说明中共是人民利益的代表;
两次探索都遇到重大的挫折和失误,但中共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⑶相同点:①都曾照搬苏联经验,走了弯路;
②左的错误都曾造成过重大损失;
③都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④都跟杰出领导人的重要作用分不开;

⑷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第一次探索是在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进行的;
第二次探索是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情况下进行的;

②共产党所处的地位不同:第一次探索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处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之下,第二次探索共产党已经成熟,处于执政党的地位;

问题3: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一个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的历程。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走俄国人的路”指的是什么?“走自己的路”,指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⑵新中国成立后,“走俄国人的路”指的是什么?“走自己的路”指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⑶从中你有何认识?

⑴“走俄国人的路”指的是中心城市革命道路;
“走自己的路”指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结果:“走俄国人的路”,屡遭挫折;
“走自己的路”,推翻了三座大山在中国的统治,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⑵新中国成立后,“走俄国人的路”指的是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走自己的路”指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结果:“走俄国人的路”,长期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走自己的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水平这一战略目标。

⑶不管是革命还是建设,既要借鉴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更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问题4:20世纪中国历史三次巨变、三次巨变后面临的主要任务、三位伟人的努力:

第一次巨变: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任务:辛亥革命后,维护民主共和,发展资本主义成为当时历史的主要任务;
努力: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反对袁世凯独裁和复辟帝制,反对张勋复辟,反对段祺瑞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法令和措施,发展资本主义。

第二次巨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当时历史主要任务;
努力: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领导人民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恢复国民经济,实施一五计划,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召开一届人大,制定社会主义宪法,完成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巨变: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任务: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主要的历史任务。努力:
邓小平: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问题5: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

⑴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而不能急于求成;
⑵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建设道路要有本国特色;
⑶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⑷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要坚持改革开放,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⑸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经济建设服务;
⑹中共三代领导人的探索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走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道路是中国富强的根本途径。只有科教兴国,才能最终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问题6:党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作了几次重大调整

⑴新中国成立后,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和恢复国民经济,人民政府没收了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接收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企业。这样,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⑵国民经济恢复后,为迅速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国,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⑶“左”倾错误、自然灾害与苏联反目造成经济严重困难。1960年冬,党中央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k字方针。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⑷“文革”中经济处于无政府状态,国民经济受到严重挫折。周恩来和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⑸“文革”使党、国家和各族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这推动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城乡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以上几次调整说明:①中国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③要采取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方针政策。

七、党的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制定的三条经济建设的基本路线

1、概述中国共产党在1927、1949、1978年三次工作重心转移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①(1927年)大革命失败,城市暴动(攻打城市)失败,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
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②(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开始了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的准备。

③(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人一个新的时期。

认识: A.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抓主要矛盾的道理。B.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办好中国的事情,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C.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务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目标。

2、建国以来,中共制定过哪三条经济建设路线?每一条路线制定的主要背景、核心内容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⑴三条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⑵背景、核心内容、结果:

①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背景:1952年国家财政经济根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为把我国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中共于1953年制定该路线。

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结果: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实施三大改造,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

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为适应形势,中共制定该路线;

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结果:总路线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规律,使党和国家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高速度,轻率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造成极大困难。

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1987年)

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共十三大提出此路线。

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结果: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⑶原则: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使生产关系变革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八、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问题:(见三农问题)

九、中国革命的两次重大转变

1、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原因及经过

⑴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为革命的转变打下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⑵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和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同时也使中国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⑶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

⑷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且使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领导中国革命,从而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⑸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救国探索,但都失败了,历史重任落到了无产阶级的肩上。

2、中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条件和基本特点

⑴历史条件

第一,过渡时期的设想和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认为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先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再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1953年,毛泽东又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第二,政权条件。建国后,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权,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党的方针、政策可在施政中贯彻执行。

第三,物质条件。建国后,建立了部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第四,国际条件。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援助,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这些都为转变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发展空间。

⑵特点

第一,具有明显的和平性质。

第二,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自觉利用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变革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的。

