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通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心得体会 >

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心得8篇

发布时间:2022-10-23 12:25:04 来源:网友投稿

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心得8篇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心得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心得体会 永葆担当意识“不懈怠”,扛起初心使命“万斤石”。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心得8篇,供大家参考。

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心得8篇

篇一: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心得

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心得体会

  永葆担当意识“不懈怠”,扛起初心使命“万斤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走好共同富裕道路,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推进,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群众福祉,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促进全民共同富裕依然任重道远。千钧重任惟担当,要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担当意识,将初心融进灵魂,把使命扛在肩上,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知重负重、砥砺前行。要紧抓党的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三步并作两步走”,三年当作一年干,增强为民谋福使命感、责任感。坚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越是艰难越向前,永葆使命在肩、初心如磐,用担当书写人生最靓丽的奋斗答卷。

  永葆闯劲干劲“不放松”,淬炼实干奋斗“精气神”。中流击水,奋楫者先。共同富裕这个社会理想,承载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美好夙愿,凝聚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实现共同富裕是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政治立场决定,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世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实干奋斗。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干”字当头,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精气神,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以奋斗之姿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要发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作用,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锤炼苦干意志、巧干能力、同干境界,吃苦中苦,带领群众爬坡过坎、共同致富。要快马加鞭、持之以恒,紧盯目标任务,以敏锐的思想、敏捷的行动,干好每一天、做实每一次,全力以赴将宏伟

 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永葆群众路线“不动摇”,厚植民生底色“大文章”。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无产阶级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目的就是消灭私有制,解放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性质的“试金石”。追梦共同富裕,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民生”跟着“民声”走,把群众路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常思百姓疾苦,常谋富民之策,用“雪中送炭”解决“急难愁盼”。要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问计于民、问政于民,摸准上情、吃透下情、把握实情,提高工作精准性、实效性。要把群众评价作为考量干部的重要依据,促进干部作风转变,增进干群鱼水情。

篇二: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心得

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三篇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坚持新思想引领 践行新发展理念 全面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也指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近年来,※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市系列决策部署,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治污染、防风险、惠民生工作,推动县域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工作实践中,我也越来越深刻认识到,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艰苦的系统性工程和历史性任务,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走好正确发展路径,必须正视发展中存在问题,加快补齐短板。

  一、对照高质量发展,短板差距在哪里?

  当前,我县正处在转型发展的攻关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窗口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很突出。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经济总量不够大。全县 GDP、财政总收入两项核心指标 2018 年分别完成

  ,全市占比相对较低,占全市比重为 %、 %,人均生产总值

  元,人均财政收入为,均低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比较小。

 2.产业结构仍然偏重。2018 年三次产业的比重为 :

 :

 ,与全省 :

 :

 和全市 :

 :

 比较,产业化程度低,产业结构还处于中低端,工业占比较重,规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仅

  %,规上工业增加值为

  %,低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发展质量不高。

 3.财税收支日益矛盾。2018 年全部财政收入和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

  元,分别增长 4%和 8.5%,分别低于全市

  个百分点,较 2016 年、2017 年分别减少 %

  %,增收难度越来越大。财政支出为

  元,分别较 2016 年、2017 年增长

  %

  %,刚性支出越来越多。

 4.居民收入水平较低。2018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分别是全省 元的 %

 和全市 元的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分别是全省 元的 %和全市 元的 %。居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占比为

  ,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5.发展环境还不够优。通过“放管服”改革,审批办事效率较以往有了明显提升,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还没有真正达到“最多跑一次”要求。教育、医疗、文化等整体配套水平不够高,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不少企业面临人才引得来、留不住的难题。

  二、深入剖析,阻碍高质量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从思想理念上看,新思想、新理念掌握不深,运用不够。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正在颠覆式的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正在根本性的改造和提升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部分干部及企业对新思想、新理念学习不够深入,掌握不够深刻,把握不够准确,导致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认知力、行动力不强,跟不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二是从财税收入上看,财税结构不优,税源不足。财税收入的 %主要靠钢铁、建材、煤化工等传统支柱企业,%主要依靠天铁、龙电、金隅水泥、电力公司等国有企业,且近年来几大支柱企业税收断崖式下滑、传统产业经营困难加剧,全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家,到目前为止有半停产

 企业家,停产企业 家。由于新上项目质量效益不够高,有的正处于建设阶段,未能形成有效税收,新增税源跟不上。税收占比低,2018 年税收占比为

  %,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是从产业结构上看,新旧动能转换不够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慢,产业层次低、经营规模小、链条不长、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全县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完成 4.3 亿元,占全市比重为 2.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育不足,近年来虽然引进新上了一批项目,但能够支撑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少,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税收、能够带动群众就业的项目还不够多;三产服务也发展整体质量不高,主要靠旅游带动,商贸物流、餐饮服务业等占比较低,仅为 %。

 四是从投入产出上看,有效投资效率不高。亩均效益低问题较为突出, 2018 年全县建设用地亩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 万元、 万元和万元,规上工业亩均税收为 万元,与全市平均水平均有不小差距。固定资产投资中,高耗能行业投资 44亿元,同比增长 62.9%,其中非金属矿物质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分别增长 79.6%、70.7%,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消耗的依赖度比较高。

 五是从实体经济上看,民营经济短板突出。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2018 年末全县民营经济数量达到 户,实现增加值 亿元, 占地区生产总

 值的 %;实缴税金 亿元,税收贡献率达 %,其中民营工业企业共 家,仅占民营企业总数的 ,主要集中在冶金、建材、煤化工、电力、化工、机械加工及铸造等行业,大多结构单一、投资规模小、经营粗放,存在基础弱、低起点、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的“一弱三低”状态。

