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通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心得体会 >

参观半条被子心得体会10篇

发布时间:2022-12-19 13:05:06 来源:网友投稿

参观半条被子心得体会10篇参观半条被子心得体会 《半条棉被》观后感学习心得5篇 《半条棉被》观后感学习心得1 1934年11月上旬,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老百姓家中,临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参观半条被子心得体会10篇,供大家参考。

参观半条被子心得体会10篇

篇一:参观半条被子心得体会

条棉被》观后感学习心得 5 篇

  《半条棉被》观后感学习心得 1

  1934 年 11 月上旬,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 名女红军借宿老百姓家中,临走的时候,把自己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留给了徐解秀。

  半条被子的背后启示,是三位女红军战士宁可自已受苦也不让群众吃亏的为民情怀,感受到军民鱼水情的深刻内涵,老百姓是水,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老百姓拥爱军队,红军赢得了人心。

  半条被子的故事传说,红色精神过去如此,今天依然。谁真心实意对待老百姓,谁就赢得了人心,谁心中装有老百姓的位置,谁就有真理的源泉。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再走革命老区,追随老百姓的脚步。2019 年 8 月 12 日,贵广动车队的部分党员,参观了半条被子的发生地。聆听红色感人故事传说,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党日活动。不禁思绪万千,心潮澎湃。

 万象始更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通过这次学习活动,精神上接受了红色的洗礼,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贯彻新的理念,履行新的使命。

  在新的历史时期,每一位共产党员不能忘记半条被子的初心,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树高千尺不忘根,老百姓是万水千山的源。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心连心共命运。

  红色故事传说是长征精神,鼓舞着共产党员的理想,半条被子是巨大的信仰财富,感悟初心,传承崇高的责任,而不是仅仅嘴上说说,而要把这种精神践行到实际的工作中,在思想上深刻重视,在行动中坚决落实。

  理论上大学习,工作中大落实。回到车队后,贵广的党员们理论联系实际,用红色的故事传说磨砺意志,找差距,抓落实。用半条被子的精神,守初心,担使命。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体现在实效上,对标找差距,发力抓落实,党员小组的设岗建区奔着问题去,追着问题改。

  一,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党规和党章,提高党性素质和修养,提高自我的思想建设。积极主动学习党史和学习系列讲话,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时刻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已,做一名合格的党员。

  二,加强业务技能学习,把理论学习放在重要的地位,自觉运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在日常的工作中提高客运质量。坚持在创岗建区的责任区,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在岗位上以实干为荣,不图虚名,鼓实劲,办实事,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努力积累客运乘务的经验和总结,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在保证安全出行的前提下,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尽职尽责,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踏踏实实完成本职工作。

 三,加强优质服务的宗旨,对待旅客如同春天般的温暖,脚踏实地的做好客运工作,急旅客之所急,想旅客之所想,真正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照样可以一样能发光,一样能发热,正如雷锋同志说的,如果我是一滴水,我愿意滋润每一寸土地,如果我是一线阳光,我愿意照亮每一分黑暗,如果我是一颗螺丝钉,我愿意坚守在普通的岗位上。认识到位,才能行动自觉。树立以客为先的服务理念,在工作中追求用心,用情的服务态度,努力完成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神圣使命,奏响高铁名片主旋律的最强音。

  《半条棉被》观后感学习心得 2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传说共有***个小故事传说,其中我对“四渡赤水”这场战役印象最深刻。这则小故事传说主要讲了: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在贵州 四川

  云南三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进行运动战。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他等人的领导下经过整编,继续进军。为了摆脱数十万敌军从四面八方对红军追击

  堵截和包围,亲自指挥红军,在云贵高原展开一场灵活机动的运动战。1935年 1 月 29 日,红军从遵义出发北上,一渡赤水,准备从四川泸州和宜宾之间北渡长江,与红四军方面会和,北上抗日。此举引起蒋介石的极大恐慌,急调重兵布防在川黔边境,封锁张江。2 月 8 日,红军二渡赤水,重入贵州,奇袭娄山关,再战遵义,歼灭贵州军阀王家烈部,重战桐梓

  娄山关和遵义,并歼灭敌 20 多个团。为了进一步迷惑和调动敌人,红军于 3月 16 日三渡赤水,重入川南,假装北渡长江。3 月 22 日,他指挥红军突然掉头东下,四渡赤水,南渡乌江,直逼贵阳。当时蒋介石正在贵阳督战,见红军矛头指向贵阳,自己周围的兵力空虚,慌了手脚,丧魂落魄,急调滇军火速驰援,实现

 了他部署的“调出滇军”的目的。在长征中,红军所表现出来的英勇艰苦的精神和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无坚不摧的强大战斗力量。

  看完这本书后令我心情无比激动,我们要发扬长征中红军战士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更明白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深刻道理,牢固树立跟党走的信念。

  2012 年 7 月 1 日,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 91 周年纪念日。在这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来临之际,我通过读“红书”——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传说来重温历史,让我进一补加强对党的认识,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传说共有***个小故事传说,其中我对“四渡赤水”这场战役印象最深刻。这则小故事传说主要讲了: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在贵州 四川

  云南三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进行运动战。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他等人的领导下经过整编,继续进军。为了摆脱数十万敌军从四面八方对红军追击

  堵截和包围,他亲自指挥红军,在云贵高原展开一场灵活机动的运动战。1935 年 1 月 29 日,红军从遵义出发北上,一渡赤水,准备从四川泸州和宜宾之间北渡长江,与红四军方面会和,北上抗日。此举引起蒋介石的极大恐慌,急调重兵布防在川黔边境,封锁张江。2 月 8 日,红军二渡赤水,重入贵州,奇袭娄山关,再战遵义,歼灭贵州军阀王家烈部,重战桐梓

  娄山关和遵义,并歼灭敌 20 多个团。为了进一步迷惑和调动敌人,红军于 3月 16 日三渡赤水,重入川南,假装北渡长江。3 月 22 日,他指挥红军突然掉头东下,四渡赤水,南渡乌江,直逼贵阳。当时蒋介石正在贵阳督战,见红军矛头指向贵阳,自己周围的兵力空虚,慌了手脚,丧魂落魄,急调滇军火速驰援,实现

 了他部署的“调出滇军”的目的。在长征中,红军所表现出来的英勇艰苦的精神和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无坚不摧的强大战斗力量。

  看完这本书后令我心情无比激动,我们要发扬长征中红军战士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更明白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深刻道理,牢固树立跟党走的信念。

  《半条棉被》观后感学习心得 3

  漫漫长征,不知有多少英勇的战士倒下。他们凭着必胜的信念,爬雪山,过草地,不畏严寒,风里来,雨里去,他们个个的有坚强不屈

  视死如归的精神。正像那意大利著名的长篇小说——《牛虻》中的主人公亚瑟,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仍然毫不畏惧,从容不迫。

  当干粮吃尽 无食充饥时,战士们吃起了树皮 树根 野草,有的战士甚至被活活的饿死 累死,他们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战斗,但绝对没有一个人像狡猾可恶的敌人低头

  投降,他们拥有那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体现了坚贞不屈的高大形象。如果没有正确坚定的信念;如果没有奋不顾身的战士;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难道此时还会存在自由和平幸福的生活吗?虽然当时的战争牺牲了许许多多的战士,但是他们的优良品质,顽强不屈的精神,仍存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他们舍小家,保大家,离别自己的亲人,保卫祖国,保卫我们共同的家园。多么可贵的精神啊!这些英勇的战士们时刻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着;时刻为将来幸福和平的生活而奉献着,努力着。