第三,经济体制的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进行。

第四,转变用的时间,远远短于原来的设想,因而不可避免地遗留了一些问题。

十、国民党及其政权的演变

1、国民党性质的发展变化

⑴第一次国共合作前: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一国民党一中国国民党)

⑵国民大革命时期:四个阶级(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⑶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

2、中华民国政权的演变

⑴湖北军政府:武昌起义后建立,黎元洪任都督。

(资产阶级地方革命政权)

⑵南京临时政府:1912.1~1912.3,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⑶广东革命政府:1921.1~1925.7,孙中山担任陆海军大元帅府的非常大总统。

⑷广东国民政府:1925.7~1927.1,汪精卫任主席。

⑸武汉国民政府:1927.1—1927。9,汪精卫任主席。

⑹南京国民政府:1927.4~1949.4,①20年代并存的政权:北京北洋军阀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②30年代初并存的政权:伪满洲国、南京国民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③40年代初并存的政权:伪满洲国、重庆国民政府、陕甘宁边区政府、伪南京国民政府。

3、国民党政治纲领的演变及其影响

政党的阶级性质决定了其政治纲领的性质。政党纲领的内容随时代的变化而发展。

⑴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发展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⑵新三民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这就是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但由于阶级和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它未能正确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低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

十一、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19.5~1927.7)

⑴政策: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⑵依据:帝国主义采取了“以华治华”政策,北洋军阀实行黑暗统治,因此广大民众与帝国主义扶植下的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⑶作用:国民大革命运动不断发展,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7~1937.7)

⑴政策:武装反蒋—抗日反蒋一逼蒋抗日。

⑵依据:随着法西斯上台与扩张,蒋介石推行屠杀共产党、“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等政策,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逐渐转化为民族矛盾。

⑶作用:中共得到人民拥护并开辟了新道路;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⑴政策:联蒋抗日。

⑵依据:法西斯与反法西斯势力的矛盾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都积极投入到抗日救国运动中,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⑶作用:国共两党基本上能并肩战斗,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4、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45.8~1949.10)

⑴政策:自卫反蒋。

⑵依据:随着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和美国推行扶蒋反共的政策以及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方针,中共领导的广大民众与美蒋反动派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⑶作用:中共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5、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9年)

⑴政策:彻底反蒋。

⑵依据:由于美国推行霸权政策和对新中国采取扼杀政策,国民党又垂死挣扎,因此,中共领导的广大民众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⑶作用:中共通过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等,不但彻底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而且使人民民主政权得以巩固。

6、1979年以后

⑴政策:平等谈判,和平统一。

⑵依据: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中美关系改善;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⑶作用:1980年以后,海峡两岸的交流日益频繁。

规律与认识

⑴1924—1949年,国共两党的关系经历了“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⑵两党关系决定了中国政局,两党合作与分裂都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这是我们从中得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⑶中共调整与国民党的关系说明,中共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方针,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⑷从历史上看,国共两党或合作或对抗,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这表现为: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的代表;
中共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有矛盾、斗争直至合作分裂的根本原因。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③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促成两党合作,反之,如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就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第五篇: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心得

党建知识参考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举行。

2、党的中共二大上诞生了我们党历史上的第一部党章。

3、最先在中国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的是蔡和森。

4、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5、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6、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延伸和深化。

7、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8、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

9、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发展新阶段求真务实的根本任务。

10、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战略。

11、共产党的党性是工人阶级的阶级性的最高表现。

12、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3、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4、入党誓词如下: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15、对严重违犯党的纪律、本身又不能纠正的党组织,上一级党的委员会在查明核实后,应根据情节严重的程度,作出进行改组或予以解散的决定,并报再上一级党的委员会审查批准,正式宣布执行。

16. 我国社会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7、十七大报告明确党的建设的新总体布局,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

18、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理念。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协调发展,三是可持续发展。

19、实现科学发展观要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0、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把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作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里,这让人们看到了民族复兴征程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显著标志。