 六是从动力动能上看,创新发展能力不足。2018 年末全县高新技术企业 家,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 1.5 亿元,下降 17.3%,增速居全市第 17 位。从制造业看,我县工业企业多数起点低、研发设计水平低、关键产品无知识产权、无品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研发投入偏低, 2018 年规上工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 %,低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

 三、坚持新思想引领,高质量发展路径怎么走? 重点在六个方面持续用力,精准发力,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以效益提升质量,以质量带动总量,全面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

  (一)坚持新思想引领,校准高质量发展航向。对※县而言,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要求,始终以新思想、新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更大功夫,领导干部带头学、深入学,深刻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

 论精髓,准确理解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在学习中坚定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中干、干中学,善于用新发展理念分析研判形势,以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谋划推进发展,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不断提升驾驭全局、发展经济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水平。

  (二)聚焦科技创新驱动,释放高质量发展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而言,科技创新同样重要,要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组织。围绕※县特色、优势领域,引导企业在自主知识产权、研发投入、创新平台和团队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主体培育,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壮大,实施定向帮扶、精准服务,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量质齐升,到 2020 全县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 600 家。拓展与先进地区技术、人才、投资等方面的合作渠道,促成一批科研平台、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孵化器管理团队和产业创新团队落户※县。

  (三)联动三产协调发展,优化高质量发展结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

 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聚焦产业发展,以做优做强特色产业为核心,促进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集群化;以提升园区能级为支撑,促进园区发展绿色化、智慧化、全产业链化;以壮大骨干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民营经济,培育若干兴县立县的大企业、特色突出的小企业;以引进实施重大项目为途径,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加快构建布局合理、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打造好高端智能装备和新材料 2 个特色产业集群,全力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到 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 10:43:47。

 (四)突出生态绿色主题,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上项目、建企业要严把“环保”关,坚决杜绝高污染、高耗能项目,突出※县生态环境优势,围绕大健康、节能环保等高新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规模大、水平高、成长性好的领军企业,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绿色产业。重点围绕河北洲信、科工智能装备、健研智能充电桩、中油高盛新材料等现有优势新兴产业建链补链强链,促进优势资源、产业关联性较高的企业加速集聚,加快形成“爆发式”增长点,建成一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群,坚决走

 好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党的十大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重大开放战略,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思想,为我国扩大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推进中国高质量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力度,需要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环境。具体到※县来讲,一方面要狠抓招商引资,扩大有效投资,重点瞄准新材料及高端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及大健康、食品及轻工业三大产业开展精准招商,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力争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兴县立县的大项目好项目。另一方面要大力优化营商环境,聚焦更多人气商气,持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三深化三提升”活动,大力营造市场化法制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为群众和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六)提高全民共享红利,确保高质量发展成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针对当前存在的居民收入不高的问题,在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群众就业、增加居民收入。要下大力气做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壮大新产业、新动能,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提供完善

 的公共就业服务,引进新上更多带动就业性强的项目,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和机会。此外,还要在政策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上下功夫,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完善创业创新体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让全民共享高质量发展红利。

  关于加快争创县域经济发展强县的思考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强。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只有县域经济得到更好发展,国家经济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为此,就加快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发展基础 1.综合实力日益增强 从反映综合发展水平的地区生产总值(GDP)来看,近几年,我区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2.城乡建设加速推进 近年来,启动了最大范围的城市修复、最大体量的城市改造、最大规模的城市会战,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乡公交、城乡供水、医疗卫生、治安联防、环境整治“五个一体化”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统筹发展快步前进。

  3.民生福祉显著提升 2013 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 24412 元、9842 元,至 2019 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38231 元、 17370 元,分别增长

 8.8、9.4。2019 年,31 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面退出、12820 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基本脱贫。

  4.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近年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大战役”,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高。

  (二)竞争优势 今年 2 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 (以下简称《考核办法》),考核范围为全省 183 个县,划分为四大类别县,即城市主城区 33 个、重点开发区县 57 个、农产品主产区县 35 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 58 个,我区作为城市主城区考核评价。考核统一设置经济发展、城乡发展、民生改善、生态环境、风险防控 5 个方面 24 项指标。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差异化设置各类区指标权重,城市主城区中经济发展 52 分、城乡发展 13 分、民生改善 15 分、生态环境 15 分、风险防控 5 分。

  2019 年,我区县域经济考核总分数 82.227 分(其中,经济 发展 41.0139 分、城乡发展 11.262 分、民生改善 13.2955 分、生态环境 12.943 分、风险防控 3.7126 分),成功评选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根据收集到的 33 个城市主城区公布的 12 项、23 个具体考核指标数据,经综合对比分析,我区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优势:

 1.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从纵向对比来看,我区 GDP 增速呈逐年增长趋势,且均高于全国、高于全省。从横向对比来看,在 33 个主城区中,我区 GDP

  增速为 9.5,位列第 6,且从增速指标来看,我区大部分指标均位居前列。根据《考核办法》,各项总量和增速的指标中,总量占 40 权重,增速占 60 权重看,增速指标较好有利于考核得分。

  2.综合实力基础厚实 民生改善方面,我区属优势得分项。城乡发展方面,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中城乡发展得分 11.262 分,换算成百分制为 86.63 分,其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 2.7 个百分点,排位第一。生态环境...