  烈士,英勇的烈士,我赞叹他们,敬佩他们,我愿做一只中国的“牛氓”,为新世纪谱写动人的赞歌。

 《半条棉被》观后感学习心得 4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大会上,用“半条被子”的故事传说刻画了共产党人时刻心系群众的形象。近日,位于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的“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入选第三批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90 多载风雨同舟

  血脉相通 生死与共,诸如“半条被子”的温暖这样的为民爱民之举,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不胜枚举,凝结在其中的革命精神历久弥新 永不过时。

  寻初心之根,涵养家国情怀。在汝城县沙洲村民俗广场,“半条被子”大型雕像矗立中央,鲜红的“半条被子”犹如一面鲜艳的旗帜,映照着共产党人的初心。1934 年 11 月,红军长征途中,3 名女红军借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临走时把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了下来。这种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心上的初心本色,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代代相传,正如“时代楷模”张富清一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一辈子坚守初心

  不改本色的崇高精神。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我们更须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掸去思想上的灰尘

  淬炼政治上的坚定,在坚守初心中筑牢信仰之基 补足精神之钙 把稳思想之舵。

  问使命之本,勇挑责任重担。“半条被子”的温暖背后,是红军战士将寒冷甚至牺牲留给自己的担当和奉献。当年,红军正是靠着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大无畏精神,战胜了沿途的重重困难,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新的长征路上,“半条被子”的温暖激励着我们敢于担当

  勇于奉献,才能跨越新的“雪山”“草地”,征服新的“娄山关”“腊子口”。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用生命担当使命的新时代英雄战士杜富国,为

 了任务敢拼命

  为了战友不惜命,一句“你退后,让我来”,充分彰显了当代军人的非凡担当。真正的共产党员,面对艰难困苦,就要以“偏向虎山行”的胆识

  “敢啃硬骨头”的拼劲,敢于迎难而上 砥砺前行,自觉做起而行之的实干家,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

  扬时代之帆,致力伟大实践。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唯有不忘初心,方可赢得民心 赢得时代 赢得未来。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守初心

  担使命,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具体体现在干事创业上。当前改革攻坚正处在船到中流浪更急

  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愈进愈难而又不进则退的时候,广大党员干部应在感悟“半条被子”的温暖中强化事业心 责任感,努力当好新时代的突击队员。始终保持“朝受命

  夕饮冰,昼无为 夜难寐”的紧迫感,保持踏石留印 抓铁有痕的韧劲,鼓劲扬帆再出发,真正把使命刻在心上 扛在肩上,不让职责挂空挡,不让承诺放空炮,以“功成不必在我

  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和担当,努力推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半条棉被》观后感学习心得 5

  “半条被子”,恒久温暖;鱼水浓情,千古流芳。《半条被子》讲述红军长征时期,三位女红军借宿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见到徐家连御寒的被子都没有,临走女红军用剪刀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开,将半条被子留给了徐解秀。红军走了,徐解秀惦念了五十多年,也将这个感人的故事传说在心头珍藏了五十多年。红军战士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首先想到老百姓的需求,展现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荣辱与共

 风雨同舟的鱼水深情和共产党始终依靠群众 始终为了群众的不变初心。

篇二:参观半条被子心得体会

条棉被》观后体会三篇与电影《半条被子》观后有感三篇

 《半条棉被》观后体会三篇

 【篇一】

 就在前两天,我们最敬爱的习大大去参观了半条棉被的纪念馆,正好看到影院有上架这部影片,本着好奇的心去看了《半条棉被》!

 影片主要以董秀云,一个因为自家老公参加红军而义无反顾的加入红军队伍中的女卫生员为主,展开了故事的叙述!影片开头就是一个战士将一床棉被送给董秀云,而这床棉被正是董秀云夫妻俩的婚被!这一幕看得很感慨,因为影片隐隐透露出她的丈夫已经牺牲了,而她不愿意接受!决定一路追寻大部队,顺便寻找自己不管是活着还是牺牲的丈夫!而在这一路上,她们到了一个山村,遇到了贫穷的乡亲,借宿在老百姓家中时,他们帮助老百姓修缮房屋,治疗老百姓的小病小伤,老百姓由不理解到接纳红军的过程中,让人觉得又感动又悲伤!红军临走前,董秀云要把被子留给借宿的那户贫穷老百姓,老百姓知道这床被子对董秀云的重要意义,一直推却,最后,一把剪刀

 将那床婚被一分为二!我无法体会当时董秀云的心情,但我深深地觉得,她必是不后悔这么做的!犹记得董秀云那句话,即便我不回来,以后我的子孙也会回来的!影片最后,董秀云所在的红军在延寿山全军覆没!

 这一幕带给我深深的震撼,因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习惯了美好的结局!即使我们知道,之后他们可能会牺牲,但是在电影里,我们希望他们是活着的!我们总说,我们能过上现在幸福的生活,是因为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可是,我们并没有切实地体会到,负重前行可能的后果!这场电影给我思想上的洗礼,让我深刻明白,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真的是无数先辈用血肉之躯换来的,活在当下,活在中国,究竟是多么幸福的事!

 【篇二】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近日,在湖南省津市市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下,我们观看了《半条棉被》这部电影,“聚焦平凡一幕,实为不凡之人”,这是红军长征路上的一段平凡往事,但电影中的人物角色却闪烁着不平凡的光彩,正是点滴平凡中的不平凡造就了今日的中华民族与中华儿女。

 一枚普通铜板,承载着党员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的自律。“路上挖到一颗红薯,红军也要在地上放上几枚硬币”,食虽无主,纪律却常在心中,党员干部应时刻做到自廉。常持自警之心,卑以自牧。贯彻

 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始终在思想上与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四个意识,牢记两个务必,坚定不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抵制四风问题,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与自我提高能力。常思权力之框,慎独于内。深刻认识党面临的四种危险与四大考验,牢记权力为法律所约束、为群众所服务、为人民所监督,筑牢思想防线,不踩红线、不越底线;自觉增强主动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诚心接受群众监督、真心对群众负责,做到群众面前不忘初心所扰,不为人情所困,不为关系所累,不为利益所惑。

 一双自由脚,承载着党员破旧革新的勇气。电影中,徐解秀老人在三位女红军影响下,脱下了裹脚鞋,重拾了自由脚;党在长征过程中也蹚出了一条理论联系实际、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我们应坚持创新引领,把握发展机遇。建立容错机制,降低试错成本。将从严问责与合理容错相结合,坚持对干部创新进行客观评价,公正合理对待,对该容的大胆容错,不该容的坚决不容,既确保让广大干部聪明才智充分涌流,调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又避免拿容错当保护伞,出现纪律松绑情况。树立创新意识,提升创新成效。结合时代新特点、新形势、新任务,敢于突破传统、敢于跳出常规,打破思维惯性与工作惯性,在干事创业中不断探索新方法,敢于提出新观点,善于学习新技术,勇于尝试新方法,将创新精神贯穿工作始终。

