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通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党课下载 >

2022年专题党课:品读《习近平用典》追溯源头活水(全文完整)

发布时间:2022-08-19 14:55:08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专题党课:品读《习近平用典》追溯源头活水(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2年专题党课:品读《习近平用典》追溯源头活水(全文完整)

品读《习近平用典》追溯源头活水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

同志们:

很荣幸,今天能有机会和大家在党校一起交流学习。在接到市委组织部关于党校讲课要求的文件后,我一直在思索,怎样能把自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更好地与在座的各位分享交流。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决定和大家分享我读过的一本书《习近平用典》,与大家一同讨论学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访谈等,形成了独特个性的风格,精妙的典故信手拈来,广博的引用贯通古今,人们爱听、爱读、爱看,总是给人以思想启迪、精神激荡,海外媒体纷纷称之为“习式风格”。

《习近平用典》一书就收录了习总书记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遴选的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的经典名句,至今已出版两辑。该书是一本内容丰富、内涵深刻、视野广阔、推陈出新、启迪精神的好书,分敬民、为政、修身、廉政、劝学、法治等13个篇章,将“故纸堆”里的典故赋予了“新生命”,把古人治理智慧运用于治理现代化的当代实践,以经典名句画龙点睛,形成的文字博古通今、底蕴深厚,“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我对这套书的认识是:借古抒怀创新意,精致寓意启迪人。为我们今后干事创业提供了深刻的哲理、智慧启迪。

今天,借此机会,我们一起学习《习近平用典》中的部分内容,既可以追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又能在古为今用的创造性转化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首先,我先和大家一起学习“劝学篇”。

(1)“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大家一定很熟悉,该句被引用到《领导干部要爱读书好读书善读书》一文中,出自苏轼《和董传留别》。“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传世名句,一个“自”字,强调了高雅不凡的气质源于书香熏染。“气”不仅指读书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是指在面对人生失意和窘迫时所表现出的豁达态度。读书不仅可以长知识,还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气质高雅。曾国藩对儿子曾纪泽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北宋使人黄庭坚则从反面加以论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他多次强调,“读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强调领导干部应该主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少一些饭桌上的觥筹交错,多一些书卷里的含英咀华,研读历史经典,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
研读文学经典,陶治情操、增加才情;
研读哲学经典,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思辨能力;
研读伦理经典,知廉耻、懂荣辱、辨善恶。总之,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固本培元,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2)“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这句话被引用到《之江新语·要善于学典型》一文中,出自刘向《说苑·建本》。意思是:要想增长才干,就要努力学习;
要使刀刃锋利,就得勤加磨砺。

(解读)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重视学习,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个鲜明特点。从上学到从政,他更是把学习当作一项增长才干的基础工程。这种学习,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如此才能克服本领恐慌、跟上时代步伐;
这种学习,也是一个与实践结合的过程,只有学以致用、学而能用,才算是学会了、学好了。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学习,不仅是修身养性,更是要学以致用;
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项政治责任。换言之“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

(举例)大家去年应该都阅读过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我对于习总书记勤奋好学的描述仍记忆犹新。书中写到,“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读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这种勤奋好学精神,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轨迹。领袖的成长不是偶然的,领袖思想的形成总是有源头的。正是习总书记勤奋好学的精神和经年累月的积淀,才有后来的从十八大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三中全会吹响全面深化改革集结号;
从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到五中全会以新发展理念布局“十三五”,再到六中全会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部署,以及十九大确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总结)习总书记在很多场合都讲过读书,对我们党员干部都寄予了厚望。2014年2月7日,习总书记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指出:“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2016年12月7日,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他指出:“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

如果说,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
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
那么,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如果我们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那就难以增强本领,也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学习是端正思想、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手段,是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重要基础。新时代需要新气象,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我们应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近几年来,各单位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既有上级部门的规定动作,如交流会、研讨会、专题会,也有各部门自行组织开展的学习活动,如印发每周学习资料、观看影视纪录片、廉政教育基地学习、撰写心得体会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我们党员干部要抓住难得的机会,给自己充电,提高理论素养。要做到“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必须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学有所为。要时刻有加强学习的紧迫感,哪怕一天挤出半小时,即使读几页书,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只有下得苦功夫勤学,才能求得真学问。在改革的浪潮中,我们要像禾苗渴望春雨一样努力汲取着营养,使自己快速成长起来,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下面,我们来学习“敬民篇”。

(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句话被引用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文中,出自管子《管子·牧民·四顺》。意思是:政权的成败在于人心的顺逆,政令能够推行,在于顺应民心;
政令所以废弛,在于违逆民心。

(解读)“民心”问题,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是一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以百姓之心为心”,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身体会民心所向和民生疾苦。翻开90多年来的奋斗史,正因党旗上始终铭刻“人民”二字,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才获得了深厚的土壤与不竭的动力。