篇三: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心得

时代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全文 6 月 24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由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修订通过,将于 2023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社会法室主任郭林茂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就体育法修订相关内容进行了解读。

 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体育法进行全面修订,有哪些重要意义? 答:体育法作为我国体育领域的基础性法律,奠定了我国体育法治建设的制度根基,自 1995 年颁布施行以来,为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增强人民体质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 年、2016 年曾两次对这部法律的个别条文进行了修改,但整体上仍滞后于经济社会新发展阶段,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体育改革发展的战略定位,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特别是对体育的需要还存在差距。在此背景下全面修订体育法显得尤为必要,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修订体育法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有关体育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战略高度,就发展体育事业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强调建设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等中央文件,也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有关体育决策部署,对体育领域的若干重大关系和基本问题进行顶层设计,迫切需要修订体育法,把党在新时期关于发展体育事业的既定方针政策及时转化为法律规定。

 其次,修订体育法是全面深入总结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系列改革经验成果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历史性成就,竞技体育、青少年和学校体育、体育产业等领域蓬勃发展,全民健身体系不断完善,人民体质和全民族身体素质持续增强,接连成功举办多项影响深远的国际国内重要体育赛事,探索积累起推进体育事业发展行之有效的系列经验做法和创新举措,深刻诠释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步伐,实现体育事业均衡、充分发展目标,客观上需要将体育领域多年来经长期实践检验的改革经验成果,固化上升为法律制度,系统完善体育法律制度框架,进一步发挥法治建设对促进新时期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规范和保障功能。

 第三,修订体育法是深入推进体育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支撑。全面深入总结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体育事业面临的突出困难和挑战。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需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尚未得到较好满足,体育产业规模质量有待提升,体育纠纷化解机制和监督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迫切需要通过修订体育法进一步提高体育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推动深化体育领域改革创新,聚焦解决体育领域发展突出难题,着力破除束缚体育事业发展障碍,为推进实现体育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问:这次体育法修订主要坚持了哪些修法思路? 答:总结这次体育法的修法思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有关体育决策部署为做好新时代体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加强体育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有关体育决策部署,确保新时期党关于体育的既定方针政策转化为法律制度,既是这次体育法修订的重要任务,也是修法的根本思路。第二,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导向。人民群众是发展体育事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也应是体育事业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体育事业发展惠及全体人民,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体育法修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贯穿始终的重点和主线。第三,坚持实事求是和问题导向,加快构建体育事业新发展格局。一方面,全面总结吸纳体育事业发展重大经验成果,将适应体育事业改革发展需要、经过长期实践证明可行的重要举措固化上升为法律制度;另一方面,针对体育领域的短板弱项,加强顶层制度设计,为引领我国体育事业深入发展提供有力制度支撑,着力破解体育事业发展瓶颈难题。第四,面向体育事业未来发展。这次体育法修订既注重细化保障举措,增强可操作性,又注重搭建体育法治基本框架,提前预留制度接口,为未来体育事业发展留足改革创新空间。

 图片 问:这次体育法修订有哪些亮点特色? 答:这次体育法修订,修改幅度大、涉及内容多、影响范围广,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总结体育法修订的亮点特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亮”在出台时机。这次体育法修订,一是恰逢毛泽东同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七十周年。1952 年 6 月 10 日,毛泽东同志为中华全国体育

 总会成立写下这一重要题词,短短十二字,立意高远、脍炙人口,明确了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任务,激励着一代代中华民族儿女强健体魄、自强不息,有力推动了我国各项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为纪念和传承毛泽东同志伟大号召,把体育事业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这次修法将题词内容在立法目的中着重予以体现。

 二是正值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继我国成功举办多项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活动后的又一体育盛事, “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奥理念和“简约、安全、精彩”办赛要求的生动实践,以及在赛事申办、筹办、举办过程中共同凝聚形成的“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为这次体育法修订提供了更加丰硕的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经验成果。精彩的赛事活动极大地激发全民健身热情,社会各界对这次体育法修订也给予高度关注,积极建言献策,提出很多好的意见建议。

 “亮”在弘扬精神。体育运动事关国家形象,体育精神彰显民族面貌。这次体育法修订,尤为注重总结体现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内生动力,汇聚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激发人民群众接续奋斗的昂扬热情。一是增加“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培育中华体育文化”作为立法目的重要组成,明确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价值导向和文化追求,继承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二是在总则中增加规定“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支持参与国际体育运动”,首次从法律上阐明支持奥林匹克运动发挥更大作用,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的国家立场,深刻诠释推动奥林匹克事业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三是注重激发运动员拼搏精神。体育健儿在国内外赛

 事活动中勇于挑战、超越自我的良好形象,对振奋民族精神、提升国家实力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次体育法修订明确提出,运动员应当积极参加训练和竞赛,团结协作,勇于奉献,顽强拼搏,不断提高竞技水平;鼓励运动员在体育赛事中创造优异成绩,为国家和人民争取荣誉。四是增强青少年强健体魄意识。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这次修法把增强青少年体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坚持体育与教育融合,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体魄与人格并重,培育增强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依法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和体魄强健。

 “亮”在扩充内容。新修订的体育法篇章结构更加完善、条文更加充实丰富,覆盖体育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总结这次体育法修订的内容,呈现以下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增”的内容多。修订后的体育法由原来的 8 章、54 条增加至 12 章、122 条,特别是增设四章分别对“反兴奋剂”“体育仲裁”“体育产业”“监督管理”作出专门规定,搭建起较为完善的体育法治基本框架,有效解决长期以来制约体育事业发展的制度短板难题。二是“补”的内容全。总结吸纳体育事业发展重大经验成果,重点补充“总则”“竞技体育”“保障条件”等章节的规定,进一步明确体育事业未来发展原则方向,推动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竞技体育更好发展,并较大程度地加强完善保障措施,加大保障力度。三是“改”的幅度大。将“学校体育”一章修改为“青少年和学校体育”,拓展完善优先保障范围,推动形成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协调融合发展格局;将“体育社会团体”一章修改为“体育组织”,充分发挥体育组织自治功能,激发体育组织参与体育事业发展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此外,还对“法律责任”作了较多修改,完善违法行为的惩罚措施,加大惩罚力度。