 一床平凡被子,承载着风雨同舟的军民鱼水情。一床被子,一分为二,是共产党人与群众共冷暖的初心;房屋被烧,集资修建,是共产党人为群众解忧愁的决心;“半条棉被”暖了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民心。坚定理想信念,做有“志”干部。“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坚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理想信念,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始终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提升干事本领,做有“才”干部。“打铁还需自身硬”,始终葆有本领恐慌的危机感与紧迫感,把学习作为增强干事本领的重要手段。注意学习方式。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注重学习内容。学习政治理论,讲好业务本领,做好群众办法,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让自己成为行家里手。

 【篇三】

 《半条棉被》入选了“电影党课”。千千万万的中共党员,又将迎来一次点燃热血、洗涤灵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革命传统和精神教育。

 这是一个流传很久的故事,红军长征时,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贫苦村民徐解秀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徐解秀留下了。**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周年的大会上讲述过这个故事。

 《半条棉被》从立意、立项到剧本的创作、电影的拍摄,整个过程,花了很大的心思和精力。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亲自批示,各级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孟奇导演将一个简单的、有巨大空白的故事还原、丰富、加工,升华成了一部有血有肉、情感饱满、精神丰富的电影。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这部电影中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电影一开场,画面和声音的质感就把我深深震撼了。导演在故事架构和细节把控这些方面一直做得很好,将红色题材的主旋律影片当鸿篇巨制打造,大场景声势夺人,小细节一丝不苟,让人叹服。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有散文的气质,在短时间内各种情节和线索聚焦在一起,看起来似乎有些散乱,其实是形散而神不散,把时空交错的多角度场景剪辑组合在一起,既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历史真实,又不动声色地升华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以及军民鱼水情深这一主题,真正做到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影片开头,是一声声急促而凄惶的锣声:“过兵了!”然后是整个村庄倾巢而出,冒雨到山上躲兵灾。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在老百姓眼里,兵匪是不分家的。兵篦匪梳,百姓都要遭殃。然而却有这样一支队伍,它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所到之处,宁愿忍饥挨冻,也不骚扰群众半分,真正把理论落实到行动上,真正自上而下人人贯彻《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在当时的老百姓看来,这无异于天方夜谭。那时,国民党反动派为了达到摧毁瓦解红军的目的,到处造谣撒谎,把共产党妖魔化,并且冒充红军四处煽风点火,人为制造老百姓与红军的矛盾与隔阂。正因为这样,“半条棉被”才显得尤为珍贵。

 这半条棉被是共产党人言行一致的象征。在军阀林立的旧社会,惟有这一支队伍才是人民的军队,是为解救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而来的。为了劳苦大众,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什么都愿意献出。“棉被”只是所有这一切的象征。

 这个故事,妙就妙在“半条”两字。正是这两个字,真正体现了党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的本源关系。孟奇导演为了体现这一点,把“互相扶持、你帮我助、彼此谦让”的细节做得非常充分,让时隔 80 多年的现代人真正明白了红军长征为什么最后能胜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最后能夺取天下。这部电影,不单是拍给人民大众看的,更是拍给和平时代所有共产党员看的。一个政党从人民中来,是人民群众的核心力量,是人民群众的精英团体,只有为人民谋幸福,让民族集体利益最大化,在瞬息变化的世界格局中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不倒,才能真正保证它的合法性和先进性。

 这样的“电影党课”需要大力弘扬,让每一个共产党员常常接受这样的心灵洗礼。

 电影《半条被子》观后有感三篇

  电影《半条被子》观后有感三篇

 【篇一】

 1934 年 11 月,长征途中的中央和军委纵队及红军主力从湖南汝城出发,进军宜章,经过文明乡沙洲村时,三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家中。当天晚上,她们 4 人一起睡在厢房里,盖的是徐解秀家的一床烂棉絮及一条红军的被子。6 天后,女红军要走了,为感谢徐解秀,女红军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了一半送给她。这一走,让徐解秀等了 50多年,那间厢房还是原来的样子。

 **年 10 月 21 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了湖南汝城沙洲村“半床棉被”这个红色经典故事:“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 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年**,根据红军长征途中的史实故事改编的红色电影《半条被子》在江西于都开机,2020 年 2 月 8 日在全国院线公映。

 昨天中午,学校党支部组织党员观察了电影《半条被子》。

 电影再现了 80 多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为民族求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感人故事。

 一、坚定的革命信念付诸于行动。

 由于路线错误,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了,不得不进行史无前例的悲壮长征。面对敌重兵的围追堵截,红军将士满怀胜利的信念,勇往直前。离开徐解秀家时,女红军说:等我们打了胜仗,我们要回来的,如果我们不来,我们的子孙也会回来的。

 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河畔出发时的 8 万 6 千余人,经 1 年零 3 天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长征后胜利到达吴起镇,摆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重兵围剿,仅剩 6 千余人,长征路上,每行进 300 米,就有一名红军将士壮烈牺牲。在如此惨烈的战斗中,红军依然保持着必胜的信心,是人民求解放、谋幸福、革命必然成功的信念激励着红军将士前赴后继、向着光明、向着胜利、向着美好的明天前进。

 二、同甘共苦的战友情 在那个年代里,民以食为天,无食无命,食物就是生命。几个红薯,3 位女红军没有独自吃,自己吃了一点,大部分留下给大家吃。一人吃一点,几轮都吃不完。想到小时候看过的电影《上甘岭》中的镜头:尽管志愿军战士们因严重缺水而嘴唇干裂,付出了极大牺牲才送上来的一个苹果,全连的指战员吃了一圈,还有一大半,很多战士只是闻闻而已。为什么 1949 年以后,新中国同任何的对手进行的战争都取得了胜利?就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传承了下来。

 三、不虐待俘虏的严密军纪

 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就制定了严密的军纪,其中一条就是”不虐待俘虏“。在旧中国,很多人当土匪、当白军,也是为了活命,为了讨口饭吃,这些人也是穷苦人家出生。共产党闹革命,就是为了让劳苦大众过上幸福日子,也包括了这些人的幸福。俘虏放下了武器,不再以人民为敌、不以革命为敌,就让他们回家,想参加革命的,也是革命队伍的生力军。那两个与红军殊死搏斗的父子兵被红军救下来了,看到红军不同于别的军队,这是一支真心为老百姓打天下的军队,他们毅然参加了红军,为了革命,为了胜利,流尽最后一滴血。

 四、以百姓心为心的忠诚 泥地里,拾到了一个红薯,那是老百姓家的,红薯带走,但钱留下了。解放后,从红军经过的地方不时传出信息:人民政府兑现当年红军写下的欠条。这就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就是人民军队的本色。

 老百姓的房子被敌军烧了,饥寒交迫的红军战士们纷纷出钱给老百姓修房子。机枪排排长张冬生从身上摸出一块大洋,那是他等革命胜利后准备用来娶媳妇的钱。老百姓怎么可能不爱戴这样的军队?在红军敌众我寡的阻击战中,老百姓自己最为神圣的方式祈祷红军打胜仗,因为老百姓热爱这支军队、老百姓需要这支军队。

 五、听党指挥勇于战斗

 21 师报务员廖小湘把电报机修好了,收到上级命令红 21 师抢占有利地形阻击敌军,掩护纵队过境。红 21 师师长及绝大部分将士牺牲,只剩下几名轻重伤员,根本不可能守住一个阵地阻击敌人。这个电报机只修好了一半:能接受信号不能发出信号,上级不知道红 21师已基本打光。怎么办?汇聚起来的红军各部队的几十名战士,此刻都是红 21 师的人:坚决执行命令!当时红军的一个师有几千人,几千人的任务落在 20 多个伤兵的肩上。听党指挥,不怕牺牲,勇于战斗。