21、2008年12月18日,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实践充分证明,3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1978年12月18日,也就是30年前的今天,我们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22、中共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写进了一些我们党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比如,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中第一次写进党章的是科学发展观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中第一次出现的和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其中第一次第一次突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体系的是社会建设。

23.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 具有(C),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立志改革开放,献身现代化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艰苦创业,做出实绩。

(A)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

(C)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

24. 党的各级委员会要坚决支持共青团根据广大青年的特点和需要,生动活泼地、富于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充分发挥团的(A)和联系广大青年的桥梁作用。

(A)突击队作用;

(B)生力军作用;

(C)先锋队作用。

25、为了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在党的重要文件中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 A) ,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A.达成和平协议 B.实行两种制度 C.实现三通往来

26、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 ( A )

A、一边一国 B、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 C、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27、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创新不是 (C)

A、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B、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C、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保证

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C)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A、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29、 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要努力做到“五个好”,即 ( A )。

A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

B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方法好、工作成果好、群众反映好

C体制机制好、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

30、争做优秀共产党员,要努力做到“五带头”,即( C )。

A 带头学习提高、带头深化认识、带头服务群众、带头弘扬正气、带头开拓创新

B 带头学习理论、带头深化认识、带头争创佳绩、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

C 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

31、中共中央在( B )会议上,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A 遵义 B 瓦窑堡 C 洛川

42、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C )。

A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 中共发表《抗日救国告同胞书》

C 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44、从( C )起,我国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A 1949年 B 1952年 C 1953年

32、实现“一国两制”的前提是( C )。

A 坚持一个国家,两个政府 B 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C 坚持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3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B )。

A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4、坚持 (A) 、 (),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A、拥军优属、拥政爱民B、互相依存、共驻共建 C、共同发展、互相促进

35、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C) 、 () 、 () 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A、求稳定,谋发展,促和谐 B求和平,谋发展,促稳定 C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

36、加强党的建设要围绕着( A )。

A 党的基本路线 B 经济建设 C 反腐倡廉

37、确定我国体制改革目标的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 B )的关系。

A 改革和开放 B 计划和市场 C 发展和稳定

55、中国改革的第一个突破口是( A )。

A 农村改革 B 城市改革 C 国有企业改革

3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 A )。

A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B 坚持与时俱进 C 保持党的先进性

39. 加强国家立法和法律实施工作,实现国家各项工作(C)。

(A)法制化(B)民主化(C)法治化(D)制度化

40.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民族(D)精神。

(A)自爱、自尊和自强(B)自爱、自信和自尊

(C)自尊、自爱和自强(D)自尊、自信和自强

41、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是党员政治身份的证明,介绍信有效期一般不超过(B)。

A、一个月;

B、三个月;

C、半年;

42、在党的80多年历史间,党章已历经(C)次修改。

A、3;

B、7;

C、14;

4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C)

A.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

B.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

C.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44、要走( B),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这是提高农民收入和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

A.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B.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C.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45、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其目的是( B )。

A.到问题最突出、条件最艰苦、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地方去了解实情

B.通过调查研究,从中发现和把握规律性的东西,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C.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6、改革开放处在攻坚阶段,就是要( B )。

A.按照发展是硬指标、改革是软任务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B.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C.放慢改革开放步伐,防止出现大的失误

4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 C )。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 坚持与时俱进 C 保持党的先进性

48、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B )的能力。

A 改革 B 发展 C 开放

49、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B )。

A党中央 B党的基层组织 C党的地方委员会

50、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A )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A 经济建设 B 政治建设 C 文化建设

51、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C )和谐相处的社会。

A 人与环境 B 人与资源 C 人与自然

52、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 B ),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A 遵循客观规律 B 尊重农民意愿 C 依靠农民群众

74、发展( C ),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A 环保经济 B 绿色经济 C 循环经济

53、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 B )会议的委员时提出“八个为荣、八个为耻”。

A 十届三次 B 十届四次 C 十届五次

54、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 C )。

A 发展生产力 B 提高综合国力 C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55、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A )的公民。

A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B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C 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56、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B )。

A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体制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体制

57、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 C ) ,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A、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规律B、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规律 

C、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D、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规律