 图片 问:这次体育法修订,更加突出保障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体育事业。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等中央文件也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这次体育法修订,把完善保障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作为修法重点,进一步突出体育法的社会法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为广泛开展全民体育运动提供制度支撑。一是明确体育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全民健身为基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推动体育事业均衡、充分发展。二是规定国家扩大公益性和基础性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逐步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促进体育资源开放共享。三是明确提出国家依法保障公民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四是增设专章规定全民健身,明确国家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推行全民健身计划,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其次,为重点人群参与体育运动提供特殊保障。一是规定国家采取财政支持、帮助建设体育设施等措施,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二是规定国家对未成年人、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给予特别保障;各级人民政府采取措施为未成年人、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安全参加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便利和保障;并要求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单位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实行优惠,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设计和建设要符合国家无障碍环境建设要求,有效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定群体的无障碍

 需求;三是在青少年和学校体育方面,要求学校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体育课,将校内开展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不少于一小时体育锻炼;学校在体育课教学时,组织病残等特殊体质学生参加适合其特点的体育活动;病残等特殊体质学生的体育科目考核,应当充分考虑其身体状况;幼儿园为学前儿童提供适宜场地和体育设施器材,开展符合学前儿童特点的体育活动等。四是切实维护运动员各项权利。国家加强体育训练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对运动员实行科学、文明的训练,维护运动员的身心健康;依法保障运动员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保障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运动员完成义务教育;依法保障运动员选择注册和交流的权利,运动员可以参加单项体育协会的注册,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交流;加强对退役运动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保障,为退役运动员就业、创业提供指导和服务;学校优先聘用符合相关条件的优秀退役运动员从事学校体育教学、训练活动等,初步构建形成运动员权益保障制度体系。

篇四: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心得

与发展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8·论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法治保障*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子秦

 王海燕摘要:法治就是法律规则之治,法律化的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的公共产品。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的全面发展与我国民营经济法治建设的不断进步和显著成就密不可分。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诸多困难和瓶颈,这与民营经济法治保障的不足存在较大关联。新时代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对策,需要完善相关立法,强化法律实施,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和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强市场经济法治文化建设,倡导契约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关键词: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法治一、前言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推进,我国民营经济对国家税收的贡献度超过 50%,对 GDP的贡献超过 60%,对技术创新成果的贡献超过70%,对城镇劳动就业的贡献超过 80%,民营企业数量占我国企业总数的比重超过 90%。民营经济的“56789”展现了它在我国经济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党章和宪法都庄严宣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014 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这一重要论断,市场经济的根本标志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种决定性作用的发挥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高度依赖法治的保障,通过法治维护自由竞争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不可否认的是,长期以来,民营经济的发展还存在一定障碍,学界对此也有多方面的研究,但是从法治保障角度切入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从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来看,以往的相关研究多属于某一具体学科领域,运用的理论和方法也比较单一。本文采取的是法学和经济学的交叉融合研究,注重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法治理论中寻找交集,为新时代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之策。二、法治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作用(一)法治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和营商环境2018 年 11 月 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他对民营企业家们突出强调了“三个没有变”,即“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2019 年 10 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也指出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这些重要论述都深度诠释了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健全的法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作用。法治就是法律规则之治,法律化的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的公共产品。良好的法治环境是民营经济最好的营商环境。从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现实环境看,全国性的统一大市场和充满公平竞争氛围的营商环境,正伴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而逐渐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不少地方为了顺应这样的趋势潮流,通过转变观念和改进工作方式,进而创造一个公正透明和法治化的区域发展环境,提供更加优质化的社会公共产品和政府服务[1] 。2019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郑重提出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法治环境与民营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法治社会的形成有赖于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民营经济的发展现实促进了外部环境的改善,体制机制优势的发挥,成了实现经济腾飞的中心环节[2] 。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创造出多元化、多样化的市场主体和权利主体,法治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和营商环境。(二)法治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现代化治理范式和制度工具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法治是最好的社会治理范式,只有在法治之下社会成员才会有相对充分的自由选择空间,才会得到权利的保障,才能得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对待,才能真正活出人的体面和尊严[3] 。同理,在经济发展层面,法治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早在主政浙江时期就提出了“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这一重要论断[4] 。要想发挥市场经济固有规律的作用和维护公平竞争、等价交换、诚实守信的市场经济基本法则,需要道德约束,更需要法治保障。法治的公信力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现代化治理范式。法治的公信力来自法律的明确性、权威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法治促进了民营经济相关政策的顺利实施。有法治作为制度保障,相关的政策就有了权威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使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家、创业者、投资人和消费者都能实现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

 [5] 民营经济来自人民,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了民众的自我创业精神,其出发点就是市场竞争。依法而治是保证市场有序竞争的法宝。在公平有序的环境中,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都可以得到高效率的配置及运用,对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兜底保障。在法治条件下,一切商业行为必须遵照规则来进行,契约精神就成了最基本的行事原则,这也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营商环境。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法治化,法治化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体系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治理范式和制度工具。三、当前我国民营经济法治保障的不足之处(一)民营经济发展偏重政策手段,相对轻视法治方式现如今,我国针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法律,但是在实际运用当中依旧存在一些偏差,这与我国当前法治国家建设还不够完善的实际分不开,因此在工作中会由于惯性而采取政策性的手段。以宪法为例,我国宪法的内核精神里依旧是偏向于公有制经济的,甚至是存在一些倾斜保护的色彩,这也会导致一些条款会出现操作性的问题。比如,我国宪法第 6 条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第 11 条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这些都属于原则性条款,具体对于合法的权益、权利的解释定义可能存在不同。从市场准入的角度来看,现有的相关规定大多属于政策性规范,原则性强、操作性弱,甚至不同的政策还有冲突,比如 2005 年的“非公经济 36 条”鼓励民营企业独资建设基础设施项目,而 2006 年的《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