 六、半条被子显真情 一条被子,是女红军的寒衣,是女红军的健康,是女红军的生命。离开徐解秀家里,剪一半留下来:“这被子咱们一家一半”。只有心里装着人民的军队,其军人才会在如此残酷的条件下这样做,只有以百姓心为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才会时刻想着人民。

 “要回来,要活着回来!” 共产党的红军回来了,建立了新中国。

 1984 年 11 月 14 日,徐解秀老人将“半条棉被”的故事讲述给《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邓颖超、蔡畅、康克清等 15 名老红军特意买了一床崭新的棉被,委托罗开富送到徐解秀老人家中。

 2012 年,我们学校确定以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精神为师生们的灵魂补钙。自**年以来,我们每年秋季的“艺术体育节”把演唱《长征组歌》作为保留节目,年年传唱。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传承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篇二】

 9 月 16 日下午,厅机关后勤服务中心干部职工观看红色电影《半条棉被》。

 1934 年 10 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撤离苏区开始长征。...

篇三:参观半条被子心得体会

深悟“半条被子”故事心得 体会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9 月 16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考察,重温红军过境汝城时“军爱民、民拥军”的感人故事。鉴往知来,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更应深悟“半条被子”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勇前进。

  “半条被子”的“温暖”映照初心,是无形的“精神路标”。“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半条被子”的“温暖”闪耀着党的光辉,展现了 3 名女红军拳拳为民情怀。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也是承前启后、与时俱进的。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更应从思想灵魂深处根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时刻拔亮心中的“明灯”,不动摇、不质疑。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落脚点,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

 “半条被子”的“温暖”彰显担当,是无形的“行动指南”。共产党员就是不管处在多么艰苦恶劣的环境,都要保护人民的利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半条被子”的“温暖”背后,是 3 名女红军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将寒冷甚至牺牲留给自己的奉献和担当。所以,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更应深读“半条被子”的故事,时刻把人民装在自己心中,敢于面对工作生活上的困难,克服“缩手缩脚、怕担责任”的心理,摒弃“不愿吃苦受累、只想安稳顺利”的思想,拿出铁血担当奋力跨越征服前进路上新的“雪山”“草地”“娄山关”“腊子口”,以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党员干部奋发图强、敢于担当的精气神。

  “半条被子”的“温暖”明示规矩,是无形的“修身标尺”。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是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保证党和国家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半条被子”的“温暖”背后,是 3 名女红军严守纪律、恪守规矩,“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以己所能回馈于民的真实写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应对标对表革命老前辈,进一步增强纪律观念和自律意识,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切实增强守规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始终做到心中有党、

 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笃定做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公道正派的表率,清清白白做人、扎扎实实做事、坦坦荡荡为官。

篇四:参观半条被子心得体会

“半条被子”故事“军爱民、民拥军”心得 体会

 正在湖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 9 月 16 日来到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参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重温红军过境汝城时“军爱民、民拥军”的感人故事。

  “半条被子”是怎样一个故事呢?

  1934 年 11 月上旬,中央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后,来到汝城县文明瑶族乡休整,卫生部、后勤部就驻扎在沙洲村。在老乡徐解秀家门外就寄宿着 3 名女红军战士。不忍心看到战士们忍饥挨冻,她硬是把她们拽进家里住了起来。其实她家里的条件也是惨不忍睹的,缺衣少食,床上只有一条烂棉絮。几天后临分别时,女红军战士们决定把自己仅有的一条被子送给她。但老乡哪里肯收呢?于是,女红军战士们拿来一把剪刀,剪下一半硬塞给了她。并且跟她说,等革命胜利了再来看她,再送给她一条新被子。

  这个故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发现和报道。当年还曾发起过寻找3 名女红军下落的行动。遗憾的是,直到 1991 年徐解秀老人去世,依然没有找到三名女红军的消息。去世前,她还反复叮嘱儿孙:“一定要跟共产党走,因为共产党是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分给你一半的好人。”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 4 年前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大会上,专门讲过这个故事。他说,“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

 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这一次来湖南考察,习近平总书记的第一个考察点就是沙洲村,而且首先看的就是“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从专题陈列馆到徐解秀后人朱小红家,总书记一路行来,一路感叹。是的,“半条被子”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且建党近百年我们始终不渝不忘,老百姓才把共产党看成是自家的党,正因为有了老百姓的支持,我们党才有了光荣历程、辉煌事业,我们要把红色基因一代一代传下去。

  是啊,“半条被子”传美谈,一个道理入人心。

  看大势,更要看小处。“一滴水也能折射太阳的光辉。”事物的小处能照见真实,真理通常都蕴藏在简单之中。“半条被子”式的故事,事件虽小,但意义非凡。党的革命史上,类似的小故事不胜枚举。江西于都,当年中央红军出发时,为了在水深浪急的于都河上架设浮桥,当地群众拆下了自家的门板、床板送上前来,一位老大爷还把自己的寿材也送来了。如今,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内,还陈列着当年搭浮桥用的门板。71 年前,解放战争最后一场大战役即将在长江边展开。在人民群众支持下,仅半个月时间,人民解放军就征集到 1 万余只船,一举突破长江防线。如今,渡江战役纪念馆里,还保留着当年的渡船。今天,从“民生无小事”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始终坚持“大处着眼,小处落墨”。

  听其言,更要 观其行。“言出必行”“行胜于言”。一个政党、一名干部到底是不是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他口头说了不算,必须要看他的实际行动。纵观历史、放眼世界,政党多如牛毛。如果仅从他们提出的纲领、口号来看,能给人美好想象的有很多。但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能兑现诺言的有几个?而我们党却始终是言行一致、一以贯之的。当年红军在缺吃少穿、生死攸关的时候还想着老百姓的冷暖,今天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我们要求一个也不能少!至于干部,我们要求干部就是要干字当头。对于那种只会说漂亮话却从不肯扑下身子实干也即“说得比唱得好听”式干部,组织和老百姓都是深恶痛绝的。今天,考核一级党委政府、考察任用一名干部,我们始终坚持看实际品行、实际能力、实际作为、实际业绩。

  察一时,更要看一世。“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个政党、一名干部到底是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时做到了还不行,必须要一贯地做到。历史上,许多革命起初都是为了反对统治阶级的暴政,为人民群众谋解放、谋利益的。但革着革着就走了形、变了味。太平天国运动如此,国民革命也如此。现实中,一些干部起初也是好干部,脚踏实地、呕心沥血地干出了一番实绩。但干着干着就变了初心、忘了使命。甚至开始践踏人民利益,最终沦为阶下囚,被钉上耻辱柱。整党整风,拨乱反正,我们党始终坚持自我革命和斗争武器,不断朝着正确方向前进、朝着理想彼岸靠近。看吧,“半条被子”的故事,从沙洲到陕北,从长征到抗战,从革命到建设,现在又从脱贫攻坚延续到乡村振兴,也必将从全面小康延续到建设全面现代化的新征程中。