81、中国共产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 B )的先锋战士。

A、社会主义觉悟B共产主义觉悟C共产主义理想D社会主义理想

58、申请入党的人,要填写入党志愿书,要有( B )正式党员作介绍人,要经过支部大会通过和上级党组织批准,才能成为正式党员。

A、一名 B、两名 C、三名 D、四名

59、预备党员的 ( C )同正式党员一样。

A、权利 B、权利和义务 C、义务 D、被选举权

84、预备党员必须面向(B )进行入党宣誓。

A党支部所有成员;
B、党旗;
C、党徽;
D、支部书记

60、党章指出,党的上下级组织之间要互通情报、互相支持和(A )。

A、 互相监督;
B、互相批评;
C、互相促进;
D、互相提醒

86、(A)是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党具有旺盛创造力的关键所在。

A 理论联系实际;
B、求真务实;
C、解放思想;
D、实事求是

61、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只有在( C )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A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社会主义社会的文明 C社会主义社会

62、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他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所设的党组外,都由( A)产生。

A 选举 B. 上级任命 C. 群众推荐

63、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A )的基本经济制度。

A 共同发展B. 为补充C. 并存

64、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C )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A 剥削;
B、权贵;
C、官僚;
D、垄断

65、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要抓紧时机,加快发展,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 A)发展战略。

A 可持续;
B、跨越式;
C、前瞻性;
D、推进式

66、发展党员,必须经过党的支部,坚持(B )的原则。

A 集中吸收;
B、个别吸收;
C、广泛吸收;
D、统一吸收

97、党的各级委员会在必要时召集代表会议,讨论和决定需要及时解决的重大问题,代表会议代表的名额和产生办法,由(B )决定。

A 上级党组织;

B、召集代表会议的委员会;

C、召集代表会议的委员会常务委员会

67、党要实现共产主义必须在社会主义社会(B)才能实现。

A 充分民主和人人平等;
B、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

C、充分民主和高度发达;
D、充分发展和人人平等。

68、党员必须坚持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A ),多做贡献。

A 克己奉公;
B、廉洁自律;
C、艰苦奋斗;
D、艰苦创业

69、党章规定: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实行( B )。

A 常任制 B、任期制 C、委任制 D、聘任制

104、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应该把(B)作为衡量政绩的根本指标。

A 把维护人民利益、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

B能否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C GDP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70、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 A )在北京召开。

A.10月15日-18日 B 10月13日—16日 C10月14日—17日

7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的重大意义是 (D )

A 是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开始

B.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

C.奠定了后来国共合作的基础

D.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道路

72、“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写于遵义会议后,对毛泽东这一词句的理解,最贴近其历史寓意的是( B )

A.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取得了胜利

B.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遵义会议前的中国革命彻底失败,必须从头再来

D.革命道路漫长而艰巨,前途不容乐观

73、“星火计划”是我国政府为促进(A)发展而制定的

A、农村地区 B、老少边穷地区 C、西部地区

116、1983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学者杨立宇时,阐述了解决台湾问题的(C)

A、九条方针 B、八项主张 C、六点构想

74、在新时期,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是(B)

A、和平统一 B、不结盟 C、全方位外交

75、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C-- 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A:主要问题B:基本矛盾C:主要矛盾

76、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重要的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的---B--。

A:科学文化水平B:思想道德素质C:知识创新能力

77、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A---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A:社会主义法律规范B:中国的法律规范C:现行的法律规范

78.党组织对违犯党的纪律的党员,应当本着(A)精神,按照错误性质和情节轻重,给以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

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B、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C、团结-批评-团结;
D、实事求是

79.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的对间是( B) 。

A. 1950年10月8日 B. 1950年10月19日 C.1950年10月25日

80.2008年是共和国总理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在纪念座谈会上,胡锦涛指出:“他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独具一格的外交艺术和外交风格,在国际社会为党和国家赢得很高声誉。”下列各项不属于周恩来外交思想或外交实践的是 A