(2)“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句话同样被引用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文中,出自儒家典籍《尚书》。意思是:上天所看到的来自于我们老百姓所看到的,上天所听到的来自于我们老百姓所听到的。周武王借此告诉诸侯们,君王要遵从百姓的意志办事。

(解读)《尚书》中的这句话,是中国古代“民本”政治思想的经典表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话,就是要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民本之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只有始终把群众是否得利、民生是否改善作为标尺,我们的民主才能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获得正确的价值指南。

(举例)读习总书记的讲话,就好像他坐在对面跟你交流这种感觉,虽高屋建瓴,但不居高临下。其实,习总书记敬民亲民爱民不仅仅体现在他的讲话演讲中,更体现在他平日的一言一行中,经常用“唠家常”打开群众心扉,让群众说出心里话。比如在2013年7月,在看望河北省正定县塔元庄村干部群众时,习总书记的开场白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他说:“这里我很熟悉,当年下乡就骑自行车来,今天就是来看看乡亲们,接接地气、充充电。”在与普通群众的交流中,一句:“你比我大,我该叫你大姐!”更是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他那满面笑容、和蔼可亲的表情,尽现一个大国领袖平等待人、平易近人的亲民风采。

(总结)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永恒课题。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宗旨意识的又一次升华,也指出了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拥有一颗敬民、亲民、爱民、为民之心。对此,我给大家提三点希望:

一要牢固树立亲民理念。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党的各级干部无论职位高低、权力大小,都是人民的公仆。因此,亲民是我们党的本分。亲民就是要始终心系人民、时常想到人民群众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
所到之处,不摆架子,坚持与基层的普通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当群众的知心人、明白人;
尊重群众意愿,爱护群众利益,真正树立群众至上,百姓第一的思想。

二要始终拥有爱民情感。党员干部情系人民群众,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法宝,也是新形势下化解矛盾、克服困难的一种有效办法。党员干部要把群众当亲人、当朋友,多走动、多交往,特别是要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最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把党的关怀带给群众,倾注深情帮助群众;
不能虚情假意,切忌流于形式,力戒变成“作秀”,真正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这样融入到群众中去,感情自然就是发自内心,就不会装出来、“秀”出来。

三要大力弘扬为民作风。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变初心。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里,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其实,很少有老百姓早晨睁眼醒来会关心GDP是多少,大家更多想到的是柴米油盐、出行、生活,包括空气怎么样?水怎么样?交通怎么样?孩子上学怎么样?看病怎么样?等等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最直接最具体的事情。因此,我们要抓住让老百姓有获得感的事情去做,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病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真正做到造福于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下面,我们来学习“廉政篇”。

(1)“一丝一粒,我之名节;
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
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
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这句话被引用到《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一文中,出自张伯行《禁止馈送檄》。这篇《禁止馈送檄》,全文仅56字,共用了8个“一"字,申述了关心百姓疾苦、注重个人名节、反对送礼行贿的主张。意思是:“一丝一粒”虽小,却牵涉我的名节,“一厘一毫”虽微,却都是民脂民膏。对百姓宽待一分,那么百姓所得就不止一分;
向百姓多索取一文,那么我的为人便一文不值。这体现了廉洁奉公的做人原则与道德操守。

(解读)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
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这样的滑坡和动摇,往往是从小事开始的。习近平总书记还曾以“贪如火,不遏则自焚;
欲如水,不遏则自溺”“堤溃蚁穴,气泄针芒”“荀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等,提出过同样峻切的警思。现实中,少数干部总以为在大是大非面前把握住自己就行了,所以在“小节”上疏于防范,认为吃几顿饭、喝几瓶酒、收点小东西无伤大雅,其结果往往是“小节不慎,大节难保”,最终铸成大错、悔之晚矣。所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思想的口子一旦打开,那就可能一泻千里。干部不论大小,都要努力做到慎独、慎初、慎微,“不以恶小而为之”。

(2)“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
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这句话被引用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一文中,出自金缨《格言联壁·持躬》。意思是:节俭就会有节制,有节制则百善都会兴起;
奢侈就会放肆,放肆则百恶都会爆发。崇俭戒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秦穆公奉行“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的为政理念,勤俭治国,为秦的强大乃至后来的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汉文帝崇尚勤俭,“露台惜费”,力戒奢侈,从而开创了“文景之治”。

(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话表明,节俭与奢侈绝不仅仅是个人生活问题,更关系到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为政之德。正因为此,中央不仅重拳整治奢靡之风,而且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把反对浪费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给奢侈浪费者划定制度“红线”,给以身试法者设定“高压线”。