 。. .。

 。

 经济与发展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9·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又要求七大行业必须由国有经济来控股,这就存在矛盾之处。因此,必须以专门的法律来取代政策,强调法治方式[6] 。民营经济诞生于市场经济,市场的变化速度往往快于政策的制定速度,再加上民营企业不像国有企业有政府在后面背书,所以不完善的政策手段往往对民营经济起阻碍作用。现今,国家行政管理的随意性以及政策方向的不稳定性,使得民营企业难以持续定位自身的发展方向,这就需要行政干预在法治化轨道上运行[7] 。(二)民营经济的立法比较健全,而法律实施效果欠佳我国发展民营经济的法治方式不足,更多的采用的是政策手段,那么即便是现有的法律,具体实施情况又如何呢?事实上这就涉及法律执行问题。目前民营经济运行中存在“法律失灵”的现象,这其中就有“执法走样”造成的失灵,执法机关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甚至腐败导致执法走样[8] 。(三)民营经济的法律地位不断提高,但平等尚有距离从最开始的“补充”到现在的“组成部分”,民营经济的地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但是时至今日,民营经济要想取得真正的平等地位恐怕还尚需时日。就市场准入而言,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市场准入的法律制度,那么民间资本在投资领域就显得困难重重,一些诸如金融、通信、能源等行业,民营经济就很难染指,而且一些投资领域的准入限制非常严格,手续杂、关卡多、效率低、耗时长, [6]91 由此导致民营经济并没有得到公平的竞争地位,没有平等的竞争资格。在宪法中也是如此,宪法既规定了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也规定了“国家保护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利和利益,鼓励、指导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尽管对民营经济也提出保护,但从这些话语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民营经济的身份决定了其不能享受到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一些待遇,可以看出,从宪法中就已经感受到了不平等的色彩。一些地方政府,就会想把项目留给地方国企,形成地方国企的垄断地位,实际上形成对民营企业的排挤局面。这种机会不平等现象或“玻璃门”现象并非个案。就税收法治环境而言,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中国民营经济为国家贡献了大约 50% 的税收,但是大部分民营企业家依然反映税负偏重。在增值税法方面,不少民营企业规模较小,按照增值税法的相关规定,无法提供核算健全和提供准确的税务资料; [9] 在所得税法方面,双重征税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也就是说在一家公司里,不仅公司要缴纳企业所得税,股东也必须缴纳个人所得税,对于税负能力较弱的民营企业而言无疑是个很重的负担。在税收优惠方面,我国民营企业的税收优惠形式也比较单一,大部分是税收优惠和定额减免,减少税基的事前利益优惠手段实施较少。大部分民营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导致无法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而税收优惠的措施又主要集中于起征点和年应纳税所得额,免征额标准偏低,这样来看,减税措施的成效事倍功半。(四)民营经济的法律制度持续进步,但法治文化相对滞后目前,我国民营经济的法律制度总体上呈现出进步的趋势,但是法治文化的构建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短板之一。文化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思想观念,虽然民营企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较高的地位,但受官商体制的历史惯性和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在文化层面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尤其是法治文化水平。宪法对于非公有制经济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论述就表明要用同样的眼光去对待,处理相关问题应当严格按照法治的方式来进行。然而在实际操作当中,出现了不断强化公有制,甚至是利用特权对其袒护和优待,这与传统思想中“重利轻义”“重农抑商”等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的观念不无联系,一旦产生这样的偏差,在法律制度的执行上就会偏离其最初的精神,从而与市场经济理念相冲突[10] 。除了外部环境以外,还有民营企业内部的法治环境。由于现阶段民营企业的创办门槛并不高,各个民营企业家的文化素质水平也参差不齐,势必导致各个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巨大的差异。在一些家族式企业当中,企业的产权高度集中在家族之中,家族垄断着企业的绝大多数资源,企业的管理运作就会显示出人治的色彩,复杂的关系网构成了企业的内部纽带,[11] 导致企业如同财阀一般。在这样一种以亲缘血缘维系的关系中,企业很难按照规章制度行事,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也形同虚设,法治文化十分欠缺。在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里,董事长和总经理往往是同一个人,再加上受限于规模,各项公司制度并不会严格执行,如果该公司是由企业负责人自己单独创办的,这就容易让企业负责人产生“个人独裁统治”,甚至“我的公司我说了算”。此外,还有一些民营企业家在遇到经济纠纷时,没有充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观念,反倒采取暴力非法手段,利用黑恶势力达到自己的目的,这都说明经济领域的普法和法治文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四、新时代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对策(一)完善相关立法,及时将民营经济的政策上升为法律要想保证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的发展,首当其冲的就是完善民营经济领域的相关立法,保证民营经济的各项工作有法可依,这是其他工作的前提条件。首先,贯彻科学的指导思想。要充分领会并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构建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能够维护市场正常运行的法律制度框架[11]42 。其次,在具体重点领域加强立法。在市场准入方面,完善宪法相关规定,制定保障民营经济市场准入和进入特定领域的专门法律,保证经济领域的自由、平等、竞争原则,推动资源的高效率配置;[6]93 在税收方面,完善增值税法和所得税法来减轻民营经济税收负担,修订税收征管法和税收优惠政策,规范税收行为;[9]81 在民商法方面,加快民法典的编纂工作,充分贯彻平等保护的原则,制定《商法通则》来构建现代商事法律框架,将不同企业统一纳入商法调整;[10]70 在刑法方面,对经济犯罪条款的正当性和合理性进行判别,逐步减少刑法对市场经济的管控和介入,修改和完善刑法有关条款,坚持罪刑法定、疑罪从无的原则。此外,针对目前很多地方的重大城市项目建设都采用的 PPP 模式,也应当对其立法予以关注。作为典型的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模式,PPP 模式解决了很多重大市政项目融资问题,更是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投资领域,赋予了民营企业更多社会建设的参与权。可以说,PPP 模式有助于打破政府垄断,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但目前而言,PPP 模式还存在很多法律上的难点。因此应当加快这一领域的立法工作,明确 PPP 模式中的各大主体权责划分,完善其中的风险分担、利益分配等规则,从而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的公平参与和竞...