篇五:参观半条被子心得体会

文一

 【看似平凡 实为不凡】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近日,在湖南省津市市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下,我们观看了《半条棉被》这部电影,“聚焦平凡一幕,实为不凡之人”,这是红军长征路上的一段平凡往事,但电影中的人物角色却闪烁着不平凡的光彩,正是点滴平凡中的不平凡造就了今日的中华民族与中华儿女。

 一枚普通铜板,承载着党员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的自律。“路上挖到一颗红薯,红军也要在地上放上几枚硬币”,食虽无主,纪律却常在心中,党员干部应时刻做到自廉。常持自警之心,卑以自牧。贯彻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始终在思想上与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四个意识,牢记两个务必,坚定不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抵制四风问题,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与自我提高能力。常思权力之框,慎独于内。深刻认识党面临的四种危险与四大考验,牢记权力为法律所约束、为群众所服务、为人民所监督,筑牢思想防线,不踩红线、不越底线;自觉增强主动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诚心接受群众监督、真心对群众负责,做到群众面前不为私心所扰,不为人情所困,不为关系所累,不为利益所惑。

 一双自由脚,承载着党员破旧革新的勇气。电影中,徐解秀老人在三位女红军影响下,脱下了裹脚鞋,重拾了自由脚;党在长征过程中也蹚出了一条理论联系实际、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我们应坚持创新引领,把握发展机遇。建立容错机制,降低试错成本。将从严问责与合理容错相结合,坚持对干部创新进行客观评价,公正合理对待,对该容的大胆容错,不该容的坚决不容,既确保让广大干部聪明才智充分涌流,调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又避免拿容错当保护伞,出现纪律松绑情况。树立创新意识,提升创新成效。结合时代新特点、新形势、新任务,敢于突破传统、敢于跳出常规,打破思维惯性与工作惯性,在干事创业中不断探索新方法,敢于提出新观点,善于学习新技术,勇于尝试新方法,将创新精神贯穿工作始终。

 一床平凡被子,承载着风雨同舟的军民鱼水情。一床被子,一分为二,是共产党人与群众共冷暖的初心;房屋被烧,集资修建,是共产党人为群众解忧愁的决心;“半条棉被”暖了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民心。坚定理想信念,做有“志”干部。“石可破

 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坚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理想信念,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始终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提升干事本领,做有“才”干部。“打铁还需自身硬”,始终葆有本领恐慌的危机感与紧迫感,把学习作为增强干事本领的重要手段。注意学习方式。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注重学习内容。学习政治理论,讲好业务本领,做好群众办法,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让自己成为行家里手。

 范文二

 【做传承“半条被子”精神的好党员】

 “半条被子”讲述的是红军长征时期,3 名红军借宿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见到徐家家境贫寒,家里连床御寒的被子都没有,临走的时候,女红军用剪刀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开,将半条被子留给了徐解秀的故事。看完《习近平讲故事》的这个“半条被子”的故事,感触颇深。新时代,物质生活逐渐富足的我们,早已不缺这“半条被子”,但是这“半条被子”的精神应该是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所一直需要的。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什么叫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来给老百姓的人。”一句简单朴素的话语,却形象地阐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要在为群众服务、为群众办事的时候真正地做到做得快、做得到、做得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群众办事要做得快,不搞拖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淡薄,为群众办事不上心不主动就会导致为群众做事效率不高,拖拉现象严重。传承“半条被子”的好党员精神,就是要加强我们党员的群众观念,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要与群众有感情,要去关心群众的疾苦,要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需。有了这样的意识和精神,才能为群众办事快。

 为群众办事要做得到,不打“空炮”。现实生活中,存在一些党员干部言行不一的现象,当着群众的面答应为群众办事、可是事后却束之高阁,抛之脑后,伤了群众的心。这就是做不到,打“空炮”的表现。这样的“空炮”打得多了,就会引起群众的不满,从而导致工作不好开展。传承“半条被子”的好党员精神,就是要求党员干部要加强自我修养,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真心实意地把答应群众的事情办到。

 为群众办事要做得好,不敷衍了事。例如,“一汲清冷水,高风味有余”的党员干部黄

 大发同志,历时 30 余年,带领群众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 9600 米的“生命渠”,结束了王坝村长期缺水的问题。“绝壁”对于他来说就是困难,“生命渠”对于他来说就是给群众的一个承诺。面对这样的困难,他没有退缩,没有敷衍,他做的就只是以身试险,克服困难,实现承诺,为群众把事情办好。

 范文三

 【半条被子半辈子 一声党员一生缘】

 一枝一叶总关情,半条被子见初心。9 月 16 日下午,正在湖南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参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指出“半条被子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当年红军在缺吃少穿、生死攸关的时候,还想着老百姓的冷暖,共产党不愧是自家的党,是老百姓的党!

 半条被子半辈子,是鱼水,是情深。

 那是 1934 年 11 月初,一个北风夹着冷雨的夜晚,红军长征来到了汝城,3 名女红军借宿在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见到她家境贫寒,连床御寒的被子都没有,就将身上唯一的一条行军被打开与徐解秀母子合盖。临走时,坚决要将被子留给他们,可朴实的百姓怎么会接受呢就这样你推我阻,谁也不肯要。最后,一个红军姑娘用剪刀把这仅有的一床被子剪开,将半条被子送给了他们,还说,“这半床棉被留给你,等革命成功后,我们再来看你们,到时候带一床很新很暖和的棉被给你们!”遗憾的是,英雄却无觅处,这三位不知姓名的红军姑娘或许在某次战斗中牺牲,或许成了草地雪山的英魂……1991 年腊月,等了大半辈子的徐解秀老人就这样带着遗憾去世了,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这三位女红军,并嘱咐子女:“一定要跟共产党走,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老人的话语,是老百姓理解人民军队的生动写照,更道明了共产党和老百姓就是这样共用一条被子的鱼水情深!在那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里,在那条严酷悲壮的革命征程上,一床被子弥足珍贵!可共产党人就是这样,宁可自己受苦也不让群众受苦。半辈子的守候,半条被子的温度,这种感情、这种信任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一声党员一生缘,是初心,是使命。

 走进徐解秀的后人家中,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到,“共产党坚持为民本色,说到做到。”“我今天到这里来,也是受教育。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共产党的负责干部,本身也要不断受教育、不断受洗礼、不断受启示,履行好我的职责,同 14 亿中

 国人民在一起、同 9000 多万党员在一起,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好,让我们的老百姓更加开心、更加幸福。”讲好红色故事、传好红色基因,其目的不仅在于要明白我们党“从哪来”“到哪去”,更在于明白“为谁来”“为谁去”!建党百年不忘初心,一路走来不负使命。从南湖到塞北,从瑞金到北京,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全国革命的“燎原之势”,从延安窑洞的兴国之光到缔造“中国梦”的新征程,我们党与这个泱泱大国的芸芸众生结下了不解之缘,支撑着其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正是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和最初梦想。此生无悔“种花”家,大战大考炼真金,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的火场上,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战场上,在历史出卷、人民阅卷的考场上,有一句话被重复了千万次,“我是党员,我先上!”党员,人民的守护神,事业的排头兵!一声党员,是一生金闪闪的荣誉!一声党员,是一生沉甸甸的责任!一声党员,提醒我们一生莫失初心!一声党员,告诫我们一生莫忘使命!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我们需要不断受教育,为了立身基础更扎实;我们需要不断受洗礼,为了奋斗目标更高尚;我们需要不断受启示,为了前进方向更明晰!从给半条被子到给幸福路子,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初心始终如一,这使命要从未改变!