(总结)廉洁自律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优良品格,也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克服消极因素的重要举措。十八大以来,从李春城、刘志军,到薄熙来、徐才厚、周永康,一个个彪形“老虎”被揪出来,查处力度不断加大,正风肃纪毫不手软;从“科长”到“村长”,从“迟到早退”到“服务态度”,一只只群众身边的苍蝇被拍扁,“蝇蚁之事”不再是漏网之鱼.只要违犯党纪国法,一样严惩不贷。习主席曾强调:“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因此,在任何时候,我们党员干部都必须要以法纪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锤炼自己的道德品行,确保自己始终身心端正、思想纯洁、一尘不染。要力戒贪欲。贪欲是万恶之“源”。一个人如果利欲熏心,就难免会腐化堕落,成为人民唾弃的罪人。每名党员干部,都要防止染上贪欲的陋习,坚守住自己的道德操守。要履好职责。只有认真履职尽责,才能坚守住人生“高地”,拥有事业成功的希望。要敬畏法纪。身为党员干部,平时一定要克服“无所畏”、“无所惧“心理,真正敬畏法纪这把“利剑”,时刻从严自律,管住自己,自觉做一名遵守规矩,敬畏法纪的老实人。要加强修养。“不拘小节”,终酿大错。一切身败名裂、令人唾弃的“小人”,都是对“小节”不在乎而逐渐造化成的。作为党员干部,我们一定要注重日常细微养成,不断加强道德品行修养,锻造良好的党员人品形象。从而使自己能够时刻老实做人、干净做事,树立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

下面,我们来学习“笃行篇”。

(1)“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这句话被引用到《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一文中,出自荀子《荀子·大略》。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能够透辟地认识事物的道理;
善于行动的人,能够深入地探究事物的疑难。

(解读)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习近平围绕“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这一人类发展的重要命题,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深刻阐释。他引述荀子这句哲言,着意展现一种砥砺前行、攻坚克难、不达目标不罢休的进取态度,提醒国际社会拿出务实态度、担当发展责任,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跑,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目标。

(2)“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
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这句话被引用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文中,出自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意思是:大厦的建成,不能只靠一棵树的木材;
大海的润泽,也不是仅凭一条河流的归聚。

(解读)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再宏伟的楼宇,也是一砖一瓦建起来的;
再广阔的海洋,也是涓滴不息汇成的。放眼今日中国,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改善社会民生,抑或是建设法治国家,都有一个遵循规律、循序渐进的过程,等不得也急不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既要有只争朝夕的干劲,也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历史耐心,一心一意谋发展,咬定青山不放松。爬坡迈坎、攻坚克难,最是考验决心与耐性。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前进,防止毕其功于一役的浮躁、只求短平快的功利、大干快上的盲目,下一番苦功真功才会有新突破。积跬步至千里,积小胜为大胜,蹄疾步稳、行稳致远,则大事可为、大业可成。

(举例)我在政协负责xxx方面的工作,每年都会组织委员们围绕相关工作选择调研课题进行调研视察。我发现,虽然网上有成百上千的资料,动动手指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但资料不能代表现实,每个情况都有各自的特殊性、唯一性,坐在办公室根本得不到第一手的资料,很容易犯想当然的错误。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以只有亲力亲为,同委员们一道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迈开步子、走出院子,到市场社区、到田间地头,亲自查看、亲身体验,才能听到实话、查到实情、收到实效,才能切实把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搞清搞透,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真材实料。

(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讲到“实干”的问题,要求领导干部“在实干中形成共识,在实干中解决问题,在实干中实现愿景”。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李大钊的名言“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勉励全国人民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把十九大描绘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我们党员干部在提高修养、加强学习之外,更要加强实践。知识和经验犹如雄鹰的双翼,只有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越是条件艰苦、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锤炼人。“脚上有泥,心中才有数”,昭示了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姿态。讲空话、浮于事、假把式,这其实是撸起袖子不干活、扑下身子搞摆拍,惑得了一时、唬不了一世,藏不住真差距、也替不了真作为。迎接新时代,得有豪情壮志;
驾驭新时代,则靠厚实功底。我们只有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才能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砥砺品质、提高本领,实现自己的价值。

以上是我从《习近平用典》两辑中摘选的四个方面内容,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咱们就交流到这。

同志们,《习近平用典》这两本书中典故不足万字,但字字都是精华,句句都饱含着中华民族至深至简的追求。因此,希望大家下去之后也可以通过深读细学、如琢如磨,做到学深学透,把握真谛,真正在深层次提高思想理论水平,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坚定“四个自信”,肩负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鉴往知来,我们想办法、办事情就会更有底气,更有自信。

推荐访问:用典 源头活水 党课 专题党课:品读《习近平用典》追溯源头活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