篇五: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心得

是》杂志刊发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学习心得体会共五篇 《求是》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 学习心得体会(一)

 6 月 16 日出版的第 12 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文章指出,坚持以生存权、发展权为首要的基本人权。生存是享有一切人权的基础,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

 人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和标志,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文明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广大党员干部当用心用情当好人权事业的建设者、贡献者、维护者,凝聚起中国人权事业发展进步合力,与国际社会一道,着力讲好中国人权故事,增强当代中国人权观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书写人权保障的“中国答卷”。唯有如此,亿万中华儿女对人权保障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会更加充实饱满。

 人权保障是一以贯之的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举起“争民主、争人权”的旗帜,鲜明宣示了救国救民、争取人权的主张。中国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发展促进人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权利需求,统筹推进经济发展、民主法治、思想文化、公平正义、社会治理、环境保护等建设,全面做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各方面工作,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中全方位提升各项人权保障水平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功走出一条符合时代潮流的人权发展道路。在新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优势和条件,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记大党担当,向世界人权事业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一起创造美好幸福新生活,维护好这最大的“人权”。

 人权保障是砥砺前行的终生事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民生无小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让老百姓幸福的必答题,认真解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民生工作,增进人民福祉,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没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想方设法促进就业增收,让人民群众“钱袋子”鼓起来;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让兜底保障强起来……无论哪一

 件、哪一桩,都是共产党人坚持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的要义所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共产党人唯有在一往无前、不懈拼搏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才能不负时代的期盼和人民的重托,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到底,赢得民心、赢得时代,不断迈向人民美好生活的新道路。

 人权保障是世界人权的中国样本。坚持把生存权和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不让一个人掉队,不让一个地区掉队,不让一个民族掉队,让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发展进步的参与者、促进者和享受者,才能切实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和公民权利、政治权利的平衡发展。中国坚定不移走符合自身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或是中国已向 153 个国家和 15 个国际组织提供了数千亿件抗疫物资,向 12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 22 亿剂疫苗,向 34 个国家派出 37 支医疗专家组,与 18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分享疫情防控经验。或是中国用不足全球 9%的土地养活了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建立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全民医疗保障网络,提前 10年完成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人民幸福,见证中国“人权答卷”,这既是一份人权保护的最优答卷,也更是一份属于世界人权保护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向全球传递中国声音,为推动国际人权事业健康发展作出不懈努力,走出更加壮阔的中国“人权之路”。

 《求是》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 学习心得体会(二)

 6 月 16 日出版的第 12 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文章指出,“坚持以生存权、发展权为首要的基本人权。生存是享有一切人权的基础,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在发展中使广大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是推动人类历史不断蓬勃向前向上发展的主旋律。做好人权保障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抓牢以生存权、发展权为首要的基本人权,使得其他各项基本权利保障不断向前推进。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是习近平总书记经常提及的语句和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正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生动实践和深刻证

 明。推动我国人权事业稳固向前发展,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同时,要认识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人权事业、保障人权,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要不折不扣落实到每一名党员干部肩上、心头和行动中。具体说来,要始终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在开展实际工作中,始终关注群众利益、注重群众感受、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切实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真正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使惠民政策、便民措施和利民事宜得到全面落实。

 切实将生存权和发展权“紧紧抓牢”。“万物之中,以人为贵。”人所有的权利需以人的生存权作为前提条件和客观基础,在所有民事权利中,生存权具最基本性质、最根本特征,没有生存权,其他一切人权都无从谈起。生存权首先要体现在法律的保护上,真真切切“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一切侵犯群众合法权利的行为,对一切在侵犯群众权益问题上漠然置之、不闻不问的现象,都必须依纪依法严肃查处、坚决追责。同时,生存权还包括生命权、基本生活水准权利、健康权利等合法权利。让生存权得到有效保

 障,经济社会停滞不前是不行的,人民生活困难、工作学习、健康得不到保障更是不行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因此,生存权离不开发展权,二者互相协调、相辅相成,紧密相连、密不可分。要切实生存权和发展权作为首要人权紧紧抓牢,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做到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从而更加扎实有效地促进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得到充分尊重和有效保障,让中国人民追求更高、更好、更加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得以实现。

 《求是》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 学习心得体会(三)

 2022 年 6 月 16 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文章深刻总结新时代我国人权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成就,对新征程上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走稳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大道,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法治保障,让大道越走越稳、越走越实、越走越宽。

 坚持“党的领导”,把稳人权事业发展“方向盘”。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工作,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在推进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潮流、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的主要特征包含“六个坚持”,第一个“坚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党始终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动摇,把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给出了“中国方案”,展现出“中国智慧”,让人民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当家作主,推进各项人权全面发展。坚持党的领导,把稳人权事业发展“方向盘”,以“火车头”带动人权事业