 这一生,只为这一声,党员!

 范文四

 【“半条被子”彰显为民初心】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 82 年前发生在湖南汝城县“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红军长征时期,3 名女红军曾借宿在该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徐家家境贫寒,家里连床御寒的被子都没有。临走时,女红军要把仅有的一床被子留给老乡。但是徐家夫妇俩说什么也不肯接受,女红军就用剪刀把这唯一的被子剪开,将半条被子留给了徐解秀。

 “什么叫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半条被子”的故事深情又形象地解释了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一条棉被,剪成两半,永不放弃,永远相连,这记录着红军战士与老百姓之间的亲密感情,也象征着共产党与人民群众须臾不可分离的鱼水深情。

 深入群众,体恤民情。女红军在急行军中丢弃了行装,只带了一条棉被。在徐家休整的几天里,她们和女主人合盖这一条被子,挤在一张床上,而男主人则睡在门口的草

 堆上守护着他们。同群众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成为长期执政党以后,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始终未变。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三年多的时间里,他住在办公室,吃在大食堂,和大家一起排队打饭,一起蹲在树下聊天。他还在大街上临时摆桌子,听取群众意见;敞开县委、县政府机关大门,请背着粪筐的老农进来交谈;让县委干部走上街头搞随机问卷调查……走进新时代,我们党员干部更要树立牢固的群众观,深入基层一线,“一竿子插到底”,说百姓话、聊百姓事,“下深水”走进群众心里,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困,并敏锐洞见先机,找准问题症结,争取想在群众前边,干到群众心坎里。

 服务群众,以解民忧。几天的时间,3 位女红军和徐解秀同吃同住同劳动,还帮着徐解秀烧水煮饭,闲时给徐解秀夫妇讲革命道理。离别时,女红军对徐解秀说:“等革命成功以后,一定要送你一条完整的新棉被。”女红军最后还是没能来,但是给老百姓送新被子的承诺,共产党人做到了。近百年来,我党带领全国人民一步步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举全党全国之力消除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兑现共同富裕之诺。共产党人不仅给老百姓送来了新的棉被、棉衣,更送来了更加完善的保障体系、平等的教育机会、健康的生活状态、安定的社会环境……但是,服务群众、造福群众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在不断变化和提高。共产党人要与时俱进,主动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跟上时代节拍和群众需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依靠群众,集聚民力。无论是将八个儿子全部送去参加红军的苏区老农,湍流中用生命摆渡红军的大渡河船工,还是扎起三道“天花”迎接红军的藏民,长征路上处处都有红军的亲人,这正是长征的胜利密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我们共产党人更要时刻牢记,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靠山,只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我们才能够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走向胜利的彼岸。这要求我们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拜群众为师,广泛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充分体现人民的意愿,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并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评价,以不断改进工作,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生命力。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只要共产党人坚持“只有一条棉被也要分半条给老百姓”的情怀不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不改,就一定能汇聚起同心筑梦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亿万人民群众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范文五

 【从“剪下半条被”中感悟奋进前行的力量】

 习总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 80 周年讲话中,提到一段故事,“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三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结合实践进行思考,深刻感受到新思想的思想精髓和实践要求,倍感振奋:

 同人民风雨同舟,老百姓才会当咱是“自己人”。

 革命历史和实践无数次证明,只有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老百姓才会把党融入心底。近日,因开展主题教育工作需要,我来到陌生的环境开展工作,面对截然不同以往的客观环境,面对不同风格的基层组织,一时间,颇有点“手足受限,无法辗转腾挪”的感觉,“有力无处使”让人颇感觉几分气闷,想起一直以来对群众路线的坚持,念及对黄文秀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扎根白坭村的学习,顿觉,“关起门来搞教育”,只会越搞越困惑,越搞越迷茫,“敞开大门”走出去,天地顿时“豁然开朗”。这时候,回看习总书记的这句“风雨同舟”,感受格外刻骨铭心。是...

篇六:参观半条被子心得体会

“半条被子”故事精神密码感悟 体会

 “半条被子”的故事发生在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当年,3 名女红军长征途中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温暖了老人一辈子。她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百年沧桑巨变,百年历久弥新。如今,昔日的沙洲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 年,实现整村脱贫,2019 年底,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3840 元,衣食无忧,村舍井然,家家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从家徒四壁到丰衣足食,从“半条被子”到“幸福路子”,从一穷二白到全民小康,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初心永恒、为民造福的不变本色。

  初心如磐,“咬定青山不放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英勇奋斗,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赢得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越。面对百年

 未有之大变局,党员干部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守初心信仰,始终铭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攻营拔寨、攻坚克难,越是艰险越向前,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

  使命在肩,“但愿苍生俱饱暖”。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发出了向贫困宣战的动员令,明确到 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这是一场惊天动地的战斗,随着全国各地扶贫工作捷报频传,中国人民即将告别千年贫困,迈入全面小康的大同世界。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到最后关头越不能散神松劲。党员干部要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常思百姓疾苦,常谋富民之策,把党的温暖传送到千家万户。

  砥砺奋斗,“不破楼兰终不还”。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沙洲村的华丽蜕变是中国减贫事业的一个缩影,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矢志奋斗、实干苦干的汗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当前,脱贫攻坚进

 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长江流域严重洪涝灾害、东北地区夏伏旱、连续台风侵袭等灾害无疑给这张“历史答卷”增加了几道“加试题”。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甩开膀子,加油干,扎实干,不达目的誓不休,保证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答卷。

篇七:参观半条被子心得体会

“半条被子”故事感悟 心得体会

 一枝一叶总关情,半条被子见初心。9 月 16 日下午,正在湖南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参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指出“半条被子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当年红军在缺吃少穿、生死攸关的时候,还想着老百姓的冷暖,共产党不愧是自家的党,是老百姓的党!

 半条被子半辈子,是鱼水,是情深。

  那是 1934 年 11 月初,一个北风夹着冷雨的夜晚,红军长征来到了汝城,3 名女红军借宿在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见到她家境贫寒,连床御寒的被子都没有,就将身上唯一的一条行军被打开与徐解秀母子合盖。临走时,坚决要将被子留给他们,可朴实的百姓怎么会接受呢?就这样你推我阻,谁也不肯要。最后,一个红军姑娘用剪刀把这仅有的一床被子剪开,将半条被子送给了他们,还说,“这半床棉被留给你,等革命成功后,我们再来看你们,到时候带一床很新很暖和的棉被给你们!”遗憾的是,英雄却无觅处,这三位不知姓名的红军姑娘或许在某次战斗中牺牲,或许成了草地雪山的英魂……1991 年腊月,等了大半辈子的徐解秀老人就这样带着遗憾去世了,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这三位女红军,并嘱咐子女:“一定要跟共产党走,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老人的话语,是老百姓理解人民军队的生动写照,更道明了共产党和老百姓就是这样共用一条被子的鱼水情深!