A.提出“一边倒”外交方针 B.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1955年出席万隆会议

81.标志着我国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的事件是 B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私营工商业的改造结束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D.中共“八大”召开

82、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 C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A、和谐发展 B、生态平衡 C、全面协调可持续

83、中国共产党党员标准主要是由( A )决定的。

A、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B、党在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

C、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84.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 B ),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A 神舟四号 B 神舟五号 C神舟六号

85、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C)。

A、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

B、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正确的方针政策

C、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使科学发展观真正为全体党员所掌握,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并真正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

86、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A)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A、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B、解放思想 C、改革开放

142、在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作了题为( C )的报告。

A、《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B、《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D、《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

87、坚持( B )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A、直接“三通”B、“一国两制”C、一个中国 D、反对分裂

88、一二•九运动首先发生在(A )。

A 北平 B 上海 C 南京

89、党员要切实开展(D ),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A自我反省;
B、民主生活会;
C、自我教育;
D、批评与自我批评

90、党员必须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 ( B ) ,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A 国家的法律B、国家法律法规C、法律法规D、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91、1月7日,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8.6万公里,跃居世界第_______位。目前我国已经建设客运专线2319公里,这标志着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已位居世界_______。2009年是我国铁路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投产最多的一年。全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6000亿元,比上一年增加2650亿元,增长79%,超过“九五”和“十五”铁路建设投资总和。(D)

A 二第二 B.一第一 C.一第二 D.二第一

92、1965年,中央人民政府正式设立西藏自治区。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有C

① 开创了我国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先例

② ②实现了藏族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③ ③促进了藏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④ ④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93、温家宝总理2010年2月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____________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

A.城市 B.农村 C.私人 D.公立

94、2009年9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主要议程是研究( B )。

A.如何有效地应对金融危机问题

B.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C.党的作风建设问题

D.如何有效地预防腐败问题

95.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关键就是(C )

A.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B.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C.努力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堡垒

96.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党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最好教材的三部著作包括(B )

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

B.《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

C.《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

97.党的执政能力主要包括(A )

A.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B.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构建社会主义157.和谐社会的能力;
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C.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98.当前,解放思想的重点是( A)

A.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

B.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突出问题

C.充分体现群众意愿,满足群众需求,把握群众脉搏

99.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应该把(B )作为衡量政绩的根本指标

A.把维护人民利益、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

B.能否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00、党章规定,( C )是唯一而正确的入党动机。

A、增加择业竞争砝码,找到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

B、具有政治资本,使自己早日成才

C、献身共产主义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61、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在( C )

A 10月16日—18日 B 10月17日—19日 C 10月20日—22日

101、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______。( C )

A、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B、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02、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______。( C )

A、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03、党组织决定重要问题,要______。( B )

A、召开会议     B、进行表决  C、请示上级

104、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B)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

A.4个月 B.6个月 C.8个月 D.12个月

172、(A)是中国颂扬俄国十月革命的第一人。

A.李大钊 B.陈独秀 C.毛泽东

10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 。( B )

A、 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B、 坚持以人为本

C、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D、 实现可持续发展

106、党组织讨论决定问题,必须执行_____________的原则。( A )

A、少数服从多数   B、民主集中制   C、下级服从上级

107、发展观是从( A)对发展问题的诠释

A.哲学角度 B.经济角度 C.文化角度 D.社会角度

108、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 A)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以保护环境为中心

C.以调整结构为重点 D.以节约资源为重点

109、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 C )是基础。

A、经济 B、法律 C、教育 D、稳定

189、在中国各政党中,各民主党派是( A ) 。

A.参政党 B.执政党  C.在野党

110、社会主义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 ( C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完成

111、 ( B )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A.1999年10月1日 B.1997年7月1日 C.1999年12月20日

112、党内( A )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A.民主 B.法制 C.监督

113、我国的根本国家制度即国体是( B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  C.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14、中国共产党维护和发展国内各民族的平等、团结、( A )关系,坚持实行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全面进步。

A、 互助 B、互利 C、协助

115、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要重视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 C )中发展党员。

A、 工人 B、农民 C、青年

推荐访问: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