 发展行稳致远。

 坚持“以人为本”,唱响人权事业发展“主旋律”。“万物之中,以人为贵”,“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理天下者,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根本遵循,“人民性”是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最显著的特征。在疫情防控中,在突发灾害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深入贯彻,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共产党人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人民幸福生活就是最大的人权。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将人民“置顶”,做到“时时放心不下”“事事放在心上”,是人权事业发展铿锵有力的生动诠释。坚持以人为本,唱响人权事业发展“主旋律”,让人民乐享幸福生活,让人权事业发展丰沛奔涌。

 坚持“法治保障”,筑牢人权事业发展“防火墙”。“法者,治之端也。”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法治是人权最有效的保障,为人权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根本支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国坚定坚持坚决把尊重和保障人权贯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扎牢法治“笼子”,让人权事业发展有章可循,有强劲保障。诚然,当前我国人权事业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法治保障“上下而求

 索”,筑牢“防火墙”。不断深化法治领域改革,健全人权法治保障机制,实现人权事业发展“全链条”“全过程”“全方位”覆盖,让法治保障延伸到祖国的角角落落,实践在方方面面。坚持法治保障,筑牢人权事业发展“防火墙”,让人权事业发展大道气正风清、磅礴壮阔。

 《求是》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 人权事业发展》 学习心得体会(四)

 6 月 16 日出版的第 12 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 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

 中华文化历来强调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孔子的“古之为政,爱人为大”,孟子的“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荀子的人“最为天下贵”,墨子的“兼相爱”,都强调人的自身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党带领人民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兑现了向人民和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持续制定和实施四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主要大国,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为世界人权事业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提供了中国方案。

 实现人民充分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奋斗目标。人民性是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最显著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国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倡议,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将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与

 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生存权、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坚持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自 2009 年以来,先后制定实施了三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提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道路,创造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伟大奇迹,谱写了人权文明的新篇章。

 坚持把人民利益作为人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国人权状况好不好,关键看本国人民利益是否得到维护,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否得到增强,这是检验一国人权状况的最重要标准。”2021 年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是中国人权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标志,创造了世界人权保障新奇迹。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让人民成为人权事业发展的主要参与者、促进者、受益者。

 为世界人权事业国际领域合作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走适合自己的人权发展道路,是国际人权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和保护人权是全人类的事业”,“中国主张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人权交流合作,推动各国人权事业更好发展”。中国一贯坚持在独立自主基础上加强人权领...

篇六: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心得

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心得体会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 14 日上午在河南省南阳市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的国内大循环,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需要水资源的有力支撑。要深入分析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遵循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科学推进工程规划建设,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的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充分肯定了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为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指明了道路,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擘画了蓝图。

 送一泓清水北上,滋润子孙后代。作为跨流域跨区域配置水资源的骨干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惠及数以亿计群众,有效缓解了“北缺南丰”等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问题,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基础性贡献,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持久动能。

 南水北调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性工程,更是人水和谐、资源共享、南北方协调发展的样板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工程实施

 多年来积累的六点宝贵经验: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尊重客观规律、规划统筹引领、重视节水治污、精确精准调水,为我们做好后续工程规划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以此为“水位尺”,根据社会矛盾转化和发展过程动态演变,运用系统思维,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战略安排,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抬高包括水安全在内的生态文明“水位”。

 进入新发展阶段,水资源作为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在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的国内大循环中支撑意义更加凸显。继续科学推进实施调水工程,理念上,我们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沿线水资源保护,以系统观念处理好开源和节流、存量和增量、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让工程的综合效益最大化;战略上,要遵循规律,研判把握水资源长远供求趋势、区域分布、结构特征,科学确定工程规模和总体布局,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管理上,要在全面节水、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的前提下,统筹加强需求和供给管理,水源区要“划出硬杠杠”,受水区要“拧紧水龙头”,坚决守住生态“红线”和安全“底线”。

 南水北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扎实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最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刻认识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意义,扎实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工程规划、建设和运行全过程都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要坚持和落实节水优先方针,采取更严格的措施抓好节水工作,坚决避免敞口用水、过度调水。要认真评估《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继续深化后续工程规划和建设方案的比选论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规划。要坚持科学态度,遵循客观规律,扎实做好各项工作。要继续加强东线、中线一期工程的安全管理和调度管理,强化水质监测保护,充分发挥调水能力,着力提升工程效益。

篇七: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心得

习近平重要文章《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主讲人:XXX 汇报:某某党组织 汇报:某某党组织 时间:XXXXXX

 前 言2022年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这篇文章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2月26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

 目 录CONTENTS1 文章主要内容解读2 文章全文内容学习

 第一章节

 文章强调,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要加大再分配力度,强化互助共济功能,把更多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完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文章强调文章主要内容解读

 文章指出文章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目前,我国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在内,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我们坚持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坚持人民至上、共同富裕,坚持制度引领,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实事求是,成功建设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和发展这些成功经验,不断总结,不断前进。文章主要内容解读

 文章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树立战略眼光,增强风险意识,拓展国际视野,科学谋划“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社会保障事业。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一个道理,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是水涨船高的关系,水浅行小舟,水深走大船,违背规律就会搁浅或翻船。文章主要内容解读

 文章指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进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阶段。要准确把握社会保障各个方面之间、社会保障领域和其他相关领域之间改革的联系,提高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能力,确保各项改革形成整体合力。要加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这符合社会保险“大数法则”,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要坚持不懈、协同推进“三医联动”。要合理把握改革方向、节奏、力度,加强舆论引导,最大程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合力,推动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这项改革任务平稳落地。文章主要内容解读

 文章强调,要坚持制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坚持国家顶层设计,做到全国一盘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化对社会保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握规律,统筹协调,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各项改革方案的贯彻落实,在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上不断取得新成效。文章主要内容解读