 在那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里,在那条严酷悲壮的革命征程上,一床被子弥足珍贵!可共产党人就是这样,宁可自己受苦也不让群众受苦。半辈子的守候,半条被子的温度,这种感情、这种信任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一声党员一生 缘,是初心,是使命。

  走进徐解秀的后人家中,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到,“共产党坚持为民本色,说到做到。”“我今天到这里来,也是受教育。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共产党的负责干部,本身也要不断受教育、不断受洗礼、不断受启示,履行好我的职责,同 14 亿中国人民在一起、同 9000 多万党员在一起,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好,让我们的老百姓更加开心、更加幸福。”讲好红色故事、传好红色基因,其目的不仅在于要明白我们党“从哪来”“到哪去”,更在于明白“为谁来”“为谁去”!建党百年不忘初心,一路走来不负使命。从南湖到塞北,从瑞金到北京,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全国革命的“燎原之势”,从延安窑洞的兴国之光到缔造“中国梦”的新征程,我们党与这个泱泱大国的芸芸众生结下了不解之缘,支撑着其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正是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和最初梦想。此生无悔“种花”家,大战大考炼真金,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的火场上,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战场上,在历史出卷、人民阅卷的考场上,有一句话被重复了千万次,“我是党员,我先上!”党员,人民的守护神,事业的排头兵!一声党员,是一生金闪闪的荣

 誉!一声党员,是一生沉甸甸的责任!一声党员,提醒我们一生莫失初心!一声党员,告诫我们一生莫忘使命!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我们需要不断受教育,为了立身基础更扎实;我们需要不断受洗礼,为了奋斗目标更高尚;我们需要不断受启示,为了前进方向更明晰!从给半条被子到给幸福路子,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初心始终如一,这使命要从未改变!

  这一生,只为这一声,党员!

 

篇八:参观半条被子心得体会

延安 精神和学习 “半条被子”感人故事学习心得 6 6 篇

 【篇一】

 “革命圣地延安”吸引了那么多爱国人士、热血青年、国际友人,是什么那么吸引人?这次学习,通过延安革命纪念馆、抗大博物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博物馆的参观、通过梁家河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张思德与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毛岸英父子情几位老师的讲座,真得理解了她之所以具有的吸引力,乃至于离开了延安,仍然激情燃烧,豪情满怀,责任在肩。

 早在 1968 年 5 月 3 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在“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的社论中第一次公开使用“延安精神”。这次培训一场场讲座、一站站参观,延安精神的原生态:抗大精神、整风精神、南泥湾精神、白求恩精神、张思德精神、延安同志们的精神、劳模精神,它们逐渐清晰、系统汇聚成了延安精神,其的内容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它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秀分子,在延安时期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培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理想追求、精神风貌、思想品德、工作作风的精华与结晶。延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升华,是革命精神的传承,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我读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真正到了梁家河,真正听了老书记朴实的讲座,七年的知青岁月习近平在梁家河的艰苦锻炼,特别是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为人民办实事谋幸福的梁家河初心。才能理解习近平自己的言说的:“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七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二是培育了自信心,立志要为老百姓办实事。……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我人走了,但我把我的心留在这里,今后如果有机会我要从政,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新时代学习型实干型领导干部。以学解惑,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以学正心,做忠诚于党的时代楷模,加强党性修养是身处任何时代的每一位党员的终身必修课,而锤炼忠诚于党的政治品质便是这堂必修课的重中之重;以学正心,干净为官担当有为,做忠诚于党的时代楷模。

 到了延安,去了梁家河,深切体会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梁家河的初心:为人民办实事谋幸福。一代代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要求我们,讲求学习是落脚于实践发展的学习,不仅要从书本上原原本本地学,更要在实践中实实在在地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要善于学以致用,真正做到潜心为学增长真本领,躬身实干方见真本事。

 作为大学的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教学、科研、管理牢记这一点,大学是培养人的,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例如,教师的课程,下学期的课程,课程思政,仔细思考,做好课程设计,润物细无声中完成课程。除了做好研究中心的本职工作外,避暑山庄研究中心,作为科研单位,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培养人才上下功夫,在先期成立的科研社团“XX社”做好培育工作,科研实践中锻炼学生,下学期学生科研社团“XX社”的工作指导落到实处,以支援服务为新生家长讲解避暑山庄;创造性开展工作。

 “办实事”、“撸起袖子加油干”也是体会颇深的一点,更多的是在具体工作中办实事,放假后与外八庙管理处签订合作框架,假期再框架内,开启合作调研,七月底与外八庙管理处的合作工作开启;同时查档工作分别两处进行,第一历史档案馆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满文档案继续,xx 市档案馆民国时期热核档案查询启动;腾出时间带学生前往 XX 的调研非议扶贫,指导完成学生科研实践;本人新教师入职的讲座保质保量完成;备好课迎接新学期。作为科研单位的基层管理者,带好这支科研力量,为申硕积聚力量。

  【篇二】

 在 xx 组织的安排下,我们一行到延安进行了学习,这次活动是一次生动而富有的党课

 打小时候起,延安就是我心中一块神秘、神圣的土地,延安所持有的历史文化强烈的吸引着我,让我时怀想赴延安的冲动。现在,我有机会到这块毛主席和老一辈革命家战斗过生活的地方,亲身感受一下延安精神。

 漫步于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参观了巍巍的宝塔山,清清的延河水,缅怀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真是感慨万千。置身于宝塔山下,心中热血沸腾,心情久久无法不能平静,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卓越功勋。

 在凤凰山毛泽东的旧址听了:“白求恩精神与毛泽东白求恩,白求恩不为利,甘于奉献把最大的光和热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国际主义精神而敬畏。无论工作热情,还是对同志的关心,都值得我认真学习,更重要的是他无私奉献精神正是我们年轻人所缺少的精神,学习白求恩精神后,我决心以他为榜样,把平时的每一件工作都做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学习中去”。

 延安之行,让我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认识,升华了思想,增强了党性,磨炼了意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我们坚持和发扬新时代充满新的希望,事实求是、自力更生,对党的事业更加执着,为人民服务上首先动起来,在艰苦奋斗上严起来,严格要求自己,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做贡献,使伟大的延安精神发扬光大,让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篇三】

 在 xx 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我们有幸去了革命圣地---延安进行党性培训,我们参观了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枣园和杨家岭和烈士陵园,以及习总数据青年时期在梁家河践行的延安知青精神。我们重温了入党誓词,通过专题学习,现场教学,实景感受,我们收获满满。

 通过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稀有的文物,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把我的思绪又拉回了革命战争年代,我也再次感受到了延安时期那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深刻领会到了延安精神和老一辈革命家的风采,体会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采,体会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甲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归属地,是产生新中国的革命圣地。延安精神最显著特征是艰苦奋斗,这种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延安精神的主要内涵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敢于胜利,艰苦创业。延安精神是我们党长期培育发展起来的传统作风和革命精神的凝聚和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同时也是自尊、自立、自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中,我们肃立在步枪、大刀、长矛前,仿佛看到了当年的战火硝烟,感受到了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情景。鉴定的理想信念、不怕流血牺牲的战斗精神,永远是我党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

 通过七天的培训和交流,我深刻感受到了:1、要认真学习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就是我党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但是我党的传家宝,而

 且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党在延安铸造的抗大精神、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原型和体现。也是我们现在所需的精神食粮。2、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式,努力工作,在今天这样优越的环境中,我们更应该体会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应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加忠诚敬业,更加勤奋他是的开展工作,努力为人民服务,坚持与时俱进,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落实贯穿于自己。

  “半条被子”感人故事学习心得三篇 【篇一】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讲述了 82 年前发生在湖南汝城县“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红军长征时期,3 名女红军曾借宿在该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徐家家境贫寒,家里连床御寒的被子都没有。临走时,女红军要把仅有的一床被子留给老乡。但是徐家夫妇俩说什么也不肯接受,女红军就用剪刀把这唯一的被子剪开,将半条被子留给了徐解秀。

 “什么叫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习近平用“半条被子”的故事深情又形象地解释了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一条棉被,剪成两半,永不放弃,永远相连,这记录着

 红军战士与老百姓之间的亲密感情,也象征着共产党与人民群众须臾不可分离的鱼水深情。

 深入群众,体恤民情。女红军在急行军中丢弃了行装,只带了一条棉被。在徐家休整的几天里,她们和女主人合盖这一条被子,挤在一张床上,而男主人则睡在门口的草堆上守护着他们。同群众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成为长期执政党以后,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始终未变。习近平在**正定三年多的时间里,他住在办公室,吃在大食堂,和大家一起排队打饭,一起蹲在树下聊天。他还在大街上临时摆桌子,听取群众意见;敞开县委、县政府机关大门,请背着粪筐的老农进来交谈;让县委干部走上街头搞随机问卷调查……走进新时代,我们党员干部更要树立牢固的群众观,深入基层一线,“一竿子插到底”,说百姓话、聊百姓事,“下深水”走进群众心里,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困,并敏锐洞见先机,找准问题症结,争取想在群众前边,干到群众心坎里。

 服务群众,以解民忧。几天的时间,3 位女红军和徐解秀同吃同住同劳动,还帮着徐解秀烧水煮饭,闲时给徐解秀夫妇讲革命道理。离别时,女红军对徐解秀说:“等革命成功以后,一定要送你一条完整的新棉被。”女红军最后还是没能来,但是给老百姓送新被子的承诺,共产党人做到了。近百年来,我党带领全国人民一步步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举全党全国之力消除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兑现共同富裕之诺。共产党人不仅给老百姓送来了新的棉被、棉衣,更送来了更加完善的保障体

 系、平等的教育机会、健康的生活状态、安定的社会环境……但是,服务群众、造福群众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在不断变化和提高。共产党人要与时俱进,主动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跟上时代节拍和群众需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依靠群众,集聚民力。无论是将八个儿子全部送去参加红军的苏区老农,湍流中用生命摆渡红军的大渡河船工,还是扎起三道“天花”迎接红军的藏民,长征路上处处都有红军的亲人,这正是长征的胜利密码。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我们共产党人更要时刻牢记,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靠山,只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我们才能够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走向胜利的彼岸。这要求我们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拜群众为师,广泛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充分体现人民的意愿,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并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评价,以不断改进工作,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生命力。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只要共产党人坚持“只有一条棉被也要分半条给老百姓”的情怀不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改,就一定能汇聚起同心筑梦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亿万人民群众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篇二】

 习近平在纪念长征胜利 80 周年讲话中,提到一段故事,“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三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结合实践进行思考,深刻感受到新思想的思想精髓和实践要求,倍感振奋:

 同人民风雨同舟,老百姓才会当咱是“自己人”。

 革命历史和实践无数次证明,只有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老百姓才会把党融入心底。近日,因开展主题教育工作需要,我来到陌生的环境开展工作,面对截然不同以往的客观环境,面对不同风格的基层组织,一时间,颇有点“手足受限,无法辗转腾挪”的感觉,“有力无处使”让人颇感觉几分气闷,想起一直以来对群众路线的坚持,念及对黄文秀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扎根白坭村的学习,顿觉,“关起门来搞教育”,只会越搞越困惑,越搞越迷茫,“敞开大门”走出去,天地顿时“豁然开朗”。这时候,回看习近平的这句“风雨同舟”,感受格外刻骨铭心。是呀,蹲在屋子里,风吹不到日晒不到,也就将自己和基层隔绝开来,开展主题教育指导,就只会成为“文来文往”“会议贯彻会议”的牺牲品,只有深入基层,深入人民群众中去,深入了解基层关心什么关注什么?问题在哪目标在哪?才会有的放矢,路子越走越宽,工作越干越起劲。

 同人民血脉相通,老百姓才会把咱当“亲人”。

 三名女红军,同人民血脉相连,对老百姓的饥寒感同身受,“剪下半条”被收获一颗心,才有了老人一辈子的念念不忘。今天,我们从事党的工作,遇到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不要紧,你在打量对方的同时,对方同样也在掂量你的斤两,怎么办?同样是学习黄文秀,拿过老百姓庭院里的扫帚扫起来,拉过老百姓家里的凳子坐过来,接过老百姓家的茶水喝一口,看到老百姓家的难题迎上去,唯有真正走入一线,深入群众中去,才会把清“着力点”,摸清“突破点”,形成“聚力点”。比如,对照方案,基层组织的计划“变”与“不变”在何处?和实践工作的“结合点”在何处?指导工作中,坚决放低姿态,不当只手叉腰的“钦差大臣”,积极换位思考,融入基层组织,帮着基层发现问题,完善问题解决方案,在“先行一步、多动一步、多思一步”中,实现融入基层、服务基层、引...

篇九:参观半条被子心得体会

“半条被子”精神心得 体会 9 月 16 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南考察调研,重温“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 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不仅要继续传承“半条被子”的精神,还要以“愿意分被”的初心、“为国为民”的担当、“廉洁自律”的作风去服务群众。

 践行“半条被子”精神,培育党员干部“愿意分被”的初心。“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半条被子”的故事告诉我们,虽然一条完整的被子能给三名女红军带来温暖,但是他们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在恶劣的环境中剪下“半条被子”给群众,这体现了共产党人就是宁可自己吃苦也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情怀。当前,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因此,党员干部要在“半条被子”的精神中汲取力量、接受教育,坚持不懈地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将“愿意分被”的为民情怀继续传承下去,用恒心践诺初心,用行动诠释

 心动,少些闭门造车,多些深入群众;少些弄虚作假,多些求真务实;少些“推脱绕”,多些“马上办”。

 践行“半条被子”精神,提升党员干部“为国为民”的担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半条被子”的背后是三名女红军对群众冷暖的牵挂,映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红色故事和先辈英烈,共产党人在群众中心才会牢牢扎根,在一次次困境中战胜困难取得胜利。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践行“半条被子”的精神。站稳人民立场,坚决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自己的奋斗方向和目标。要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聚民智,“甩开膀子”干一番,将人民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用实际行动来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足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

 践行“半条被子”精神,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作风。“风正一帆顺,清廉得民心。”作风问题事关党的存亡,在“半条被子”故事中,三名女红军面临着艰难的战争环境,始终保持廉洁自律的作风,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如果三名女红军为了敷衍群众,不是真正地想剪下“半条被子”,可能就会失去民心,得不到群众的支持,中国崛起的命运就会被改写。党员干部必须对照要

 求、对照目标,认真全面查找自己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差距,进一步强化自我修炼、谨言慎行、慎独慎微、慎始慎终,清清白白为官、干干净净做事,老老实实做人。

  “半条被子”精神温暖着人民群众的心,充分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和为民本质,党员干部们要有“愿意分被”的初心、“为国为民”的担当,保持廉洁自律的作风,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血肉相连、命运与共,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被子 参观 半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