 文章指出,要推进社会保障法治化,在法治轨道上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要加强社会保障精细化管理,提升社会保障治理效能。要发挥好社会保障在应对疫情影响方面的积极作用,完善我国社会保障针对突发重大风险的应急响应机制。文章主要内容解读

 第二章节

 今天,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内容是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安排这次学习,目的是面向“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任务,分析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现状,研究存在的问题,明确完善的思路,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文章全文内容学习

 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文章全文内容学习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保障。早在1922年,党的二大宣言中就提出了设立工厂保险、保护失业工人等改良工人待遇的主张。瑞金时期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设专章规定了社会保险问题。新中国成立伊始,政务院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逐步实行劳动保险制度”的要求,于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改革开放后,我们把社会保障作为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础民生工程,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文章全文内容学习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等会议多次研究审议改革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总体方案、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意见等,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出顶层设计,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进一步增强。我们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我们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我们推进全民参保计划,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我们积极发展养老、托幼、助残等福利事业,人民群众不分城乡、地域、性别、职业,在面对年老、疾病、失业、工伤、残疾、贫困等风险时都有了相应制度保障。文章全文内容学习

 目前,我国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在内,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支撑,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文章全文内容学习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和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仍存在不足,主要是:制度整合没有完全到位,制度之间转移衔接不够通畅;部分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等人群没有纳入社会保障,存在“漏保”、“脱保”、“断保”的情况;政府主导并负责管理的基本保障“一枝独大”,而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承担的补充保障发育不够;社会保障统筹层次有待提高,平衡地区收支矛盾压力较大;城乡、区域、群体之间待遇差异不尽合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同人民群众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地方社保基金存在“穿底”风险。对这些不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文章全文内容学习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我国未来5年乃至15年的发展擘画了蓝图,要求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社会保障关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们要加大再分配力度,强化互助共济功能,把更多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完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文章全文内容学习

 第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世界各国发展水平、社会条件、文化特征不同,社会保障制度必然多种多样。我们注重学习借鉴国外社会保障有益经验,但不是照抄照搬、简单复制,而是立足国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成功建设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坚持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推动社会保障事业行稳致远;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共同富裕,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制度引领,围绕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等目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与时俱进,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思维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前进;坚持实事求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把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之上,不脱离实际、超越阶段。我们要坚持和发展这些成功经验,不断总结,不断前进。文章全文内容学习

 第二,科学谋划“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社会保障事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蓝图,要逐条逐项深入研究,纳入规划,抓好落实。要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好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提出的新要求,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思考和谋划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要树立战略眼光,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不断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要增强风险意识,研判未来5年、15年乃至3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人均预期寿命提升、受教育年限增加、劳动力结构变化等发展趋势,分析社会保障可能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工作预见性和主动性,未雨绸缪采取应对措施。要拓展国际视野,关注国外社会保障发展情况,汲取经验教训,既避免像一些拉美国家那样盲目进行“福利赶超”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又避免像一些北欧国家那样实行“泛福利化”导致社会活力不足。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一个道理,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是水涨船高的关系,水浅行小舟,水深走大船,违背规律就会搁浅或翻船。文章全文内容学习

 第三,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现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进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阶段。要准确把握社会保障各个方面之间、社会保障领域和其他相关领域之间改革的联系,提高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能力,确保各项改革形成整体合力。要强化问题导向,紧盯老百姓在社会保障方面反映强烈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紧盯制约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硬骨头,不断推进改革。要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扩大年金制度覆盖范围,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要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要把农村社会救助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谋划,健全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完善日常性帮扶措施。要健全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制度,健全退役军人保障制度,健全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文章全文内容学习

 2018年以来,我们实施了养老保险中央调剂金制度,仅去年一年,东部发达地区就拿出了1768亿元,拨付给中西部和老工业基地省份,有力缓解了社保基金收支的区域结构性矛盾,确保了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同时,区域不平衡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要加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这符合社会保险“大数法则”,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文章全文内容学习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特别是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的提高,加上医疗技术发展,更多疾病从“无药可医”变为“可医可控”,医保支出面临着更大压力。要坚持不懈、协同推进“三医联动”,健全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推进国家组织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能。文章全文内容学习

 近年来,许多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都推出了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改革计划,但实施起来并不太顺利。一些国家在这项改革上经历了波折。我们要合理把握改革方向、节奏、力度,加强舆论引导,最大程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合力,推动这项改革任务平稳落地。文章全文内容学习

 第四,推进社会保障法治化。要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要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工作,加快制定或修订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方面的相关法律,依法落实各级政府和用人单位、个人、社会的社会保障权利、义务、责任。要依法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防范化解基金运行风险,维护基金安全。要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欺诈骗保、套保或挪用贪占各类社会保障资金的违法行为,守护好人民群众的每一分“养老钱”、“保命钱”和每一笔“救助款”、“慈善款”。文章全文内容学习

 第五,加强社会保障精细化管理。要完善从中央到省、市、县、乡镇(街道)的五级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和服务网络,在提高管理精细化程度和服务水平上下更大功夫,提升社会保障治理效能。要适应人口大规模流动、就业快速变动的趋势,完善社会保险关系登记和转移接续的措施,健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对象精准认定机制,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应享尽享。要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模式,深入推进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同时,要坚持传统服务方式和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特点,提供更加贴心暖心的社会保障服务。文章全文内容学习

 第六,发挥好社会保障在应对疫情影响方面的积极作用。去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社会保障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和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作出了贡献。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扩散蔓延,我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任务仍然很重。要发挥好社会保障在助力疫情防控、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秩序中的...

推荐访问:高质量 可持续发展 社会保障 促进我国 心得

Top